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職業入殮師:讓生命迴歸自然

胡雅婷 超人 社會 中國網 2017-04-05

2017年3月24日下午,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舉辦了第四屆廣州市殯儀館公眾開放日活動。本次開放日新增了兩位90後實習入殮師的分享演講。臺上的她們從容自信,談吐大方,通過述說工作生活的點滴讓到場參與的市民加深了對殯葬行業的瞭解。

90後職業入殮師:讓生命迴歸自然

工作前,小涵把口罩拉上。

職業初體驗

小可和小涵就讀於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防腐整容專業,“科班”出身的她們來到廣州市殯儀館實習已有兩個月。小涵希望旁人明白,入殮師不是徒有膽量的“大力士”,也是一份需要刻苦學習、苦練技藝的職業。一路上從學習到工作,小可想起了第一次幫逝者穿衣服,第一次握著逝者冰冷的手,第一次為逝者刮鬍子,也想到初入一線工作遇到的“意外”。第一次在工作進行中聽到逝者喉嚨發出聲音時,小可著實嚇了一跳。當記者問起是如何一步步克服恐懼時,小可回答說,通過長期的實踐,內心慢慢坦然了,我是為他們服務的,如果我盡心盡力了,他們應該會感謝我。小涵的第一份住在醫院的太平間,一天半夜接到電話去科室接人,到了才知道是一個九歲的小姑娘得了白血病沒挺過去,在病房門口,小姑娘的媽媽拉著她的手始終不肯放開,哭著喊她的名字。奶奶過來抓著小涵的手對她說,你看這是她最喜歡的小皮鞋,麻煩姐姐輕一點,不要弄疼妹妹了,她的假髮還在家裡,等我們回家拿來給她帶上,她最愛漂亮了......從家屬的痛苦欲悲傷中,小涵感受到這份工作的責任與沉重。

90後職業入殮師:讓生命迴歸自然

小涵和小可為化妝完畢的遺體換上家屬指定的衣服。

作為“superman”的壓力

東方文化中,死亡如同禁忌,更多地帶有黑暗,消極的意味。小可曾想像過自己是:“肩負人類迴歸大自然使命的Supermen”,這個超人卻同時需要承受“世俗偏見”的壓力。無論小可還是小涵,選擇這個專業都經歷了一番“力排眾議”的過程。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這一切更多地都是為生者而做,它給了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贖罪的機會。小涵回想起每次服務逝者,尤其是那些非正常死亡的逝者,將他們的面容儘量恢復如生前模樣並且看上去甚是安詳的時候,心中總是充滿著成就感。讓生者與逝者能夠好好道別,小涵認為這是她做得最功德無量的事情。“比起旁人的目光,要有強大的內心,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這個行業,理解我的選擇。”小涵說。

90後職業入殮師:讓生命迴歸自然

採訪結束後,小可和小涵重新投入到工作當中。

感悟生命

小涵的父母起初並不理解她的選擇,但仍叮囑她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見過太多的生死,小涵慢慢感悟到,能夠有父母的嘮叨其實也是一種幸福,更能體會父母的擔憂。小可在校期間已是“業務小能手”,她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全國職業技能競賽一等獎證書。分享演講中,小可提到自己的職業理想是像許多優秀前輩一樣,能夠奔赴抗震救災的前線,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災禍中的遺體處理問題。“讓生者安息,死者慰藉……”小可說。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羅斌豪 攝影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