打胡基 文/李生海

建築 終南文苑 2018-12-01
打胡基 文/李生海

西安土話所說的胡基,學名應叫作“土坯”,曾經是城鄉民間一種主要的建築材料,可以用來壘牆、盤炕、泥爐灶等。過去,人們的生活水平低,住房條件也很落後,絕大多數人家都用不起磚石修建房屋,千百年來,關中地區的民居主要就是用土牆、土坯建造起來的,磚石往往只是一種點綴。

西安人把製作土坯的過程就叫作“打胡基”。整個關中地區都屬於黃土高原,有著取之不盡的優質黃土資源。黃土的粘性極高,將有一定含水量的黃土放在模具裡經過捶打後就會形成土坯,晒乾以後比較堅硬,就成為一種廉價、實用的建築材料。

打胡基必須具備的工具有模子、錘子、青石板等。模子一般用十分耐砸的柿子木或軟棗木製成。模子的內框約為30×25釐米,深約5釐米,這也就是胡基成型後的規格;錘子由幾部分組成:一塊直徑約20釐米的圓柱形石頭,上小下大,高15釐米左右,中間的圓形孔裡面安一個約40釐米的木槓子,槓子上面再橫著安一個30釐米的木把子(後期也有用鋼管代之),石頭的底部平滑微鼓;青石板要比模子大,大小約40×50釐米見方;另外還需要钁頭、鐵杴和灰袋子或灰擔籠等工具。

製作胡基的材料就是土,如果土裡面含水量不足,必須於前一天澆水把土悶溼,第二天才能用。打胡基必須由兩個身強力壯的男子來完成,一人打胡基,一人供模子。打胡基的為大工,供模子的則為小工。打胡基的人將模子平放在青石上,供模子的人先往模子裡撒一把草木灰,再向裡面填上滿滿兩鐵杴土,打胡基者站上去用雙腳(可光腳也可穿鞋)把土踩實,再雙手握錘子用力捶打。打胡基的要領是:“一把灰,兩杴土,24錘子不離手。”但經我無數次觀察,一般人只打21到22下甚至18到19下就成了,幾乎沒有人真正打到24下。打好之後將錘子放到前面,人退下青石的同時順勢用右腳後跟碰開模子的栓,再用雙手按住模子兩個角輕輕擺動幾下,然後雙手打開模子豎起來靠在錘子把上,用手從兩邊輕輕將一個成形的胡基搬起來,放在一邊整整齊齊碼好,一個“打胡基”的過程才算完成。

打胡基 文/李生海

胡基以摞為計算單位,一摞為500個,分作5層。摞胡基也非常講究,尤其是最底下一層更要十分小心。雙手將胡基放在地上輕輕礅一下,拿起來後再平穩放下,每塊胡基要保持兩釐米的間隔,便於通風。第二層從第一層的末尾開始摞,方向相反,要保持約15°的夾角,使之稍有交叉,從而保持穩定,否則,一旦坍塌,便會前功盡棄。五層摞完後,在最上面再橫著放五六個,既美觀又能起到加固作用,使整個胡基摞不容易坍塌。天氣晴朗時,新胡基四五天就可以晒乾使用。有的地方還將打好的胡基放到磚窯裡進行燒製,使之變成“胡基磚”。這種“磚”比普通磚大,比普通胡基結實,更是城鄉建築的搶手貨。

“打胡基”曾經是農村一項技術加力量型的重活。通常兩個壯勞力一天能打一摞胡基,特別強壯的人甚至可以打一摞半以上。過去農村有許多“打胡基”的把式,我們村一隊有一位“特別能戰鬥”的人叫董栓慶,他從一大早開始,到中午就能打成一摞胡基!我們四隊打胡基的活,大多是由馮長春、馮印乾兄弟二人乾的,而給他們供模子的人卻經常換。記得在人民公社時期,給生產隊打一摞胡基,打的人可以記20分工分,供模子的人則為15分。

我小時候也曾起過“打胡基”的雄心壯志,發誓要把我們家被雨水浸塌的廚房重新蓋起來。為此,1966年暑假期間,我借來了打胡基的一應工具,準備利用我家後院的黃土打些胡基備用。我用了整整4天時間,才打了297個胡基。我每打一個胡基,因力量小,至少要用錘子敲打30次以上。那過程真是累得要死,以後再也沒有玩過這門手藝。

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條件也水漲船高,普通民居實現了由土木結構而磚木結構而磚混結構的變革,許多人已經住進了高樓大廈,再也不需要胡基了。如今,要想一見當年的胡基都很難了。

(來源:2018年04月15日西安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