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和珅在電視劇裡吃的煎餅,居然曾被“唐僧”們做成過糕點

二十三年前,一部名叫《宰相劉羅鍋》的經典電視劇誕生了。這是一部虛構歷史作品,講的是劉墉一生三起三落,以及與貪官和珅鬥爭一生的故事。劇中那些演技精湛的老戲骨,輕鬆征服了各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時至如今,還有很多人對這部作品津津樂道。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往往因為其信息量巨大,有人看到了官場之道,有人看到了帝王心術,有人看到了繁華落幕後的滿眼淒涼。而我身為一位嚴肅的歷史博主,最喜歡看的,便是劇中出現的種種美食了。

劇中名氣最大的食物,莫過於荔浦芋頭。在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之後,廣西荔浦芋頭名揚天下,其銷量也迎來了一個新巔峰。如果當年有“網紅小吃”這個說法,那麼當年的荔浦芋頭,無疑便是當年網紅小吃界當之無愧的冠軍。

劉墉、和珅在電視劇裡吃的煎餅,居然曾被“唐僧”們做成過糕點

浙江巡撫孫有道實力代言

在這部劇裡出現的各類美食中,荔浦芋頭不過是一道開胃小菜而已。在進獻中秋賀禮後,乾隆留下劉墉、和珅一同用膳,其宴席奢華富庶,造價不低。看看兩位一品大員的吃相,就知道他們平時的生活水平,其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劉墉、和珅在電視劇裡吃的煎餅,居然曾被“唐僧”們做成過糕點

劉墉清廉,所以如此吃相

和珅家裡的伙食標準,比起乾隆皇帝,那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不僅食材頗為昂貴,而且吃飯特別擺譜,必須要讓手下的丫鬟餵食。於是,年輕一代的觀眾們,便給和大人欽定了一個“身殘志堅”的稱號。

劉墉、和珅在電視劇裡吃的煎餅,居然曾被“唐僧”們做成過糕點

下面請欣賞殘疾人吃飯

每一個美好的故事,都要迎來謝幕的一刻。當嘉慶皇帝即位後,和珅被逮捕入獄,萬貫家財一朝散盡,昔日的威風不復存在。而早已辭官的劉墉,則帶著食盒去探監。此時此刻,和珅拿著劉墉送來的煎餅卷大蔥,吃得是津津有味,心裡卻是百感交集。如果當初能收斂三分,日後又焉能落得這樣的結局?

劉墉、和珅在電視劇裡吃的煎餅,居然曾被“唐僧”們做成過糕點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這道煎餅卷大蔥,是來自劉墉老家山東的一道特色美食。雖然這種食物價格低廉,但卻廣受歡迎。它的背後,藏著一段漫長的、讓人垂涎三尺的歷史。

(一)不是每一種大蔥都來自章丘

多數大蔥的味道都比較辛辣。一旦入口,蔥的辣味會鑽透鼻孔,一路辣到眼眶裡,讓人流淚不止。如果將這種大蔥當蔬菜來吃,恐怕一般人還真的很難接受。

如果你品嚐過山東的大蔥,或許就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山東一帶的漢庭酒店,經常會在自助早餐裡,提供切成細絲的大蔥。這裡的大蔥雖有辣味,卻也帶有一種清甜的味道。如果將這種大蔥捲到煎餅裡,則更是風味十足。

而久負盛名的章丘大蔥,無疑將這一點做到了極致。早在1530年,《章丘縣誌》中便記載了關於當地大蔥的種種資料。根據專家考證,這種大蔥的歷史,可以回溯到3000年前。在這3000年的歷史中,人們主動選擇更加粗壯,口感更好的大蔥留存下去,進而漸漸改變了它的性狀,最終造就了獨特的章丘大蔥。

劉墉、和珅在電視劇裡吃的煎餅,居然曾被“唐僧”們做成過糕點

初音一蔥拍死了張根碩

對植物的主動選擇,是農耕民族馴化植物的關鍵步驟,也是改善作物的必經之路。歷經數千年的歲月後,生於野外的植物變得面目全非,最終,它們變成了我們常見的農作物。而章丘大蔥,無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除了煎餅卷大蔥之外,大蔥還是魯菜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配料。譬如知名的蔥燒海蔘,便以滾熱的重油煸蔥,當我們煸出蔥油之後,再倒入海蔘。成品菜餚的味道濃郁醇厚,既有海蔘的鮮美,又有大蔥的厚重。

如果說蔥燒海蔘裡的大蔥,是濃妝豔抹的當紅明星;煎餅卷大蔥中的大蔥,便是洗淨鉛華的小家碧玉。兩者各有不同,但卻各有各的風流蘊藉,細細想來,卻是難分高下。

(二)煎餅是個傳說

每個地方的人,總喜歡為當地的小吃,附會一些名人的故事和傳說,煎餅自然也不例外。而同為山東人的諸葛亮,自然而然便扛起了這面“大旗”。

根據民間的傳說,諸葛亮在剛剛跟隨劉備時,劉備的實力仍然很弱,根本無法與曹軍抗衡。在敗亡的路上,劉備軍想要埋鍋造飯,卻發現鍋灶和糧食都丟在路上,只剩下了少許玉米麵。情急之下,諸葛亮讓伙伕把玉米麵調成麵糊,然後將銅鑼放在火上,用木棍把玉米攤成片,最後煎出了香噴噴的薄餅。士兵們就用這薄餅填飽了肚子,然後一鼓作氣殺出了重圍。這款救命的恩物,便是後來的煎餅。

這個故事看似很美好,實際上根本站不住腳。實際上,直到明朝時期,玉米才被傳入中國。而在三國時期,人們根本沒見過玉米,更不要提用玉米麵烙煎餅了。

實際上,煎餅不過是貧苦人民“粗糧細作”的方式之一。每一種能用來度日的糧食,都有可能被轉化成麵糊。將這種麵糊發酵烙熟後,便是一張抗餓、耐放的煎餅。

這種便捷的加工過程,證明煎餅其實就是一種方便食品。與一度流行的方便麵、漢堡等食物相比,它們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

然而,煎餅居然還有過一段“貴族”經歷。而這段經歷,卻又和“唐僧”們有著很深的關係

(三)唐代煎餅的溯源

在沒有玉米的唐代,人們將粟(小米)作為煎餅的材料。因為小米非常抗旱,而且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所以時至如今,小米仍然在北方的糧食中,佔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用來攤煎餅的“鏊子”,是一款重要的工具。關於鏊子的最早記錄,可以一路追溯到唐朝。唐代張鷟(zhuó)的小說集《朝野僉載》裡,便有“熟鏊上猢猻”這麼句話。所謂猢猻,自然便是麵糊的別稱。把麵糊攤在被燒熱的鏊子上,便是烙制煎餅的標準流程。

除了早期的工具鏊子之外,唐人還發明瞭餅鐺。《太平廣記》中有這麼一段詳細的故事描述:“廚中有主庖青衣,就鐺作食。”鑑於唐朝的麵食工藝如此發達,如果用餅鐺隨手烙幾個煎餅,想來並不是什麼難事。

唐朝是煎餅的高光時刻。如果我們翻閱一下《酉陽雜俎》中的記載,就會發現煎餅有多受歡迎:“陵州龍興寺僧惠恪,不拘戒律,力舉石臼。好客,往來多依之。常夜會寺僧十餘,設煎餅。”由此可見,不僅普通人常吃煎餅,連寺廟裡的僧人請客時,都對煎餅非常重視。這款食物,已經到了“僧俗共賞”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些“唐僧”們,把煎餅吃出了創意、吃出了特色、也吃出了花樣。

在那個時候,中國的調料品種太過稀缺。所以寺廟中的僧侶勇於創新,發明了各式各樣的煎餅吃法。有些僧侶用煎餅蘸糖吃,有的僧侶將牛奶混到煎餅裡。而《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這部經書裡,便記錄了一種綠豆煎餅的配方。比起如今的天津煎餅,這款唐代煎餅更像是一種糕點——它並非由水調節而成,而是由葡萄甜汁調製而成。

劉墉、和珅在電視劇裡吃的煎餅,居然曾被“唐僧”們做成過糕點

攤煎餅

如果未來出現了煎餅“甜黨”和煎餅“鹹黨”,請不要驚訝——因為早在千年之前,甜煎餅就已經出現了。

(四)煎餅卷大蔥

歷經漫長的歲月後,煎餅剝離了糕點的身份,最終轉化為親民的方便食物。其材料也漸漸變得多樣,而且更接地氣。當煎餅與大蔥結合到一起時,不知不覺間,便綻放出了不一樣的火花。且莫說是劇中人,連身在屏幕外的觀眾看來,都會一時間食指大動,甚至心嚮往之。

但很少有人知道,煎餅和大蔥這兩種看似平凡無比的事物,背後卻都綿延著上千年的歷史。其中有著文化的變遷,有著農耕民族的辛勞,更有著一股百折不撓的堅韌。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連這一款看似不起眼的小吃,都藏著一段悠長的歷史。那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瑰寶,便是那些在歲月中斑駁的身影,它們就埋藏在我們身邊,藏在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當中。

只待最為敏銳的目光,前來發現它們。

(完)

(渭水徐公,一個熱愛看書和旅行的歷史博主。歡迎你和我一起,走進更大的世界)

參考資料: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李保田等

山東一絕:煎餅卷大蔥,高峰,《農家參謀》

最草根名吃:煎餅卷大蔥,南晨,《文史博覽》

唐代煎餅新探,李碩,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