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時節,人們都容易被熱搞得失了好胃口。可總要吃飯,做點什麼吃最省事兒也最合胃口呢?相信很多北方人會優先選擇做麵條吃。甚至外出時,最簡便實惠的也是一碗麵條。一碗麵,菜與主食全有了,絕對算得上最省時又省事的飯食了。今天我就介紹一種記憶中揮不去,曾留下美好記憶的麵食,也是麵條——餄餎面。

"

盛夏時節,人們都容易被熱搞得失了好胃口。可總要吃飯,做點什麼吃最省事兒也最合胃口呢?相信很多北方人會優先選擇做麵條吃。甚至外出時,最簡便實惠的也是一碗麵條。一碗麵,菜與主食全有了,絕對算得上最省時又省事的飯食了。今天我就介紹一種記憶中揮不去,曾留下美好記憶的麵食,也是麵條——餄餎面。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面,是中國北方包括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很常見的一種麵食,由一架餄餎床壓制而成的圓麵條,又名河漏、河撈、合羅。據說在內蒙古、甘肅、寧夏一部分地區,餄餎面也很常見。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紅薯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裡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 “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注:古時稱湯麵為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圓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

"

盛夏時節,人們都容易被熱搞得失了好胃口。可總要吃飯,做點什麼吃最省事兒也最合胃口呢?相信很多北方人會優先選擇做麵條吃。甚至外出時,最簡便實惠的也是一碗麵條。一碗麵,菜與主食全有了,絕對算得上最省時又省事的飯食了。今天我就介紹一種記憶中揮不去,曾留下美好記憶的麵食,也是麵條——餄餎面。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面,是中國北方包括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很常見的一種麵食,由一架餄餎床壓制而成的圓麵條,又名河漏、河撈、合羅。據說在內蒙古、甘肅、寧夏一部分地區,餄餎面也很常見。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紅薯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裡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 “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注:古時稱湯麵為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圓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的起源傳說與妲己有關。在河南郟縣,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於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做了一碗麵,佐以祛邪鎮災之物,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誰知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已驚恐得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面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於是,慢慢演變為見天所稱的“餄餎”。

"

盛夏時節,人們都容易被熱搞得失了好胃口。可總要吃飯,做點什麼吃最省事兒也最合胃口呢?相信很多北方人會優先選擇做麵條吃。甚至外出時,最簡便實惠的也是一碗麵條。一碗麵,菜與主食全有了,絕對算得上最省時又省事的飯食了。今天我就介紹一種記憶中揮不去,曾留下美好記憶的麵食,也是麵條——餄餎面。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面,是中國北方包括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很常見的一種麵食,由一架餄餎床壓制而成的圓麵條,又名河漏、河撈、合羅。據說在內蒙古、甘肅、寧夏一部分地區,餄餎面也很常見。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紅薯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裡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 “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注:古時稱湯麵為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圓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的起源傳說與妲己有關。在河南郟縣,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於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做了一碗麵,佐以祛邪鎮災之物,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誰知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已驚恐得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面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於是,慢慢演變為見天所稱的“餄餎”。

回憶【一碗餄餎面】

關於“餄餎”這名字的來歷,還有另一個傳說。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派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摸底統計,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廷。一天,康熙按圖索驥尋找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即命人依法炮製。結果康熙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的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這樣一來,做工講究、味美價廉、備受民眾喜愛的餄餎面,就成了我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以前的餄餎床都是木質的,如今才有了金屬的壓面機,甚至全自動餄餎床。我的記憶裡我媽媽常從鄰居家借來的的餄餎床是用棗木製成的。我媽媽給我們做餄餎面一般都是做紅薯面的,有時候也做蕎麥麵的,面裡一定要加入榆樹皮面,以增加紅薯面的粘性,使得壓出的餄餎麵筋道,煮不爛。餄餎床架在開水鍋上,媽媽把餳好的麵糰做成與壓面孔相適應的面劑子,把劑子投入餄餎床的篩孔,杆子一壓,圓溜溜的餄餎麵條就漏到了開水鍋裡。邊壓邊煮。

"

盛夏時節,人們都容易被熱搞得失了好胃口。可總要吃飯,做點什麼吃最省事兒也最合胃口呢?相信很多北方人會優先選擇做麵條吃。甚至外出時,最簡便實惠的也是一碗麵條。一碗麵,菜與主食全有了,絕對算得上最省時又省事的飯食了。今天我就介紹一種記憶中揮不去,曾留下美好記憶的麵食,也是麵條——餄餎面。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面,是中國北方包括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很常見的一種麵食,由一架餄餎床壓制而成的圓麵條,又名河漏、河撈、合羅。據說在內蒙古、甘肅、寧夏一部分地區,餄餎面也很常見。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紅薯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裡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 “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注:古時稱湯麵為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圓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的起源傳說與妲己有關。在河南郟縣,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於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做了一碗麵,佐以祛邪鎮災之物,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誰知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已驚恐得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面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於是,慢慢演變為見天所稱的“餄餎”。

回憶【一碗餄餎面】

關於“餄餎”這名字的來歷,還有另一個傳說。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派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摸底統計,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廷。一天,康熙按圖索驥尋找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即命人依法炮製。結果康熙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的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這樣一來,做工講究、味美價廉、備受民眾喜愛的餄餎面,就成了我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以前的餄餎床都是木質的,如今才有了金屬的壓面機,甚至全自動餄餎床。我的記憶裡我媽媽常從鄰居家借來的的餄餎床是用棗木製成的。我媽媽給我們做餄餎面一般都是做紅薯面的,有時候也做蕎麥麵的,面裡一定要加入榆樹皮面,以增加紅薯面的粘性,使得壓出的餄餎麵筋道,煮不爛。餄餎床架在開水鍋上,媽媽把餳好的麵糰做成與壓面孔相適應的面劑子,把劑子投入餄餎床的篩孔,杆子一壓,圓溜溜的餄餎麵條就漏到了開水鍋裡。邊壓邊煮。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面可以吃熱面,熱湯麵或者打滷麵。一般在冬季我媽媽給我們做打滷麵。提前泡發一碗黃花菜、木耳、香菇,加肥瘦相間的豬五花肉絲打滷。爸爸媽媽做這個滷,最後一定是把泡發黃花菜和木耳、香菇的原湯,倒進鍋裡做滷汁,這樣泡發菌類時水溶在湯裡的營養物質不至丟棄,而且做出的滷汁的味道更佳。如果加普通淡水,滷汁的味道就沒有那麼濃厚了。講究的用高湯,自然滷子更美味。在我們家吃麵還有兩種滷子比較常吃,一種是肉丁西紅柿,一種是肉丁加茄丁。

夏季吃餄餎面,則大多吃涼麵。餄餎出鍋後,過幾遍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涼水,用準備好的黃瓜絲、蒜泥、醋、鹽、香油、辣椒油、麻醬等這些調料拌一大盆涼麵,又涼又爽口,比白麵麵條好吃。

不知道老家現在還有誰們家會保留著一架餄餎床,那絕對是“老東西”,稀罕物了。從離開老家,再沒有吃過媽媽親手做的餄餎面。我想可能我們長大以後媽媽也沒有怎麼做過,光是紅薯面、榆樹皮面這些東西,在我們那裡的農村都難找齊,幾乎絕跡了。父母那代人,許多人已不在世,健在的老人也大多需要子女來照顧,哪還有精力淘換那些東西去?那都是早先存在記憶裡的生活了,一個人沒事回憶回憶,咂摸咂摸。他們的後代,如今的生活好得很,每一個尋常日子都好過以前過年,沒有誰家再天天吃糠咽菜的度生活,也沒人那麼懷念那種日子,所以,有餄餎床的人家說不定早把它變作劈柴燒火了。餄餎面在我們那裡,我估計一個村子一年裡也沒有誰們家吃一回。

"

盛夏時節,人們都容易被熱搞得失了好胃口。可總要吃飯,做點什麼吃最省事兒也最合胃口呢?相信很多北方人會優先選擇做麵條吃。甚至外出時,最簡便實惠的也是一碗麵條。一碗麵,菜與主食全有了,絕對算得上最省時又省事的飯食了。今天我就介紹一種記憶中揮不去,曾留下美好記憶的麵食,也是麵條——餄餎面。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面,是中國北方包括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很常見的一種麵食,由一架餄餎床壓制而成的圓麵條,又名河漏、河撈、合羅。據說在內蒙古、甘肅、寧夏一部分地區,餄餎面也很常見。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紅薯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裡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 “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注:古時稱湯麵為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圓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的起源傳說與妲己有關。在河南郟縣,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於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做了一碗麵,佐以祛邪鎮災之物,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誰知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已驚恐得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面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於是,慢慢演變為見天所稱的“餄餎”。

回憶【一碗餄餎面】

關於“餄餎”這名字的來歷,還有另一個傳說。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派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摸底統計,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廷。一天,康熙按圖索驥尋找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即命人依法炮製。結果康熙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的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這樣一來,做工講究、味美價廉、備受民眾喜愛的餄餎面,就成了我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以前的餄餎床都是木質的,如今才有了金屬的壓面機,甚至全自動餄餎床。我的記憶裡我媽媽常從鄰居家借來的的餄餎床是用棗木製成的。我媽媽給我們做餄餎面一般都是做紅薯面的,有時候也做蕎麥麵的,面裡一定要加入榆樹皮面,以增加紅薯面的粘性,使得壓出的餄餎麵筋道,煮不爛。餄餎床架在開水鍋上,媽媽把餳好的麵糰做成與壓面孔相適應的面劑子,把劑子投入餄餎床的篩孔,杆子一壓,圓溜溜的餄餎麵條就漏到了開水鍋裡。邊壓邊煮。

回憶【一碗餄餎面】

餄餎面可以吃熱面,熱湯麵或者打滷麵。一般在冬季我媽媽給我們做打滷麵。提前泡發一碗黃花菜、木耳、香菇,加肥瘦相間的豬五花肉絲打滷。爸爸媽媽做這個滷,最後一定是把泡發黃花菜和木耳、香菇的原湯,倒進鍋裡做滷汁,這樣泡發菌類時水溶在湯裡的營養物質不至丟棄,而且做出的滷汁的味道更佳。如果加普通淡水,滷汁的味道就沒有那麼濃厚了。講究的用高湯,自然滷子更美味。在我們家吃麵還有兩種滷子比較常吃,一種是肉丁西紅柿,一種是肉丁加茄丁。

夏季吃餄餎面,則大多吃涼麵。餄餎出鍋後,過幾遍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涼水,用準備好的黃瓜絲、蒜泥、醋、鹽、香油、辣椒油、麻醬等這些調料拌一大盆涼麵,又涼又爽口,比白麵麵條好吃。

不知道老家現在還有誰們家會保留著一架餄餎床,那絕對是“老東西”,稀罕物了。從離開老家,再沒有吃過媽媽親手做的餄餎面。我想可能我們長大以後媽媽也沒有怎麼做過,光是紅薯面、榆樹皮面這些東西,在我們那裡的農村都難找齊,幾乎絕跡了。父母那代人,許多人已不在世,健在的老人也大多需要子女來照顧,哪還有精力淘換那些東西去?那都是早先存在記憶裡的生活了,一個人沒事回憶回憶,咂摸咂摸。他們的後代,如今的生活好得很,每一個尋常日子都好過以前過年,沒有誰家再天天吃糠咽菜的度生活,也沒人那麼懷念那種日子,所以,有餄餎床的人家說不定早把它變作劈柴燒火了。餄餎面在我們那裡,我估計一個村子一年裡也沒有誰們家吃一回。

回憶【一碗餄餎面】

我沒去過山西,但從資料裡看到那裡的許多地方,目前還保留著吃餄餎面的習俗,尤其曲沃餄餎面有名。在運城地區、臨汾地區、晉城地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餄餎麵館。那裡的鄉民辦紅白喜事吃餄餎面,街上還有許多賣餄餎面的麵館。山西畢竟以麵食聞名,保留著傳統名吃也是傳承文化。若有機會去山西,我一定要尋一碗正宗地道的餄餎面來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