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
"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臨江,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靠近長江之地。

再按秦之所置南郡,治所便是江陵,則懷疑臨江又是江陵的別稱。

按《史記》中記載:

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項羽本紀》

如上,因楚懷王麾下柱國共敖率兵平定南郡,功勞很大,所以項羽便封共敖為臨江王,立都江陵。

那麼結合上述記載,則臨江國的名稱便應該就是取自江陵之意。

另外再按照臨江國覆滅之時的記載:

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臨江為南郡。《史記·荊燕世家》

"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臨江,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靠近長江之地。

再按秦之所置南郡,治所便是江陵,則懷疑臨江又是江陵的別稱。

按《史記》中記載:

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項羽本紀》

如上,因楚懷王麾下柱國共敖率兵平定南郡,功勞很大,所以項羽便封共敖為臨江王,立都江陵。

那麼結合上述記載,則臨江國的名稱便應該就是取自江陵之意。

另外再按照臨江國覆滅之時的記載:

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臨江為南郡。《史記·荊燕世家》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漢五年,劉邦令太尉盧綰和將軍劉賈一同領兵合擊臨江國。而當臨江國最終覆滅後,漢廷便在此設立南郡。

結合這裡的記載則可以得出結論:臨江國就是依南郡而建,其主要疆土也就只有南郡。

據此,再根據《漢書·地理志》中記載: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復故。景帝二年復為臨江,中二年復故。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縣十八。

南郡,為秦帝國時期所建。高帝元年,應該就是漢五年,改為臨江郡。而後反覆在南郡與臨江郡之間更替。屬荊州刺史府轄區。到西漢末年,總共下轄十八縣,官府在籍人口為718540人。

而南郡在先秦時期又為楚國經營數百年的腹地核心,雖然後來遭到秦軍焚燬,但按照史書記載,南郡一帶依然存在為數眾多的反秦力量。因此結合西漢末年的情況,保守估計臨江國時期的南郡人口應該至少也有五十萬左右。

下面再簡單勾畫一下臨江國的疆域分佈:

"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臨江,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靠近長江之地。

再按秦之所置南郡,治所便是江陵,則懷疑臨江又是江陵的別稱。

按《史記》中記載:

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項羽本紀》

如上,因楚懷王麾下柱國共敖率兵平定南郡,功勞很大,所以項羽便封共敖為臨江王,立都江陵。

那麼結合上述記載,則臨江國的名稱便應該就是取自江陵之意。

另外再按照臨江國覆滅之時的記載:

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臨江為南郡。《史記·荊燕世家》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漢五年,劉邦令太尉盧綰和將軍劉賈一同領兵合擊臨江國。而當臨江國最終覆滅後,漢廷便在此設立南郡。

結合這裡的記載則可以得出結論:臨江國就是依南郡而建,其主要疆土也就只有南郡。

據此,再根據《漢書·地理志》中記載: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復故。景帝二年復為臨江,中二年復故。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縣十八。

南郡,為秦帝國時期所建。高帝元年,應該就是漢五年,改為臨江郡。而後反覆在南郡與臨江郡之間更替。屬荊州刺史府轄區。到西漢末年,總共下轄十八縣,官府在籍人口為718540人。

而南郡在先秦時期又為楚國經營數百年的腹地核心,雖然後來遭到秦軍焚燬,但按照史書記載,南郡一帶依然存在為數眾多的反秦力量。因此結合西漢末年的情況,保守估計臨江國時期的南郡人口應該至少也有五十萬左右。

下面再簡單勾畫一下臨江國的疆域分佈: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如上,臨江國北接王陵所屬,西靠漢國,東交衡山國,南面則與梅鋗所屬相鄰。

客觀上說,臨江國的區位條件還是挺不錯的。雖然與漢這個強國比鄰,但因為客觀地理環境的限制,所以只是表面上的比鄰,實際上二者誰都影響不了誰。至於王陵所屬,在西楚的壓制下,更是動彈不得。最後就是衡山國和附屬衡山國的梅鋗所屬了,應該說,這算是臨江國最大的敵人,但又因為衡山國比鄰西楚,所以只要西楚沒有發話,則衡山國絕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因此,臨江國雖然看似強敵環伺,但其實是毫無任何外部壓力。

換句話說就是,臨江國只要別作死,就很難面臨亡國之患。而項羽之所以要把共敖封到臨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共敖是楚國舊臣,對西楚的忠誠非其他諸侯國可比,另一方面則是共敖的年齡有點大了。所以,項羽為了保證南境的安定,便將共敖安插在這裡,作為南天一柱。

這裡關於共敖年齡大的問題,則是參照其在楚漢時期病逝的緣故。既然史書中沒有臨江國參戰的記錄,則共敖大概率上就是病逝的。而在楚漢時期病逝的重要人物中,很多都是因為年齡比較大的原因,諸如范增便是這樣。因此說是共敖年齡比較大,也是合理的。

至於說臨江國為何會對西楚忠誠,這一點目前只能說是因為同為楚臣的關係,否則無法解釋,而臨江國忠誠於西楚又是鐵定的事實。

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史記·高祖本紀》

如上記載,天下初定,劉邦登基稱帝,立都洛陽,天下諸侯盡皆臣服,卻唯獨臨江國因為項羽而拒絕臣服。由此,劉邦便令太尉盧綰和將軍劉賈領軍平定臨江國。最終漢軍與臨江軍歷經數月血戰,才最終滅臨江國。

所以,臨江王都為了項羽這樣了,還不能說明他對於項羽的忠誠嗎?好吧,事實上也的確無法完全說明這一點。

這裡的記載只能證明,臨江國和西楚是有著共同的利益糾葛,而漢軍既然已經滅了西楚,則滅臨江國也是遲早的事,這一點臨江國的君臣應該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與其受盡屈辱而死,還不如轟轟烈烈大戰一場。

當然,也有可能單純就是臨江國新王共尉年輕氣盛,所以才敢這麼拼。要是老王共敖還在世,估計是會乖乖臣屬的。但無論如何,臨江國也絕對不會像九江國那般徹底反叛西楚,又或者是如衡山國那樣首鼠兩端。


下面說臨江國的具體構成:

重要人物:

臨江王:

"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臨江,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靠近長江之地。

再按秦之所置南郡,治所便是江陵,則懷疑臨江又是江陵的別稱。

按《史記》中記載:

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項羽本紀》

如上,因楚懷王麾下柱國共敖率兵平定南郡,功勞很大,所以項羽便封共敖為臨江王,立都江陵。

那麼結合上述記載,則臨江國的名稱便應該就是取自江陵之意。

另外再按照臨江國覆滅之時的記載:

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臨江為南郡。《史記·荊燕世家》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漢五年,劉邦令太尉盧綰和將軍劉賈一同領兵合擊臨江國。而當臨江國最終覆滅後,漢廷便在此設立南郡。

結合這裡的記載則可以得出結論:臨江國就是依南郡而建,其主要疆土也就只有南郡。

據此,再根據《漢書·地理志》中記載: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復故。景帝二年復為臨江,中二年復故。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縣十八。

南郡,為秦帝國時期所建。高帝元年,應該就是漢五年,改為臨江郡。而後反覆在南郡與臨江郡之間更替。屬荊州刺史府轄區。到西漢末年,總共下轄十八縣,官府在籍人口為718540人。

而南郡在先秦時期又為楚國經營數百年的腹地核心,雖然後來遭到秦軍焚燬,但按照史書記載,南郡一帶依然存在為數眾多的反秦力量。因此結合西漢末年的情況,保守估計臨江國時期的南郡人口應該至少也有五十萬左右。

下面再簡單勾畫一下臨江國的疆域分佈: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如上,臨江國北接王陵所屬,西靠漢國,東交衡山國,南面則與梅鋗所屬相鄰。

客觀上說,臨江國的區位條件還是挺不錯的。雖然與漢這個強國比鄰,但因為客觀地理環境的限制,所以只是表面上的比鄰,實際上二者誰都影響不了誰。至於王陵所屬,在西楚的壓制下,更是動彈不得。最後就是衡山國和附屬衡山國的梅鋗所屬了,應該說,這算是臨江國最大的敵人,但又因為衡山國比鄰西楚,所以只要西楚沒有發話,則衡山國絕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因此,臨江國雖然看似強敵環伺,但其實是毫無任何外部壓力。

換句話說就是,臨江國只要別作死,就很難面臨亡國之患。而項羽之所以要把共敖封到臨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共敖是楚國舊臣,對西楚的忠誠非其他諸侯國可比,另一方面則是共敖的年齡有點大了。所以,項羽為了保證南境的安定,便將共敖安插在這裡,作為南天一柱。

這裡關於共敖年齡大的問題,則是參照其在楚漢時期病逝的緣故。既然史書中沒有臨江國參戰的記錄,則共敖大概率上就是病逝的。而在楚漢時期病逝的重要人物中,很多都是因為年齡比較大的原因,諸如范增便是這樣。因此說是共敖年齡比較大,也是合理的。

至於說臨江國為何會對西楚忠誠,這一點目前只能說是因為同為楚臣的關係,否則無法解釋,而臨江國忠誠於西楚又是鐵定的事實。

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史記·高祖本紀》

如上記載,天下初定,劉邦登基稱帝,立都洛陽,天下諸侯盡皆臣服,卻唯獨臨江國因為項羽而拒絕臣服。由此,劉邦便令太尉盧綰和將軍劉賈領軍平定臨江國。最終漢軍與臨江軍歷經數月血戰,才最終滅臨江國。

所以,臨江王都為了項羽這樣了,還不能說明他對於項羽的忠誠嗎?好吧,事實上也的確無法完全說明這一點。

這裡的記載只能證明,臨江國和西楚是有著共同的利益糾葛,而漢軍既然已經滅了西楚,則滅臨江國也是遲早的事,這一點臨江國的君臣應該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與其受盡屈辱而死,還不如轟轟烈烈大戰一場。

當然,也有可能單純就是臨江國新王共尉年輕氣盛,所以才敢這麼拼。要是老王共敖還在世,估計是會乖乖臣屬的。但無論如何,臨江國也絕對不會像九江國那般徹底反叛西楚,又或者是如衡山國那樣首鼠兩端。


下面說臨江國的具體構成:

重要人物:

臨江王:

楚漢時期最忠誠於西楚的一個諸侯國

共敖(—前205/前203)

基本事蹟:初為楚國舊臣,後跟隨項梁擁戴楚懷王,被楚懷王拜為柱國。反秦期間,其率部攻略南郡。漢元年,其被項羽封為臨江王,領故秦南郡,立都江陵。之後病逝於楚漢戰爭時期。

麾下重要人物:

共尉(—前202年7月)

基本事蹟:初為臨江國太子,臨江王共敖病逝後,其繼任臨江王。漢五年其舉兵抗漢,經數月血戰,最終為漢軍擒獲。同年七月漢軍將其押解至洛陽,殺之。

黃極忠(—前169年)

基本事蹟:初為南方盜賊首領,後為臨江王共敖收入麾下,為臨江國將軍。漢五年,其背叛臨江國,率部協助漢軍攻滅臨江國。而後又多次參與漢軍平定其他諸侯之戰,最終則在平定英布之戰中再次立下大功。漢高帝十二年十月戊戌日其受封列侯,食邑千戶,建邔侯國。漢孝文帝十一年,其病逝,漢庭為其諡號,莊侯。

臨江國制度構建:

為楚制。

臨江國佔據故秦疆土:

秦南郡(約等於今天湖北省一部和湖南省一部)

臨江國軍備情況:

按實際控制人口五十餘萬數,外加其自身所屬軍隊,則實際軍事動員能力應在七萬以上。(此處純屬猜測)

臨江國存在時間:

成立時間:漢元年二月。

歸漢時間:漢五年七月左右。


(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