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補世成

"

文/補世成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每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最讓他心裡思念和牽掛的,那肯定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我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遊子,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然而因為常年在外遠航,長年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我也有自己深深的體會。在外遠航時,每當我站在船頭,看到那些遠在岸邊的城鎮和村舍,特別是看到遠方村舍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這時一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便會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合川區的龍鳳鎮。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安家落戶在山城重慶。並在重慶工作、學習、生活已四十多年了,早把重慶城當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不論走到哪裡,每當有人問我,先生請問你來自何方,是哪裡人氏?這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很高興、也很自豪地對他們說。哦!我來自重慶市合川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

我為什麼依然還把自己當成是合川人呢?我為什麼對家鄉還這樣倍感高興和自豪呢?這不僅是因為家鄉那片熱土養育了我二十多年,不僅是因為家鄉的山山水水扶助了我茁壯成長。還因為家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家鄉那淳樸的民風,家鄉人那勤勞、樸實的美德,家鄉人那堅毅、果敢智慧,和著這些年帶給家鄉的巨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和感動了我。

"

文/補世成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每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最讓他心裡思念和牽掛的,那肯定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我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遊子,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然而因為常年在外遠航,長年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我也有自己深深的體會。在外遠航時,每當我站在船頭,看到那些遠在岸邊的城鎮和村舍,特別是看到遠方村舍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這時一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便會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合川區的龍鳳鎮。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安家落戶在山城重慶。並在重慶工作、學習、生活已四十多年了,早把重慶城當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不論走到哪裡,每當有人問我,先生請問你來自何方,是哪裡人氏?這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很高興、也很自豪地對他們說。哦!我來自重慶市合川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

我為什麼依然還把自己當成是合川人呢?我為什麼對家鄉還這樣倍感高興和自豪呢?這不僅是因為家鄉那片熱土養育了我二十多年,不僅是因為家鄉的山山水水扶助了我茁壯成長。還因為家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家鄉那淳樸的民風,家鄉人那勤勞、樸實的美德,家鄉人那堅毅、果敢智慧,和著這些年帶給家鄉的巨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和感動了我。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合川古稱墊江。雖然它與今天重慶市下轄的墊江縣同名。但是根據《漢書.地理志》和其它有關資料記載,合川早就在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就始置墊江縣了,隸屬巴郡,治所就在今天的合川。下轄今天的武勝、銅梁、安嶽、嶽池等地。後來雖幾經易名,但到西魏恭帝三年(即公元556年)仍始置州。並因渠江、涪江、嘉陵江在此交匯,便更名為合州。下轄原東宕渠、新興、東遂寧、懷化4郡,及石鏡(今合川)、漢初(今武勝)、清居(今南充)、方義(今遂寧城區)、德陽(今遂寧中區東南)、長江(今蓬溪)、始興(今潼南)等7縣。治所在今天合川的合陽鎮。到民國二年(即1913年),合州便改名為合川。新中國成立後,合川隸屬於四川省江津專區管轄。在改革開放後,即1983年才劃歸重慶。現轄區面積2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7萬。

說起合川悠久的歷史文化。最有代表性,也最讓我驕傲和自豪的,那就是合川古戰場遺址釣魚城。它位於合川城東5.6公里處,坐落在嘉陵江北岸的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公里。是合川軍民在南宋時期,為保江山社稷,與來犯之敵進行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從此山遠看,它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環繞,景色十分秀麗;近看它有懸崖峭壁擁戴,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卻獨有兵家雄關之偉岸,自古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

文/補世成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每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最讓他心裡思念和牽掛的,那肯定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我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遊子,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然而因為常年在外遠航,長年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我也有自己深深的體會。在外遠航時,每當我站在船頭,看到那些遠在岸邊的城鎮和村舍,特別是看到遠方村舍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這時一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便會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合川區的龍鳳鎮。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安家落戶在山城重慶。並在重慶工作、學習、生活已四十多年了,早把重慶城當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不論走到哪裡,每當有人問我,先生請問你來自何方,是哪裡人氏?這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很高興、也很自豪地對他們說。哦!我來自重慶市合川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

我為什麼依然還把自己當成是合川人呢?我為什麼對家鄉還這樣倍感高興和自豪呢?這不僅是因為家鄉那片熱土養育了我二十多年,不僅是因為家鄉的山山水水扶助了我茁壯成長。還因為家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家鄉那淳樸的民風,家鄉人那勤勞、樸實的美德,家鄉人那堅毅、果敢智慧,和著這些年帶給家鄉的巨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和感動了我。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合川古稱墊江。雖然它與今天重慶市下轄的墊江縣同名。但是根據《漢書.地理志》和其它有關資料記載,合川早就在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就始置墊江縣了,隸屬巴郡,治所就在今天的合川。下轄今天的武勝、銅梁、安嶽、嶽池等地。後來雖幾經易名,但到西魏恭帝三年(即公元556年)仍始置州。並因渠江、涪江、嘉陵江在此交匯,便更名為合州。下轄原東宕渠、新興、東遂寧、懷化4郡,及石鏡(今合川)、漢初(今武勝)、清居(今南充)、方義(今遂寧城區)、德陽(今遂寧中區東南)、長江(今蓬溪)、始興(今潼南)等7縣。治所在今天合川的合陽鎮。到民國二年(即1913年),合州便改名為合川。新中國成立後,合川隸屬於四川省江津專區管轄。在改革開放後,即1983年才劃歸重慶。現轄區面積2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7萬。

說起合川悠久的歷史文化。最有代表性,也最讓我驕傲和自豪的,那就是合川古戰場遺址釣魚城。它位於合川城東5.6公里處,坐落在嘉陵江北岸的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公里。是合川軍民在南宋時期,為保江山社稷,與來犯之敵進行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從此山遠看,它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環繞,景色十分秀麗;近看它有懸崖峭壁擁戴,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卻獨有兵家雄關之偉岸,自古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回顧這段歷史,早在公元1235年,強悍的蒙古大軍野心勃勃。他們在西征東歐、東征高麗的同時,還大舉出兵南下攻宋。從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對南宋展開了三大攻勢。在公元1243年,西線的蒙軍勢如破竹,直取恭州(今重慶)而來,他們企圖在佔領恭州後,再順江而下直搗荊湘。可沒曾想到當他們到了作為恭州前哨的合州時,合州軍民眾志成城,他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山釣魚城的天險,以其“直氣橫乾坤”的英雄氣概,與蒙古大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浴血奮戰了36年,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最後在公元1279年,以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戰死釣魚城下而告終。

這就是世界著名的釣魚城之戰。此戰不僅守護了南宋半壁江山36年,而且還極大地緩解了西亞和歐洲的緊張局勢,從而改變了中國和世界歷史,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界奇蹟。因此釣魚城曾經還被西亞阿拉伯人稱為是“聖城”,被歐洲人稱為是“東方的麥加”。如今不但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還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除了合川釣魚城之外,還有合川淶灘古鎮。它也凝聚了合川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該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重建於清,位於合川城東北28公里處。在歷代合川人的擴建,增修和養護下,現在也不僅也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而且還是重慶市如今保存最完好的古鎮。首批被評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

文/補世成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每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最讓他心裡思念和牽掛的,那肯定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我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遊子,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然而因為常年在外遠航,長年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我也有自己深深的體會。在外遠航時,每當我站在船頭,看到那些遠在岸邊的城鎮和村舍,特別是看到遠方村舍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這時一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便會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合川區的龍鳳鎮。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安家落戶在山城重慶。並在重慶工作、學習、生活已四十多年了,早把重慶城當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不論走到哪裡,每當有人問我,先生請問你來自何方,是哪裡人氏?這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很高興、也很自豪地對他們說。哦!我來自重慶市合川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

我為什麼依然還把自己當成是合川人呢?我為什麼對家鄉還這樣倍感高興和自豪呢?這不僅是因為家鄉那片熱土養育了我二十多年,不僅是因為家鄉的山山水水扶助了我茁壯成長。還因為家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家鄉那淳樸的民風,家鄉人那勤勞、樸實的美德,家鄉人那堅毅、果敢智慧,和著這些年帶給家鄉的巨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和感動了我。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合川古稱墊江。雖然它與今天重慶市下轄的墊江縣同名。但是根據《漢書.地理志》和其它有關資料記載,合川早就在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就始置墊江縣了,隸屬巴郡,治所就在今天的合川。下轄今天的武勝、銅梁、安嶽、嶽池等地。後來雖幾經易名,但到西魏恭帝三年(即公元556年)仍始置州。並因渠江、涪江、嘉陵江在此交匯,便更名為合州。下轄原東宕渠、新興、東遂寧、懷化4郡,及石鏡(今合川)、漢初(今武勝)、清居(今南充)、方義(今遂寧城區)、德陽(今遂寧中區東南)、長江(今蓬溪)、始興(今潼南)等7縣。治所在今天合川的合陽鎮。到民國二年(即1913年),合州便改名為合川。新中國成立後,合川隸屬於四川省江津專區管轄。在改革開放後,即1983年才劃歸重慶。現轄區面積2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7萬。

說起合川悠久的歷史文化。最有代表性,也最讓我驕傲和自豪的,那就是合川古戰場遺址釣魚城。它位於合川城東5.6公里處,坐落在嘉陵江北岸的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公里。是合川軍民在南宋時期,為保江山社稷,與來犯之敵進行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從此山遠看,它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環繞,景色十分秀麗;近看它有懸崖峭壁擁戴,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卻獨有兵家雄關之偉岸,自古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回顧這段歷史,早在公元1235年,強悍的蒙古大軍野心勃勃。他們在西征東歐、東征高麗的同時,還大舉出兵南下攻宋。從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對南宋展開了三大攻勢。在公元1243年,西線的蒙軍勢如破竹,直取恭州(今重慶)而來,他們企圖在佔領恭州後,再順江而下直搗荊湘。可沒曾想到當他們到了作為恭州前哨的合州時,合州軍民眾志成城,他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山釣魚城的天險,以其“直氣橫乾坤”的英雄氣概,與蒙古大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浴血奮戰了36年,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最後在公元1279年,以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戰死釣魚城下而告終。

這就是世界著名的釣魚城之戰。此戰不僅守護了南宋半壁江山36年,而且還極大地緩解了西亞和歐洲的緊張局勢,從而改變了中國和世界歷史,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界奇蹟。因此釣魚城曾經還被西亞阿拉伯人稱為是“聖城”,被歐洲人稱為是“東方的麥加”。如今不但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還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除了合川釣魚城之外,還有合川淶灘古鎮。它也凝聚了合川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該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重建於清,位於合川城東北28公里處。在歷代合川人的擴建,增修和養護下,現在也不僅也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而且還是重慶市如今保存最完好的古鎮。首批被評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古鎮坐落在渠江畔,佔地0.25平方公里,分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鎮三面懸崖峭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下鎮一面臨江,一面與上鎮緊緊相依。鎮內有青石小巷200餘米,有明清時期的小青瓦房400餘間。並依山傍水,錯落有致,間間都顯得古樸而又典雅。另外鎮外還有高7米,寬2.5米,全由半米多長石條砌成的圍牆環繞。鎮中不但有一個同治元年修建的防火太平池,而且還有一個同治元年為防外敵修建的甕城。這是重慶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甕城,也是重慶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個甕城。

甕城內有四個藏兵洞,大有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的防禦功效。在清朝年間還增修了一個文昌宮。宮內樓臺亭閣雕樑畫棟,工藝十分令人驚歎,也極大地增添了古鎮的歷史風貌。回望歷史,洞穿時空,從中不難發現,這裡不但佔據依山傍水之勢,而且還仗有舟楫通行之便。所以古代的淶灘古鎮,曾經肯定是一個市景繁華商賈雲集的地方。同時這裡也是道教和佛教的一個集中點。宗教文化底蘊也十分豐富而深厚。傳說古時曾有9宮18廟,道僧多的時候有上千名。主廟為二佛寺,始建於唐代,由上下兩殿構成,堪稱古代建築的一絕。

上殿坐落鷲峰山頂,佔地5181平方米,分三個殿層,氣勢十分宏偉,宗教氛圍也十分濃厚。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左右分設社倉禪房,呈四合院佈局。尤其是大雄寶殿,殿中原來的三尊泥塑金身,主佛高五米,佛光閃爍,栩栩如生。兩側泥塑顏身的十八羅漢,五光十色,神態各異,活靈活現,讓人望而生畏。可惜十年時期受到了嚴重損毀,唯有大雄寶殿內四根石柱,高約十三米,由巨石獨制而成,依然還挺拔壯觀。山門牌坊為鏤空石刻,雕工精美絕倫,是一難尋的歷史文化精品。

"

文/補世成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每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最讓他心裡思念和牽掛的,那肯定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我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遊子,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然而因為常年在外遠航,長年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我也有自己深深的體會。在外遠航時,每當我站在船頭,看到那些遠在岸邊的城鎮和村舍,特別是看到遠方村舍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這時一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便會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合川區的龍鳳鎮。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安家落戶在山城重慶。並在重慶工作、學習、生活已四十多年了,早把重慶城當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不論走到哪裡,每當有人問我,先生請問你來自何方,是哪裡人氏?這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很高興、也很自豪地對他們說。哦!我來自重慶市合川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

我為什麼依然還把自己當成是合川人呢?我為什麼對家鄉還這樣倍感高興和自豪呢?這不僅是因為家鄉那片熱土養育了我二十多年,不僅是因為家鄉的山山水水扶助了我茁壯成長。還因為家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家鄉那淳樸的民風,家鄉人那勤勞、樸實的美德,家鄉人那堅毅、果敢智慧,和著這些年帶給家鄉的巨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和感動了我。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合川古稱墊江。雖然它與今天重慶市下轄的墊江縣同名。但是根據《漢書.地理志》和其它有關資料記載,合川早就在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就始置墊江縣了,隸屬巴郡,治所就在今天的合川。下轄今天的武勝、銅梁、安嶽、嶽池等地。後來雖幾經易名,但到西魏恭帝三年(即公元556年)仍始置州。並因渠江、涪江、嘉陵江在此交匯,便更名為合州。下轄原東宕渠、新興、東遂寧、懷化4郡,及石鏡(今合川)、漢初(今武勝)、清居(今南充)、方義(今遂寧城區)、德陽(今遂寧中區東南)、長江(今蓬溪)、始興(今潼南)等7縣。治所在今天合川的合陽鎮。到民國二年(即1913年),合州便改名為合川。新中國成立後,合川隸屬於四川省江津專區管轄。在改革開放後,即1983年才劃歸重慶。現轄區面積2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7萬。

說起合川悠久的歷史文化。最有代表性,也最讓我驕傲和自豪的,那就是合川古戰場遺址釣魚城。它位於合川城東5.6公里處,坐落在嘉陵江北岸的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公里。是合川軍民在南宋時期,為保江山社稷,與來犯之敵進行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從此山遠看,它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環繞,景色十分秀麗;近看它有懸崖峭壁擁戴,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卻獨有兵家雄關之偉岸,自古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回顧這段歷史,早在公元1235年,強悍的蒙古大軍野心勃勃。他們在西征東歐、東征高麗的同時,還大舉出兵南下攻宋。從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對南宋展開了三大攻勢。在公元1243年,西線的蒙軍勢如破竹,直取恭州(今重慶)而來,他們企圖在佔領恭州後,再順江而下直搗荊湘。可沒曾想到當他們到了作為恭州前哨的合州時,合州軍民眾志成城,他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山釣魚城的天險,以其“直氣橫乾坤”的英雄氣概,與蒙古大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浴血奮戰了36年,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最後在公元1279年,以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戰死釣魚城下而告終。

這就是世界著名的釣魚城之戰。此戰不僅守護了南宋半壁江山36年,而且還極大地緩解了西亞和歐洲的緊張局勢,從而改變了中國和世界歷史,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界奇蹟。因此釣魚城曾經還被西亞阿拉伯人稱為是“聖城”,被歐洲人稱為是“東方的麥加”。如今不但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還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除了合川釣魚城之外,還有合川淶灘古鎮。它也凝聚了合川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該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重建於清,位於合川城東北28公里處。在歷代合川人的擴建,增修和養護下,現在也不僅也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而且還是重慶市如今保存最完好的古鎮。首批被評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古鎮坐落在渠江畔,佔地0.25平方公里,分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鎮三面懸崖峭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下鎮一面臨江,一面與上鎮緊緊相依。鎮內有青石小巷200餘米,有明清時期的小青瓦房400餘間。並依山傍水,錯落有致,間間都顯得古樸而又典雅。另外鎮外還有高7米,寬2.5米,全由半米多長石條砌成的圍牆環繞。鎮中不但有一個同治元年修建的防火太平池,而且還有一個同治元年為防外敵修建的甕城。這是重慶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甕城,也是重慶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個甕城。

甕城內有四個藏兵洞,大有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的防禦功效。在清朝年間還增修了一個文昌宮。宮內樓臺亭閣雕樑畫棟,工藝十分令人驚歎,也極大地增添了古鎮的歷史風貌。回望歷史,洞穿時空,從中不難發現,這裡不但佔據依山傍水之勢,而且還仗有舟楫通行之便。所以古代的淶灘古鎮,曾經肯定是一個市景繁華商賈雲集的地方。同時這裡也是道教和佛教的一個集中點。宗教文化底蘊也十分豐富而深厚。傳說古時曾有9宮18廟,道僧多的時候有上千名。主廟為二佛寺,始建於唐代,由上下兩殿構成,堪稱古代建築的一絕。

上殿坐落鷲峰山頂,佔地5181平方米,分三個殿層,氣勢十分宏偉,宗教氛圍也十分濃厚。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左右分設社倉禪房,呈四合院佈局。尤其是大雄寶殿,殿中原來的三尊泥塑金身,主佛高五米,佛光閃爍,栩栩如生。兩側泥塑顏身的十八羅漢,五光十色,神態各異,活靈活現,讓人望而生畏。可惜十年時期受到了嚴重損毀,唯有大雄寶殿內四根石柱,高約十三米,由巨石獨制而成,依然還挺拔壯觀。山門牌坊為鏤空石刻,雕工精美絕倫,是一難尋的歷史文化精品。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下殿位於鷲峰山間,兩樓一底的殿堂依山而建。依山而刻的摩巖群,也是淶灘古鎮人文景觀的集中表現。具有很深的禪宗藝術內涵,集中反映了唐宋時期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智慧。其中最大的釋迦牟尼造像高12.5米,依巖而鑿,被稱“蜀中第二佛”。還有禪宗六祖造像,是全國石刻中唯一的一組全家合影造像。寺內的南宋石刻,現為我國第三石刻藝術的代表。總計有42龕窟,1700餘尊造像,這都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十分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聚點,全國最大的禪宗道場之一。因此著名學者丁明夷先生,曾將淶灘摩崖石刻喻為“一顆埋在地下的明珠”。美國藝術史家教授何恩之博士,稱其為“石刻藝術的寶庫”。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的石刻專家段文傑先生題詞:“淶灘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淶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

儘管合川釣魚城和合川淶灘古鎮,蘊藏了合川豐富的歷史文化。但是因為我從小是生活在合川區龍鳳鎮龍多山下。我從那裡生,我在那裡長,並在那裡生活了20多年。所以如今雖已離開家鄉40多年,但是那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那裡的每一塊地,每一捧土,它都讓我還記憶猶新。尤其是家鄉的龍多山,它給我的印象最深,而我對它的感情也最好。

因為山上有一山頭,像一巨龍昂首,有躍躍欲飛之勢,所以此山又名叫龍頭山。它位於合川與潼南交界處,距離合川城有50餘公里。山的主峰海拔619米,雖然這不是很高,但因它超過了地平240多米,再加上山勢高峻挺拔,山上峰巒疊嶂,逶迤起伏,所以龍多山自古在當地都很有名。更因為山上也住著佛教和道教兩個教派,不但廟宇樓臺星羅棋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很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比如山上的摩崖造像,如今保存完好和殘存的也有1700多處。而且這些摩崖造像,最早的始作東晉,最多的創於唐宋,最晚的作於明清。這在周邊的《大足石刻圖徵錄》,四川的《蓬溪縣誌》和本地的《合川縣誌》都有所記載。

"

文/補世成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每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最讓他心裡思念和牽掛的,那肯定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我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遊子,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然而因為常年在外遠航,長年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我也有自己深深的體會。在外遠航時,每當我站在船頭,看到那些遠在岸邊的城鎮和村舍,特別是看到遠方村舍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這時一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便會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合川區的龍鳳鎮。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安家落戶在山城重慶。並在重慶工作、學習、生活已四十多年了,早把重慶城當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不論走到哪裡,每當有人問我,先生請問你來自何方,是哪裡人氏?這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很高興、也很自豪地對他們說。哦!我來自重慶市合川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

我為什麼依然還把自己當成是合川人呢?我為什麼對家鄉還這樣倍感高興和自豪呢?這不僅是因為家鄉那片熱土養育了我二十多年,不僅是因為家鄉的山山水水扶助了我茁壯成長。還因為家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家鄉那淳樸的民風,家鄉人那勤勞、樸實的美德,家鄉人那堅毅、果敢智慧,和著這些年帶給家鄉的巨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和感動了我。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合川古稱墊江。雖然它與今天重慶市下轄的墊江縣同名。但是根據《漢書.地理志》和其它有關資料記載,合川早就在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就始置墊江縣了,隸屬巴郡,治所就在今天的合川。下轄今天的武勝、銅梁、安嶽、嶽池等地。後來雖幾經易名,但到西魏恭帝三年(即公元556年)仍始置州。並因渠江、涪江、嘉陵江在此交匯,便更名為合州。下轄原東宕渠、新興、東遂寧、懷化4郡,及石鏡(今合川)、漢初(今武勝)、清居(今南充)、方義(今遂寧城區)、德陽(今遂寧中區東南)、長江(今蓬溪)、始興(今潼南)等7縣。治所在今天合川的合陽鎮。到民國二年(即1913年),合州便改名為合川。新中國成立後,合川隸屬於四川省江津專區管轄。在改革開放後,即1983年才劃歸重慶。現轄區面積2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7萬。

說起合川悠久的歷史文化。最有代表性,也最讓我驕傲和自豪的,那就是合川古戰場遺址釣魚城。它位於合川城東5.6公里處,坐落在嘉陵江北岸的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公里。是合川軍民在南宋時期,為保江山社稷,與來犯之敵進行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從此山遠看,它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環繞,景色十分秀麗;近看它有懸崖峭壁擁戴,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卻獨有兵家雄關之偉岸,自古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回顧這段歷史,早在公元1235年,強悍的蒙古大軍野心勃勃。他們在西征東歐、東征高麗的同時,還大舉出兵南下攻宋。從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對南宋展開了三大攻勢。在公元1243年,西線的蒙軍勢如破竹,直取恭州(今重慶)而來,他們企圖在佔領恭州後,再順江而下直搗荊湘。可沒曾想到當他們到了作為恭州前哨的合州時,合州軍民眾志成城,他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山釣魚城的天險,以其“直氣橫乾坤”的英雄氣概,與蒙古大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浴血奮戰了36年,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最後在公元1279年,以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戰死釣魚城下而告終。

這就是世界著名的釣魚城之戰。此戰不僅守護了南宋半壁江山36年,而且還極大地緩解了西亞和歐洲的緊張局勢,從而改變了中國和世界歷史,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界奇蹟。因此釣魚城曾經還被西亞阿拉伯人稱為是“聖城”,被歐洲人稱為是“東方的麥加”。如今不但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還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除了合川釣魚城之外,還有合川淶灘古鎮。它也凝聚了合川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該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重建於清,位於合川城東北28公里處。在歷代合川人的擴建,增修和養護下,現在也不僅也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而且還是重慶市如今保存最完好的古鎮。首批被評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古鎮坐落在渠江畔,佔地0.25平方公里,分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鎮三面懸崖峭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下鎮一面臨江,一面與上鎮緊緊相依。鎮內有青石小巷200餘米,有明清時期的小青瓦房400餘間。並依山傍水,錯落有致,間間都顯得古樸而又典雅。另外鎮外還有高7米,寬2.5米,全由半米多長石條砌成的圍牆環繞。鎮中不但有一個同治元年修建的防火太平池,而且還有一個同治元年為防外敵修建的甕城。這是重慶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甕城,也是重慶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個甕城。

甕城內有四個藏兵洞,大有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的防禦功效。在清朝年間還增修了一個文昌宮。宮內樓臺亭閣雕樑畫棟,工藝十分令人驚歎,也極大地增添了古鎮的歷史風貌。回望歷史,洞穿時空,從中不難發現,這裡不但佔據依山傍水之勢,而且還仗有舟楫通行之便。所以古代的淶灘古鎮,曾經肯定是一個市景繁華商賈雲集的地方。同時這裡也是道教和佛教的一個集中點。宗教文化底蘊也十分豐富而深厚。傳說古時曾有9宮18廟,道僧多的時候有上千名。主廟為二佛寺,始建於唐代,由上下兩殿構成,堪稱古代建築的一絕。

上殿坐落鷲峰山頂,佔地5181平方米,分三個殿層,氣勢十分宏偉,宗教氛圍也十分濃厚。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左右分設社倉禪房,呈四合院佈局。尤其是大雄寶殿,殿中原來的三尊泥塑金身,主佛高五米,佛光閃爍,栩栩如生。兩側泥塑顏身的十八羅漢,五光十色,神態各異,活靈活現,讓人望而生畏。可惜十年時期受到了嚴重損毀,唯有大雄寶殿內四根石柱,高約十三米,由巨石獨制而成,依然還挺拔壯觀。山門牌坊為鏤空石刻,雕工精美絕倫,是一難尋的歷史文化精品。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下殿位於鷲峰山間,兩樓一底的殿堂依山而建。依山而刻的摩巖群,也是淶灘古鎮人文景觀的集中表現。具有很深的禪宗藝術內涵,集中反映了唐宋時期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智慧。其中最大的釋迦牟尼造像高12.5米,依巖而鑿,被稱“蜀中第二佛”。還有禪宗六祖造像,是全國石刻中唯一的一組全家合影造像。寺內的南宋石刻,現為我國第三石刻藝術的代表。總計有42龕窟,1700餘尊造像,這都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十分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聚點,全國最大的禪宗道場之一。因此著名學者丁明夷先生,曾將淶灘摩崖石刻喻為“一顆埋在地下的明珠”。美國藝術史家教授何恩之博士,稱其為“石刻藝術的寶庫”。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的石刻專家段文傑先生題詞:“淶灘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淶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

儘管合川釣魚城和合川淶灘古鎮,蘊藏了合川豐富的歷史文化。但是因為我從小是生活在合川區龍鳳鎮龍多山下。我從那裡生,我在那裡長,並在那裡生活了20多年。所以如今雖已離開家鄉40多年,但是那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那裡的每一塊地,每一捧土,它都讓我還記憶猶新。尤其是家鄉的龍多山,它給我的印象最深,而我對它的感情也最好。

因為山上有一山頭,像一巨龍昂首,有躍躍欲飛之勢,所以此山又名叫龍頭山。它位於合川與潼南交界處,距離合川城有50餘公里。山的主峰海拔619米,雖然這不是很高,但因它超過了地平240多米,再加上山勢高峻挺拔,山上峰巒疊嶂,逶迤起伏,所以龍多山自古在當地都很有名。更因為山上也住著佛教和道教兩個教派,不但廟宇樓臺星羅棋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很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比如山上的摩崖造像,如今保存完好和殘存的也有1700多處。而且這些摩崖造像,最早的始作東晉,最多的創於唐宋,最晚的作於明清。這在周邊的《大足石刻圖徵錄》,四川的《蓬溪縣誌》和本地的《合川縣誌》都有所記載。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儘管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沒有別的什麼宗教信仰。但是因為我對這些古典歷史文化,仍很早就十分崇拜,所以在離開老家前,我就經常一個人去山上玩。當時山上住著一個行政村的村民,我聽那些老人說,龍多山在古代,曾為巴國和蜀國的分界線。在山北面有一塊巨石,那就是巴國和蜀國的分界點。

這些傳說因為歷史久遠,雖然無從考證,但是憑藉山上那些豐富而悠久歷史文化遺產,一點也沒影響我對家鄉的自豪感。而且我還聽當地的老人說,因為山上有很多像靜老崖、飛仙泉、飛仙洞、飛仙石、靈隱崖、蛤蟆石這樣優美的自然風光,有很多從西晉開始就興建,後經歷代僧人和道士,化緣擴建和改造的寺廟大殿,有很多像《二仙傳道》,廣漢仙人馮蓋羅在山上煉丹,武則天欽敕山僧建放生池這些動人故事和傳說,所以曾經的龍多山香火十分旺盛。在附近方圓幾百公里內,前來山上朝拜的香客總是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三月三開廟會這天,前來山上參加廟會和上香的客人,那更是人山人海,大有水洩不通之勢。

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後來雖然遭到人為的踐踏和自然的損毀,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以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傳統為目的,在原來的基礎上,對龍多山的人文古蹟,想方設法又進行了重新整修。所以龍多山在2009年,就被列為了“重慶市10大鄉村旅遊項目”之一。再後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對人文信仰自由的復興,每年上山燒香朝拜的遊人和香客,這才又開始得以恢復。

"

文/補世成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每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最讓他心裡思念和牽掛的,那肯定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我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遊子,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然而因為常年在外遠航,長年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我也有自己深深的體會。在外遠航時,每當我站在船頭,看到那些遠在岸邊的城鎮和村舍,特別是看到遠方村舍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這時一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便會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合川區的龍鳳鎮。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安家落戶在山城重慶。並在重慶工作、學習、生活已四十多年了,早把重慶城當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不論走到哪裡,每當有人問我,先生請問你來自何方,是哪裡人氏?這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很高興、也很自豪地對他們說。哦!我來自重慶市合川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

我為什麼依然還把自己當成是合川人呢?我為什麼對家鄉還這樣倍感高興和自豪呢?這不僅是因為家鄉那片熱土養育了我二十多年,不僅是因為家鄉的山山水水扶助了我茁壯成長。還因為家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家鄉那淳樸的民風,家鄉人那勤勞、樸實的美德,家鄉人那堅毅、果敢智慧,和著這些年帶給家鄉的巨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和感動了我。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合川古稱墊江。雖然它與今天重慶市下轄的墊江縣同名。但是根據《漢書.地理志》和其它有關資料記載,合川早就在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就始置墊江縣了,隸屬巴郡,治所就在今天的合川。下轄今天的武勝、銅梁、安嶽、嶽池等地。後來雖幾經易名,但到西魏恭帝三年(即公元556年)仍始置州。並因渠江、涪江、嘉陵江在此交匯,便更名為合州。下轄原東宕渠、新興、東遂寧、懷化4郡,及石鏡(今合川)、漢初(今武勝)、清居(今南充)、方義(今遂寧城區)、德陽(今遂寧中區東南)、長江(今蓬溪)、始興(今潼南)等7縣。治所在今天合川的合陽鎮。到民國二年(即1913年),合州便改名為合川。新中國成立後,合川隸屬於四川省江津專區管轄。在改革開放後,即1983年才劃歸重慶。現轄區面積2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7萬。

說起合川悠久的歷史文化。最有代表性,也最讓我驕傲和自豪的,那就是合川古戰場遺址釣魚城。它位於合川城東5.6公里處,坐落在嘉陵江北岸的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公里。是合川軍民在南宋時期,為保江山社稷,與來犯之敵進行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從此山遠看,它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環繞,景色十分秀麗;近看它有懸崖峭壁擁戴,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卻獨有兵家雄關之偉岸,自古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回顧這段歷史,早在公元1235年,強悍的蒙古大軍野心勃勃。他們在西征東歐、東征高麗的同時,還大舉出兵南下攻宋。從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對南宋展開了三大攻勢。在公元1243年,西線的蒙軍勢如破竹,直取恭州(今重慶)而來,他們企圖在佔領恭州後,再順江而下直搗荊湘。可沒曾想到當他們到了作為恭州前哨的合州時,合州軍民眾志成城,他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山釣魚城的天險,以其“直氣橫乾坤”的英雄氣概,與蒙古大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浴血奮戰了36年,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最後在公元1279年,以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戰死釣魚城下而告終。

這就是世界著名的釣魚城之戰。此戰不僅守護了南宋半壁江山36年,而且還極大地緩解了西亞和歐洲的緊張局勢,從而改變了中國和世界歷史,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界奇蹟。因此釣魚城曾經還被西亞阿拉伯人稱為是“聖城”,被歐洲人稱為是“東方的麥加”。如今不但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還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除了合川釣魚城之外,還有合川淶灘古鎮。它也凝聚了合川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該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重建於清,位於合川城東北28公里處。在歷代合川人的擴建,增修和養護下,現在也不僅也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而且還是重慶市如今保存最完好的古鎮。首批被評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古鎮坐落在渠江畔,佔地0.25平方公里,分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鎮三面懸崖峭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下鎮一面臨江,一面與上鎮緊緊相依。鎮內有青石小巷200餘米,有明清時期的小青瓦房400餘間。並依山傍水,錯落有致,間間都顯得古樸而又典雅。另外鎮外還有高7米,寬2.5米,全由半米多長石條砌成的圍牆環繞。鎮中不但有一個同治元年修建的防火太平池,而且還有一個同治元年為防外敵修建的甕城。這是重慶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甕城,也是重慶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個甕城。

甕城內有四個藏兵洞,大有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的防禦功效。在清朝年間還增修了一個文昌宮。宮內樓臺亭閣雕樑畫棟,工藝十分令人驚歎,也極大地增添了古鎮的歷史風貌。回望歷史,洞穿時空,從中不難發現,這裡不但佔據依山傍水之勢,而且還仗有舟楫通行之便。所以古代的淶灘古鎮,曾經肯定是一個市景繁華商賈雲集的地方。同時這裡也是道教和佛教的一個集中點。宗教文化底蘊也十分豐富而深厚。傳說古時曾有9宮18廟,道僧多的時候有上千名。主廟為二佛寺,始建於唐代,由上下兩殿構成,堪稱古代建築的一絕。

上殿坐落鷲峰山頂,佔地5181平方米,分三個殿層,氣勢十分宏偉,宗教氛圍也十分濃厚。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左右分設社倉禪房,呈四合院佈局。尤其是大雄寶殿,殿中原來的三尊泥塑金身,主佛高五米,佛光閃爍,栩栩如生。兩側泥塑顏身的十八羅漢,五光十色,神態各異,活靈活現,讓人望而生畏。可惜十年時期受到了嚴重損毀,唯有大雄寶殿內四根石柱,高約十三米,由巨石獨制而成,依然還挺拔壯觀。山門牌坊為鏤空石刻,雕工精美絕倫,是一難尋的歷史文化精品。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下殿位於鷲峰山間,兩樓一底的殿堂依山而建。依山而刻的摩巖群,也是淶灘古鎮人文景觀的集中表現。具有很深的禪宗藝術內涵,集中反映了唐宋時期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智慧。其中最大的釋迦牟尼造像高12.5米,依巖而鑿,被稱“蜀中第二佛”。還有禪宗六祖造像,是全國石刻中唯一的一組全家合影造像。寺內的南宋石刻,現為我國第三石刻藝術的代表。總計有42龕窟,1700餘尊造像,這都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十分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聚點,全國最大的禪宗道場之一。因此著名學者丁明夷先生,曾將淶灘摩崖石刻喻為“一顆埋在地下的明珠”。美國藝術史家教授何恩之博士,稱其為“石刻藝術的寶庫”。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的石刻專家段文傑先生題詞:“淶灘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淶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

儘管合川釣魚城和合川淶灘古鎮,蘊藏了合川豐富的歷史文化。但是因為我從小是生活在合川區龍鳳鎮龍多山下。我從那裡生,我在那裡長,並在那裡生活了20多年。所以如今雖已離開家鄉40多年,但是那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那裡的每一塊地,每一捧土,它都讓我還記憶猶新。尤其是家鄉的龍多山,它給我的印象最深,而我對它的感情也最好。

因為山上有一山頭,像一巨龍昂首,有躍躍欲飛之勢,所以此山又名叫龍頭山。它位於合川與潼南交界處,距離合川城有50餘公里。山的主峰海拔619米,雖然這不是很高,但因它超過了地平240多米,再加上山勢高峻挺拔,山上峰巒疊嶂,逶迤起伏,所以龍多山自古在當地都很有名。更因為山上也住著佛教和道教兩個教派,不但廟宇樓臺星羅棋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很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比如山上的摩崖造像,如今保存完好和殘存的也有1700多處。而且這些摩崖造像,最早的始作東晉,最多的創於唐宋,最晚的作於明清。這在周邊的《大足石刻圖徵錄》,四川的《蓬溪縣誌》和本地的《合川縣誌》都有所記載。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儘管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沒有別的什麼宗教信仰。但是因為我對這些古典歷史文化,仍很早就十分崇拜,所以在離開老家前,我就經常一個人去山上玩。當時山上住著一個行政村的村民,我聽那些老人說,龍多山在古代,曾為巴國和蜀國的分界線。在山北面有一塊巨石,那就是巴國和蜀國的分界點。

這些傳說因為歷史久遠,雖然無從考證,但是憑藉山上那些豐富而悠久歷史文化遺產,一點也沒影響我對家鄉的自豪感。而且我還聽當地的老人說,因為山上有很多像靜老崖、飛仙泉、飛仙洞、飛仙石、靈隱崖、蛤蟆石這樣優美的自然風光,有很多從西晉開始就興建,後經歷代僧人和道士,化緣擴建和改造的寺廟大殿,有很多像《二仙傳道》,廣漢仙人馮蓋羅在山上煉丹,武則天欽敕山僧建放生池這些動人故事和傳說,所以曾經的龍多山香火十分旺盛。在附近方圓幾百公里內,前來山上朝拜的香客總是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三月三開廟會這天,前來山上參加廟會和上香的客人,那更是人山人海,大有水洩不通之勢。

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後來雖然遭到人為的踐踏和自然的損毀,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以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傳統為目的,在原來的基礎上,對龍多山的人文古蹟,想方設法又進行了重新整修。所以龍多山在2009年,就被列為了“重慶市10大鄉村旅遊項目”之一。再後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對人文信仰自由的復興,每年上山燒香朝拜的遊人和香客,這才又開始得以恢復。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40多年。40多年世事滄桑,40多年社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變。但是我發現我們老家的那些鄉親們,他們的思想不但沒怎麼變,而且把過去那些老作風和老傳統,依然還保存得十分完好。我做了一個比較,因為在離開家鄉這40多年裡,我因工作不但去過很多地方,而且還接觸過很多人。其中不乏從政的、經商的,打工的、當兵的,教書的、行醫的,可以說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雖然這些人各有所長,各有所好,也各有所敬,但是相對而言我覺得,他們都不如我的家鄉人樸實、厚道、勤勞、耿直。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於是我就經常在想又一個問題,並猜想這大概就是因為受歷史的影響,受歷史文化薰陶的吧。比如釣魚城之戰,合川軍民當時面臨國難和強敵,他們為什麼憑藉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能堅守南宋半壁江山36年,能創造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界奇蹟呢?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他們不但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而且還有著英勇不屈的頑強意志,有著樸實勤勞,不懼犧牲的獻身精神。後來的合川人就是因為繼承和發揚祖先的這種優良作風和傳統,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才把今天的合川建設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美好。

如今每當我回老家,看到過去破舊的農家小院,現在已變成一座座像別墅一樣的小洋房,看到過去光禿禿的山坡,現在又開始綠樹成蔭。來到合川城內,我看到曾經熟悉的久長街、柏樹街、塔耳門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市景繁華,高樓大廈林立。站在嘉陵江、涪江岸邊,我看到過去堆滿亂石的沙灘,現在建設得像花園一樣美麗。晨練的、喝茶的、散步的,到處都是。

我不但對家鄉的這些變化驚歎不已,一種自豪感更是從我心中油然而生。於是我站在嘉陵江邊,禁不住大聲地喊: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

文/補世成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每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最讓他心裡思念和牽掛的,那肯定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我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遊子,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然而因為常年在外遠航,長年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我也有自己深深的體會。在外遠航時,每當我站在船頭,看到那些遠在岸邊的城鎮和村舍,特別是看到遠方村舍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這時一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便會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在重慶市合川區的龍鳳鎮。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安家落戶在山城重慶。並在重慶工作、學習、生活已四十多年了,早把重慶城當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不論走到哪裡,每當有人問我,先生請問你來自何方,是哪裡人氏?這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很高興、也很自豪地對他們說。哦!我來自重慶市合川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川人。

我為什麼依然還把自己當成是合川人呢?我為什麼對家鄉還這樣倍感高興和自豪呢?這不僅是因為家鄉那片熱土養育了我二十多年,不僅是因為家鄉的山山水水扶助了我茁壯成長。還因為家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家鄉那淳樸的民風,家鄉人那勤勞、樸實的美德,家鄉人那堅毅、果敢智慧,和著這些年帶給家鄉的巨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和感動了我。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合川古稱墊江。雖然它與今天重慶市下轄的墊江縣同名。但是根據《漢書.地理志》和其它有關資料記載,合川早就在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就始置墊江縣了,隸屬巴郡,治所就在今天的合川。下轄今天的武勝、銅梁、安嶽、嶽池等地。後來雖幾經易名,但到西魏恭帝三年(即公元556年)仍始置州。並因渠江、涪江、嘉陵江在此交匯,便更名為合州。下轄原東宕渠、新興、東遂寧、懷化4郡,及石鏡(今合川)、漢初(今武勝)、清居(今南充)、方義(今遂寧城區)、德陽(今遂寧中區東南)、長江(今蓬溪)、始興(今潼南)等7縣。治所在今天合川的合陽鎮。到民國二年(即1913年),合州便改名為合川。新中國成立後,合川隸屬於四川省江津專區管轄。在改革開放後,即1983年才劃歸重慶。現轄區面積2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7萬。

說起合川悠久的歷史文化。最有代表性,也最讓我驕傲和自豪的,那就是合川古戰場遺址釣魚城。它位於合川城東5.6公里處,坐落在嘉陵江北岸的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公里。是合川軍民在南宋時期,為保江山社稷,與來犯之敵進行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從此山遠看,它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環繞,景色十分秀麗;近看它有懸崖峭壁擁戴,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卻獨有兵家雄關之偉岸,自古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回顧這段歷史,早在公元1235年,強悍的蒙古大軍野心勃勃。他們在西征東歐、東征高麗的同時,還大舉出兵南下攻宋。從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對南宋展開了三大攻勢。在公元1243年,西線的蒙軍勢如破竹,直取恭州(今重慶)而來,他們企圖在佔領恭州後,再順江而下直搗荊湘。可沒曾想到當他們到了作為恭州前哨的合州時,合州軍民眾志成城,他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山釣魚城的天險,以其“直氣橫乾坤”的英雄氣概,與蒙古大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浴血奮戰了36年,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最後在公元1279年,以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戰死釣魚城下而告終。

這就是世界著名的釣魚城之戰。此戰不僅守護了南宋半壁江山36年,而且還極大地緩解了西亞和歐洲的緊張局勢,從而改變了中國和世界歷史,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界奇蹟。因此釣魚城曾經還被西亞阿拉伯人稱為是“聖城”,被歐洲人稱為是“東方的麥加”。如今不但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還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除了合川釣魚城之外,還有合川淶灘古鎮。它也凝聚了合川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該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重建於清,位於合川城東北28公里處。在歷代合川人的擴建,增修和養護下,現在也不僅也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而且還是重慶市如今保存最完好的古鎮。首批被評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古鎮坐落在渠江畔,佔地0.25平方公里,分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鎮三面懸崖峭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下鎮一面臨江,一面與上鎮緊緊相依。鎮內有青石小巷200餘米,有明清時期的小青瓦房400餘間。並依山傍水,錯落有致,間間都顯得古樸而又典雅。另外鎮外還有高7米,寬2.5米,全由半米多長石條砌成的圍牆環繞。鎮中不但有一個同治元年修建的防火太平池,而且還有一個同治元年為防外敵修建的甕城。這是重慶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甕城,也是重慶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個甕城。

甕城內有四個藏兵洞,大有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的防禦功效。在清朝年間還增修了一個文昌宮。宮內樓臺亭閣雕樑畫棟,工藝十分令人驚歎,也極大地增添了古鎮的歷史風貌。回望歷史,洞穿時空,從中不難發現,這裡不但佔據依山傍水之勢,而且還仗有舟楫通行之便。所以古代的淶灘古鎮,曾經肯定是一個市景繁華商賈雲集的地方。同時這裡也是道教和佛教的一個集中點。宗教文化底蘊也十分豐富而深厚。傳說古時曾有9宮18廟,道僧多的時候有上千名。主廟為二佛寺,始建於唐代,由上下兩殿構成,堪稱古代建築的一絕。

上殿坐落鷲峰山頂,佔地5181平方米,分三個殿層,氣勢十分宏偉,宗教氛圍也十分濃厚。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左右分設社倉禪房,呈四合院佈局。尤其是大雄寶殿,殿中原來的三尊泥塑金身,主佛高五米,佛光閃爍,栩栩如生。兩側泥塑顏身的十八羅漢,五光十色,神態各異,活靈活現,讓人望而生畏。可惜十年時期受到了嚴重損毀,唯有大雄寶殿內四根石柱,高約十三米,由巨石獨制而成,依然還挺拔壯觀。山門牌坊為鏤空石刻,雕工精美絕倫,是一難尋的歷史文化精品。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下殿位於鷲峰山間,兩樓一底的殿堂依山而建。依山而刻的摩巖群,也是淶灘古鎮人文景觀的集中表現。具有很深的禪宗藝術內涵,集中反映了唐宋時期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智慧。其中最大的釋迦牟尼造像高12.5米,依巖而鑿,被稱“蜀中第二佛”。還有禪宗六祖造像,是全國石刻中唯一的一組全家合影造像。寺內的南宋石刻,現為我國第三石刻藝術的代表。總計有42龕窟,1700餘尊造像,這都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十分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聚點,全國最大的禪宗道場之一。因此著名學者丁明夷先生,曾將淶灘摩崖石刻喻為“一顆埋在地下的明珠”。美國藝術史家教授何恩之博士,稱其為“石刻藝術的寶庫”。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的石刻專家段文傑先生題詞:“淶灘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淶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

儘管合川釣魚城和合川淶灘古鎮,蘊藏了合川豐富的歷史文化。但是因為我從小是生活在合川區龍鳳鎮龍多山下。我從那裡生,我在那裡長,並在那裡生活了20多年。所以如今雖已離開家鄉40多年,但是那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那裡的每一塊地,每一捧土,它都讓我還記憶猶新。尤其是家鄉的龍多山,它給我的印象最深,而我對它的感情也最好。

因為山上有一山頭,像一巨龍昂首,有躍躍欲飛之勢,所以此山又名叫龍頭山。它位於合川與潼南交界處,距離合川城有50餘公里。山的主峰海拔619米,雖然這不是很高,但因它超過了地平240多米,再加上山勢高峻挺拔,山上峰巒疊嶂,逶迤起伏,所以龍多山自古在當地都很有名。更因為山上也住著佛教和道教兩個教派,不但廟宇樓臺星羅棋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很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比如山上的摩崖造像,如今保存完好和殘存的也有1700多處。而且這些摩崖造像,最早的始作東晉,最多的創於唐宋,最晚的作於明清。這在周邊的《大足石刻圖徵錄》,四川的《蓬溪縣誌》和本地的《合川縣誌》都有所記載。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儘管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沒有別的什麼宗教信仰。但是因為我對這些古典歷史文化,仍很早就十分崇拜,所以在離開老家前,我就經常一個人去山上玩。當時山上住著一個行政村的村民,我聽那些老人說,龍多山在古代,曾為巴國和蜀國的分界線。在山北面有一塊巨石,那就是巴國和蜀國的分界點。

這些傳說因為歷史久遠,雖然無從考證,但是憑藉山上那些豐富而悠久歷史文化遺產,一點也沒影響我對家鄉的自豪感。而且我還聽當地的老人說,因為山上有很多像靜老崖、飛仙泉、飛仙洞、飛仙石、靈隱崖、蛤蟆石這樣優美的自然風光,有很多從西晉開始就興建,後經歷代僧人和道士,化緣擴建和改造的寺廟大殿,有很多像《二仙傳道》,廣漢仙人馮蓋羅在山上煉丹,武則天欽敕山僧建放生池這些動人故事和傳說,所以曾經的龍多山香火十分旺盛。在附近方圓幾百公里內,前來山上朝拜的香客總是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三月三開廟會這天,前來山上參加廟會和上香的客人,那更是人山人海,大有水洩不通之勢。

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後來雖然遭到人為的踐踏和自然的損毀,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以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傳統為目的,在原來的基礎上,對龍多山的人文古蹟,想方設法又進行了重新整修。所以龍多山在2009年,就被列為了“重慶市10大鄉村旅遊項目”之一。再後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對人文信仰自由的復興,每年上山燒香朝拜的遊人和香客,這才又開始得以恢復。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如今雖然我已離開家鄉40多年。40多年世事滄桑,40多年社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變。但是我發現我們老家的那些鄉親們,他們的思想不但沒怎麼變,而且把過去那些老作風和老傳統,依然還保存得十分完好。我做了一個比較,因為在離開家鄉這40多年裡,我因工作不但去過很多地方,而且還接觸過很多人。其中不乏從政的、經商的,打工的、當兵的,教書的、行醫的,可以說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雖然這些人各有所長,各有所好,也各有所敬,但是相對而言我覺得,他們都不如我的家鄉人樸實、厚道、勤勞、耿直。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於是我就經常在想又一個問題,並猜想這大概就是因為受歷史的影響,受歷史文化薰陶的吧。比如釣魚城之戰,合川軍民當時面臨國難和強敵,他們為什麼憑藉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能堅守南宋半壁江山36年,能創造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界奇蹟呢?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他們不但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而且還有著英勇不屈的頑強意志,有著樸實勤勞,不懼犧牲的獻身精神。後來的合川人就是因為繼承和發揚祖先的這種優良作風和傳統,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才把今天的合川建設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美好。

如今每當我回老家,看到過去破舊的農家小院,現在已變成一座座像別墅一樣的小洋房,看到過去光禿禿的山坡,現在又開始綠樹成蔭。來到合川城內,我看到曾經熟悉的久長街、柏樹街、塔耳門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市景繁華,高樓大廈林立。站在嘉陵江、涪江岸邊,我看到過去堆滿亂石的沙灘,現在建設得像花園一樣美麗。晨練的、喝茶的、散步的,到處都是。

我不但對家鄉的這些變化驚歎不已,一種自豪感更是從我心中油然而生。於是我站在嘉陵江邊,禁不住大聲地喊: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合川啊合川,我為你而自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