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上圖中紅色框內為發動機側面附加裝甲塊安裝框,黃色框內為附加的紫外線導彈迫近告警裝置和雷達告警天線,下圖可見這幾架直-10均進行了這項升級

最近北部戰區陸軍80集團軍陸航旅的一組訓練照片,證明去年在79集團軍陸航旅的直-10上首次曝光的那套改善生存性的升級套件,試用情況良好,已經初步開始向兄弟部隊推廣。毋庸置疑,這對中國陸航的這款主力機型來說,確實是一件有利於實戰化的大好事。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紅框內為駕駛艙外部附加裝甲,黃框內為發動機艙側面附加裝甲安裝框,藍框內為雷達告警天線及紫外波段導彈迫近告警窗口(兩者高低位置正好與尾部對應天線相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可見前後艙側面也都有附加裝甲板

相比美俄武裝直升機的防護能力,直-10的防護問題一直頗受詬病,這也被認為是該機在試用後未能大批出口巴基斯坦的一大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直-10外觀上可見的防護設計,基本就是座椅側面的兩塊非金屬防彈板。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早在軍改前,這塊板子就開始在陸航多支直-10部隊出現了

說到這塊板子的由來還有故事,為了滿足部隊對至少能保護飛行員這事兒的迫切需要,主機廠找來了專門搞單兵防護裝備的廠家研討一番,提出——能否用比現有單兵防彈插板技術還要先進的“外星科技”,搞出一種能抗12.7mm彈藥射擊,但是重量又要大大低於傳統材料的裝甲——這一設想。

總之最後並沒有什麼“外星科技”,大家所見到的這些名為ZJYP1-9110-200的防護板,雖然確實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頂住12.7mm彈藥,但重量上仍與同等防護性能、同等防護面積的防彈插板差不多。不過隨著本文說的這種顯然更大、更重的新型附加裝甲投入使用,駕駛員防護板的那點增重就更不值一提了。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作為國內第一型完全自主研發的渦軸發動機,渦軸-9已經實現了系列化發展

之所以現在能稍微任性一點,那就必須得誇一誇發動機了。當初出於比較保守的想法,為了通過嚴苛的定型測試,直-10定型時配裝的渦軸-9發動機進行了一定的功率限制。但隨著部隊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限制被一一放開,加上發動機在批生產中又有一些小改進,這都使得渦軸-9的性能穩步提升,其最新批次的使用功率要比剛剛定型時提升了15%左右。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 全因有一顆比想象中更強大的“中國心”

考慮到直-10的外殼防護並不算厚,其傳動系統必須具備較好的抗彈性能,且具備“幹運轉能力”,保證潤滑設備被擊中受損後仍能正常飛行。隨著渦軸-9的改進,傳動系統的性能也在完善,進一步助推直-10的發展

雖然這仍然沒有改變直-10還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6噸級的武裝直升機這一現狀,但用來平衡那幾塊裝甲板的重量倒是不成問題。另外,渦軸-9的功率提升,也使得西部戰區下屬各陸航單位能在雪域高原上——堪稱全世界最為惡劣的航空兵使用環境之一——更加方便地使用直-10。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去年11月官方報道中,第77集團軍陸航旅直-10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場實彈攻擊畫面

渦軸-9之前長期被誤解貶低,大概是源於早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使得很多分析都把直-10的減重歸咎於渦軸-9。其實在研製時就確定要搭配“40號發動機”(渦軸-9)的直-10,之所以會有超重再減重的問題,是因為其在研製階段中途獲得了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渦軸發動機,導致其起飛重量攀升。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有了更好的外國發動機,那大家肯定希望儘可能往上堆設備

由於陸航急缺武裝直升機,因此早在直-10定型前,部隊就定下了24架的單子,和殲-10定型前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以及殲-20A定型前裝備空軍某試訓基地,以及裝備空軍飛訓基地某團的若干架性質類似。這些直-10,正是按照定型前使用PT6發動機的技術狀態製造的,因此機體自然也較重。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可以說是求機若渴了

然而這時候在強敵的幕後操控下,加拿大停止向我方供應PT6C-67B發動機,這就使得生產出來的24架機體一直等到渦軸-9定型投產之後才“復活”,裝備於當時的38集團軍和39集團軍陸航部隊。這些直升機被稱之為直-10H,意為直-10換髮型,以與後來定型批產的直-10區別。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直-10H(上)和直-10

直-10在定型前的這一波減重,由於涉及到了全機的方方面面(包括電纜重量都要斤斤計較),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設計”。儘管付出了防護上的一些代價,但基本還是兌現了部隊要求中的火力和飛行性能指標不減的底線,航程還稍有延長,這使得直-10在定型後參加各種比武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包括“航空飛鏢-2017”中戰勝俄軍武裝直升機奪冠)。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這個“戰鬥性能”包不包括防護性,也就比較玄學了

比如直-10H和直-10外觀上最為明顯的區別——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就是這波減重中最為人所知的成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雖然減重了,但依託新技術的運用,性能並未因此下降

如今看來,伴隨直-10大量裝備陸空軍部隊的渦軸-9,對得起它的研製目標,對得起它的裝備對象,更對得起2013年它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產航發單獨獲得的最高獎項),堪稱是總與挫折和失敗相伴的中國航發研發之路上,一座閃亮的燈塔。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對於曾經經歷過渦扇-6這樣慘淡收場的重大型號的老前輩來說,這話相當扎心

在國產渦軸發動機上難得收穫了勝利喜悅的中國航發人,也早已開始向著更高的山峰衝擊。不用賣關子了,今年國慶閱兵上,使用渦軸-10的直-20能否露面,大概就是渦軸-9定型後,檢驗近十年來國產渦軸發動機研發成果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它能順利過關。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國產發動機上馬!重裝上陣的直-10背後,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