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壇肉製法多樣,很多地方都有,北京的罈子肉,不光肉,裡面還要加入鴿蛋、肉丸子等,原料初步處理後,裝壇加調料,先大火後改中火在轉小火,用三種火煨燉,急火可使各種調料味滲入肉內,三四個滾以後,轉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來,使肉肥而不膩。20分鐘改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做壇肉一定要封嚴壇口,不可使之透氣,煨到肉爛湯濃,香味四溢為止,原壇直接上桌,撕開封口,壇肉還在咕咕作響。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壇肉製法多樣,很多地方都有,北京的罈子肉,不光肉,裡面還要加入鴿蛋、肉丸子等,原料初步處理後,裝壇加調料,先大火後改中火在轉小火,用三種火煨燉,急火可使各種調料味滲入肉內,三四個滾以後,轉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來,使肉肥而不膩。20分鐘改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做壇肉一定要封嚴壇口,不可使之透氣,煨到肉爛湯濃,香味四溢為止,原壇直接上桌,撕開封口,壇肉還在咕咕作響。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天津壇肉是道歷史名菜,因使用陶瓷壇而得名,以“文華齋”最為有名。製法類似北京壇肉,但略有出入,豬五花肉於沸水中浸燙撈出切塊,取特製小壇,放肉塊,加醬豆腐、蔥姜、八角、精鹽、紹酒、醬油等調料,加水以淹過肉塊為度,密封壇口,文火燜熟,肉呈棗紅色,有醬豆腐獨特香氣,晶瑩透明,油潤爛滑,香濃味美,肥而不膩。我在前幾年去天津曾吃過,濃香雋永,滋味鮮香,上桌時壇上蓋一紅紙上用毛筆手書“壇肉”令人難忘,而且店裡還有成品外賣,客人連壇帶回家去,食前加熱,滋味不變。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壇肉製法多樣,很多地方都有,北京的罈子肉,不光肉,裡面還要加入鴿蛋、肉丸子等,原料初步處理後,裝壇加調料,先大火後改中火在轉小火,用三種火煨燉,急火可使各種調料味滲入肉內,三四個滾以後,轉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來,使肉肥而不膩。20分鐘改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做壇肉一定要封嚴壇口,不可使之透氣,煨到肉爛湯濃,香味四溢為止,原壇直接上桌,撕開封口,壇肉還在咕咕作響。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天津壇肉是道歷史名菜,因使用陶瓷壇而得名,以“文華齋”最為有名。製法類似北京壇肉,但略有出入,豬五花肉於沸水中浸燙撈出切塊,取特製小壇,放肉塊,加醬豆腐、蔥姜、八角、精鹽、紹酒、醬油等調料,加水以淹過肉塊為度,密封壇口,文火燜熟,肉呈棗紅色,有醬豆腐獨特香氣,晶瑩透明,油潤爛滑,香濃味美,肥而不膩。我在前幾年去天津曾吃過,濃香雋永,滋味鮮香,上桌時壇上蓋一紅紙上用毛筆手書“壇肉”令人難忘,而且店裡還有成品外賣,客人連壇帶回家去,食前加熱,滋味不變。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四川罈子肉不用五花肉而用肘子肉,富有鄉土風味,椐傳此菜起源四川農村鄉問,因農家活多,糧多豬多,豬多肉多,在栽插收割季節,農活忙人手少,即想吃肉打牙祭,又怕烹肉誤農活,於是在忙碌中以壇代鍋,將大塊豬肉投小壇內,加調料密封壇口,用子母火就是退柴灰火煨起,侍收工回家後,啟開壇口,香味四溢,後這一食法傳入市肆,經歷代廚師改進並配以雞肉、火腿、鴨肉、雞蛋、冬筍、初加工後,放入大口酒罈,加佐料用皮紙或荷葉封口,壇放木炭上用小火煨熟,走菜時取出放窩盤中,將各種食材分別擺放造型上桌,四川罈子肉是川菜宴席中的大菜,遇重要客人,還可加入乾貝、海蔘、口蘑、魚翅等高檔原料,成菜質地粑糯,味濃醇厚,鮮香可口。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壇肉製法多樣,很多地方都有,北京的罈子肉,不光肉,裡面還要加入鴿蛋、肉丸子等,原料初步處理後,裝壇加調料,先大火後改中火在轉小火,用三種火煨燉,急火可使各種調料味滲入肉內,三四個滾以後,轉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來,使肉肥而不膩。20分鐘改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做壇肉一定要封嚴壇口,不可使之透氣,煨到肉爛湯濃,香味四溢為止,原壇直接上桌,撕開封口,壇肉還在咕咕作響。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天津壇肉是道歷史名菜,因使用陶瓷壇而得名,以“文華齋”最為有名。製法類似北京壇肉,但略有出入,豬五花肉於沸水中浸燙撈出切塊,取特製小壇,放肉塊,加醬豆腐、蔥姜、八角、精鹽、紹酒、醬油等調料,加水以淹過肉塊為度,密封壇口,文火燜熟,肉呈棗紅色,有醬豆腐獨特香氣,晶瑩透明,油潤爛滑,香濃味美,肥而不膩。我在前幾年去天津曾吃過,濃香雋永,滋味鮮香,上桌時壇上蓋一紅紙上用毛筆手書“壇肉”令人難忘,而且店裡還有成品外賣,客人連壇帶回家去,食前加熱,滋味不變。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四川罈子肉不用五花肉而用肘子肉,富有鄉土風味,椐傳此菜起源四川農村鄉問,因農家活多,糧多豬多,豬多肉多,在栽插收割季節,農活忙人手少,即想吃肉打牙祭,又怕烹肉誤農活,於是在忙碌中以壇代鍋,將大塊豬肉投小壇內,加調料密封壇口,用子母火就是退柴灰火煨起,侍收工回家後,啟開壇口,香味四溢,後這一食法傳入市肆,經歷代廚師改進並配以雞肉、火腿、鴨肉、雞蛋、冬筍、初加工後,放入大口酒罈,加佐料用皮紙或荷葉封口,壇放木炭上用小火煨熟,走菜時取出放窩盤中,將各種食材分別擺放造型上桌,四川罈子肉是川菜宴席中的大菜,遇重要客人,還可加入乾貝、海蔘、口蘑、魚翅等高檔原料,成菜質地粑糯,味濃醇厚,鮮香可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隨園食單有蓋碗裝肉、磁壇裝肉,這二菜可謂同工異曲,不過製法不同,而且製法很特別,怎麼特別呢?蓋碗裝肉將肉放入蓋碗之中,然後放手爐上煨熟,何為手爐呢?在今日的冬天,如果感覺手腳冰涼,可以抱著一個暖水袋或者暖手寶。但在古代的冬天,如果想要暖手的話,有什麼東西可以隨身帶著來取暖呢?那就是——手爐。手爐,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隨手提動,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壇肉製法多樣,很多地方都有,北京的罈子肉,不光肉,裡面還要加入鴿蛋、肉丸子等,原料初步處理後,裝壇加調料,先大火後改中火在轉小火,用三種火煨燉,急火可使各種調料味滲入肉內,三四個滾以後,轉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來,使肉肥而不膩。20分鐘改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做壇肉一定要封嚴壇口,不可使之透氣,煨到肉爛湯濃,香味四溢為止,原壇直接上桌,撕開封口,壇肉還在咕咕作響。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天津壇肉是道歷史名菜,因使用陶瓷壇而得名,以“文華齋”最為有名。製法類似北京壇肉,但略有出入,豬五花肉於沸水中浸燙撈出切塊,取特製小壇,放肉塊,加醬豆腐、蔥姜、八角、精鹽、紹酒、醬油等調料,加水以淹過肉塊為度,密封壇口,文火燜熟,肉呈棗紅色,有醬豆腐獨特香氣,晶瑩透明,油潤爛滑,香濃味美,肥而不膩。我在前幾年去天津曾吃過,濃香雋永,滋味鮮香,上桌時壇上蓋一紅紙上用毛筆手書“壇肉”令人難忘,而且店裡還有成品外賣,客人連壇帶回家去,食前加熱,滋味不變。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四川罈子肉不用五花肉而用肘子肉,富有鄉土風味,椐傳此菜起源四川農村鄉問,因農家活多,糧多豬多,豬多肉多,在栽插收割季節,農活忙人手少,即想吃肉打牙祭,又怕烹肉誤農活,於是在忙碌中以壇代鍋,將大塊豬肉投小壇內,加調料密封壇口,用子母火就是退柴灰火煨起,侍收工回家後,啟開壇口,香味四溢,後這一食法傳入市肆,經歷代廚師改進並配以雞肉、火腿、鴨肉、雞蛋、冬筍、初加工後,放入大口酒罈,加佐料用皮紙或荷葉封口,壇放木炭上用小火煨熟,走菜時取出放窩盤中,將各種食材分別擺放造型上桌,四川罈子肉是川菜宴席中的大菜,遇重要客人,還可加入乾貝、海蔘、口蘑、魚翅等高檔原料,成菜質地粑糯,味濃醇厚,鮮香可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隨園食單有蓋碗裝肉、磁壇裝肉,這二菜可謂同工異曲,不過製法不同,而且製法很特別,怎麼特別呢?蓋碗裝肉將肉放入蓋碗之中,然後放手爐上煨熟,何為手爐呢?在今日的冬天,如果感覺手腳冰涼,可以抱著一個暖水袋或者暖手寶。但在古代的冬天,如果想要暖手的話,有什麼東西可以隨身帶著來取暖呢?那就是——手爐。手爐,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隨手提動,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把蓋碗放手爐上,那麼點火能熟嗎,準確告訴你能熟。《清稗類鈔》記載有庖人用磚成酒筒,高四五尺,上口僅能放一隻碗。把熊掌加上各種調料封固置口上,其下燃蠟燭一枝,以微火薰一晝夜,湯汁不耗而掌已化矣。這樣以燭火薰成之掌,據說飽食之後能“口作三日香也”。古時用蠟燭尚可煨熟熊掌,手爐的炭火可比蠟燭火大多了,俗話況說緊火粥,慢火肉,但這火也忒慢了點吧。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壇肉製法多樣,很多地方都有,北京的罈子肉,不光肉,裡面還要加入鴿蛋、肉丸子等,原料初步處理後,裝壇加調料,先大火後改中火在轉小火,用三種火煨燉,急火可使各種調料味滲入肉內,三四個滾以後,轉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來,使肉肥而不膩。20分鐘改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做壇肉一定要封嚴壇口,不可使之透氣,煨到肉爛湯濃,香味四溢為止,原壇直接上桌,撕開封口,壇肉還在咕咕作響。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天津壇肉是道歷史名菜,因使用陶瓷壇而得名,以“文華齋”最為有名。製法類似北京壇肉,但略有出入,豬五花肉於沸水中浸燙撈出切塊,取特製小壇,放肉塊,加醬豆腐、蔥姜、八角、精鹽、紹酒、醬油等調料,加水以淹過肉塊為度,密封壇口,文火燜熟,肉呈棗紅色,有醬豆腐獨特香氣,晶瑩透明,油潤爛滑,香濃味美,肥而不膩。我在前幾年去天津曾吃過,濃香雋永,滋味鮮香,上桌時壇上蓋一紅紙上用毛筆手書“壇肉”令人難忘,而且店裡還有成品外賣,客人連壇帶回家去,食前加熱,滋味不變。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四川罈子肉不用五花肉而用肘子肉,富有鄉土風味,椐傳此菜起源四川農村鄉問,因農家活多,糧多豬多,豬多肉多,在栽插收割季節,農活忙人手少,即想吃肉打牙祭,又怕烹肉誤農活,於是在忙碌中以壇代鍋,將大塊豬肉投小壇內,加調料密封壇口,用子母火就是退柴灰火煨起,侍收工回家後,啟開壇口,香味四溢,後這一食法傳入市肆,經歷代廚師改進並配以雞肉、火腿、鴨肉、雞蛋、冬筍、初加工後,放入大口酒罈,加佐料用皮紙或荷葉封口,壇放木炭上用小火煨熟,走菜時取出放窩盤中,將各種食材分別擺放造型上桌,四川罈子肉是川菜宴席中的大菜,遇重要客人,還可加入乾貝、海蔘、口蘑、魚翅等高檔原料,成菜質地粑糯,味濃醇厚,鮮香可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隨園食單有蓋碗裝肉、磁壇裝肉,這二菜可謂同工異曲,不過製法不同,而且製法很特別,怎麼特別呢?蓋碗裝肉將肉放入蓋碗之中,然後放手爐上煨熟,何為手爐呢?在今日的冬天,如果感覺手腳冰涼,可以抱著一個暖水袋或者暖手寶。但在古代的冬天,如果想要暖手的話,有什麼東西可以隨身帶著來取暖呢?那就是——手爐。手爐,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隨手提動,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把蓋碗放手爐上,那麼點火能熟嗎,準確告訴你能熟。《清稗類鈔》記載有庖人用磚成酒筒,高四五尺,上口僅能放一隻碗。把熊掌加上各種調料封固置口上,其下燃蠟燭一枝,以微火薰一晝夜,湯汁不耗而掌已化矣。這樣以燭火薰成之掌,據說飽食之後能“口作三日香也”。古時用蠟燭尚可煨熟熊掌,手爐的炭火可比蠟燭火大多了,俗話況說緊火粥,慢火肉,但這火也忒慢了點吧。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不過還有比這火還慢的,磁壇裝肉要把肉放入磁壇之中,加好佐料,然後放點燃的礱糠中慢煨。礱糠,就從稻、麥經過礱磨穀物上脫下的皮殼,礱糠點燃後不見明火,但可遲續很長時間,南方有用礱糠燒飯煨芋之習俗,先將礱糠放入礱糠灶,填滿礱糠壓實點火,放上陶罐,然後下田該幹嘛幹嘛,收工後飯就熟了。各位炭火、蠟燭還能見到明火,這礱糠火雖連火都看不到,但溫度很熱,足以將肉煨熟,但無論是手爐蓋碗之法、礱糠磁壇之法,都必須封好口使熱氣不跑才行。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壇肉製法多樣,很多地方都有,北京的罈子肉,不光肉,裡面還要加入鴿蛋、肉丸子等,原料初步處理後,裝壇加調料,先大火後改中火在轉小火,用三種火煨燉,急火可使各種調料味滲入肉內,三四個滾以後,轉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來,使肉肥而不膩。20分鐘改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做壇肉一定要封嚴壇口,不可使之透氣,煨到肉爛湯濃,香味四溢為止,原壇直接上桌,撕開封口,壇肉還在咕咕作響。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天津壇肉是道歷史名菜,因使用陶瓷壇而得名,以“文華齋”最為有名。製法類似北京壇肉,但略有出入,豬五花肉於沸水中浸燙撈出切塊,取特製小壇,放肉塊,加醬豆腐、蔥姜、八角、精鹽、紹酒、醬油等調料,加水以淹過肉塊為度,密封壇口,文火燜熟,肉呈棗紅色,有醬豆腐獨特香氣,晶瑩透明,油潤爛滑,香濃味美,肥而不膩。我在前幾年去天津曾吃過,濃香雋永,滋味鮮香,上桌時壇上蓋一紅紙上用毛筆手書“壇肉”令人難忘,而且店裡還有成品外賣,客人連壇帶回家去,食前加熱,滋味不變。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四川罈子肉不用五花肉而用肘子肉,富有鄉土風味,椐傳此菜起源四川農村鄉問,因農家活多,糧多豬多,豬多肉多,在栽插收割季節,農活忙人手少,即想吃肉打牙祭,又怕烹肉誤農活,於是在忙碌中以壇代鍋,將大塊豬肉投小壇內,加調料密封壇口,用子母火就是退柴灰火煨起,侍收工回家後,啟開壇口,香味四溢,後這一食法傳入市肆,經歷代廚師改進並配以雞肉、火腿、鴨肉、雞蛋、冬筍、初加工後,放入大口酒罈,加佐料用皮紙或荷葉封口,壇放木炭上用小火煨熟,走菜時取出放窩盤中,將各種食材分別擺放造型上桌,四川罈子肉是川菜宴席中的大菜,遇重要客人,還可加入乾貝、海蔘、口蘑、魚翅等高檔原料,成菜質地粑糯,味濃醇厚,鮮香可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隨園食單有蓋碗裝肉、磁壇裝肉,這二菜可謂同工異曲,不過製法不同,而且製法很特別,怎麼特別呢?蓋碗裝肉將肉放入蓋碗之中,然後放手爐上煨熟,何為手爐呢?在今日的冬天,如果感覺手腳冰涼,可以抱著一個暖水袋或者暖手寶。但在古代的冬天,如果想要暖手的話,有什麼東西可以隨身帶著來取暖呢?那就是——手爐。手爐,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隨手提動,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把蓋碗放手爐上,那麼點火能熟嗎,準確告訴你能熟。《清稗類鈔》記載有庖人用磚成酒筒,高四五尺,上口僅能放一隻碗。把熊掌加上各種調料封固置口上,其下燃蠟燭一枝,以微火薰一晝夜,湯汁不耗而掌已化矣。這樣以燭火薰成之掌,據說飽食之後能“口作三日香也”。古時用蠟燭尚可煨熟熊掌,手爐的炭火可比蠟燭火大多了,俗話況說緊火粥,慢火肉,但這火也忒慢了點吧。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不過還有比這火還慢的,磁壇裝肉要把肉放入磁壇之中,加好佐料,然後放點燃的礱糠中慢煨。礱糠,就從稻、麥經過礱磨穀物上脫下的皮殼,礱糠點燃後不見明火,但可遲續很長時間,南方有用礱糠燒飯煨芋之習俗,先將礱糠放入礱糠灶,填滿礱糠壓實點火,放上陶罐,然後下田該幹嘛幹嘛,收工後飯就熟了。各位炭火、蠟燭還能見到明火,這礱糠火雖連火都看不到,但溫度很熱,足以將肉煨熟,但無論是手爐蓋碗之法、礱糠磁壇之法,都必須封好口使熱氣不跑才行。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隨園菜磁壇肉具體制法,將豬肉切方塊,裝入磁壇,加入甜酒、醬油,不須加水,醬油與甜酒放多少以肉量而定,然後放入特製灶上,這種灶不用柴不用炭,也不用煤,更不用電,而是用礱糠,將礱糠裝滿砸實,下放引柴,中間捅個眼,點燃下面引柴,開始冒些煙,礱糠著後,不見了煙,只有闇火自燃,用此火將瓷壇的肉煨熟,蘇東坡雲,少著水,慢著火,火候足時它自美,隨園壇肉滴水未加,礱糠火慢火煨肉火候夠足,揭開蓋只見只紅潤軟爛,細膩柔軟,聞味道香氣濃郁,品一口酒味香醇,原汁原味、肥而不膩,此菜費工費時,雖是一肉,確難得一嘗爾。

"

原文:[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暑去涼來,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但立秋不是入秋,不是今兒馬上就涼快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有秋老虎還要在熱些日子呢,不過有句老話,“別忙,有節氣管著呢”,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從這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最起碼早晚身上就不那麼粘了,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立秋時間在上午為早立秋,下午交節為晚立秋,今年是早立秋,民間在立秋有“貼秋膘”習俗,今咱做個磁壇裝肉嚐嚐。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磁壇裝肉顧名思義,是將肉裝入壇中煨制而成,簡稱壇肉。壇肉和紅燒肉的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口感味道都是不同的,壇肉和紅燒肉最大的區別就是,壇肉一它要在罈子裡煨制,這是它的特色。通常的製法是五花三層肉豬肉,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均勻整齊。先炒糖色,然後急火爆炒肉塊呈金黃透亮的顏色,再放,薑片,蔥段,鹽,大料,料酒,醬油等調料。用急火燒開,改成小火,再用文火煨熟。成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味厚,原汁原味,餘香適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壇肉製法多樣,很多地方都有,北京的罈子肉,不光肉,裡面還要加入鴿蛋、肉丸子等,原料初步處理後,裝壇加調料,先大火後改中火在轉小火,用三種火煨燉,急火可使各種調料味滲入肉內,三四個滾以後,轉入慢火,其能使肉中的油抽出來,使肉肥而不膩。20分鐘改為文火,可保持肉形,瘦而不碎不柴。做壇肉一定要封嚴壇口,不可使之透氣,煨到肉爛湯濃,香味四溢為止,原壇直接上桌,撕開封口,壇肉還在咕咕作響。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天津壇肉是道歷史名菜,因使用陶瓷壇而得名,以“文華齋”最為有名。製法類似北京壇肉,但略有出入,豬五花肉於沸水中浸燙撈出切塊,取特製小壇,放肉塊,加醬豆腐、蔥姜、八角、精鹽、紹酒、醬油等調料,加水以淹過肉塊為度,密封壇口,文火燜熟,肉呈棗紅色,有醬豆腐獨特香氣,晶瑩透明,油潤爛滑,香濃味美,肥而不膩。我在前幾年去天津曾吃過,濃香雋永,滋味鮮香,上桌時壇上蓋一紅紙上用毛筆手書“壇肉”令人難忘,而且店裡還有成品外賣,客人連壇帶回家去,食前加熱,滋味不變。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四川罈子肉不用五花肉而用肘子肉,富有鄉土風味,椐傳此菜起源四川農村鄉問,因農家活多,糧多豬多,豬多肉多,在栽插收割季節,農活忙人手少,即想吃肉打牙祭,又怕烹肉誤農活,於是在忙碌中以壇代鍋,將大塊豬肉投小壇內,加調料密封壇口,用子母火就是退柴灰火煨起,侍收工回家後,啟開壇口,香味四溢,後這一食法傳入市肆,經歷代廚師改進並配以雞肉、火腿、鴨肉、雞蛋、冬筍、初加工後,放入大口酒罈,加佐料用皮紙或荷葉封口,壇放木炭上用小火煨熟,走菜時取出放窩盤中,將各種食材分別擺放造型上桌,四川罈子肉是川菜宴席中的大菜,遇重要客人,還可加入乾貝、海蔘、口蘑、魚翅等高檔原料,成菜質地粑糯,味濃醇厚,鮮香可口。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隨園食單有蓋碗裝肉、磁壇裝肉,這二菜可謂同工異曲,不過製法不同,而且製法很特別,怎麼特別呢?蓋碗裝肉將肉放入蓋碗之中,然後放手爐上煨熟,何為手爐呢?在今日的冬天,如果感覺手腳冰涼,可以抱著一個暖水袋或者暖手寶。但在古代的冬天,如果想要暖手的話,有什麼東西可以隨身帶著來取暖呢?那就是——手爐。手爐,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隨手提動,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把蓋碗放手爐上,那麼點火能熟嗎,準確告訴你能熟。《清稗類鈔》記載有庖人用磚成酒筒,高四五尺,上口僅能放一隻碗。把熊掌加上各種調料封固置口上,其下燃蠟燭一枝,以微火薰一晝夜,湯汁不耗而掌已化矣。這樣以燭火薰成之掌,據說飽食之後能“口作三日香也”。古時用蠟燭尚可煨熟熊掌,手爐的炭火可比蠟燭火大多了,俗話況說緊火粥,慢火肉,但這火也忒慢了點吧。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不過還有比這火還慢的,磁壇裝肉要把肉放入磁壇之中,加好佐料,然後放點燃的礱糠中慢煨。礱糠,就從稻、麥經過礱磨穀物上脫下的皮殼,礱糠點燃後不見明火,但可遲續很長時間,南方有用礱糠燒飯煨芋之習俗,先將礱糠放入礱糠灶,填滿礱糠壓實點火,放上陶罐,然後下田該幹嘛幹嘛,收工後飯就熟了。各位炭火、蠟燭還能見到明火,這礱糠火雖連火都看不到,但溫度很熱,足以將肉煨熟,但無論是手爐蓋碗之法、礱糠磁壇之法,都必須封好口使熱氣不跑才行。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隨園菜磁壇肉具體制法,將豬肉切方塊,裝入磁壇,加入甜酒、醬油,不須加水,醬油與甜酒放多少以肉量而定,然後放入特製灶上,這種灶不用柴不用炭,也不用煤,更不用電,而是用礱糠,將礱糠裝滿砸實,下放引柴,中間捅個眼,點燃下面引柴,開始冒些煙,礱糠著後,不見了煙,只有闇火自燃,用此火將瓷壇的肉煨熟,蘇東坡雲,少著水,慢著火,火候足時它自美,隨園壇肉滴水未加,礱糠火慢火煨肉火候夠足,揭開蓋只見只紅潤軟爛,細膩柔軟,聞味道香氣濃郁,品一口酒味香醇,原汁原味、肥而不膩,此菜費工費時,雖是一肉,確難得一嘗爾。

隨園壇肉是用礱糠火慢煨成的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