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建文帝 佛像 帝釋天 少林寺 亞魯紫雲 2017-03-28

順途遊記

寫給所有愛上旅遊朋友的文章

王義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接貴州省青年文化學會通知,我們這次是要去貴安新區高峰鎮進行文化交流及採風活動。

綠皮 寫給所有愛上旅遊朋友的文章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得知高峰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點之一,其距平壩縣城東17公里,距安順59公里,距貴陽49公里。四周群山如奔騰的駿馬,圍著一塊平地,按風水學的說法為:“萬馬歸巢,”知此地名為“阿卜達”,西北角流出一股清泉與東北角方向的水流彙集後形成數道灣拐慢慢向南流去,形成游龍戲鳳之勢,是典型的峰叢地段。雖然是不止一次地聽到高峰山這名稱,我心想,那裡一定是個山高雲深古木蔥蘢的一方幽境之地。

2016年的一個盛夏早晨,我們驅車從貴陽出發,在通向高峰鎮的路上,沿途群山綿綿雲霧繚繞、小溪清清、迎面樸來山路婉延的風景,讓你目不暇閒。車子沿著起伏疊蕩、林海幽幽的苗嶺山脈盡情穿梭馳騁, 只見一座座造型奇特喀斯特峰叢山崖與高速公路蜿蜒並行,好似蛟龍與綵帶一樣地相互環繞。我們的車繞過九曲十八彎山道,經過一個個古樸的小鎮村莊,迎面撲來的景緻只能用美不勝收來表達了。

我們與前來歡迎我們的高峰鎮的有關人員聚集一堂,盛情難卻,各位書法家在觀看了他們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文藝演出後,紛紛留下書法墨跡,以示感謝。午飯雖然簡單卻別有一番滋味,在這清山秀水之間,就著習習的涼風與香甜的空氣,品著純正的山野風味,和野菜的香味,讓伴隨著我們陣陣的歡聲笑語,飄灑在美麗的屯堡山寨,飄蕩在青山綠水之間。

雖已晌午,小鳥嘰嘰喳喳在樹上跳來跳去,空氣散發著絲絲清新,室內涼爽得像回到了春天。據說高峰山盛夏溫度最高也不會超過24度,真是個原生態的避暑好地方。

由於急想一睹高峰山喀斯特地貌奇特的真顏,我們迫不及待地冒著盛夏的太陽,奔向這片廣闊的平原上點綴著一簇約拾數裡的奇峰秀景。前行的道路順著小溪向一條長長的山谷延伸,山路兩旁是遮天蔽日的翠林修竹,山風一吹,幽篁舒展長臂,修竹抖起綠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山野的松林與溪邊的蘆葦相映成趣,你唱我和,餘音嫋嫋。小溪兩岸是滿山遍野的竹林、樹林、草叢,處處擁綠迭翠,碧波翻滾。登西峰環顧群山,綿亙數十里,縱觀四周山上皆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遠峰近嶺若龜、若龍、若獅、若象,……千姿百態,令人神往。山上有甘泉,清甜可口。山中如世外桃園,登山頂又異常開闊,寺院周圍的環山路上,一路都有石刻的佛像,行在路上便可觀像唸佛,真是一方聖地。山裡的夏天,山風涼爽瑟瑟。站在高處遠眺高峰山下村寨,只見峰巒重重澗水彎彎,綠樹蔥蘢竹林幽幽,石板房舍點點、炊煙繚繞,果然是一方迷人的仙境

從相關資料得知,高峰山原名谷隴山,山上峰巒9座,主峰背南面北,四周峰林碧翠,古樹參天。邁入其間只見主峰兩肩各有一嶺,蜿蜒環繞於前山峪口相接,仔細觀看,左有面壁峰,玉屏峰,寶塔峰,右有福壽峰,天門峰、蓮花峰,這群山環繞的範圍中,怪石嵯峨,異樹蒼翠,爽心悅目的景點,星羅棋佈。

高峰山是黔中乃至整個貴州的佛教文化的發源地,從正面進入小山口,一座雄偉的寺門盤踞其間,山門上刻有“靈山一現”匾額,字跡端莊遒勁,耐人尋味。早就聽說過“先有高峰山,後有黔靈山”之傳說。為了探一究竟,隨行的貴州省社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的專家告訴我們,高峰山始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為秀峰和尚所建。山上有碑文載:“江西高郵籍僧秀峰,於洪武初年遊至平壩谷隴山,觀此處幽雅勝境,千山重疊,萬峰圍繞,人傑地靈,山運當興,故與苦尼劉都姑買得谷隴山一座,僧侶建立茅庵,更名高峰山,隨後修成佛寺5間。自此,高峰山始聞晨鐘暮鼓之聲。”建寺之後,多有僧人來此結茅,香火鼎盛,信士雲集。

��來跳去,空氣散發著絲絲清新,室內涼爽得像回到了春天。據說高峰山盛夏溫度最高也不會超過24度,真是個原生態的避暑好地方。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高峰山側面

高峰山歷史:

據說明建文四年(1402年),朝廷發生政變時,建文皇帝避出。永樂十七年(1420)建文皇帝浪跡高峰山,與本體和尚相見而住下。本體為他建禪臺於現今“西來面壁”四字的峭壁之下(見《通鑑記事本末.明紀建文實錄》)。據說這四個斗大的字是他寫的;山門外有二人合抱粗的兩株白果樹(已毀於文革)是他栽的(原稱古柏參天)。他在高峰山寫有很多詩詞,還寫完一本《從亡傳》之後又云遊別處去了。現遺下坐禪臺的殘跡。乾隆時安順進士陳鳳儀,來此遊覽,瞻仰古蹟,留下一首詩:

金川門啟帝閣空 天下雲遊寄梵叢

跡困緇流防病虎 山藏古寺臥潛龍

不堪回首六宮火 最是傷心十族忠

怪得文皇無覓處 託詞猶說訪三豐

本體和尚圓寂後,其徒覺順和尚住持,覺順涅盤後由覺心和尚弟子昌照住持。(見嵩目《法苑拾珠》)至成化(1466-1487)時期,高峰又淪為消聲匿跡。

清初順治七年(1650年)川東雙桂堂自然和尚來貴州,見高峰山之天然勝景,又見建文遺蹟,便發心恢復這所古寺。四處募化,數年間三重堂的大廟落成,開堂傳戒,廣置廟產。皈依弟子千餘,特別雍乾時期,常年收入逾千石稻穀,常住百餘僧人,盛況空前。幾年後,自然和尚把本山寺務交與其弟子性光和善守負責,仍返雙桂堂示寂,延續至嘉道年間都是蒸蒸日上。到鹹同之際又遇太平天國的反清鬥爭,烽洇瀰漫城鄉寺廟又被摧毀。

1891年有天然和尚來主持,建茅舍,初具廟產。高峰寺欣田地盡被劣紳侵佔分割。天然和尚起訴到官,經官府判歸高峰寺。劣紳們不甘失敗,糾集一夥暴徒,趁天然和尚從平壩鎮歸來之際,埋伏在廟山腳的路旁。把天然和尚活活打死,隨及上山把廟內財產一擄而光,僧眾駭然而散。

1903年貴陽了塵和尚奉平壩縣縣長趙文煒的邀請重振寺廟。先追究天然和尚的命案,查明首惡逮捕服法後,隨及動工修築寺廟。了塵和尚頗有傢俬,這屆復修寺廟,除施主的捐助,他個人拿出的銀兩數以千計。了塵大師是當時的文豪,他留下一部著作《了塵文集》共十本,全是律詩或各種詞牌,大約五、六千首,其中有一本盡是文字遊戲,有太極圖式,蓮花瓣式、卍字式,迴文頗多。

1914年廣妙法師任高峰住持時,又建藏經樓及僧舍。不幾年,寺廟建成四重堂的四合大院,有山門、接引殿、金剛樓、大雄殿、法堂、王皇閣、韋馱殿、靈官堂、半山亭及兩廂僧房,共計四十六間,均為磚本結構,建築宏偉,佈局謹嚴,飛簷危閣,雕樑畫楝,無限壯觀,塑有佛像四十餘尊,還有緬甸贈玉佛一尊,又於日本請回一部大藏經。

1931年時任貴州省佛協主席平剛(省參議長)及果戈兀法師推薦高峰青年僧伽慧海、道慧、寒竹、印法、明照、傳銘、性初、印周八人赴“重慶漢藏教理院”報考,都得錄取,七年卒業後,盡皆分發。

1942年,持省、定安兩位高僧為順應時代要求,成立“貴州高峰佛學院”。川、滇、黔三省青年學僧,來此就學者五十餘人。連續四、五年培養了不少僧才。

……

聽了他的介紹,我們信步山門,看著滿山遍野的楓樹和山棘,想必在金秋時節,這裡的山色一定更美。邁上崎嶇石頭山道,登上的小憩遠眺,眼前橫跨在叢山峻嶺之間的高速公路,宛若重重綠海之中一條飄然騰飛的巨龍,氣勢非凡、尉然壯觀,令我們頓時心花怒放激情飛揚,高峰山之為勝景,除有自然賦予的壯麗景色外,還有佛家創造的歷史文化,超凡脫俗,富有靈性。更有歷代文人墨客流連高峰山的摩崖石刻、石像和讓人回味的“獨印把關”、“烏鴉早朝”、“平地煙霞”、“怪石蟠龍”、“玉屏夾道”、“羅漢撞鐘”、“殿閣雙流”、“西來面壁”、“南天門”等等景緻。

問及“高峰八景”,隨行的工作人員又給我們大致講述一下:

“獨印把關”,山石儼然一尊高大韋馱佛像,佛像右側矗立巨石一塊,10尺見方,如天外飛來,獨立山門,猶如一枚大印,沉重而莊嚴。迎面石壁上刻有“無慾為綱”四個大字,字體雄渾,筆法遒勁有力。

“烏鴉早朝”,又稱“群鴉早朝”。相傳建文帝住寺時,憶百官早朝三呼萬歲之情景,百感交集,寫詩一首曰:“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款 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鴉早晚朝。”

“平地煙霞”,寺前有一平坦窪地,呈圓形,四面峰巒疊翠,周圍草木叢生,當旭日東昇之時,常見雲氣噴湧團聚於地面之上,縷縷白雲平地升起,飄浮於寺前,日照之際,雲煙繚繞,燦爛奪目,身臨其境,如履雲際。前人有詩曰:

煙霞生地底,樓閣出天中。

欲禮莊嚴相,高居兜率宮。

“怪石蟠龍”,寺側玉徒關與平關之間古道之旁,重巒疊嶂,奇石崢嶸。密林深處一石,寬約丈餘,上有石紋,形若游龍,盤旋騰躍;又有似石龍爬坡,隱現潛形,曲折蜿蜒,盤臥其上,昂頭藏尾,仰臥靜止,似聽誦經,儼如佛境守衛。

“玉屏夾道”,山寺前左行數百步,玉屏關路旁,奇峰聳立,斜插天際,層巒高峙。於巖畔之間青石峭壁,高10丈許,形似素屏,中有白色石壁,上刻“玉屏”二字,傳為建文帝所書。以其有境可通,故名。道旁有石墩,遊人至此,尚可少憩。古人有詩曰:

地間琅玡境,天開白玉屏。

禪心如古鏡,常照萬年青。

“殿閣雙流”。進入萬華禪院,拾級而上,為古寺中殿。越中殿為大雄寶殿,殿後院天井中,於法堂之下有兩股清泉自地下潺潺流出,交叉流入殿前池中。池呈半月形, 上有石橋,形若泮池;池水澄碧,四季如鏡,清冽甘甜,不盈不竭,取水煮茶,清香四溢。僧人常以此泉水待客,世人視為聖泉,每至寺內,必求飲之。有詩曰:

熟挽曹溪水,分從殿角流。

不嫌塵世濁,且上此峰頭。

“西來面壁”。寺後半山腰中有石壁高數丈,如刀劈斧削,自然天成,松竹圍繞,翠色如煙。壁上鐫刻有“西來面壁”四個大字,字大如鬥,古樸蒼勁,相傳為建文皇帝所書。兩旁刻有對聯,為清康熙翰林院庶吉士青巖鎮周漁璜所書,聯雲:

九年烹煉,功修不減西來真面目;

片刻徘徊,迤邐屹然東峙護塔銘。

石壁下有本體和尚為建文帝所建石砌禪臺,臺外3座石塔,為隆年間3位和尚之塔。

“西來面壁”為佛教故事,相傳達摩祖師由印度來華,會梁武帝,言不契機,遂到嵩山少林寺打坐,面壁九年。建文帝禪坐於此,似殊途而同歸,故書“西來而壁”,世人深信無疑。有詩曰:

凌雲瞻此日,石壁暢當年。

永樂今安在? 纂名滿大千。

高峰山乃黔中有名的佛地靈山,長年香火旺盛,每至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舉行的高峰山廟會,信徒蜂擁,蔚為壯觀。如此聖境,曾有古人詩云:“由來勝地昔人傳,此日珠光照大千。欲識高峰真境界,白雲露鼎是機玄。”

綠皮 寫給所有愛上旅遊朋友的文章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我們順著山道進入了萬華禪院,禪院建有山門、山門殿、接引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閉關室等,殿宇房舍達46間,內供奉有佛像26尊,雕塑工藝精湛,造型逼真。寺藏《大藏經》1部、佛經6部、了塵和尚遺著多卷、大小玉佛6尊、銅佛3尊、舍利子6粒、建文皇帝像1幅、洪武三年置地產碑及歷代碑刻10餘方等。

禪院是一組佈局嚴謹、氣勢宏大、造工精細的古建築群。 山門用青石砌成,上嵌清代翰林院院士聶延祜題寫的“萬華禪院”石匾。裡間三層佛殿金壁輝煌,寺院按中軸線對稱佈局,層層遞進。大雄寶殿高大寬敞,金碧輝煌,有民國時期貴州省主席毛光翔遊覽高峰山時親筆題寫的“邸 園精舍”黑底金字匾額懸掛於大佛殿前。院內古木花草,清泉碧潭,小橋石欄,迴廊曲徑,乃佛門淨土,清新幽雅。有吳旦《高峰山花月》—首:

花時難定是山晴,快事無如此夜清。

新水漫流紅樹去,香雲翻礙碧霄明、

蛙蹲淺草疑經畫,鳥縮深枝懶報更。

來往小亭千遍足,不勞秉燭作宵行。

當我們參觀遊覽萬華禪院的寺廟進入天王殿,看到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的身後面,有一個威風凜凜的韋馱將軍。為什麼要把韋馱將軍安排在天王殿的背後,遠遠地面對大雄寶殿裡的釋伽牟尼佛呢?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高峰山大佛

高峰山故事:

同行的一女士在韋馱像前告訴我們:這裡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

相傳在釋伽牟尼涅磐之後,眾位天神準備火化釋伽牟尼佛的遺體,收取佛陀的舍利子來建塔供奉。就在這個時候,天神帝釋天手持著七寶瓶來到現場,向眾位天神說,釋伽牟尼佛原先曾答應給他一顆佛牙,在天宮建造塔寺供養,所以,帝釋天必須先取下佛牙。就在帝釋天說話的時候,一個羅剎鬼正好躲在帝釋天的身旁。他乘人一不注意,盜走了佛牙舍利。羅剎鬼以為自已的舉動人不知,鬼不覺,然而卻被站在一旁的"神行太保"一韋馱大將發現了,只見韋馱大將奮起直追,一下子就把羅剎鬼給捉住了,還完好地取回了佛牙舍利。所有天神看到這裡,不禁對韋馱的神勇讚歎不已,都說韋馱大將能夠驅邪除魔,具有保護佛法的威力。

韋馱,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稱韋將軍、韋天將軍,原來是婆羅門教的戰神,有六頭十二臂,手拿弓箭, 騎孔雀。崇拜韋馱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為伽藍的守護神,是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

韋馱生而聰慧,早離塵欲,後來皈依佛門,修清淨梵行,成為護法天神。傳說唐朝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從而感得他現身護法,身著甲冑,合掌而立,寶杵橫放臂上。從此以後,中國的道場中便開始立有天將軍身的韋馱菩薩像。

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聽她這麼一說,我們才瞭解了韋陀菩薩的初步知識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聽了他的介紹後,我們沿著彎曲的盤山小道驚險爬行,山道崎嶇顛陂、晃晃悠悠地越來越陡,沿著臺階攀登。山徑綠蔭蔥蔥,遠山的澗溪流湍急。一串串彷彿從天而降,在驕陽下和詩情畫意的美景中向著山間“高峰山”摩崖石刻及山崖上的羅漢諸神石像邁步,那種感受真是妙不可言。

海拔1000餘米的高山之顛的山峰整體看是山,單獨看又是一朵朵蓮花。茂密的植被竟是生長在堅韌石崖之上,蔥蘢自得,婀娜多嬌,讓你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堅韌,真的給人一種“合向西南撐半壁;試看東北拱群山”的感覺。此情此景讓你不由不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神來之筆。高峰山的美麗,宛若世外桃花源,天上仙境的美麗也盡在不言之中了。旅遊家徐俠客親臨遊覽後,曾於他的《遊記》裡驚歎:“此間此景,真 “得天獨厚” 矣。”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遊畢感慨,美景無限,佛源深厚,如此美妙之處,再得地方政府配套支持,高峰山定能在貴州名山中取得應有的一席之地。為了留下這難得的美好回憶,讓愉悅凝聚在山間, 這可忙壞了攝影師,只見他一會前一會後,一會左一會右、一會上一會下的忙過不停……我也忙得不停地用手機拍照和仔細地觀察著山間勝景。

遠山、峰叢、山澗、高橋、彎曲的小路圍繞著的隱藏在叢山峻嶺中的屯堡山寨,為其增加了更多的神祕厚重。我們的一切美好回憶都留在了這波濤般美麗的群山之中,其實,還有許多“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美景,等待著你的發現。

帶著今天的文化交流採風活動的倦意,在圓滿和精彩中劃上了句號,那美麗的高峰山風景是值得你去一睹其芳容的。其中收穫最佳的是我的同事,他收穫了一個陪我們採風時一直婀娜多姿,風情萬千能歌善舞的靚妹,信不信由你!!

順途旅記|高峰山漫步

王義(藝)貴州省話劇團舞臺美術主任技師(副研究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舞臺美術學會常務理事,貴州省青年文化學會理事,現為貴州省文化與教育合作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範圍: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美學。曾在國內外有關刊物發表多篇學術性文章並著有《坑坑窪窪》、《藝文選輯》與合著《貴州儺戲文化研究》、《貴州民歌藝術論》。

來源:最美安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