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江川制筆人陳忠玉的那些事兒'

"

在生活中,毛筆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傳統書寫工具,很多人用毛筆寫字,陶冶情操。在玉溪,習書法、愛書法的人不在少數,但要說到制毛筆之人,就鳳毛麟角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得知江川區江城鎮龍街村委會有一位制筆人,他製作的毛筆常被拿到玉溪市中心城區售賣。出於好奇,記者慕名來到了龍街村。

6歲學徒

龍街曾經是江川的古縣城所在地,雖說在數百年的發展中舊時的面貌已經改變了,但當地的古柏、老宅等依然散發著古舊的氣息。

記者經多方打聽,來到了制筆人陳忠玉的家中,陳忠玉笑臉相迎,衣著隨意的他在談吐舉止間,透露著熱情、質樸和敦厚。

聊起制筆,陳忠玉先是顯得若有所思,然後好似回到了兒時的記憶裡。

陳忠玉擅長木工和建蓋傳統民居,這不但是他祖上傳下來的生存技藝,也是其看家本領。小時候,他家中生活困難,6歲時便隨父親學習木工。那時,陳忠玉就讀於當地的一所小學,學校離家不遠,休息時,他會跑回家幫父親鋸木料,打木櫃賣,以貼補家用。七八年時光一晃而過,陳忠玉已不是當年那個只會鋸木料的孩童,而是一個能掌握木工技藝,且能獨立設計、繪圖、建蓋傳統民居的鄉村匠人。在江川農村,人們通常會給他冠以“掌墨師”的頭銜。“記得那時,我們這裡蓋傳統民居的人很多,但凡有本地或鄰村的人家要蓋房,我都會帶著木工、泥工等10多個人去施工。現在算起來,我蓋的房子不多,只有五六十所。”陳忠玉笑道。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中很多人開始建蓋混凝土房屋,傳統土木結構的房屋很少有人問津。面對生存的壓力,19歲的陳忠玉最終放棄了他的看家本領,選擇離開故土,奔赴他鄉,自謀生路。

"

在生活中,毛筆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傳統書寫工具,很多人用毛筆寫字,陶冶情操。在玉溪,習書法、愛書法的人不在少數,但要說到制毛筆之人,就鳳毛麟角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得知江川區江城鎮龍街村委會有一位制筆人,他製作的毛筆常被拿到玉溪市中心城區售賣。出於好奇,記者慕名來到了龍街村。

6歲學徒

龍街曾經是江川的古縣城所在地,雖說在數百年的發展中舊時的面貌已經改變了,但當地的古柏、老宅等依然散發著古舊的氣息。

記者經多方打聽,來到了制筆人陳忠玉的家中,陳忠玉笑臉相迎,衣著隨意的他在談吐舉止間,透露著熱情、質樸和敦厚。

聊起制筆,陳忠玉先是顯得若有所思,然後好似回到了兒時的記憶裡。

陳忠玉擅長木工和建蓋傳統民居,這不但是他祖上傳下來的生存技藝,也是其看家本領。小時候,他家中生活困難,6歲時便隨父親學習木工。那時,陳忠玉就讀於當地的一所小學,學校離家不遠,休息時,他會跑回家幫父親鋸木料,打木櫃賣,以貼補家用。七八年時光一晃而過,陳忠玉已不是當年那個只會鋸木料的孩童,而是一個能掌握木工技藝,且能獨立設計、繪圖、建蓋傳統民居的鄉村匠人。在江川農村,人們通常會給他冠以“掌墨師”的頭銜。“記得那時,我們這裡蓋傳統民居的人很多,但凡有本地或鄰村的人家要蓋房,我都會帶著木工、泥工等10多個人去施工。現在算起來,我蓋的房子不多,只有五六十所。”陳忠玉笑道。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中很多人開始建蓋混凝土房屋,傳統土木結構的房屋很少有人問津。面對生存的壓力,19歲的陳忠玉最終放棄了他的看家本領,選擇離開故土,奔赴他鄉,自謀生路。

雲南江川制筆人陳忠玉的那些事兒

使用放大鏡對毛髮進行挑選,以確保毛筆的質地。

江西學藝

“離開家鄉後我去了江西,那時我20歲。江西的輕工業很發達,文化底蘊深厚。到那裡後我在一家工廠從事與製作毛筆有關的工作,有時也會做點木製門窗,一天的收入有15元。在這期間,我覺得做毛筆很有意思,閒暇時,我會向老師傅們請教製作毛筆的訣竅。漸漸地,我就掌握了全部製作工藝。”陳忠玉說。

到江西打工的陳忠玉在接觸毛筆製作工藝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更沒有其他打算,僅是因興趣使然或者說是那個年代“藝多不壓身”的家訓所致,覺得多學一門手藝總是好的。

回憶往昔,他繼續說道:“當學徒時,有一道工序叫作‘脫脂’,就是要將製作筆頭的動物毛髮放到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我一開始不懂其中緣由,老師傅叫我把未脫脂和已脫脂的動物毛髮沾墨,看有何變化。我發現,未脫脂的毛髮因附著油脂不會吸墨,而脫脂的則吸墨均勻。”

據瞭解,陳忠玉在江西打工的時間並不長,算起來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其中,學做毛筆花了半年多。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陳忠玉逐漸掌握了毛筆的製作技藝,並把它帶回江川。

"

在生活中,毛筆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傳統書寫工具,很多人用毛筆寫字,陶冶情操。在玉溪,習書法、愛書法的人不在少數,但要說到制毛筆之人,就鳳毛麟角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得知江川區江城鎮龍街村委會有一位制筆人,他製作的毛筆常被拿到玉溪市中心城區售賣。出於好奇,記者慕名來到了龍街村。

6歲學徒

龍街曾經是江川的古縣城所在地,雖說在數百年的發展中舊時的面貌已經改變了,但當地的古柏、老宅等依然散發著古舊的氣息。

記者經多方打聽,來到了制筆人陳忠玉的家中,陳忠玉笑臉相迎,衣著隨意的他在談吐舉止間,透露著熱情、質樸和敦厚。

聊起制筆,陳忠玉先是顯得若有所思,然後好似回到了兒時的記憶裡。

陳忠玉擅長木工和建蓋傳統民居,這不但是他祖上傳下來的生存技藝,也是其看家本領。小時候,他家中生活困難,6歲時便隨父親學習木工。那時,陳忠玉就讀於當地的一所小學,學校離家不遠,休息時,他會跑回家幫父親鋸木料,打木櫃賣,以貼補家用。七八年時光一晃而過,陳忠玉已不是當年那個只會鋸木料的孩童,而是一個能掌握木工技藝,且能獨立設計、繪圖、建蓋傳統民居的鄉村匠人。在江川農村,人們通常會給他冠以“掌墨師”的頭銜。“記得那時,我們這裡蓋傳統民居的人很多,但凡有本地或鄰村的人家要蓋房,我都會帶著木工、泥工等10多個人去施工。現在算起來,我蓋的房子不多,只有五六十所。”陳忠玉笑道。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中很多人開始建蓋混凝土房屋,傳統土木結構的房屋很少有人問津。面對生存的壓力,19歲的陳忠玉最終放棄了他的看家本領,選擇離開故土,奔赴他鄉,自謀生路。

雲南江川制筆人陳忠玉的那些事兒

使用放大鏡對毛髮進行挑選,以確保毛筆的質地。

江西學藝

“離開家鄉後我去了江西,那時我20歲。江西的輕工業很發達,文化底蘊深厚。到那裡後我在一家工廠從事與製作毛筆有關的工作,有時也會做點木製門窗,一天的收入有15元。在這期間,我覺得做毛筆很有意思,閒暇時,我會向老師傅們請教製作毛筆的訣竅。漸漸地,我就掌握了全部製作工藝。”陳忠玉說。

到江西打工的陳忠玉在接觸毛筆製作工藝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更沒有其他打算,僅是因興趣使然或者說是那個年代“藝多不壓身”的家訓所致,覺得多學一門手藝總是好的。

回憶往昔,他繼續說道:“當學徒時,有一道工序叫作‘脫脂’,就是要將製作筆頭的動物毛髮放到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我一開始不懂其中緣由,老師傅叫我把未脫脂和已脫脂的動物毛髮沾墨,看有何變化。我發現,未脫脂的毛髮因附著油脂不會吸墨,而脫脂的則吸墨均勻。”

據瞭解,陳忠玉在江西打工的時間並不長,算起來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其中,學做毛筆花了半年多。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陳忠玉逐漸掌握了毛筆的製作技藝,並把它帶回江川。

雲南江川制筆人陳忠玉的那些事兒

將文字和圖案刻於筆桿上,可以讓毛筆更具文化氣息。

創業不易

從江西回來後,按理說,陳忠玉應該會以所學的制筆手藝,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很長一段時間,他販賣過煙筒,經營棉絮等生活小百貨,承包過魚塘搞養殖……

2004年,陳忠玉獲悉江川將舉辦首屆開漁節時,就將多年積蓄全部投入到了漁業養殖中,希望以此帶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那時我承包了一個魚塘搞養殖,由於經驗不足,第一個年頭魚就全死了。後來經過研究和摸索,在4年時間裡賺了不少錢,還蓋了新房。”說到此處,陳忠玉笑得格外爽朗開心。

好景不長,正當他在漁業養殖中獲得可觀收益,並加大投入繼續承包時,由於種種原因,他的漁業養殖再次受到重創。此時,陳忠玉的所有投資不但全部打了水漂,還揹負了20多萬元的外債。“這次對我的打擊非常大,而這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並將我帶上了制筆之路。”陳忠玉說。

有一段時間,陳忠玉代銷電子秤的同時,銷售一些毛筆。在售賣過程中,就有人問他,是否知道哪裡有做胎毛筆的。陳忠玉對於毛筆的製作並不陌生,而胎毛筆則是使用嬰兒剃下的頭髮進行製作,這種毛筆一般用於紀念收藏,且價格不菲。也正是從製作胎毛筆開始,2012年,陳忠玉決定自己制筆。

"

在生活中,毛筆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傳統書寫工具,很多人用毛筆寫字,陶冶情操。在玉溪,習書法、愛書法的人不在少數,但要說到制毛筆之人,就鳳毛麟角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得知江川區江城鎮龍街村委會有一位制筆人,他製作的毛筆常被拿到玉溪市中心城區售賣。出於好奇,記者慕名來到了龍街村。

6歲學徒

龍街曾經是江川的古縣城所在地,雖說在數百年的發展中舊時的面貌已經改變了,但當地的古柏、老宅等依然散發著古舊的氣息。

記者經多方打聽,來到了制筆人陳忠玉的家中,陳忠玉笑臉相迎,衣著隨意的他在談吐舉止間,透露著熱情、質樸和敦厚。

聊起制筆,陳忠玉先是顯得若有所思,然後好似回到了兒時的記憶裡。

陳忠玉擅長木工和建蓋傳統民居,這不但是他祖上傳下來的生存技藝,也是其看家本領。小時候,他家中生活困難,6歲時便隨父親學習木工。那時,陳忠玉就讀於當地的一所小學,學校離家不遠,休息時,他會跑回家幫父親鋸木料,打木櫃賣,以貼補家用。七八年時光一晃而過,陳忠玉已不是當年那個只會鋸木料的孩童,而是一個能掌握木工技藝,且能獨立設計、繪圖、建蓋傳統民居的鄉村匠人。在江川農村,人們通常會給他冠以“掌墨師”的頭銜。“記得那時,我們這裡蓋傳統民居的人很多,但凡有本地或鄰村的人家要蓋房,我都會帶著木工、泥工等10多個人去施工。現在算起來,我蓋的房子不多,只有五六十所。”陳忠玉笑道。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中很多人開始建蓋混凝土房屋,傳統土木結構的房屋很少有人問津。面對生存的壓力,19歲的陳忠玉最終放棄了他的看家本領,選擇離開故土,奔赴他鄉,自謀生路。

雲南江川制筆人陳忠玉的那些事兒

使用放大鏡對毛髮進行挑選,以確保毛筆的質地。

江西學藝

“離開家鄉後我去了江西,那時我20歲。江西的輕工業很發達,文化底蘊深厚。到那裡後我在一家工廠從事與製作毛筆有關的工作,有時也會做點木製門窗,一天的收入有15元。在這期間,我覺得做毛筆很有意思,閒暇時,我會向老師傅們請教製作毛筆的訣竅。漸漸地,我就掌握了全部製作工藝。”陳忠玉說。

到江西打工的陳忠玉在接觸毛筆製作工藝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更沒有其他打算,僅是因興趣使然或者說是那個年代“藝多不壓身”的家訓所致,覺得多學一門手藝總是好的。

回憶往昔,他繼續說道:“當學徒時,有一道工序叫作‘脫脂’,就是要將製作筆頭的動物毛髮放到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我一開始不懂其中緣由,老師傅叫我把未脫脂和已脫脂的動物毛髮沾墨,看有何變化。我發現,未脫脂的毛髮因附著油脂不會吸墨,而脫脂的則吸墨均勻。”

據瞭解,陳忠玉在江西打工的時間並不長,算起來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其中,學做毛筆花了半年多。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陳忠玉逐漸掌握了毛筆的製作技藝,並把它帶回江川。

雲南江川制筆人陳忠玉的那些事兒

將文字和圖案刻於筆桿上,可以讓毛筆更具文化氣息。

創業不易

從江西回來後,按理說,陳忠玉應該會以所學的制筆手藝,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很長一段時間,他販賣過煙筒,經營棉絮等生活小百貨,承包過魚塘搞養殖……

2004年,陳忠玉獲悉江川將舉辦首屆開漁節時,就將多年積蓄全部投入到了漁業養殖中,希望以此帶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那時我承包了一個魚塘搞養殖,由於經驗不足,第一個年頭魚就全死了。後來經過研究和摸索,在4年時間裡賺了不少錢,還蓋了新房。”說到此處,陳忠玉笑得格外爽朗開心。

好景不長,正當他在漁業養殖中獲得可觀收益,並加大投入繼續承包時,由於種種原因,他的漁業養殖再次受到重創。此時,陳忠玉的所有投資不但全部打了水漂,還揹負了20多萬元的外債。“這次對我的打擊非常大,而這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並將我帶上了制筆之路。”陳忠玉說。

有一段時間,陳忠玉代銷電子秤的同時,銷售一些毛筆。在售賣過程中,就有人問他,是否知道哪裡有做胎毛筆的。陳忠玉對於毛筆的製作並不陌生,而胎毛筆則是使用嬰兒剃下的頭髮進行製作,這種毛筆一般用於紀念收藏,且價格不菲。也正是從製作胎毛筆開始,2012年,陳忠玉決定自己制筆。

雲南江川制筆人陳忠玉的那些事兒

在陳忠玉的家中堆放著制好的毛筆

重操舊業

經過對市場的瞭解,陳忠玉得知,玉溪基本無人制筆。面對市場的缺口,陳忠玉並沒有選擇在玉溪製售毛筆,而是選擇了建水。對此,他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玉溪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買毛筆的人不多。加之孩子因高考落榜,要到建水補習。在左右權衡之後,他選擇了在建水陪伴孩子補習的同時,製售毛筆,以貼補家用。在那裡,我的生意很好,經常一天就能賺八九百元。”

在建水八九個月後,因身體不適,陳忠玉回到了江川,在家中休養。隨著病情的好轉,2017年陳忠玉再度制起了毛筆,並將毛筆帶到玉溪的街頭、市場擺攤售賣。陳忠玉說:“我一天大概能做30支毛筆,要經過脫脂、齊毫、扎筆等多個工序才能做好。一開始,人們並不相信這些毛筆是我做的,在經過我的詳細說明後,人們逐漸接受了我的毛筆,買的人也多了起來。雖然沒有在建水賣得多,但我已經很滿意了。”

2017年至2019年,陳忠玉在玉溪賣筆的這段時間裡,他走遍了中心城區的大小市場,所到之處都有人來買筆。在他看來,制筆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餬口的營生。如今,每天奔波於玉溪和江川之間製售毛筆已是陳忠玉的一種生活常態。今年50歲的他目前並沒有太多對未來的打算,只是覺得要把制筆繼續做下去,等身體完全康復之後,再到外邊看看。

來源:玉溪日報 顧世丹 江川發佈

編輯整理:西部移動傳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