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戰死前大呼殺姜維、殺黃皓,黃皓可解,姜維何意?

導語:諸葛亮北伐,姜維北伐,同樣是北伐,戰略意義不一樣。諸葛亮北伐意在襲擾,分擔東吳壓力,削弱曹魏的實力,用小代價換取大成果。姜維北伐則是賭徒性質,試圖用一己之力,襲佔隴右,雖有小成,不過是顧頭不顧尾的莽夫而已。當我們把眼睛抬高一寸,再去看待三國戰略形勢時,就會明白,蜀漢確實是三國中最險惡的地區,姜維的北伐無異於自殺。(全文1500字,無圖)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蔣琬四年後開府治事一直到費禕遇刺身亡,基本上蜀漢對於曹魏的北伐性質屬於經常性騷擾,特別是費禕時期,姜維自平定汶山郡夷人反叛後,開始不斷北伐。姜維這次平叛行為,貌似打開了其獨自領兵北伐的道路。不得不讓人覺著有些怪異。

姜維在費禕時期屢次北伐都受到遏制,偏師勞遠,無功而返是常態,費禕遇刺後,鼓足餘勇,連續五年主動出擊,也收效甚微,並引起君臣猜忌,欲以閻宇替換。262年,諸葛瞻與董厥共同治理國政,已經架空姜維,其不得已避禍沓中。263年,蜀漢滅亡,諸葛瞻戰死前的悲愴就是一不能殺黃皓,二不能宰姜維,視為二人為罪魁禍首。因為演義中姜維的英雄形象,讓我們遲遲不解諸葛瞻的邏輯。但順著歷史的時間軸往下看,就豁然開朗。西晉建立後的第一年也就是265年,晉軍從南中入交州,奪取了越南中北部以及廣西大部分,並且堅守了將近十個月。吳國最後一任君主孫皓派十萬軍隊,才重新奪回交州。

楊邠同郡(犍為郡)楊稷,泰始初為交址(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太守,平九真(今越南北部)、鬱林(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日南(今越南中部)四郡,斬吳交州刺史劉悛、將軍修則。武帝方授交州,會孫皓(東吳的最後一位皇帝)遣大將薛珝、陶璜十萬人攻稷。被攻八月,救援不至,眾寡不敵,遂為珝、璜所獲。囚稷,欲以送皓。稷嘔血死。帝嘉其忠烈歿命,追贈交州刺史。---《華陽國志》

這段貌似小插曲的戰爭,讓我們再次審視蜀國和吳國之間的關係。除了荊州部分的明爭暗鬥外,在西南方向,兩個國家之間也是互相窺視。

223年,吳蜀夷陵之戰後,劉備病逝白帝城,南中諸郡以高定元、雍闓以及孟獲為首的西南蠻夷部落就開始反叛。附隨與吳國的交趾太守士燮,就曾經與雍闓等人聯絡。吳國也派遣步騭潛入南中聯絡歸附。吳蜀交惡或許可以理解,可是劉關張三人都因東吳而死,這個疙瘩是解不開了。

諸葛亮執政時期,也是如此。諸葛亮遷往南中一萬多戶青羌人組成的無當飛軍、邛都的七部營軍、四部斯叟,越雋郡的捉馬夷兵,表面上看用當地部落的士兵維持治安,實際上也是為了防守東吳的偷襲或者策反的雙重任務。

在曹魏滅蜀前,蜀漢朝廷曾經商議過遷往南中後未成行。隨後而來的東吳方面的進攻雖然還是從荊州方向發動,鎮守白帝城的羅憲拼死抵住東吳的併吞圖謀。西南方向雖然未見東吳方面用兵,反而是在264年,吳國交州發生了呂興叛亂以及前述的楊稷攻吳事件,或許是這兩場變故打亂了軍事部署。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當時的南中太守霍弋時,用了下面的評語,倒是可以印證東吳一直對南中的企圖。

弋與巴東領軍襄陽羅憲各保全一方,舉以內附,鹹因仍前任,寵待有加。

從這些歷史事件上可以看出,蜀漢的東南邊境並非因吳蜀結盟而平靜,反而是隱患重重的險惡之處。當姜維北伐的時候,頻頻從南中地區調兵,削弱了當地的兵力部署,造成了很大的軍事隱患。更因為窮兵黷武,盲目北伐,從南中抽調士兵,加重了這些地區的賦稅和負擔,也埋藏了很大的內亂因素。反觀諸葛亮時期的北伐,量力而行,目標明確,籌備得當,適時出擊。同時對南中部族既剿也撫,並且重視經濟發展的老成持重。對比諸葛亮時期,姜維的治國無異於青春期少年的盲動。這也就難怪諸葛瞻大呼殺姜維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