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1949年4月7日下午,一支3000餘人的國民黨軍隊打破了浙北水鄉烏鎮往日的寧靜。鎮上居民先是有些恐慌,有人甚至四處呼喊:“叛軍來了!快跑啊!”但老百姓很快發現不太對勁,所謂的“叛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即便口渴得冒煙,也不隨便闖入民宅,而寧願蹲在河邊去舀生水喝。居民們交頭接耳,幾個膽大的不禁上前打量。“哪裡有這麼好的叛軍呀,他們是學生軍哩!”消息傳開,小鎮一下子沸騰起來,“原來是‘太子軍’,蔣經國的部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太子軍”突然造訪烏鎮,我們從頭說起。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一九八九年四月九日,賈亦斌在烏鎮水泥廠附近的橋頭上,介紹當年宣佈起義時的情況和戰況

青年驕子,心向光明

1948年7月,中共華東野戰軍重創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有生力量,取得豫東戰役完全勝利。蔣介石為了挽救敗局,專門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承認過去兩年的“剿共”戰爭“處處受制,著著失敗”,造成高級將領信心喪失,軍隊士氣一落千丈。10月底,國防部參謀次長林蔚秉承蔣介石的指示,找到預備幹部局代局長賈亦斌:“現在我們決定在江南建立30個新軍,兵源問題可用徵集辦法解決,就是缺乏下級幹部,你們預幹局能夠召集多少幹部?”賈亦斌如實報告,復員青年軍總共7萬餘人,其中1萬餘人分散在嘉興、杭州、重慶、漢中四所青年中學,基本上都已取得少尉預備軍官資格,加上南京、鎮江等地尚有一批要求就業的預備幹部,召集萬人不成問題。

賈亦斌1912年生於湖北陽新,抗戰時期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諸大戰役,從少校營長一步步升遷至少將參謀長,能夠脫穎而出,完全是因為屢立戰功。1943年10月,賈亦斌考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七期,與同班同學段伯宇(中共失聯地下工作者)最談得來,兩人常在一起議論時弊,抒發對國民黨腐敗統治的不滿。1946年3月,賈亦斌陸軍大學畢業,調任軍事委員會青年軍復員管理處(後改為“國防部預備幹部管訓處”)第一組少將組長,研究預備幹部制度頗有心得,由此獲得副處長蔣經國好感。預幹處後來改組升級為預幹局,蔣經國任局長,賈亦斌任副局長,負責國民黨青年軍的復員管理及人事變更工作。

青年軍成立於1944年秋冬,正值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抗日正面戰場接連失利之時,出於彌補兵源不足,改善兵源質量,提高軍隊戰鬥力,國民政府號召知識青年從軍報國,得到社會各界踴躍響應。不過青年軍並未正式趕上對日作戰,日本宣佈投降後,按照事先約定,陸續復員至全國各地。1948年春,蔣經國辭去局長職務,推薦賈亦斌代理局長,引起一些老資格強烈不滿:“賈某與經國先生毫無淵源關係,憑什麼短期內連獲破格提升!”蔣經國力排眾議:“賈亦斌為官多年,官居少將,卻身無半點積蓄,極為少見。八年抗戰幾度負傷,置生死於度外,實為難以多得的文武兼備人才。”

面對蔣經國的知遇之恩,賈亦斌內心五味雜陳,“他比那些養尊處優的國民黨官僚強得多”,“倘使國民黨中做官的都能如他那樣,也許不至於把國家弄到這般境地”。9月中旬,賈亦斌前往上海協助經濟管制工作,目睹了蔣經國查封孔祥熙家族的揚子建業公司,遭到宋美齡強勢干預而被迫妥協的心酸一幕,“亦斌兄,你是有所不知,我是盡孝不能盡忠,忠孝不能兩全啊!”賈亦斌對此感到無比失望:“我對蔣經國所抱的幻想最終破滅,我決心同蔣家王朝決裂,去尋找新的道路。”

離開上海,賈亦斌順道走訪了抗戰時期的老上級,時任江蘇省政府主席丁治磐以及幾位曾經出生入死的同僚,彼此垂頭喪氣,無不心生另謀出路之想法。回到南京,賈亦斌祕密約見知心好友,任職軍務局的段伯宇:“時局如斯,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段伯宇說:“國民黨是沒有希望了,另謀出路乃勢所必然,但光找雜牌部隊不行,我們需要自己掌握武裝。”

山雨欲來,斷然抉擇

南京的深秋寒意漸濃,林蔚提出編練新軍計劃,賈亦斌頓時心頭一熱,“如果能解決編制和裝備的問題,我願意負責動員和組織訓練。”結果一拍即合,先成立一個總隊,在南京孝陵衛訓練三個月,畢業後分配到新軍擔任排、連長。11月初,國防部“預備幹部訓練團第一總隊”(簡稱“預幹總隊”)正式成立,賈亦斌兼總隊長,黎天鐸、林勉新、潘振球為副總隊長。預幹總隊學員大部分來自復員的青年軍,部分來自第206師傷愈老兵,全隊1000餘人。

1949年1月,國民黨軍隊完敗淮海戰場,蔣介石內外交困,宣佈下野,實際退居溪口幕後操縱。此時,段伯宇重新與組織恢復了聯繫,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會書記張執一指定李正文負責對接指導。2月初,國民政府行政院各部會陸續南遷廣州,預幹總隊奉命移駐浙江嘉興,全隊擴充至4000人,第一、第四大隊駐東大營,第二、第三大隊駐西大營。嘉興對賈亦斌來說再熟悉不過,1947年夏,預幹局召集復員的青年軍學生,舉辦過“嘉興夏令營”,蔣經國、賈亦斌兼任正副主任,工餘飯後,兩人同住西大營宿舍,幾乎無話不談。

時隔一年多,賈亦斌再至嘉興,無心故地重遊,在中共派駐的祕書張文藻協助下,祕密籌劃起義事項。副總隊長林勉新,輔導組長劉異,第一大隊大隊長李愷寅,第二大隊大隊長鄧道三等人很快成為骨幹力量,紛紛表示願意一起採取行動。然而,副總隊長黎天鐸、潘振球及第十三中隊中隊長林蔭非常頑固,第四大隊大隊長李仕廉立場搖擺,態度曖昧。預幹總隊“不穩”的消息就這樣不脛而走,蔣經國一個電話追到了西大營。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1989年4月7日,賈亦斌偕同“預幹總隊”部分起義軍官,重遊嘉興西大營,尋訪當年與蔣經國同住的宿舍

3月初,賈亦斌奉命前往溪口述職,蔣氏父子多方考察,抓不到什麼實質性把柄,但有令在先,“預幹總隊開往福建建陽”。賈亦斌返回上海後立即轉移家人,並向李正文匯報溪口之行的情況,準備加快起義步伐。不久,國防部正式下達命令,免去賈亦斌本兼各職,調為國防部部員,派往南京衛戍總司令部服務,預幹總隊由黎天鐸接手。突如其來的變化令李正文、段伯宇陷入沉思,關鍵時刻,賈亦斌決心毫不動搖:“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能在黨的領導下,率領這支部隊起義,請組織放心!”回到嘉興,西大營掌聲雷動,賈亦斌極力抑制情緒,最後一次講解《論預備幹部制度》,似有所指地強調說:“國家的預備幹部是新的革命軍事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因此一定要以人民為後盾,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

4月2日,李正文在上海向賈亦斌傳達上級指示,預幹總隊可在嘉興起義,經莫干山向天目山挺近,與蘇浙皖邊區游擊隊聯繫,策應人民解放軍渡江,預定起義日期為4月15日,起義後暫用“蘇浙皖邊區民主聯軍”番號。4日深夜,賈亦斌悄悄返回嘉興,召集骨幹人員二三十人祕密開會,有位學員突然提問:“我們何時行動?到何處去?與共產黨有無聯繫?”事後證明乃第十三中隊派來的潛伏者,散會後即跑去報告了中隊長林蔭。第二天,李正文按原定計劃來嘉興視察,賈亦斌彙報了起義準備工作及機密洩露的嚴重情形,提出與其喪失時機,不如提前行事。6日下午,李愷寅擺脫黎天鐸糾纏,直奔賈亦斌住處:“事情已經暴露,怎麼辦?”賈亦斌當機立斷,7日凌晨提前行動,第一步,脅迫黎天鐸簽署到莫干山進行軍事演練的命令,以取得“合法”名義,贏得安全時間越過京杭國道。第二步,在莫干山下正式宣佈反蔣起義,打出“蘇浙皖邊區民主聯軍”旗號,與當地游擊隊一起接應解放軍渡江。

嘉興距離莫干山足足120多公里,能不能安全到達目的地,會師中共蘇浙皖邊區遊擊武裝?一切都是未知數。顯然,這是一次發生在國民黨統治核心區域,缺乏解放軍正規部隊直接配合的孤膽壯舉。

烏鎮舉旗,衝破黑暗

“我是共產黨派來的,現在你面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把我送到國防部去,你可以升官發財;另一條路是跟我們走,下令行軍到莫干山演習,限你考慮5分鐘,必須明確回答!”賈亦斌義正詞嚴,最後攤牌。黎天鐸起初想要以拖待變,一看辦公室周圍佈滿贊同起義的武裝學員,只得勉強賠笑說:“你是我的老上級,你給我帶的路不會錯,我聽你的。”與此同時,預幹總隊的學員們已經荷槍實彈忙碌起來,唯獨第四大隊第十三、十四中隊遲遲不見動靜,原來林蔭知道有變,拒不服從命令,“誰也不準動,誰動就打死誰!”

眼看黎明將至,賈亦斌決心不再等待,預幹總隊3000餘人有序撤離嘉興,沿著運河浩浩蕩蕩挺近莫干山。7日下午,隊伍陸續行進至桐鄉烏鎮境內,鎮上聯防隊接到攔截命令,但自知力量單薄,以保境安民為由,要求起事部隊繞道而行。賈亦斌感到事態緊急,夕陽西下之際,索性扯掉國民黨黨徽和少將肩章,站在烏鎮吳橋頭的一處空地上宣佈起義:“我們的主張是正義的!我們反對內戰,要求和平;反對貪汙腐敗,要求人民有飯吃;他們派重兵來包圍我們,我們不開第一槍,但如果他們要打,我們就應當奉陪到底!”

夜幕降臨,預幹總隊兵分三路突圍,突然一發迫擊炮彈落在吳橋附近的水面上,頓時槍炮如注,造成登船學員非死即傷。賈亦斌義憤填膺,率領三四百人發起衝鋒,黎天鐸、潘振球一夥乘機逃脫,最後衝出烏鎮的三路人馬合約2000餘人。賈亦斌一路經過兩晝夜激戰,轉移至吳興縣雙林、菱湖一帶。劉異一路邊戰邊撤,國民黨武康縣長王正誼佯裝同情,暗中通知駐軍突然襲擊,迫令山上學員1000餘人放下武器,劉異後來壯烈犧牲。李愷寅一路衝破幾道封鎖,一些學員選擇默默離開,另有一些學員選擇堅持到底。10日,賈、李兩路起義軍取得聯繫,李愷寅清點人數,只剩下300餘人。翌日,賈亦斌急中生智,冒充追擊部隊,騙過吳興聯防武裝,越過京杭國道,到達妙西山良村,可惜未能與中共蘇浙皖邊區游擊隊接上頭。

敵人再度合圍上來,起義軍在傾盆大雨中展開殊死搏鬥,最後成功突圍的僅有80餘人。進入安吉縣境,賈亦斌、李愷寅換上便衣,走在前面探路,出村口不到半里路,即被地方保安隊拿住,賈亦斌身上沒有手槍,謊稱是被抓來帶路的老百姓。“你們帶路的隊伍在哪裡?帶我們去找,只准去一個,留下一個。”未走多遠,槍聲大作,起義軍化整為零,賈亦斌乘亂脫出,沿著一條羊腸小道往上爬,不慎從山崖上滑下,摔得不省人事。4月14日以後,周圍槍聲沉寂,賈亦斌逐漸恢復體力,繼續向西尋路,終於在浙皖交界天目山區巧遇中共遊擊隊員,輾轉到達安徽寧國縣境內的蘇浙皖邊區所在地。再說李愷寅,為了幫助戰友脫險,自稱“賈亦斌”,後被押送至江蘇武進,由第一綏靖區少將參謀長喻嘯牧審訊,喻和賈抗戰前曾是第10軍幹部學校同學,迫於解放軍渡江在即,私下放人了之。

1989年4月,賈亦斌、李愷寅等起義骨幹人員重聚嘉興,回想起當年的刀光劍影,賈亦斌感慨萬千:“起義嘉興四十春,緬懷壯烈夜鍾沉。莫干山上陰霾密,烏鎮河邊血水深。報國從來不惜命,索頭何必費多金。恩仇一笑泯消盡,同補金甌萬象新。”(馮 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