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江姐之前她還是個愛美的學霸'

"

《閃亮的名字》第二季開播

感知英雄的平凡面,比教科書鮮活,比博物館豐富

本報記者 林夢芸 通訊員 何曉婷
"

《閃亮的名字》第二季開播

感知英雄的平凡面,比教科書鮮活,比博物館豐富

本報記者 林夢芸 通訊員 何曉婷
成為江姐之前她還是個愛美的學霸

宋軼飾演的江姐

"

《閃亮的名字》第二季開播

感知英雄的平凡面,比教科書鮮活,比博物館豐富

本報記者 林夢芸 通訊員 何曉婷
成為江姐之前她還是個愛美的學霸

宋軼飾演的江姐

成為江姐之前她還是個愛美的學霸

江竹筠與丈夫彭詠梧、兒子彭雲。

江姐江竹筠英勇就義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

在重慶渣滓洞監獄裡,她受盡敵人百般折磨:老虎凳、烙鐵、鋼鞭,甚至十根手指裡都被釘進了竹籤……但她始終守口如瓶,“竹籤子是竹做的,共產黨人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

重慶解放前夕,江姐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年僅29歲的她,走完了這條用血鑄成的路。

但犧牲之前的她,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她是個高智商學霸,也是個精緻愛美的女人。

把江姐還原成江竹筠的內容挖掘,來自於東方衛視的節目,《閃亮的名字》第二季。

這些名字,都是我們日常理解中的英雄的熟面孔。但,就算是英雄,他們也有平凡面。

成為江姐之前

她是學霸,也是精緻女人

這個節目創新地結合了走訪紀實和影視化演繹,前往英雄故鄉,訪問他們的家人朋友,再請演員演繹,將當年的故事娓娓道來。

就好像江姐,是尋訪者陳辰走訪了她親人、後代、戰友,還有獄友的女兒後一一還原了一個立體的江竹筠。

江竹筠上的是重慶私立孤兒院學校,這個學校出了名的難進,因為家庭條件限制,高一時,她輟學了。

厲害的是,後來因為工作需要,她僅僅複習了3個月,就考進四川大學。

提到江姐,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硬核,那是教科書留給我們的印象。但其實江竹筠是個精緻、愛美的小女人。

怕晒黑,出門會打傘;平常會約著其他同志一起去燙頭、看電影;偏愛藍色,喜歡穿藍色的旗袍,用淺藍色帶小花的桌布……

江竹筠和丈夫彭詠梧也曾有過幸福的小日子。

國共合作破滅之後,兩人本來是假扮夫妻合作開展地下工作。後來兩人成了真夫妻,生下了兒子彭雲。

江竹筠下班後會去接彭詠梧下班,兩人手拉著手,甜甜蜜蜜地一起回家。有時,彭詠梧下班後路過花攤,買支玫瑰送給江竹筠,回家看到老婆在做家務,也打打下手。

在那段時間裡,江竹筠是江小姐,彭詠梧夫人,也是一位母親。

後來,在一次突圍行動中,彭詠梧犧牲,江姐拒絕了川東臨委讓她留在重慶的決定,執意接替丈夫的工作。但丟下2歲兒子的決定讓她心如刀割。

節目中這些歷史再現的場景,來自演員宋軼的演繹。

宋軼是花了力氣演的。她有韌性,也有小女生的細膩和柔弱,在片場的她相當認真,邊演邊提意見。譬如江姐赴死之前,來回摸著兒子照片的這場戲,就是她要求加的。

抗美援朝的爆破英雄

拒絕相親背後藏著鐵漢柔情

正是通過這樣的表現形式,英雄的故事才更為紮實,生動,有記憶點。

除了“無私”“偉大”,他們值得有更多的形容詞,英雄的名字應該是飽滿鮮活的。

比如楊根思,抗美援朝英雄。

楊根思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雙親、哥哥去世後,孤身一人的他加入新四軍。

入伍6年,楊根思立下不少戰功,成長為人人敬仰的戰鬥英雄,榮獲“爆破大王”“華東一級人民英雄”“華東三級人民英雄”的稱號。他所在的那個英模團,後來受到了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親自接見。

1950年,他主動請纓,奔赴抗美援朝戰場。

為誓死堅守小高嶺陣地,扼守這條敵軍南逃的唯一通道,最終他懷抱炸藥包與40多名敵軍同歸於盡,壯烈犧牲。

一般,英雄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了。但《閃亮的名字》向內挖了挖,挖出一個心思細膩敏感的孩子。

楊根思的生活是孤單、單調的。

他不愛跟人閒聊,不愛說話,別人都在玩五子棋,他從不參與。唯一愛好是學習,一有時間就找連長惡補,因為小時候沒得讀書,而他看來,要想打勝仗,必須多讀書。

他的情緒埋得很深。拒絕領導安排相親,因為他怕自己死在戰場上,不忍讓後代再經歷一遍自己的孤兒遭遇,對他來說部隊是家,戰友就是親人。

他能在危險指數極高的爆破方面屢屢取得成就,因為他幾乎是不惜命的,從來就沒給自己留過後路。據戰友回憶,他的口頭禪是“我不相信”,他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困難,也不相信有消滅不了的敵人。

飾演楊根思的,是10多年前經歷過拍戲爆破事故,被嚴重燒傷的俞灝明。這一次,他克服了對爆破戲的恐懼。

閃亮的是他們的原名

找回他們該有的溫度

《閃亮的名字》第一季播出後,曾在玉蘭獎提名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當時就哭倒了一片。

給觀眾留下印象比較深的是郭永懷,他是為中國核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兩彈一星元勳。

飛機失事,他和警衛員抱在一起,用身體保護住了實驗數據,不幸喪生。

而在《閃亮的名字》中,我們發現,雖一直致力於各項研究,但郭永懷並不是個枯燥的科學家。

他喜歡攝影,愛給妻子拍照;家庭生活非常幸福,一家子經常圍坐在女兒身邊,聽她彈琴;女兒下鄉插隊,郭永懷百忙之中抽了空跑到火車站送別,眼眶裡滿滿當當的愛意;為了給女兒買到暖和的狗皮皮鞋,還跑去諮詢過同事鞋碼……沒想到,鞋還沒買到,飛機卻失事了。

《閃亮的名字》沒有浮誇的情節,只有真實的記錄,但偏偏這些真實鞏固了英雄們的維度。

節目製片人、英雄尋訪者陳辰,提過做這檔節目的初衷:“我們希望《閃亮的名字》能夠被更多的觀眾看到,特別是年輕觀眾。人的肉體總會有消失的一天,但精神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只是換一種形式存在。”

言簡意賅,精神傳承應該有比教科書更直觀的方式,《閃亮的名字》找到了——用更生動的節目代替枯燥的說教,用親眼見證的視角取代旁人的講述,每看完一期節目,自然就會有一位英雄的故事被觀眾深深瞭解、牢牢記住。

英雄除了刻板統一的仰望式形容,也應該有迴響。這些迴響由人味,由喜怒哀樂,由油鹽醬醋組成。

他們並不是閃著金光、不可觸碰的歷史詞條,他們有溫度,閃亮的是他們的原名,而不是一個個代號。

如果說歷史課有完美教案,那應該就是《閃亮的名字》的樣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