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減肥 營養學 蜂蜜 薯片 社會 富書 2018-12-01

作者:羅家豆豆(富書籤約作者)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前年,我從130斤減到104斤,這不算苗條的身材來之不易,我十分珍惜。

朋友問我祕訣,不過是邁開腿管住嘴,合理運動健康飲食。

可很多人一聽要忌口就放棄追問。

我的同事COCO鄭重其事地上門取經,我熱情分享運動安排以及飲食菜單。

一週後,我好意問她餐食如何?她說晚上涮完重慶火鍋,現在捧著薯片追劇。至於計劃中的運動,早就拋到九霄雲外。

後來,COCO幾次試圖減肥,都很快以失敗告終。

COCO說:

我就是那種開始勁頭十足,後期恆心不足的人。你說要至少堅持一個月,覺得做不到就放棄了。

說到底,COCO是患上“間歇性努力症”。

她無法持久地專注於一件有價值卻很艱辛的事,而習慣於在突破的零界點前退卻。

古語有云: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如果你也和COCO一樣面臨同樣的難題,你應該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陷入“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矛盾循環?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在我看來,患上“間歇性努力症”主要有下面三種原因。

1. 認知力不足

最近非常流行一句話:“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聽起來很沮喪,那請問,你真是懂這個“道理”嗎?

在我看來,真正的懂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按照特定的“道理”去執行。

如果你真的懂了,肯定能看到這件事背後的“好處”和可觀的“收益”,且這個“好處”和“收益”正是你想要的。當你口口聲聲稱自己懂了,卻沒有去堅持踐行,只能說你根本沒弄懂這件事的價值。

老是間歇性努力的人,根子還是在認知層面上出現偏差。

你沒弄清楚你的行為和你想要結果之間的關聯性,也不清楚持續付出的真正作用,更不明白在既定情況下該如何堅持。

所以你只有不斷重複既有地目標,而無法將目標轉化為切實的實施步驟。

哲學家孫正聿教授在《哲學通論》裡說:熟知非真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認知力不足,導致我們陷入常立志的怪圈。

2. 高估自己的執行力

後臺曾經有粉絲向我請教寫作技巧。我便把這幾年整理的心得一條條告訴她。

她聽完直搖頭:“這麼複雜,我沒時間學。”

我說:“想學寫作,就不能懶,筆頭勤快才能出好文章。”

她立馬點頭說:“對啊,我就是太懶了。如果我努力一點點,肯定也能成名。”

其實,真正阻礙她成長的,並不是懶惰,而恰恰事那種“努力一點點,就能成功”的意識。

有的人總以為不用多費時間和精力就能改變現狀,其實根本不然。

每一個小小成功的背後都是日積月累的付出,每一口蜜糖都需要用苦澀的汗水去換取。

而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論做什麼,定會陷入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困局,最後不了了之。

因為他們對困難認識不足,對自己又過於自信,一旦遇到挫折,不會反省自己,而只會抱怨不公。

這不是懶,而是能力配不上夢想。

如同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自以為是,跑到半路就躺下來慶功。

3. 執迷於宏大的目標

一個過於依賴目標導向的人往往無法持續地付出。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夢想再美好,最重要的仍是切實可行的方法、步驟和階段成果。

比如減肥,我們身體堆集的脂肪塊不是一蹴而就,我們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間塑造完美身材。

變苗條只是一個大目標,為達這個目標,一定會有幾個關鍵性結果。比如一週瘦2斤,每天有氧運動40分鐘無氧運動10分鐘,每日肉類控制在100克,三餐穀物不超過400克等。

文友柳一一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作家斯蒂芬·蓋斯想要減肥。他最開始按計劃做30分鐘俯臥撐,發現根本做不到。

直到有一次,蓋斯心想,管它呢,隨便做一個也好啊。當做完第一個,他覺得很輕鬆呀,於是就繼續做第二個,第三個。

2013年一整年,他都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個。

結果是,每次做起來自然不只一個。因為目標被清晰地分解,他能夠持續獲得滿足感。

所以,只有將目標具體到可見的階段結果,才有執行的可能。

如果一味盯著大夢想,不知將階段性結果作為執行驅動力,那肯定會陷入間歇性努力的怪圈。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明白這些原因,也就不難找到破解的方法。

首先,別關注你不能改變的事

古希臘哲學中的斯多葛派(Stoicism)提出過控制二分法: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夠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

具體到執行面,就是拿出勇氣做你能改變的事,將目標從“外部目標”轉化為“內部目標”。

拿減肥來說,不要考慮脂肪這個你無法掌握的累贅,安心做你能控制的事,丟開垃圾食品、放下手中高熱量飲品、邁開腿動起來等。再遠大的目標,也都從卑微小事開始。

誰都想幹大事,不願在小事上浪費精力,但我們是沒辦法做“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事,更沒辦法讓自己為“不能改變的事”奮鬥。好比你想登天,就算你在原地跳出大窟窿也不可能真的上天。

當我們為能控制的小事不斷努力,能力會逐漸增長;隨著能力增長,我們能改變的事情就越來越多。如此循環,目標就越來越近。

其次,分解任務,設定階段獎勵

如果一件事的完成周期過長、過程較複雜,很容易讓人望而生畏,分解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分解的最大好處是很容易將階段性結果提取出來,還可以減少失敗風險。

先從簡單部分著手。我們大腦的特性是,對於簡單而明確的指令,願意立刻去幹,且取得進展的成就感讓我們更容易堅持。

OKR工作法則說:任務裡困難的部分往往是衡量目標是否實現的關鍵結果。

面對複雜模糊的指令,大腦的本能是調頭跑掉。

不幸的是,生活和工作中80%以上的任務都是複雜的。

既然躲不掉,只能衝上去跟它拼了!在這個階段,調動我們所有資源和能力,與之死磕。

同時,給自己設定階段性獎勵:當完成某事,獎勵某物。若完成的快感本身不能緩解奮鬥的辛苦時,獎勵不失為一種好刺激。

我曾在減肥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用少量的甜點獎勵自己。

開始吃起來心安理得,後來邊吃邊自責,因為深知掉下來的肉全是汗水,之後鍛鍊更努力。這個道理之前聽別人說過,但自己切身感受才更明白。

《管理的實踐》中說: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有了目標才能確定工作。

我們先在目標這個終點插上旗貼,再分解成適合自己的不同路線,一個個攻克它。

最後,設想未完成的後果

任何事情都有後果,判定它是否嚴重取決於個人。

有些寫作平臺規定簽約作者每個月要過稿2篇,若未完成,下個月復活必須完成4篇。

正是有這樣的壓力,才會讓作者們去克服懶惰的天性,不斷精益求精。

你想,每次打開電腦,淘寶、微信、抖音,哪個不比寫稿輕鬆?

可是一到月底,有的人就如熱鍋上的螞蚱: 2篇都過不了,寫4篇更完不成。

這般一想,還是努力看書,持續地輸出優質內容,才能有機會讓讀者粉絲看到自己的作品。

再比如職場的朋友,多想想,如果年底KPI不過關,後果是:晉升機會拱手讓人、年底加薪無望、連累上司沒臉。所以還是趕緊工作,提升效率吧。

《自控力》裡說:

當我們打算做某件事情或學習某項技能時,我們的本能會拖延、會效率低下。除了在大腦中演繹失敗的各種結果,還可以設想身邊人的反應。

試想,如果你真的失敗了,身邊人反應只有兩種,親者惋惜、仇者正中下懷。

多想想身邊人的反應,讓自己先被綁架,你就有動力堅持。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有句笑談說:人和豬的區別在於,畫一個圈給豬,豬會走出那個圈;畫一個圈給人,人卻將自己永遠鎖在圈內。

這樣的人,好比井底之蛙。

青蛙沒有走出井底,沒見過外面世界,至少快樂滿足,它以為世界就如此。

間歇性努力的人,是曾經跳出井底又跌落原點的青蛙。他知道身後是萬丈深淵,也明白前面天空遼闊,就是不願付出代價掙脫,只好假裝沒見過外面的世界。

真的不會後悔嗎?當我們老去,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為了讓曾經的苦難配得上自己的夢想,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由易到難給自己設定目標付諸實踐。

理想總是越想越美,生活卻是越做越明。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作者簡介:羅家豆豆,富書籤約作者,我有一個小花園,看庭前花開花落;我還有一支筆,將所有溫暖都寫給你看,微博、頭條號@羅家豆豆。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