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餄餎面 蕎麥 蕎麥麵 清朝 郟事通 郟事通 2017-10-22

郟縣餄餎面是河南郟縣地區一道用料考究、獨具特色,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特色名小吃,簡稱郟縣餄餎。

“餄餎”這種美味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500多年前就是北方的一種大眾化食品。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元代詩人許有壬對此就有過記載:“坡遠花全白,霜輕實更黃。杵頭麩退墨,皚齒雪流香。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 詩中前面幾句是寫蕎麥的生長、加工過程,“玉葉翻盤薄”似乎是形容煎餅的形態,“銀絲出漏長”,說的才是餄餎面被擠壓進鍋時的狀態。“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說的是“南鄉蕎麵黑甚,熟則堅實若瓦石,可代陶盞貯膏火”。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元代農學家王楨在《農書-蕎麥》中也有記載:“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以供長食,滑細如粉。”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蕎麥南北皆有……磨而為面,做煎餅,配蒜食。或做湯餅,謂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細如粉。”

到了清代,有關餄餎的記載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獻《黑龍江外記》《爾雅谷名考》等,對“河漏”都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就連清代乾隆皇帝每次去圍場狩獵,途經一百家子時,都要吃這裡的白蕎麵餄餎,而且還特地傳旨,調承德一百家子的廚師進宮,專到御膳房為皇帝和後宮皇妃們做餄餎吃。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圖為清代的餄餎麵攤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西門慶問王婆:“間壁賣什麼?”王婆道:“他家賣拖蒸河漏子熱燙溫和大辣酥。”“大辣酥”據內蒙古鄉土作家陳弘志考證是蒙語,指酒;“河漏子”是“餄餎”的古名。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作為地地道道的郟縣人,餄餎是我兒時最好的吃食,吃餄餎面的日子對於我來說就是重大節日,餄餎床是加工餄餎的惟一工具,多數用硬雜木製作而成,尤其那帶孔裝麵糰的橫樑,即床身,是床子的主體。再就是那個壓麵條的臂幹也必須是優質的硬雜木,不裂、不朽、耐磨、禁碰。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古時候的餄餎機

根據郟縣縣誌中的記載,據傳,郟縣餄餎面是明初由陝西傳入的。初以蕎麥麵為主料,配以 熟羊肉、蔥花等熬製的羊肉湯。當時,居民使用一種叫餄餎床子的工具,“自制自食”。清末時,以小麥面代替蕎麥麵,口感營養更勝一籌。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而另一說則是,唐朝時郟縣就已經有了金鋼餄餎面了 ,這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韓愈有著不解之緣。明人張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輯補〉一書“諫迎佛骨”一節有韓愈一段話:元和年間,自蔡屠賊歸,途食郟河漏。”這裡指的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帶)刺史吳員元濟反唐,擁兵自立。韓愈隨軍平叛,生擒吳元濟,史稱“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軍離蔡,行至郟縣城西吃了金鋼餄餎面。由此推斷,“金鋼餄餎”面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了 。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還有傳說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有一陝西人逃荒至河南郟縣,並在當地做起了“餄餎”生意,因其做工講究,味美價實,備受民眾喜愛,食之者眾多。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郟縣餄餎是一種圓形條狀面制食品,初以蕎麥麵為面料,其加入用純羊油熬製的辣椒和百年老鍋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輔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蔥花、枸杞等十餘種佐料,吃起來不僅味道鮮美,香而不膩,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陰壯陽,保健防病的功能。清末,始以小麥面替代蕎麥麵,口感營養更勝一籌。《中華風味飲食總》一書稱郟縣餄餎“舒脾健胃,養生至寶”。

你吃過餄餎面,但你見過這樣的餄餎機沒?

餄餎面吃起來柔澗勁滑,利口開胃。這種容易消化,價格低廉實惠,男女老幼皆喜愛的麵食佳品,在郟縣已經成為國民美食,沒有一個地方的美食能像郟縣人愛餄餎面一樣,已經滲透到了每一個郟縣人的血液中,成為了一種飲食文化。、 在省內外,遠近皆知。一些河南郟縣人,走南闖北,把餄餎麵店開到了全國其他城市,甚至海外,被稱為郟縣餄餎人,據瞭解,1998年,美國《華商時報》就曾發表《郟縣餄餎俏紐約》的文章贊介中國郟縣餄餎面。

不說了,小編已經饞的不要不要的了,先去吃一碗餄餎面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