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多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激烈地爭奪對北美的控制權。隨著法國的威脅消失後英國人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國統治的美洲殖民者(無論是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對英國的強權和壓榨都十分不滿,隨即便開始了獨立運動,不到二十年美國誕生了。北美的版圖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它延續發展至今,已沒有人能否認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獨立從一開始就深刻影響了加拿大的歷史進程。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多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激烈地爭奪對北美的控制權。隨著法國的威脅消失後英國人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國統治的美洲殖民者(無論是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對英國的強權和壓榨都十分不滿,隨即便開始了獨立運動,不到二十年美國誕生了。北美的版圖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它延續發展至今,已沒有人能否認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獨立從一開始就深刻影響了加拿大的歷史進程。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83年9月3日英國在和美國締結的《巴黎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也送給了新生的美國。與此同時和建國十三州同時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以第十四州的名義加入美國。1801年羅伯特·李維頓受時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派遣同佔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殖民當局商討購買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開始法國方面沒接受美國提出的購地方案,然而隨後不久法國就在歐洲戰爭中遭遇挫折,於是在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當於每英畝土地支付了三美分,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政治話語邏輯中就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國人的這一意識,於是美國重新將作為英國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鎖定為下一步的擴張目標。然而此時美國羽翼未豐,而大英帝國雖然因為美國獨立而損失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依然還是當時全球頭號強國,美國要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與此同時英國也對國力日漸增強的美國越發警惕:英國試圖以襲擾美國海上貿易的方式減輕美國對自己的屬地加拿大的側翼威脅。美國儘管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的親英派人士的支持,還通過加拿大這一基地向反抗美國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當時位於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而這些印第安人的背後就有英國的支持。加拿大作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國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使美國政府堅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確保自己能將領土一直順利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多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激烈地爭奪對北美的控制權。隨著法國的威脅消失後英國人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國統治的美洲殖民者(無論是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對英國的強權和壓榨都十分不滿,隨即便開始了獨立運動,不到二十年美國誕生了。北美的版圖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它延續發展至今,已沒有人能否認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獨立從一開始就深刻影響了加拿大的歷史進程。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83年9月3日英國在和美國締結的《巴黎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也送給了新生的美國。與此同時和建國十三州同時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以第十四州的名義加入美國。1801年羅伯特·李維頓受時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派遣同佔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殖民當局商討購買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開始法國方面沒接受美國提出的購地方案,然而隨後不久法國就在歐洲戰爭中遭遇挫折,於是在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當於每英畝土地支付了三美分,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政治話語邏輯中就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國人的這一意識,於是美國重新將作為英國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鎖定為下一步的擴張目標。然而此時美國羽翼未豐,而大英帝國雖然因為美國獨立而損失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依然還是當時全球頭號強國,美國要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與此同時英國也對國力日漸增強的美國越發警惕:英國試圖以襲擾美國海上貿易的方式減輕美國對自己的屬地加拿大的側翼威脅。美國儘管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的親英派人士的支持,還通過加拿大這一基地向反抗美國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當時位於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而這些印第安人的背後就有英國的支持。加拿大作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國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使美國政府堅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確保自己能將領土一直順利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時的美國儘管處於國力上升期,但畢竟羽翼未豐。相比之下大英帝國儘管因為美國的獨立而失去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要想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其實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國宣戰,而吞併加拿大正是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對此可以從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表態中看出端倪:“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這時美國的實力仍算不上強大——直到1812年底美軍總兵力才擴大到15000人左右,能動用的軍艦僅有16艘、大炮約500門。儘管如此這在當時的北美已是一支規模客觀的軍事力量,因為這時主要精力用於歐洲戰場的英國在加拿大隻有不到5000駐軍。不過英國也具備一定的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1812年6月至1813年初在海上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國艦船500艘以上。然而在陸地上美軍卻連吃敗仗:美軍對加拿大發動了三路攻勢。7、8月英軍將領布羅克擊退了美軍的西路進攻並攻佔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底特律的2500名美國守軍竟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1812年10月美軍將領斯蒂芬·範倫塞勒指揮約3100人的先頭部隊渡過尼亞加拉河,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頓高地峭壁上建立陣地,然而在當天夜間他們就被一支1000人左右的英軍擊潰。當美軍揮師北上加拿大時所遭遇到的對手不只是英國正規軍,加拿大人像當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軍一樣自發組織民兵與之展開游擊戰,令美國人體會到了當年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無奈處境。加拿大人不僅成功阻止了美軍的入侵,甚至一度反攻到了美國境內: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美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迴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迅速擊敗匆匆拼湊的6000美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佔領華盛頓,並於24日火燒總統府,然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美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慘不忍睹,1817年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才有了“白宮“的名稱。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導致首都被佔領的戰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2018年5月2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徵收鋼鋁關稅“問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特朗普直接爆出一句”當年燒白宮的不是你們嗎?“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多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激烈地爭奪對北美的控制權。隨著法國的威脅消失後英國人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國統治的美洲殖民者(無論是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對英國的強權和壓榨都十分不滿,隨即便開始了獨立運動,不到二十年美國誕生了。北美的版圖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它延續發展至今,已沒有人能否認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獨立從一開始就深刻影響了加拿大的歷史進程。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83年9月3日英國在和美國締結的《巴黎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也送給了新生的美國。與此同時和建國十三州同時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以第十四州的名義加入美國。1801年羅伯特·李維頓受時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派遣同佔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殖民當局商討購買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開始法國方面沒接受美國提出的購地方案,然而隨後不久法國就在歐洲戰爭中遭遇挫折,於是在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當於每英畝土地支付了三美分,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政治話語邏輯中就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國人的這一意識,於是美國重新將作為英國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鎖定為下一步的擴張目標。然而此時美國羽翼未豐,而大英帝國雖然因為美國獨立而損失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依然還是當時全球頭號強國,美國要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與此同時英國也對國力日漸增強的美國越發警惕:英國試圖以襲擾美國海上貿易的方式減輕美國對自己的屬地加拿大的側翼威脅。美國儘管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的親英派人士的支持,還通過加拿大這一基地向反抗美國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當時位於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而這些印第安人的背後就有英國的支持。加拿大作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國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使美國政府堅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確保自己能將領土一直順利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時的美國儘管處於國力上升期,但畢竟羽翼未豐。相比之下大英帝國儘管因為美國的獨立而失去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要想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其實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國宣戰,而吞併加拿大正是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對此可以從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表態中看出端倪:“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這時美國的實力仍算不上強大——直到1812年底美軍總兵力才擴大到15000人左右,能動用的軍艦僅有16艘、大炮約500門。儘管如此這在當時的北美已是一支規模客觀的軍事力量,因為這時主要精力用於歐洲戰場的英國在加拿大隻有不到5000駐軍。不過英國也具備一定的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1812年6月至1813年初在海上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國艦船500艘以上。然而在陸地上美軍卻連吃敗仗:美軍對加拿大發動了三路攻勢。7、8月英軍將領布羅克擊退了美軍的西路進攻並攻佔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底特律的2500名美國守軍竟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1812年10月美軍將領斯蒂芬·範倫塞勒指揮約3100人的先頭部隊渡過尼亞加拉河,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頓高地峭壁上建立陣地,然而在當天夜間他們就被一支1000人左右的英軍擊潰。當美軍揮師北上加拿大時所遭遇到的對手不只是英國正規軍,加拿大人像當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軍一樣自發組織民兵與之展開游擊戰,令美國人體會到了當年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無奈處境。加拿大人不僅成功阻止了美軍的入侵,甚至一度反攻到了美國境內: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美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迴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迅速擊敗匆匆拼湊的6000美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佔領華盛頓,並於24日火燒總統府,然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美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慘不忍睹,1817年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才有了“白宮“的名稱。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導致首都被佔領的戰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2018年5月2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徵收鋼鋁關稅“問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特朗普直接爆出一句”當年燒白宮的不是你們嗎?“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場戰爭進一步強化了加拿大人親英反美的政治立場。當時的加拿大夾在英美之間完全沒任何自主權,只有緊緊依靠身為宗主國的英國的保護才能抵禦美國的擴張野心。這時英國也越發警惕正日漸發展強大的美國,在這種形勢下加拿大長期扮演著英國遏制美國的戰略基地。1859年美國在同英國爭奪俄勒岡地區的博弈中勝出,俄勒岡成為了美國第33個州。儘管俄勒岡成為了美國領土,然而位於俄勒岡和加拿大之間的聖胡安群島的歸屬問題並未明確:當時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均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因此雙方都派兵在島上駐紮。兩邊的人馬互相以猜疑和仇視的心態對立著,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引發衝突——最終一頭豬成為了衝突的誘因:住在島上的一個名叫萊曼·卡特拉的美國人射殺了一頭闖入他家的土豆園的豬,然而這件事很快誘發了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的外交糾紛,因為這頭豬是英屬加拿大的財產。表面上看因為一頭豬引發外交糾紛似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際上這次事件完全是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長期以來矛盾的爆發。由於雙方長期處於猜疑仇視的對立狀態,因此很多問題往往會被放大——在英屬加拿大方面看來:一頭豬儘管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畢竟是自己的財產,在雙方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前提下這自然被視為是對自己財產權利的侵犯。由於這時的加拿大還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因此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的外交行為是由身為宗主國的英國代為行使的。當時英國政府表示:如果卡特拉不把豬還給他們,那麼他們就要逮捕卡特拉。這令生活在島上的美國人都感到恐懼,因為他們不確定哪天類似於卡特拉的命運是否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甚至懷疑這是英國方面有意識打擊島上的美國居民的行為,於是他們向美軍請求保護。美軍第九步兵團在收到島上美國居民的請求後立刻上島增援,英屬加拿大方面也迅速增調了一艘戰艦派往島上。400名美軍士兵開始在島上挖戰壕,而一支載著上千名士兵的英軍艦隊也已整裝待發。就在形勢劍拔弩張之際雙方高層也許是覺得因為一頭豬而引發一場戰爭未免太過荒謬,於是雙方最終一致同意共同佔領該島,結束了軍事對峙狀態。整件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由一頭豬引發的,可實際上是由於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在邊境領土問題上的長期矛盾積累所致。十年後美國和英國一致同意將聖胡安島的歸屬問題交給中立的第三方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裁決,最終威廉一世裁定該地屬美國所有。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多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激烈地爭奪對北美的控制權。隨著法國的威脅消失後英國人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國統治的美洲殖民者(無論是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對英國的強權和壓榨都十分不滿,隨即便開始了獨立運動,不到二十年美國誕生了。北美的版圖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它延續發展至今,已沒有人能否認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獨立從一開始就深刻影響了加拿大的歷史進程。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83年9月3日英國在和美國締結的《巴黎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也送給了新生的美國。與此同時和建國十三州同時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以第十四州的名義加入美國。1801年羅伯特·李維頓受時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派遣同佔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殖民當局商討購買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開始法國方面沒接受美國提出的購地方案,然而隨後不久法國就在歐洲戰爭中遭遇挫折,於是在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當於每英畝土地支付了三美分,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政治話語邏輯中就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國人的這一意識,於是美國重新將作為英國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鎖定為下一步的擴張目標。然而此時美國羽翼未豐,而大英帝國雖然因為美國獨立而損失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依然還是當時全球頭號強國,美國要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與此同時英國也對國力日漸增強的美國越發警惕:英國試圖以襲擾美國海上貿易的方式減輕美國對自己的屬地加拿大的側翼威脅。美國儘管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的親英派人士的支持,還通過加拿大這一基地向反抗美國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當時位於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而這些印第安人的背後就有英國的支持。加拿大作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國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使美國政府堅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確保自己能將領土一直順利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時的美國儘管處於國力上升期,但畢竟羽翼未豐。相比之下大英帝國儘管因為美國的獨立而失去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要想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其實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國宣戰,而吞併加拿大正是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對此可以從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表態中看出端倪:“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這時美國的實力仍算不上強大——直到1812年底美軍總兵力才擴大到15000人左右,能動用的軍艦僅有16艘、大炮約500門。儘管如此這在當時的北美已是一支規模客觀的軍事力量,因為這時主要精力用於歐洲戰場的英國在加拿大隻有不到5000駐軍。不過英國也具備一定的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1812年6月至1813年初在海上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國艦船500艘以上。然而在陸地上美軍卻連吃敗仗:美軍對加拿大發動了三路攻勢。7、8月英軍將領布羅克擊退了美軍的西路進攻並攻佔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底特律的2500名美國守軍竟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1812年10月美軍將領斯蒂芬·範倫塞勒指揮約3100人的先頭部隊渡過尼亞加拉河,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頓高地峭壁上建立陣地,然而在當天夜間他們就被一支1000人左右的英軍擊潰。當美軍揮師北上加拿大時所遭遇到的對手不只是英國正規軍,加拿大人像當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軍一樣自發組織民兵與之展開游擊戰,令美國人體會到了當年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無奈處境。加拿大人不僅成功阻止了美軍的入侵,甚至一度反攻到了美國境內: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美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迴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迅速擊敗匆匆拼湊的6000美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佔領華盛頓,並於24日火燒總統府,然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美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慘不忍睹,1817年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才有了“白宮“的名稱。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導致首都被佔領的戰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2018年5月2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徵收鋼鋁關稅“問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特朗普直接爆出一句”當年燒白宮的不是你們嗎?“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場戰爭進一步強化了加拿大人親英反美的政治立場。當時的加拿大夾在英美之間完全沒任何自主權,只有緊緊依靠身為宗主國的英國的保護才能抵禦美國的擴張野心。這時英國也越發警惕正日漸發展強大的美國,在這種形勢下加拿大長期扮演著英國遏制美國的戰略基地。1859年美國在同英國爭奪俄勒岡地區的博弈中勝出,俄勒岡成為了美國第33個州。儘管俄勒岡成為了美國領土,然而位於俄勒岡和加拿大之間的聖胡安群島的歸屬問題並未明確:當時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均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因此雙方都派兵在島上駐紮。兩邊的人馬互相以猜疑和仇視的心態對立著,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引發衝突——最終一頭豬成為了衝突的誘因:住在島上的一個名叫萊曼·卡特拉的美國人射殺了一頭闖入他家的土豆園的豬,然而這件事很快誘發了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的外交糾紛,因為這頭豬是英屬加拿大的財產。表面上看因為一頭豬引發外交糾紛似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際上這次事件完全是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長期以來矛盾的爆發。由於雙方長期處於猜疑仇視的對立狀態,因此很多問題往往會被放大——在英屬加拿大方面看來:一頭豬儘管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畢竟是自己的財產,在雙方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前提下這自然被視為是對自己財產權利的侵犯。由於這時的加拿大還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因此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的外交行為是由身為宗主國的英國代為行使的。當時英國政府表示:如果卡特拉不把豬還給他們,那麼他們就要逮捕卡特拉。這令生活在島上的美國人都感到恐懼,因為他們不確定哪天類似於卡特拉的命運是否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甚至懷疑這是英國方面有意識打擊島上的美國居民的行為,於是他們向美軍請求保護。美軍第九步兵團在收到島上美國居民的請求後立刻上島增援,英屬加拿大方面也迅速增調了一艘戰艦派往島上。400名美軍士兵開始在島上挖戰壕,而一支載著上千名士兵的英軍艦隊也已整裝待發。就在形勢劍拔弩張之際雙方高層也許是覺得因為一頭豬而引發一場戰爭未免太過荒謬,於是雙方最終一致同意共同佔領該島,結束了軍事對峙狀態。整件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由一頭豬引發的,可實際上是由於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在邊境領土問題上的長期矛盾積累所致。十年後美國和英國一致同意將聖胡安島的歸屬問題交給中立的第三方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裁決,最終威廉一世裁定該地屬美國所有。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領土爭議問題解決了,不過這並不代表美國對加拿大的野心也就此終結了。1867年美國又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地區,這使美國獲得了一塊與本土之間隔著加拿大領土的飛地,在這樣的形勢下吞併加拿大以打通本土與阿拉斯加的聯繫再次被美國提上議事日程。就在美國取得阿拉斯加的同一年英國將自己在北美的屬地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整合為加拿大自治領,此後加拿大獲得了相當的自主權。加拿大憑藉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專心致力於自己的發展:以小農戶為主的人口結構逐漸形成,財富的分配相對較為均衡。古典自由主義者與保守黨之間圍繞經濟問題產生了諸多意見分歧:保守黨贊成貿易保護主義,而自由黨則傾向於自由貿易和低關稅。18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獲得承諾: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將在十年內建成,但最終在規定時限結束時該鐵路之完成了三百英里。1880年麥克唐納和他的幾個合作者前往英國本土招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由此締造。五年後通往海岸的鐵路竣工了,由此加拿大各地通過鐵路被更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一時期貿易保護顯得相當重要——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直接針對美國的影響力的。美國資本在持續擴大對加拿大的影響,隨著兩國商務的增長已使加拿大成為美國與大英帝國整體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在大多數時間裡加拿大自由黨傾向於建立一個兩個經濟聯盟,基於共同關稅或具有幾乎一樣效果的互惠協議,然而當時加拿大的主流民意並不支持此舉。這一時期加拿大還致力於國內民族問題:英裔和法裔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兩個族群,儘管英裔在人口數量和政治經濟地位上略佔優勢,然而在法裔人口聚居的魁北克地區始終潛伏著足以導致這個國家分裂的隱患。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加拿大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當埃及、中國、印度、希臘等地皆已步入高度成熟的文明國家形態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仍處於原始部族時代。事實上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對美洲原住民族的統稱。本來美洲的印第安人相比亞歐大陸的文明程度就相對較低,相比之下處於高緯度地區的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部落在美洲印第安部落中幾乎是最低的:中美洲好歹誕生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南美洲誕生過印加文明,然而這一切都和加拿大毫無關係。其實歐洲人到達加拿大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早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北歐維京人就已通過格陵蘭島進入加拿大,不過不知道是何原因最終導致維京人撤出了美洲,到底沒能在加拿大生息繁衍開來。大航海時代率先揭開殖民擴張歷史序幕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當時這兩國在美洲的擴張方向主要集中於今天的拉美地區,北美地區在這時仍是印第安人聚居的莽荒之地。直到1535年法國人進入加拿大後才開始在當地進行系統化的開發建設,後來英國人也來到這裡並與法國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763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然而相比之下英國更熱衷於建設自己位於北美南部的殖民地(美國獨立之初的建國十三州),處於高緯度地帶的加拿大再次被忽略了。當時的加拿大其實就是一塊廣袤的大荒地——儘管是很大一塊地盤,可由於人口規模實在有限,所以並不能為英國商品提供多大的市場,因此加拿大當時在英國殖民體系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南方的十三州殖民地。我們知道即使是今天已囊括五十個州的美國國土面積也比加拿大小,那麼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更不用說了,然而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是用比加拿大小得多的領土面積供養了三百多萬人口。相比之下加拿大的人口規模簡直少得可憐:自美國獨立後又經過了150年的開發建設和吸收移民才使加拿大的人口增長到100萬,這隻相當於美國獨立時三分之一的人口。由此可見加拿大從一開始的人口基數就是很低的。從19世紀晚期開始華人、印度人、猶太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島人、德國人、俄羅斯人等不同族群大量湧入加拿大。1897年後的十四年中每年抵達加拿大的新移民數量從開始時的大約2萬穩步上升到1911年的3.2萬,而出走美國的人數也大幅逆轉過來了。如今的加拿大是世界上移民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加拿大還大批接受難民——加拿大所接受的難民佔全球難民數量的10%以上。整個20世紀加拿大作為一個人口基數有限的國家在短短百餘年間增長三十多倍的人口——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為罕見的,然而即使加拿大人口增長再怎麼迅速也難以彌補人口基數起點上的差距,事實上加拿大人口在增長三十多倍後還沒20世紀初的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國多。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多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激烈地爭奪對北美的控制權。隨著法國的威脅消失後英國人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國統治的美洲殖民者(無論是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對英國的強權和壓榨都十分不滿,隨即便開始了獨立運動,不到二十年美國誕生了。北美的版圖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它延續發展至今,已沒有人能否認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獨立從一開始就深刻影響了加拿大的歷史進程。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83年9月3日英國在和美國締結的《巴黎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也送給了新生的美國。與此同時和建國十三州同時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以第十四州的名義加入美國。1801年羅伯特·李維頓受時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派遣同佔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殖民當局商討購買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開始法國方面沒接受美國提出的購地方案,然而隨後不久法國就在歐洲戰爭中遭遇挫折,於是在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當於每英畝土地支付了三美分,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政治話語邏輯中就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國人的這一意識,於是美國重新將作為英國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鎖定為下一步的擴張目標。然而此時美國羽翼未豐,而大英帝國雖然因為美國獨立而損失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依然還是當時全球頭號強國,美國要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與此同時英國也對國力日漸增強的美國越發警惕:英國試圖以襲擾美國海上貿易的方式減輕美國對自己的屬地加拿大的側翼威脅。美國儘管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的親英派人士的支持,還通過加拿大這一基地向反抗美國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當時位於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而這些印第安人的背後就有英國的支持。加拿大作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國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使美國政府堅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確保自己能將領土一直順利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時的美國儘管處於國力上升期,但畢竟羽翼未豐。相比之下大英帝國儘管因為美國的獨立而失去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要想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其實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國宣戰,而吞併加拿大正是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對此可以從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表態中看出端倪:“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這時美國的實力仍算不上強大——直到1812年底美軍總兵力才擴大到15000人左右,能動用的軍艦僅有16艘、大炮約500門。儘管如此這在當時的北美已是一支規模客觀的軍事力量,因為這時主要精力用於歐洲戰場的英國在加拿大隻有不到5000駐軍。不過英國也具備一定的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1812年6月至1813年初在海上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國艦船500艘以上。然而在陸地上美軍卻連吃敗仗:美軍對加拿大發動了三路攻勢。7、8月英軍將領布羅克擊退了美軍的西路進攻並攻佔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底特律的2500名美國守軍竟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1812年10月美軍將領斯蒂芬·範倫塞勒指揮約3100人的先頭部隊渡過尼亞加拉河,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頓高地峭壁上建立陣地,然而在當天夜間他們就被一支1000人左右的英軍擊潰。當美軍揮師北上加拿大時所遭遇到的對手不只是英國正規軍,加拿大人像當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軍一樣自發組織民兵與之展開游擊戰,令美國人體會到了當年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無奈處境。加拿大人不僅成功阻止了美軍的入侵,甚至一度反攻到了美國境內: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美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迴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迅速擊敗匆匆拼湊的6000美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佔領華盛頓,並於24日火燒總統府,然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美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慘不忍睹,1817年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才有了“白宮“的名稱。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導致首都被佔領的戰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2018年5月2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徵收鋼鋁關稅“問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特朗普直接爆出一句”當年燒白宮的不是你們嗎?“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場戰爭進一步強化了加拿大人親英反美的政治立場。當時的加拿大夾在英美之間完全沒任何自主權,只有緊緊依靠身為宗主國的英國的保護才能抵禦美國的擴張野心。這時英國也越發警惕正日漸發展強大的美國,在這種形勢下加拿大長期扮演著英國遏制美國的戰略基地。1859年美國在同英國爭奪俄勒岡地區的博弈中勝出,俄勒岡成為了美國第33個州。儘管俄勒岡成為了美國領土,然而位於俄勒岡和加拿大之間的聖胡安群島的歸屬問題並未明確:當時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均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因此雙方都派兵在島上駐紮。兩邊的人馬互相以猜疑和仇視的心態對立著,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引發衝突——最終一頭豬成為了衝突的誘因:住在島上的一個名叫萊曼·卡特拉的美國人射殺了一頭闖入他家的土豆園的豬,然而這件事很快誘發了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的外交糾紛,因為這頭豬是英屬加拿大的財產。表面上看因為一頭豬引發外交糾紛似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際上這次事件完全是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長期以來矛盾的爆發。由於雙方長期處於猜疑仇視的對立狀態,因此很多問題往往會被放大——在英屬加拿大方面看來:一頭豬儘管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畢竟是自己的財產,在雙方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前提下這自然被視為是對自己財產權利的侵犯。由於這時的加拿大還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因此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的外交行為是由身為宗主國的英國代為行使的。當時英國政府表示:如果卡特拉不把豬還給他們,那麼他們就要逮捕卡特拉。這令生活在島上的美國人都感到恐懼,因為他們不確定哪天類似於卡特拉的命運是否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甚至懷疑這是英國方面有意識打擊島上的美國居民的行為,於是他們向美軍請求保護。美軍第九步兵團在收到島上美國居民的請求後立刻上島增援,英屬加拿大方面也迅速增調了一艘戰艦派往島上。400名美軍士兵開始在島上挖戰壕,而一支載著上千名士兵的英軍艦隊也已整裝待發。就在形勢劍拔弩張之際雙方高層也許是覺得因為一頭豬而引發一場戰爭未免太過荒謬,於是雙方最終一致同意共同佔領該島,結束了軍事對峙狀態。整件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由一頭豬引發的,可實際上是由於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在邊境領土問題上的長期矛盾積累所致。十年後美國和英國一致同意將聖胡安島的歸屬問題交給中立的第三方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裁決,最終威廉一世裁定該地屬美國所有。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領土爭議問題解決了,不過這並不代表美國對加拿大的野心也就此終結了。1867年美國又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地區,這使美國獲得了一塊與本土之間隔著加拿大領土的飛地,在這樣的形勢下吞併加拿大以打通本土與阿拉斯加的聯繫再次被美國提上議事日程。就在美國取得阿拉斯加的同一年英國將自己在北美的屬地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整合為加拿大自治領,此後加拿大獲得了相當的自主權。加拿大憑藉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專心致力於自己的發展:以小農戶為主的人口結構逐漸形成,財富的分配相對較為均衡。古典自由主義者與保守黨之間圍繞經濟問題產生了諸多意見分歧:保守黨贊成貿易保護主義,而自由黨則傾向於自由貿易和低關稅。18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獲得承諾: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將在十年內建成,但最終在規定時限結束時該鐵路之完成了三百英里。1880年麥克唐納和他的幾個合作者前往英國本土招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由此締造。五年後通往海岸的鐵路竣工了,由此加拿大各地通過鐵路被更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一時期貿易保護顯得相當重要——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直接針對美國的影響力的。美國資本在持續擴大對加拿大的影響,隨著兩國商務的增長已使加拿大成為美國與大英帝國整體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在大多數時間裡加拿大自由黨傾向於建立一個兩個經濟聯盟,基於共同關稅或具有幾乎一樣效果的互惠協議,然而當時加拿大的主流民意並不支持此舉。這一時期加拿大還致力於國內民族問題:英裔和法裔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兩個族群,儘管英裔在人口數量和政治經濟地位上略佔優勢,然而在法裔人口聚居的魁北克地區始終潛伏著足以導致這個國家分裂的隱患。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加拿大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當埃及、中國、印度、希臘等地皆已步入高度成熟的文明國家形態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仍處於原始部族時代。事實上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對美洲原住民族的統稱。本來美洲的印第安人相比亞歐大陸的文明程度就相對較低,相比之下處於高緯度地區的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部落在美洲印第安部落中幾乎是最低的:中美洲好歹誕生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南美洲誕生過印加文明,然而這一切都和加拿大毫無關係。其實歐洲人到達加拿大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早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北歐維京人就已通過格陵蘭島進入加拿大,不過不知道是何原因最終導致維京人撤出了美洲,到底沒能在加拿大生息繁衍開來。大航海時代率先揭開殖民擴張歷史序幕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當時這兩國在美洲的擴張方向主要集中於今天的拉美地區,北美地區在這時仍是印第安人聚居的莽荒之地。直到1535年法國人進入加拿大後才開始在當地進行系統化的開發建設,後來英國人也來到這裡並與法國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763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然而相比之下英國更熱衷於建設自己位於北美南部的殖民地(美國獨立之初的建國十三州),處於高緯度地帶的加拿大再次被忽略了。當時的加拿大其實就是一塊廣袤的大荒地——儘管是很大一塊地盤,可由於人口規模實在有限,所以並不能為英國商品提供多大的市場,因此加拿大當時在英國殖民體系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南方的十三州殖民地。我們知道即使是今天已囊括五十個州的美國國土面積也比加拿大小,那麼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更不用說了,然而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是用比加拿大小得多的領土面積供養了三百多萬人口。相比之下加拿大的人口規模簡直少得可憐:自美國獨立後又經過了150年的開發建設和吸收移民才使加拿大的人口增長到100萬,這隻相當於美國獨立時三分之一的人口。由此可見加拿大從一開始的人口基數就是很低的。從19世紀晚期開始華人、印度人、猶太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島人、德國人、俄羅斯人等不同族群大量湧入加拿大。1897年後的十四年中每年抵達加拿大的新移民數量從開始時的大約2萬穩步上升到1911年的3.2萬,而出走美國的人數也大幅逆轉過來了。如今的加拿大是世界上移民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加拿大還大批接受難民——加拿大所接受的難民佔全球難民數量的10%以上。整個20世紀加拿大作為一個人口基數有限的國家在短短百餘年間增長三十多倍的人口——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為罕見的,然而即使加拿大人口增長再怎麼迅速也難以彌補人口基數起點上的差距,事實上加拿大人口在增長三十多倍後還沒20世紀初的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國多。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20世紀初加拿大軍方獲悉:美國正在研究入侵及吞併加拿大的作戰方案。於是加拿大制定了對美國先發制人打擊的“國防部一號計劃”。當然加拿大深知:以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同美國抗衡,所以將希望寄託在宗主國英國的援助上。1931年英國通過的《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獨立的國防、外交和立法權力,從此加拿大成為英聯邦體系內與英國平等的主體成員。不過這時的加拿大仍不具備修改憲法的權利,儘管已可以獨立自主制訂國防政策,然而缺乏自主國防能力的加拿大實際上仍在防務上高度依賴於宗主國英國。同樣是在1931年英國將自己的殖民地以及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斯堪的那維亞國家、葡萄牙、阿根廷等國納入到以自己為核心的英鎊區。1932年7~8月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這其實說明兩點:其一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的政治地位的確大為提升,其二這也證明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實際上仍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就已喪失了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地位,而新興的美國則取而代之。儘管美國在工業實力上已超越了英國,然而英國憑藉自己在海軍、金融以及殖民地等方面的優勢仍得以維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可在遭遇一戰的打擊後英國的國力進一步下滑,這就使英國不得不對發展勢頭迅猛的美國有所警惕。這一時期英國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這一協定是為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入英國的市場範圍,而首要防範的對象就是美國。英國實際上已將美國視為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加拿大也加入到了宗主國英國遏制美國的行動中,因此這一時期的美加關係仍延續著一貫的對立狀態。儘管加拿大在1928年取消了“國防部一號計劃”,然而兩年後美國就祕密制訂了旨在消滅英國駐加拿大與北大西洋的陸軍部隊的“紅色帝國”計劃。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多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激烈地爭奪對北美的控制權。隨著法國的威脅消失後英國人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國統治的美洲殖民者(無論是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對英國的強權和壓榨都十分不滿,隨即便開始了獨立運動,不到二十年美國誕生了。北美的版圖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它延續發展至今,已沒有人能否認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獨立從一開始就深刻影響了加拿大的歷史進程。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83年9月3日英國在和美國締結的《巴黎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也送給了新生的美國。與此同時和建國十三州同時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以第十四州的名義加入美國。1801年羅伯特·李維頓受時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派遣同佔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殖民當局商討購買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開始法國方面沒接受美國提出的購地方案,然而隨後不久法國就在歐洲戰爭中遭遇挫折,於是在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當於每英畝土地支付了三美分,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政治話語邏輯中就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國人的這一意識,於是美國重新將作為英國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鎖定為下一步的擴張目標。然而此時美國羽翼未豐,而大英帝國雖然因為美國獨立而損失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依然還是當時全球頭號強國,美國要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與此同時英國也對國力日漸增強的美國越發警惕:英國試圖以襲擾美國海上貿易的方式減輕美國對自己的屬地加拿大的側翼威脅。美國儘管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的親英派人士的支持,還通過加拿大這一基地向反抗美國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當時位於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而這些印第安人的背後就有英國的支持。加拿大作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國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使美國政府堅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確保自己能將領土一直順利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時的美國儘管處於國力上升期,但畢竟羽翼未豐。相比之下大英帝國儘管因為美國的獨立而失去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要想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其實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國宣戰,而吞併加拿大正是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對此可以從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表態中看出端倪:“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這時美國的實力仍算不上強大——直到1812年底美軍總兵力才擴大到15000人左右,能動用的軍艦僅有16艘、大炮約500門。儘管如此這在當時的北美已是一支規模客觀的軍事力量,因為這時主要精力用於歐洲戰場的英國在加拿大隻有不到5000駐軍。不過英國也具備一定的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1812年6月至1813年初在海上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國艦船500艘以上。然而在陸地上美軍卻連吃敗仗:美軍對加拿大發動了三路攻勢。7、8月英軍將領布羅克擊退了美軍的西路進攻並攻佔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底特律的2500名美國守軍竟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1812年10月美軍將領斯蒂芬·範倫塞勒指揮約3100人的先頭部隊渡過尼亞加拉河,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頓高地峭壁上建立陣地,然而在當天夜間他們就被一支1000人左右的英軍擊潰。當美軍揮師北上加拿大時所遭遇到的對手不只是英國正規軍,加拿大人像當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軍一樣自發組織民兵與之展開游擊戰,令美國人體會到了當年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無奈處境。加拿大人不僅成功阻止了美軍的入侵,甚至一度反攻到了美國境內: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美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迴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迅速擊敗匆匆拼湊的6000美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佔領華盛頓,並於24日火燒總統府,然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美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慘不忍睹,1817年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才有了“白宮“的名稱。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導致首都被佔領的戰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2018年5月2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徵收鋼鋁關稅“問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特朗普直接爆出一句”當年燒白宮的不是你們嗎?“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場戰爭進一步強化了加拿大人親英反美的政治立場。當時的加拿大夾在英美之間完全沒任何自主權,只有緊緊依靠身為宗主國的英國的保護才能抵禦美國的擴張野心。這時英國也越發警惕正日漸發展強大的美國,在這種形勢下加拿大長期扮演著英國遏制美國的戰略基地。1859年美國在同英國爭奪俄勒岡地區的博弈中勝出,俄勒岡成為了美國第33個州。儘管俄勒岡成為了美國領土,然而位於俄勒岡和加拿大之間的聖胡安群島的歸屬問題並未明確:當時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均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因此雙方都派兵在島上駐紮。兩邊的人馬互相以猜疑和仇視的心態對立著,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引發衝突——最終一頭豬成為了衝突的誘因:住在島上的一個名叫萊曼·卡特拉的美國人射殺了一頭闖入他家的土豆園的豬,然而這件事很快誘發了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的外交糾紛,因為這頭豬是英屬加拿大的財產。表面上看因為一頭豬引發外交糾紛似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際上這次事件完全是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長期以來矛盾的爆發。由於雙方長期處於猜疑仇視的對立狀態,因此很多問題往往會被放大——在英屬加拿大方面看來:一頭豬儘管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畢竟是自己的財產,在雙方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前提下這自然被視為是對自己財產權利的侵犯。由於這時的加拿大還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因此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的外交行為是由身為宗主國的英國代為行使的。當時英國政府表示:如果卡特拉不把豬還給他們,那麼他們就要逮捕卡特拉。這令生活在島上的美國人都感到恐懼,因為他們不確定哪天類似於卡特拉的命運是否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甚至懷疑這是英國方面有意識打擊島上的美國居民的行為,於是他們向美軍請求保護。美軍第九步兵團在收到島上美國居民的請求後立刻上島增援,英屬加拿大方面也迅速增調了一艘戰艦派往島上。400名美軍士兵開始在島上挖戰壕,而一支載著上千名士兵的英軍艦隊也已整裝待發。就在形勢劍拔弩張之際雙方高層也許是覺得因為一頭豬而引發一場戰爭未免太過荒謬,於是雙方最終一致同意共同佔領該島,結束了軍事對峙狀態。整件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由一頭豬引發的,可實際上是由於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在邊境領土問題上的長期矛盾積累所致。十年後美國和英國一致同意將聖胡安島的歸屬問題交給中立的第三方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裁決,最終威廉一世裁定該地屬美國所有。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領土爭議問題解決了,不過這並不代表美國對加拿大的野心也就此終結了。1867年美國又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地區,這使美國獲得了一塊與本土之間隔著加拿大領土的飛地,在這樣的形勢下吞併加拿大以打通本土與阿拉斯加的聯繫再次被美國提上議事日程。就在美國取得阿拉斯加的同一年英國將自己在北美的屬地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整合為加拿大自治領,此後加拿大獲得了相當的自主權。加拿大憑藉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專心致力於自己的發展:以小農戶為主的人口結構逐漸形成,財富的分配相對較為均衡。古典自由主義者與保守黨之間圍繞經濟問題產生了諸多意見分歧:保守黨贊成貿易保護主義,而自由黨則傾向於自由貿易和低關稅。18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獲得承諾: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將在十年內建成,但最終在規定時限結束時該鐵路之完成了三百英里。1880年麥克唐納和他的幾個合作者前往英國本土招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由此締造。五年後通往海岸的鐵路竣工了,由此加拿大各地通過鐵路被更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一時期貿易保護顯得相當重要——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直接針對美國的影響力的。美國資本在持續擴大對加拿大的影響,隨著兩國商務的增長已使加拿大成為美國與大英帝國整體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在大多數時間裡加拿大自由黨傾向於建立一個兩個經濟聯盟,基於共同關稅或具有幾乎一樣效果的互惠協議,然而當時加拿大的主流民意並不支持此舉。這一時期加拿大還致力於國內民族問題:英裔和法裔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兩個族群,儘管英裔在人口數量和政治經濟地位上略佔優勢,然而在法裔人口聚居的魁北克地區始終潛伏著足以導致這個國家分裂的隱患。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加拿大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當埃及、中國、印度、希臘等地皆已步入高度成熟的文明國家形態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仍處於原始部族時代。事實上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對美洲原住民族的統稱。本來美洲的印第安人相比亞歐大陸的文明程度就相對較低,相比之下處於高緯度地區的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部落在美洲印第安部落中幾乎是最低的:中美洲好歹誕生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南美洲誕生過印加文明,然而這一切都和加拿大毫無關係。其實歐洲人到達加拿大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早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北歐維京人就已通過格陵蘭島進入加拿大,不過不知道是何原因最終導致維京人撤出了美洲,到底沒能在加拿大生息繁衍開來。大航海時代率先揭開殖民擴張歷史序幕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當時這兩國在美洲的擴張方向主要集中於今天的拉美地區,北美地區在這時仍是印第安人聚居的莽荒之地。直到1535年法國人進入加拿大後才開始在當地進行系統化的開發建設,後來英國人也來到這裡並與法國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763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然而相比之下英國更熱衷於建設自己位於北美南部的殖民地(美國獨立之初的建國十三州),處於高緯度地帶的加拿大再次被忽略了。當時的加拿大其實就是一塊廣袤的大荒地——儘管是很大一塊地盤,可由於人口規模實在有限,所以並不能為英國商品提供多大的市場,因此加拿大當時在英國殖民體系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南方的十三州殖民地。我們知道即使是今天已囊括五十個州的美國國土面積也比加拿大小,那麼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更不用說了,然而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是用比加拿大小得多的領土面積供養了三百多萬人口。相比之下加拿大的人口規模簡直少得可憐:自美國獨立後又經過了150年的開發建設和吸收移民才使加拿大的人口增長到100萬,這隻相當於美國獨立時三分之一的人口。由此可見加拿大從一開始的人口基數就是很低的。從19世紀晚期開始華人、印度人、猶太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島人、德國人、俄羅斯人等不同族群大量湧入加拿大。1897年後的十四年中每年抵達加拿大的新移民數量從開始時的大約2萬穩步上升到1911年的3.2萬,而出走美國的人數也大幅逆轉過來了。如今的加拿大是世界上移民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加拿大還大批接受難民——加拿大所接受的難民佔全球難民數量的10%以上。整個20世紀加拿大作為一個人口基數有限的國家在短短百餘年間增長三十多倍的人口——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為罕見的,然而即使加拿大人口增長再怎麼迅速也難以彌補人口基數起點上的差距,事實上加拿大人口在增長三十多倍後還沒20世紀初的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國多。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20世紀初加拿大軍方獲悉:美國正在研究入侵及吞併加拿大的作戰方案。於是加拿大制定了對美國先發制人打擊的“國防部一號計劃”。當然加拿大深知:以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同美國抗衡,所以將希望寄託在宗主國英國的援助上。1931年英國通過的《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獨立的國防、外交和立法權力,從此加拿大成為英聯邦體系內與英國平等的主體成員。不過這時的加拿大仍不具備修改憲法的權利,儘管已可以獨立自主制訂國防政策,然而缺乏自主國防能力的加拿大實際上仍在防務上高度依賴於宗主國英國。同樣是在1931年英國將自己的殖民地以及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斯堪的那維亞國家、葡萄牙、阿根廷等國納入到以自己為核心的英鎊區。1932年7~8月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這其實說明兩點:其一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的政治地位的確大為提升,其二這也證明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實際上仍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就已喪失了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地位,而新興的美國則取而代之。儘管美國在工業實力上已超越了英國,然而英國憑藉自己在海軍、金融以及殖民地等方面的優勢仍得以維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可在遭遇一戰的打擊後英國的國力進一步下滑,這就使英國不得不對發展勢頭迅猛的美國有所警惕。這一時期英國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這一協定是為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入英國的市場範圍,而首要防範的對象就是美國。英國實際上已將美國視為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加拿大也加入到了宗主國英國遏制美國的行動中,因此這一時期的美加關係仍延續著一貫的對立狀態。儘管加拿大在1928年取消了“國防部一號計劃”,然而兩年後美國就祕密制訂了旨在消滅英國駐加拿大與北大西洋的陸軍部隊的“紅色帝國”計劃。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然而隨著納粹德國和日本的威脅日益加劇就使英國開始加速向美國靠攏:由於受到1934年的約翰遜法案和1937年的中立法案的束縛,美國不能向未償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欠美國債務的國家提供貸款;交戰國要購買美國武器必須採取“現款自運”;美國向交戰國提供的武器必須被證明是對美國自身國防並不需要的才行。當時英國的現實條件恰恰無法滿足以上要求:英國沒還清一戰中所欠債務;面對戰爭的巨大損失,美元和黃金儲備也即將耗盡。面對納粹德國海軍對英國海上交通線的巨大威脅以及登陸英國本土的可能,丘吉爾首先提出了希望從美國獲得50艘老舊驅逐艦的要求。羅斯福面對法律的束縛和國內孤立主義陣營的強烈反對只能通過將英國國防安全的重要性與美國自身相聯繫的方式來說服國會和民眾:一方面要求英國將大西洋上部分島嶼和海軍基地的使用權交給美國來換取軍艦,這樣既可以緩解英國的資金壓力,也可以通過強調這些島嶼的國防意義來說明這項交易的價值。同時證明美國海軍的防禦不需要這些老舊的驅逐艦。另一方面丘吉爾保證:如果英國本土淪陷,英國不會交出海軍,而是將艦隊移至加拿大繼續抵抗,以解除美國對美國軍火落入德國手中的擔憂。此後羅斯福總統利用美國法律的漏洞提出《租借法案》,進一步加大對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力度。美英關係的改善使加拿大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與美國的關係:加拿大並不具備與美國抗衡的實力,長期以來加拿大都是依賴英國對抗美國,然而隨著美英關係的改善就使美加關係也迎來了轉折。與此同時美國也開始逐步放棄對作為英國自治領的加拿大的吞併計劃。二戰的爆發使美國徹底放棄吞併加拿大,轉而為應對共同的法西斯威脅而並肩作戰。二戰後英國的殖民體系解體,而美國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大國,但美蘇爭霸的冷戰陰雲隨之而來。此時美國必須穩住資本主義世界的陣腳,全力打壓蘇聯勢力的擴張。逐漸擺脫英國控制的加拿大務實地選擇在國際問題上追隨美國的策略,美國出於稱霸全球的考慮也需要加拿大的支持。至此美國不僅放棄了吞併加拿大的打算,同時還為加拿大提供軍事保護,防止加拿大被其他大國入侵,美、加兩國實際上各自以對方國土作為本國戰略縱深的延伸。

"

要想知道加拿大的國名在英文中寫作Canada,這一名稱的來自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從而擴展他們的貿易範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裡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而自己可以通過這個分支前往東方。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帶。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Stadakona”。正是這時Canada一詞被寫進了國家的歷史。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Canada”一詞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了18世紀北美的廣袤土地已成為歐洲列強的豐盛戰利品:在你爭我奪的瓜分大戰中法國人取代西班牙人佔有了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1750年法國宣佈了對加拿大的佔有權並把它稱為新法蘭西,他們還宣佈了對面積大約是現代美國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佔有權。但與此同時英國的勢力也在不斷地膨脹:強大的哈德森海灣公司正蠶食著有利可圖的法國皮毛貿易;在東南方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英國定居者也夢想著向西擴張。英法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英軍已在準備向加拿大發起進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國戰爭大臣威廉·皮特有一個海外擴張的龐大計劃: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陸。威廉·皮特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敏銳地看出沿聖·勞倫斯河是進入加拿大的戰略要道。聖·勞倫斯河由西至東,蜿蜒入海,河岸上分佈著渥太華、蒙特利爾和新法蘭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華城市,此外沿河一線的南岸還有迪尤肯堡、奧斯維格堡以及蒂康德羅加這樣的戰略要塞。聖·勞倫斯河可以算是法國人在新法蘭西的生命線,他們的防線也以這裡為要。來自法國小鎮聖維倫的路易·約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負責調整新法蘭西的防線。這位已年屆44歲的法國貴族來到了法國統治下的這個原始的海外邊陲並開始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蒙特卡姆個子不高、頭顱肥大。和歐洲其他貴族一樣: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軍事教育。他認為手下的士兵應該像紳士一樣以整齊的隊列與敵人面對面作戰。這是歐洲的方式,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火藥槍雖然在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來十分笨拙。在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後還要經過好幾道操作,要幾十秒鐘才能射出第二槍。列隊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擊後退至第三排的後邊填裝彈藥,其位置馬上由第二排士兵補上並同樣以跪式射擊。如此往復,三排士兵輪流發射,這樣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和最大的殺傷力。蒙特卡姆對手下士兵的訓練是隨便而鬆懈的。但是法國士兵對駐紮在離家數千裡以外的加拿大一直並不情願。與其說他們厭惡兵役和訓練,不如說他們厭惡這個鬼地方的無聊日子。因此在訓練之外,這些士兵在常日裡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或嫖妓。反過來當地法國定居者也對這些士兵懷有怨恨,認為他們不幹正事,令人厭惡,卻要靠當地人的辛苦勞動來供養。當地法國定居者最初來到這裡與當地印第安人做貿易。他們用工具和槍支交換海狸毛皮,許多人因此留了下來,在此紮根。魁北克的州長瓦德魯伊爾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年過六旬,法國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瓦德魯伊爾聽說了對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氣憤。身為州長,他掌有這個省的管理權,現在卻要他在軍事方面聽命於蒙特卡姆。瓦德魯伊爾認為蒙特卡姆除了貴族頭銜什麼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對這裡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卻又喜歡亂髮號令。蒙特卡姆則是個自負、神經質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來瓦德魯伊爾無知而且腐敗,做事愚蠢。新法蘭西的防線當時就掌握在這兩個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起初蒙特卡姆的對英作戰是成功的:英軍在聖·勞倫斯河南岸的進攻相繼失利。但英國的那位戰爭大臣皮特很快意識到他的優勢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要想擊敗法國就必須藉助於英國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選中了32歲的詹姆士·沃爾夫負責從海上入侵的任務。皮特從沃爾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險而且狂躁有力。經過三個月橫跨大西洋後沃爾夫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駛近卡伯特海峽,面對的是法國的路易斯堡和其守軍。雄偉壯觀的路易斯堡是新法蘭西的門戶,它的身後就是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它守衛著內陸800英里處的首都魁北克。這座北美最強大的堡壘有著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頭城牆。路易斯堡建於1720年,目的是保護法國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國自信的象徵。法王路易十五曾開玩笑說:他從法國就能看到城堡。 法國的生活方式也被搬進了路易斯堡的圍牆內。從牲畜到傢俱,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在這裡過著愜意而舒適的生活。然而英國人帶著貪婪的慾望來了 :1758年6月的一個清晨沃爾夫指揮他的艦隊向路易斯堡兩英里外的一個海灘發起了突然襲擊。在戰艦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軍精銳步兵,乘著數十隻小船順利登陸,並很快拿下了這個灘頭陣地。英軍奪取了灘頭後目標直指路易斯堡。法軍一支小型艦隊被困在海港內不敢出戰,它完全不是強大的英國戰艦的對手。英軍將部分火炮從戰艦搬到陸地,在路易斯堡外圍擺開了攻城架勢。戰火就這樣瀰漫了1758年的整個夏天。最後沃爾夫將路易斯堡和法國小型艦隊團團圍困52天之後法軍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國軍隊正式進駐銅牆鐵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蘭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國遠征艦隊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變得岌岌可危。指揮英軍拿下路易斯堡戰役的詹姆士·沃爾夫看起來沒有多少英雄氣概。他消瘦而蒼白,向後梳著的紅頭髮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徵,這一點和他那又長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柄。沃爾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卻燃燒著激情。他深愛著貴族未婚妻凱瑟琳·羅瑟爾,並一直期望能以軍人的戰績留住她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沃爾夫有著為了英國榮譽而戰的抱負,但他卻常常被病魔纏身,這令他極為苦惱。還有一件讓他難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畫成漫畫來羞辱他這個上司。當然沃爾夫最後沒有放過這個不知好歹的副手。不過沃爾夫由此愈發渴望獲取更高的榮譽以博得人們的尊敬。沃爾夫的目光投向內陸廣袤的土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此時法國部隊已無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線——聖·勞倫斯河。魁北克的防禦部隊約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職業軍人。要想保住這片殖民地,就必須火速向法國本土求援。互相敵視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魯伊爾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員及物資補給。然而,他們的請求被擱置了6個月。法國國王最終送來了一個令他沮喪的消息:沒有援軍!因為當時法國正與普魯士交戰,法軍被全線牽制在歐洲戰場。法國國王在信上粗魯地對他們寫道:“先生們,房子著火時就顧不上馬廄了。不過沃爾夫還是給魁北克的法國防禦部隊留出了時間。他雖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來臨,他只得返回英國。在那裡他被奉為英雄並提升為准將。喜不自禁的戰爭大臣皮特早就在醞釀一場攻克魁北克的襲擊戰。他設計了一個水陸夾擊的戰略。他讓沃爾夫率海軍主力沿著凶險的聖·勞倫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襲魁北克。另外讓其他兩支陸地部隊從聖·勞倫斯河南岸分別進攻奧斯維格堡和奧爾巴尼地區,待他們過關拔寨後兩支陸軍主力最終到達蒙特利爾會合,轉而順河而下向東進攻河邊的魁北克城,這樣他們就可以與沿河西進的沃爾夫的海軍艦隊一起對魁北克實施前後夾擊。拿下魁北克,英國將獲得對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爾夫滿懷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載滿士兵的戰船和5艘護衛艦在內的共119條英國戰船,9000名士兵浩浩蕩蕩從路易斯堡出發,沿聖·勞倫斯河向魁北克城開去。雖然9000人比起沃爾夫得到的許諾要少,但他們的確是北美當時最優異的士兵。與此同時英國其他兩支陸地部隊也從聖·勞倫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開了行動。當沃爾夫率艦隊行駛在聖·勞倫斯河上時一路上無力阻止的法國人在沿岸點起一連串的野火,他們是在向行進中的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但也暴露著內心的恐懼。沃爾夫的手下得意地聽著法國士兵們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恐懼傳到了魁北克,並不可阻止地蔓延開來。居民們也跟著士兵驚恐地大喊:英國人來了!英國人來了!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法軍統帥蒙特卡姆認為己方軍隊處於劣勢,他決定採取防禦戰略,以逸待勞,等待敵人向魁北克發動進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國艦隊巨大的艦船難以通過聖·勞倫斯河,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辦法去阻止英軍,他只是把部隊集結在距魁北克不遠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個地方叫比爾波特。但是沃爾夫的艦隊穩步向河流上游駛來。英國人生來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來,他們精通於將各種變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灘繪製成海圖。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淺灘,依靠當地水手的經驗,他們也能順利地在聖·勞倫斯河上航行。 離開路易斯堡兩週後英國艦隊進入了魁北克,沃爾夫毫不費力地讓他的艦隊消滅了停泊在河灣裡的法國軍隊和所有民用船隻,然後在魁北克城的對面登陸紮營。目睹過許多船隻毀於聖·勞倫斯河上的法國人終於看到傳言變成了事實。6月24日午夜英國人在城市對面登陸的消息驚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設防,但卻被瓦德魯伊爾拒絕了。蒙特卡姆對瓦德魯伊爾怒氣難平,他指責瓦德魯伊爾說:“他真是可笑、難以理解、精神錯亂,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軍只好在兩位互不服氣的統帥下,守在城裡不出戰。英國軍隊則開始在魁北克對面的河岸上構築防禦工事,並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對面的奧爾良島建立起大本營。沃爾夫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魁北克的防禦系統。他發現這個城市同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城市的地勢就像是一塊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築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線,它三面臨水,陡壁懸崖高聳,另外一面則是堅固的石牆。沃爾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雖然雙方的士兵都在積極備戰,但是雙方統帥都嚴格遵循著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紳士戰爭的協議,他們互換了禮物,酒和食品。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7月12日沃爾夫開始炮擊魁北克城。英國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彈的重型大炮,炮彈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對面的魁北克城。法軍火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輪番無情的炮擊很快使港口地區被夷為了一片瓦礫。蒙特卡姆只有拒絕出戰。他期望法國軍隊可以就這樣堅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樣,嚴酷的冬天將迫使英國人撤退。但英軍的圍困使魁北克日益艱難。城內的食物開始變得匱乏,它已經難以堅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和平再不到來,殖民地就會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賭注都押在天氣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來。河對岸的沃爾夫對打敗法軍充滿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狀況欠佳,情緒也是時好時壞。7月底情緒激怒的沃爾夫命令英軍向蒙特卡姆在懸崖頂部的堡壘發起攻擊。但是,棄舟登岸的英國士兵卻被困在了懸崖底下的泥漿中,法軍抓住機會,狠狠地反擊,猛烈的炮火打得英軍支離破碎。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這一戰沃爾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爾夫對自己的軍隊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憑自己這些隊伍能否取勝。軍隊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他們揚言要向議會質詢他的領軍才幹。更令人不可原諒的是,原定於在聖·勞倫斯河上游南岸對法軍發起進攻的那兩支陸軍部隊遭遇挫折,還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戰鬥,根本不能前來會合。沃爾夫面臨著最黑暗的時刻。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英軍的慘敗使瓦德魯伊爾倍感振奮。他要求出戰,主動進攻英軍。但是這回卻是蒙特卡姆拒絕了他。蒙特卡姆自覺非常清醒,認為厄運終將到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圍郊區能參加戰鬥的居民都集合起來保衛魁北克。他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但是很困難。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拉開槍栓,不知道怎樣檢查槍械是否能夠開火。沃爾夫則急於為自己遭受的損失進行報復。他命手下人焚燒城外所有的莊稼和村莊。大火燃燒了兩個月,隆隆巨響蓋過了那夏日的暴風雨。熊熊烈焰和濃濃的黑煙吞沒了聖·勞倫斯河沿岸100英里範圍內的村莊和農場。就連沃爾夫的手下也對他的野蠻行徑倍感震驚。他的一名助手寫道:“這是一場最糟糕的戰爭。沃爾夫此舉卻在英國朝野獲得賞識。英王喬治二世聽後不無歡喜地說:“他真的瘋了嗎?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將軍們。”也許他認為這樣的戰爭就需要這樣的瘋狂。” 英軍堅壁清野的做法使法軍更加艱難。他們更指望不上收穫糧食過冬了。同時蒙特卡姆認為在開闊地帶作戰對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動與英軍進行面對面的戰鬥。他惟有暗自祈禱冬天快點到來。他想現在是9月,再堅持一些日子,河流就會冰凍,沃爾夫來自路易斯堡的供給線就會被切斷。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知難而退。至於己方還能不能堅持到那時,就只好請上帝保佑了。沃爾夫也知道作戰時機在慢慢消逝,英軍只能背水一戰。他們要趕在冬季之前將法軍一舉擊潰。可讓他著急的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肝臟在衰竭,然後是腎,他幾乎無法站立。他向醫生懇求道:“請讓我這幾天不要疼痛,讓我能夠完成我的使命。” 沃爾夫之所以如此著急,是因為他的下級指揮官為他獻上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英軍乘著戰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覺地向上遊航行,繞過魁北克,英軍再從法軍防線高175英尺的懸崖上攀登過去。沃爾夫又對計劃進行了大膽修改:他們將在安斯杜福倫這個離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陸,行動就在法軍眼皮底下進行。一旦成功,他們就可抵達魁北克背後的亞伯拉罕平原,從而輕而易舉地進軍魁北克。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59年9月12日夜裡沃爾夫為手下人朗誦了詩人格雷的著名詩篇《郊外墓地的輓歌》。這首詩氣氛陰鬱,詩的結尾寫道:“光榮的道路只能通向墳地”。 9月13日凌晨沃爾夫率英軍精銳之師趁著沒有月光的靜寂之夜出發了。沃爾夫事先已探知法軍正在等候一支運糧船隊。於是他讓英軍假扮成運糧隊,讓法語流利的高地人去矇騙敵人。黑夜中法軍不辨真假,聽到流利的法語喊出“法蘭西,國王萬歲”這樣的話,便認為他們是來送糧食的自己人,讓他們通過了。凌晨4點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在懸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陸。從船裡出來的沃爾夫,面對著那高聳陡峭的懸崖不禁有些望而卻步。但緊接著他就下定決心對身邊士兵說道:“我認為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很難從這裡攀登上去,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拼死一搏。”最終英國士兵拖著沉重的揹包、來福槍和成桶火藥,費盡周折地爬過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懸崖。沃爾夫也被手下以纜繩吊了上去。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懸崖後他們發現那惟一通道竟無人把守,負責防守的法軍軍官認為英軍不可能從這裡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於是派士兵去遠方收割糧食去了。就在那個夜晚4500名英軍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牆外的高聳峭壁。他們所帶的供給只夠用兩天,他們已經沒有退路。破曉沃爾夫率部隊在離城牆一英里的地方會合。法軍驚得目瞪口呆。法軍更加沒了退路。蒙特卡姆這時才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有的防禦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馬開出城去,在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迎擊英軍。這是他最喜好的戰爭形式,士兵們在戰場上排列整齊,然後一步步向敵人靠近,接著開火。就在法軍匆忙組織作戰隊形時英軍的大炮已在400 碼開外等候多時了。炮火使法軍陣形大亂。蒙特卡姆見勢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軍衝了過去。法軍於是吶喊著全部向英軍陣地衝鋒,邊跑邊開槍。但這支由常規軍和農民組成的混編隊伍訓練不足,組織渙散,他們的射擊大多沒有命中目標。沃爾夫的隊伍則排著傳統的整齊陣形,平靜地等待沃爾夫開火的命令。距離越來越近,80碼、60碼、40碼…… “開火!”沃爾夫一聲令下,英軍陣營頓時爆發出槍火的共鳴。硝煙中射出的子彈齊刷刷地射中衝在最前面的法軍。法軍士兵則像被割的韭菜一樣,一層層地倒下。正當沃爾夫眼見法軍潰散,下令英軍部隊全線衝鋒之際,一名法軍狙擊兵開了一槍,擊中了沃爾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爾夫聽到一名士兵說:“你看他們逃跑了。” “誰逃跑了?”沃爾夫問道。“是敵軍,長官。” 沃爾夫掙扎著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衝進了魁北克城,法軍的旌旗在炮火中紛紛倒下,被換成了英軍的米字旗。他艱難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謝上帝,我沒有遺憾了。”說完死去。法軍統帥蒙特卡姆卻難以得到這樣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傷。臨死時他知道魁北克已經落入他人之手。 法軍在魁北克的失利成為了北美的轉折點,英軍自此攻勢如潮。短時間內,新法蘭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國人手中。聖·勞倫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權交給了法國,爾後又交給了英國。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將在加拿大內部永遠地交織和盤繞。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多年來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激烈地爭奪對北美的控制權。隨著法國的威脅消失後英國人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國統治的美洲殖民者(無論是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對英國的強權和壓榨都十分不滿,隨即便開始了獨立運動,不到二十年美國誕生了。北美的版圖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它延續發展至今,已沒有人能否認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獨立從一開始就深刻影響了加拿大的歷史進程。當美國獨立戰爭尚在進行時自己都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美國就試圖將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變成北美大陸會議的第14個成員:獨立戰爭期間北美大陸軍曾兩度嘗試進攻加拿大並一度順利拿下蒙特利爾,但在兩次圍攻魁北克時受困於惡劣地形和天氣的大陸軍最終被英國援軍和親英的加拿大民兵擊退。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並非一場全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儘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只有當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時才起而反抗。實際上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相當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著親英的政治立場——他們就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場上效忠於英國,因此也稱親英派)。獨立戰爭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親英派人士於是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對此美國其實是深有顧慮的: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駐紮著當時全球最強的武裝力量——英軍,而由於大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親英派人士的湧入已使當地成為反美大本營,此時的加拿大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遏制新生的美國發展的基地。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783年9月3日英國在和美國締結的《巴黎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也送給了新生的美國。與此同時和建國十三州同時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以第十四州的名義加入美國。1801年羅伯特·李維頓受時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傑斐遜派遣同佔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殖民當局商討購買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開始法國方面沒接受美國提出的購地方案,然而隨後不久法國就在歐洲戰爭中遭遇挫折,於是在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當於每英畝土地支付了三美分,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美國自獨立以來的政治話語邏輯中就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國人的這一意識,於是美國重新將作為英國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鎖定為下一步的擴張目標。然而此時美國羽翼未豐,而大英帝國雖然因為美國獨立而損失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依然還是當時全球頭號強國,美國要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與此同時英國也對國力日漸增強的美國越發警惕:英國試圖以襲擾美國海上貿易的方式減輕美國對自己的屬地加拿大的側翼威脅。美國儘管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的親英派人士的支持,還通過加拿大這一基地向反抗美國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當時位於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而這些印第安人的背後就有英國的支持。加拿大作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國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使美國政府堅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確保自己能將領土一直順利向西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時的美國儘管處於國力上升期,但畢竟羽翼未豐。相比之下大英帝國儘管因為美國的獨立而失去了一大塊殖民地,但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要想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其實並不容易,直到1812年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英國作為反法同盟的成員之一將駐紮在加拿大的軍隊大量徵調到歐洲戰場,對此美國人視為是難得的天賜良機。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國宣戰,而吞併加拿大正是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對此可以從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表態中看出端倪:“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這時美國的實力仍算不上強大——直到1812年底美軍總兵力才擴大到15000人左右,能動用的軍艦僅有16艘、大炮約500門。儘管如此這在當時的北美已是一支規模客觀的軍事力量,因為這時主要精力用於歐洲戰場的英國在加拿大隻有不到5000駐軍。不過英國也具備一定的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1812年6月至1813年初在海上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國艦船500艘以上。然而在陸地上美軍卻連吃敗仗:美軍對加拿大發動了三路攻勢。7、8月英軍將領布羅克擊退了美軍的西路進攻並攻佔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底特律的2500名美國守軍竟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1812年10月美軍將領斯蒂芬·範倫塞勒指揮約3100人的先頭部隊渡過尼亞加拉河,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頓高地峭壁上建立陣地,然而在當天夜間他們就被一支1000人左右的英軍擊潰。當美軍揮師北上加拿大時所遭遇到的對手不只是英國正規軍,加拿大人像當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軍一樣自發組織民兵與之展開游擊戰,令美國人體會到了當年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無奈處境。加拿大人不僅成功阻止了美軍的入侵,甚至一度反攻到了美國境內: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美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迴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迅速擊敗匆匆拼湊的6000美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佔領華盛頓,並於24日火燒總統府,然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美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慘不忍睹,1817年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才有了“白宮“的名稱。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導致首都被佔領的戰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2018年5月2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徵收鋼鋁關稅“問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特朗普直接爆出一句”當年燒白宮的不是你們嗎?“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這場戰爭進一步強化了加拿大人親英反美的政治立場。當時的加拿大夾在英美之間完全沒任何自主權,只有緊緊依靠身為宗主國的英國的保護才能抵禦美國的擴張野心。這時英國也越發警惕正日漸發展強大的美國,在這種形勢下加拿大長期扮演著英國遏制美國的戰略基地。1859年美國在同英國爭奪俄勒岡地區的博弈中勝出,俄勒岡成為了美國第33個州。儘管俄勒岡成為了美國領土,然而位於俄勒岡和加拿大之間的聖胡安群島的歸屬問題並未明確:當時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均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因此雙方都派兵在島上駐紮。兩邊的人馬互相以猜疑和仇視的心態對立著,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引發衝突——最終一頭豬成為了衝突的誘因:住在島上的一個名叫萊曼·卡特拉的美國人射殺了一頭闖入他家的土豆園的豬,然而這件事很快誘發了美利堅合眾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的外交糾紛,因為這頭豬是英屬加拿大的財產。表面上看因為一頭豬引發外交糾紛似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際上這次事件完全是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長期以來矛盾的爆發。由於雙方長期處於猜疑仇視的對立狀態,因此很多問題往往會被放大——在英屬加拿大方面看來:一頭豬儘管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畢竟是自己的財產,在雙方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前提下這自然被視為是對自己財產權利的侵犯。由於這時的加拿大還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因此作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的外交行為是由身為宗主國的英國代為行使的。當時英國政府表示:如果卡特拉不把豬還給他們,那麼他們就要逮捕卡特拉。這令生活在島上的美國人都感到恐懼,因為他們不確定哪天類似於卡特拉的命運是否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甚至懷疑這是英國方面有意識打擊島上的美國居民的行為,於是他們向美軍請求保護。美軍第九步兵團在收到島上美國居民的請求後立刻上島增援,英屬加拿大方面也迅速增調了一艘戰艦派往島上。400名美軍士兵開始在島上挖戰壕,而一支載著上千名士兵的英軍艦隊也已整裝待發。就在形勢劍拔弩張之際雙方高層也許是覺得因為一頭豬而引發一場戰爭未免太過荒謬,於是雙方最終一致同意共同佔領該島,結束了軍事對峙狀態。整件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由一頭豬引發的,可實際上是由於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在邊境領土問題上的長期矛盾積累所致。十年後美國和英國一致同意將聖胡安島的歸屬問題交給中立的第三方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裁決,最終威廉一世裁定該地屬美國所有。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領土爭議問題解決了,不過這並不代表美國對加拿大的野心也就此終結了。1867年美國又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地區,這使美國獲得了一塊與本土之間隔著加拿大領土的飛地,在這樣的形勢下吞併加拿大以打通本土與阿拉斯加的聯繫再次被美國提上議事日程。就在美國取得阿拉斯加的同一年英國將自己在北美的屬地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整合為加拿大自治領,此後加拿大獲得了相當的自主權。加拿大憑藉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專心致力於自己的發展:以小農戶為主的人口結構逐漸形成,財富的分配相對較為均衡。古典自由主義者與保守黨之間圍繞經濟問題產生了諸多意見分歧:保守黨贊成貿易保護主義,而自由黨則傾向於自由貿易和低關稅。18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獲得承諾: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將在十年內建成,但最終在規定時限結束時該鐵路之完成了三百英里。1880年麥克唐納和他的幾個合作者前往英國本土招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由此締造。五年後通往海岸的鐵路竣工了,由此加拿大各地通過鐵路被更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一時期貿易保護顯得相當重要——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直接針對美國的影響力的。美國資本在持續擴大對加拿大的影響,隨著兩國商務的增長已使加拿大成為美國與大英帝國整體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在大多數時間裡加拿大自由黨傾向於建立一個兩個經濟聯盟,基於共同關稅或具有幾乎一樣效果的互惠協議,然而當時加拿大的主流民意並不支持此舉。這一時期加拿大還致力於國內民族問題:英裔和法裔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兩個族群,儘管英裔在人口數量和政治經濟地位上略佔優勢,然而在法裔人口聚居的魁北克地區始終潛伏著足以導致這個國家分裂的隱患。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加拿大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當埃及、中國、印度、希臘等地皆已步入高度成熟的文明國家形態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仍處於原始部族時代。事實上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對美洲原住民族的統稱。本來美洲的印第安人相比亞歐大陸的文明程度就相對較低,相比之下處於高緯度地區的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部落在美洲印第安部落中幾乎是最低的:中美洲好歹誕生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南美洲誕生過印加文明,然而這一切都和加拿大毫無關係。其實歐洲人到達加拿大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早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北歐維京人就已通過格陵蘭島進入加拿大,不過不知道是何原因最終導致維京人撤出了美洲,到底沒能在加拿大生息繁衍開來。大航海時代率先揭開殖民擴張歷史序幕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當時這兩國在美洲的擴張方向主要集中於今天的拉美地區,北美地區在這時仍是印第安人聚居的莽荒之地。直到1535年法國人進入加拿大後才開始在當地進行系統化的開發建設,後來英國人也來到這裡並與法國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763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然而相比之下英國更熱衷於建設自己位於北美南部的殖民地(美國獨立之初的建國十三州),處於高緯度地帶的加拿大再次被忽略了。當時的加拿大其實就是一塊廣袤的大荒地——儘管是很大一塊地盤,可由於人口規模實在有限,所以並不能為英國商品提供多大的市場,因此加拿大當時在英國殖民體系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南方的十三州殖民地。我們知道即使是今天已囊括五十個州的美國國土面積也比加拿大小,那麼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更不用說了,然而當時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是用比加拿大小得多的領土面積供養了三百多萬人口。相比之下加拿大的人口規模簡直少得可憐:自美國獨立後又經過了150年的開發建設和吸收移民才使加拿大的人口增長到100萬,這隻相當於美國獨立時三分之一的人口。由此可見加拿大從一開始的人口基數就是很低的。從19世紀晚期開始華人、印度人、猶太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島人、德國人、俄羅斯人等不同族群大量湧入加拿大。1897年後的十四年中每年抵達加拿大的新移民數量從開始時的大約2萬穩步上升到1911年的3.2萬,而出走美國的人數也大幅逆轉過來了。如今的加拿大是世界上移民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加拿大還大批接受難民——加拿大所接受的難民佔全球難民數量的10%以上。整個20世紀加拿大作為一個人口基數有限的國家在短短百餘年間增長三十多倍的人口——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為罕見的,然而即使加拿大人口增長再怎麼迅速也難以彌補人口基數起點上的差距,事實上加拿大人口在增長三十多倍後還沒20世紀初的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國多。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20世紀初加拿大軍方獲悉:美國正在研究入侵及吞併加拿大的作戰方案。於是加拿大制定了對美國先發制人打擊的“國防部一號計劃”。當然加拿大深知:以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同美國抗衡,所以將希望寄託在宗主國英國的援助上。1931年英國通過的《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獨立的國防、外交和立法權力,從此加拿大成為英聯邦體系內與英國平等的主體成員。不過這時的加拿大仍不具備修改憲法的權利,儘管已可以獨立自主制訂國防政策,然而缺乏自主國防能力的加拿大實際上仍在防務上高度依賴於宗主國英國。同樣是在1931年英國將自己的殖民地以及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斯堪的那維亞國家、葡萄牙、阿根廷等國納入到以自己為核心的英鎊區。1932年7~8月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這其實說明兩點:其一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的政治地位的確大為提升,其二這也證明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領實際上仍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就已喪失了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地位,而新興的美國則取而代之。儘管美國在工業實力上已超越了英國,然而英國憑藉自己在海軍、金融以及殖民地等方面的優勢仍得以維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可在遭遇一戰的打擊後英國的國力進一步下滑,這就使英國不得不對發展勢頭迅猛的美國有所警惕。這一時期英國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這一協定是為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入英國的市場範圍,而首要防範的對象就是美國。英國實際上已將美國視為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加拿大也加入到了宗主國英國遏制美國的行動中,因此這一時期的美加關係仍延續著一貫的對立狀態。儘管加拿大在1928年取消了“國防部一號計劃”,然而兩年後美國就祕密制訂了旨在消滅英國駐加拿大與北大西洋的陸軍部隊的“紅色帝國”計劃。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然而隨著納粹德國和日本的威脅日益加劇就使英國開始加速向美國靠攏:由於受到1934年的約翰遜法案和1937年的中立法案的束縛,美國不能向未償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欠美國債務的國家提供貸款;交戰國要購買美國武器必須採取“現款自運”;美國向交戰國提供的武器必須被證明是對美國自身國防並不需要的才行。當時英國的現實條件恰恰無法滿足以上要求:英國沒還清一戰中所欠債務;面對戰爭的巨大損失,美元和黃金儲備也即將耗盡。面對納粹德國海軍對英國海上交通線的巨大威脅以及登陸英國本土的可能,丘吉爾首先提出了希望從美國獲得50艘老舊驅逐艦的要求。羅斯福面對法律的束縛和國內孤立主義陣營的強烈反對只能通過將英國國防安全的重要性與美國自身相聯繫的方式來說服國會和民眾:一方面要求英國將大西洋上部分島嶼和海軍基地的使用權交給美國來換取軍艦,這樣既可以緩解英國的資金壓力,也可以通過強調這些島嶼的國防意義來說明這項交易的價值。同時證明美國海軍的防禦不需要這些老舊的驅逐艦。另一方面丘吉爾保證:如果英國本土淪陷,英國不會交出海軍,而是將艦隊移至加拿大繼續抵抗,以解除美國對美國軍火落入德國手中的擔憂。此後羅斯福總統利用美國法律的漏洞提出《租借法案》,進一步加大對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力度。美英關係的改善使加拿大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與美國的關係:加拿大並不具備與美國抗衡的實力,長期以來加拿大都是依賴英國對抗美國,然而隨著美英關係的改善就使美加關係也迎來了轉折。與此同時美國也開始逐步放棄對作為英國自治領的加拿大的吞併計劃。二戰的爆發使美國徹底放棄吞併加拿大,轉而為應對共同的法西斯威脅而並肩作戰。二戰後英國的殖民體系解體,而美國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大國,但美蘇爭霸的冷戰陰雲隨之而來。此時美國必須穩住資本主義世界的陣腳,全力打壓蘇聯勢力的擴張。逐漸擺脫英國控制的加拿大務實地選擇在國際問題上追隨美國的策略,美國出於稱霸全球的考慮也需要加拿大的支持。至此美國不僅放棄了吞併加拿大的打算,同時還為加拿大提供軍事保護,防止加拿大被其他大國入侵,美、加兩國實際上各自以對方國土作為本國戰略縱深的延伸。

加拿大與英、美的特殊關係


1940年美國和加拿大簽署了《美國和加拿大關於建立聯合常設防務委員會的協定》,建立了聯合防務委員會,負責研究和協調雙方軍隊組建和裝備方面的問題並進一步磋商如何確保西半球北部的防務。二戰以後加拿大加入了美國主導成立的北約組織,還和美國共同成立了北美聯合防空司令部,美國在加拿大境內設立了軍事基地用於建立雷達站、預警系統等軍事設施。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的加拿大盡管是全世界僅次於俄羅斯的國土面積第二大國,但加拿大的人口和工業集中分佈在渥太華、溫哥華、多倫多等幾個大城市,而遼闊的北部地區幾乎都是荒無人煙的永久凍土和雪原,只是在目前美加關係密切的基礎上加拿大可以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否則如果美國入侵加拿大的話,那麼加拿大其實是沒多少戰略縱深可言的。在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後加拿大所面臨的戰略格局可謂是空前改善: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北部是位於北極圈的高寒緯度帶,唯一可能遭受攻擊的南方地區隨著美加特殊關係的形成實際上已處於不設防狀態。作為世界第二領土大國的加拿大卻只有6萬左右的現役部隊,事實上加拿大在防務上是高度依賴於美國的,這使加拿大得以不必花費過多的資金用於國防領域。加拿大靠近美國的南部地區自然條件是相當優越的:這一帶終年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水運便利,是難得的宜居之地。然而相比之下加拿大廣袤的中北部地區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那裡基本上就是常年冰封的冰天雪地,尤其是位於最北部的地區直接延伸到了北極圈以內,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60℃。事實上加拿大真正適宜工農業開發建設和人類居住的其實就是南部直接毗鄰美國的帶狀地帶,而廣袤的中北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其實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差不多。正是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加拿大的人口集中分佈在南部毗鄰美國的帶狀地帶,儘管加拿大的國土面積說起來很大,可實際上適宜居住的地區卻並不多。正由於加拿大的人口密集區和主要經濟帶位於毗鄰美國的南部邊境,這就註定加拿大必須優先發展同美國的貿易關係。加拿大的很多產業的發展與美國密切相關:加拿大的能源、汽車、製造業等許多重要經濟部門均為美資所控制。2017年加拿大向美國的出口額為3196.51億美元,美國對加拿大的出口額為2824.72億美元,美國和加拿大互為最大貿易伙伴,美、加兩國在經濟上的合作非常密切,兩國的經濟依存度很高。加拿大美國和加拿大都屬於英語民族國家,在文化心理上是相當接近的。1948年美國與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共同簽署了電子間諜網絡協議,旨在使這五個英語國家聯盟間進行情報分享與聯合攔截敵國情報。至此這一情報共享聯盟發展成為擁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五個成員的體系,因此被稱為五眼聯盟。五眼聯盟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全世界範圍內一直進行著或祕密或公開的監視監聽等情報蒐集工作:在冷戰時期這一情報蒐集工作主要針對的是以蘇聯為核心的華約陣營,不過這並不是說情報蒐集的範圍只限定於華約成員國,事實上五眼聯盟所監測的對象包括自己的盟友以及國內企業乃至公民個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