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常識之督脈

呼吸道疾病 神經衰弱 睡眠 瘦腿 你東來我西往 2017-07-31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常識之督脈

督脈循身之背,入絡於腦,如果督脈脈氣失調,就會出現“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的病證,這都是督脈經絡之氣受阻,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之故。由於督總統一身之陽氣,絡一身之陰氣,不僅發生腰脊強痛,而且也能“大人癲疾、小兒驚癇”。同時,督脈的別絡由小腹上行,如脈氣失調,亦發生從少腹氣上衝心的衝疝,以及癃閉、痔疾、遺尿、婦女子不育等證。

督脈起於長強穴、止於齦交穴,單28穴。

分別是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長 強

出《靈樞·經脈》。

穴名釋義

長,長久也。強,強盛也。該名意指胞宮中的高溫高壓水溼之氣由此外輸體表。

主 治

向體表輸送陽熱之氣。遣精,陽痿等與腎精相關的病症,腎為作強之官,長強之名也可能與此有關。治療便血、痔瘡、脫肛、洩瀉、便祕、腰脊痛、小兒驚風、尾骶骨痛、癇症等疾病。現多用於癔病,腰神經痛等。

取穴方法

長強穴位於人體的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二白穴、陰陵泉穴、上巨虛穴、三陰交穴治痔瘡(溼熱下注型) ;

配精官穴、二白穴、百會穴(灸) 治脫肛、痔瘡。

日常保健

患者俯臥,雙腳稍稍分開,用手指揉、按壓此穴,每次揉4分鐘,雙手交替按摩。每日2次。

腰 俞

出《素問·繆刺論》。布有尾骨神經分支和骶中動、靜脈分支。

穴名釋義

腰,腰部也。俞,輸也。腰俞名意指督脈的氣血由此輸向腰之各部。

主 治

功能:調經清熱、散寒除溼。

主治:腰脊強痛,腹瀉,便祕,痔疾,脫肛,便血,癲癇,淋濁,月經不調,下肢痿痺。

取穴方法

定位: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取穴:俯臥或側臥,正當骶管裂孔中取穴。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膀胱俞(灸)、長強、氣衝、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

配太沖治脊強反折、抽搐。

日常保健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摩腰俞穴並做環狀運動,每次3分鐘。

腰陽關

出《素問·骨空論》。

穴名釋義

腰,穴在腰部也。陽,陽氣也。關,關卡也。腰陽關名意指督脈的上行氣血中滯重的水溼在此沉降於下。

主 治

功能:祛寒除溼、舒筋活絡。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痺;

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病證;

③遺精、陽痿等男科病證。

取穴方法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俯臥,於後正中線,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約與髂脊相平。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補腰陽關、腎俞、次髎、瀉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頻數;

配腰夾脊、秩邊、承山、飛揚治坐骨神經痛、腰腿痛;

配膀胱俞、三陰交治遺尿、尿頻。

日常保健

左手或右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置於腰陽關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反覆作36次。意守腰陽關穴。督脈為陽經,本穴為陽氣通過之關。每天按揉此穴,具有疏通陽氣、強腰膝、益下元等作用。

命 門

出《鍼灸甲乙經》。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穴名釋義

“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穴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內連脊骨,在人體重力場中為位置低下之處,脊骨內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體表督脈,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繫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門穴”。

主 治

1、治療腰痛、腎臟疾病、夜啼哭、精力減退、疲勞感、老人斑、骨質疏鬆、青春痘等。

2、治療遺尿,尿頻,洩瀉,遺精,白濁,陽痿,早洩,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等。

3、治療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睏乏、腿部浮腫、耳部疾病等。

4、改善性冷感,平衡和恢復性功能。

取穴方法

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和肚臍眼是對應的)。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命門穴配腎俞穴、太溪穴治遺精、早洩、腰脊酸楚、足膝無力、遺尿、癃閉、水腫、頭昏耳鳴等腎陽虧虛之症;

命門穴配百會穴、筋縮穴、腰陽關穴治破傷風抽搐;

灸命門穴、隔鹽灸神闕穴治中風脫症;

命門穴配關元穴、腎俞穴、神闕穴(艾灸) 治五更洩;

補命門穴、腎俞穴、三陰交穴治腎虛腰痛;

瀉命門穴、阿是穴、委中穴、腰夾脊治腰扭傷痛和肥大性脊柱炎;

命門穴配十七椎穴、三陰交穴治痛經(寒溼凝滯型) (艾灸) ;

命門穴配大腸俞穴、膀胱俞穴、阿是穴(灸) 治寒溼痺腰痛。

日常保健

第一種按摩方法是用掌擦命門穴及兩腎,以感覺發熱發燙為度,然後將兩掌搓熱捂住兩腎,意念守住命門穴約10分鐘即可。

第二種按摩方法是背部對者著太陽,意念太陽的光、能、熱,源源不斷地進入命門穴,心意必須內注命門,時間約15分鐘。持之以恆可達到強腎補陽氣之功效。

懸 樞

出《鍼灸甲乙經》。屬督脈。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腰動脈後支。

穴名釋義

懸,吊掛也。樞,樞紐也。懸樞名意指督脈氣血由此外輸腰脊各部。

主 治

壯陽益氣。主治腰脊強痛,腹脹,腹痛,完谷不化,洩瀉,痢疾。

取穴方法

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腰動脈後支。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配足三裡穴、太白穴緩解治療完谷不化、洩瀉;

配委中穴、腎俞穴緩解治療腰脊強痛。日常保健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脊 中

出《素問·玉機真藏論》。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

穴名釋義

脊,穴內氣血來自脊骨也。中,與外相對,指穴內。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外出體表後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

主 治

壯陽益氣。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痔疾,脫肛,便血,癲癇。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足三裡穴、中脘穴治腹脹胃痛;

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腹瀉痢疾;

配鳩尾穴、大椎穴、豐隆穴治癲癇;

配腎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配至陽穴、陽陵泉穴、膽俞穴治黃疸。

日常保健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 樞

出《素問·氣府論》。

穴名釋義

中,指穴內氣血所處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樞,樞紐也。中樞名意指督脈的天部水溼之氣由此外輸脊背各部。

主 治

健脾利溼、清熱止痛。主治黃疸,嘔吐,腹滿,胃痛,食慾不振,腰背痛。

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臥,於後正中線,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本穴配脊中、懸樞、至陽、筋縮、足三裡治消化系統疾患。配脊中、命門治小兒腰以下軟癱。

中樞配天突,有溫陽行氣,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背與心相控而痛,胸悶氣急。

中樞配中脘、足三裡,有理氣和中,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腹滿不欲食,胸腹冷痛。

日常保健

艾條灸5-15分鐘,艾炷灸3-5壯。

筋 縮

出《鍼灸甲乙經》。屬督脈。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九肋間動脈後支。

穴名釋義

筋泛指筋肉,縮有抽搐之意。穴當肝俞中央,考肝屬木,在體主筋,該穴主治狂癇瘈瘲,痙攣抽搐諸疾,因名筋縮。

主 治

脊背強急,腰背疼痛,胃痛,癲癇,抽搐,腰背神經痛,胃痙攣,胃炎,癔病。

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臥,於後正中線,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陽陵泉、行間,可熄風止痙、通絡止痛,主治筋攣拘急、四肢不收;

配大敦、足三裡,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主治胃痛;

配曲骨、陰谷、行間可化痰熄風,主治癲癎。

日常保健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

至 陽

出《鍼灸甲乙經》,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名釋義

至,極也。陽,陽氣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陽氣。

主 治

主治咳嗽,氣喘,黃疸,胸脅脹悶,脊背強痛,以及肝炎,膽囊炎,瘧疾等。

取穴方法

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陽陵泉穴、脾俞穴治黃疸;

配天樞穴、大腸俞穴治腹脹、腸鳴、洩瀉;

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心悸、心痛。

日常保健

心絞痛發作時,需在背部兩肩胛骨內側區域尋找一陽性反應點,可重點在厥陰俞、心俞穴、至陽穴等穴附近按壓,尋找壓痛最明顯的穴位,用手指用力點按、彈撥該穴3-6分鐘,對心絞痛發作起到緩解作用。

靈 臺

出《素問·氣府論》。

穴名釋義

靈,神靈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臺,停住之所也。靈臺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

主 治

益氣補陽。主治咳嗽,氣喘,項強,脊痛,身熱,疔瘡。

取穴方法

伏臥,於第六胸椎棘突下取之。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靈臺配合谷、委中,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疔瘡,風疹。

靈臺配陽陵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脅肋脹痛。

日常保健

按摩靈臺穴的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揉靈臺穴穴位並做環狀運動,注意按壓時力度要適中,每次按摩5分鐘,每天按摩2次。

神 道

出《鍼灸甲乙經》,位於人體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名釋義

神,天之氣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脈陽氣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主 治

心痛,驚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癲癇,腰脊強,肩背痛,咳嗽,氣喘。

取穴方法

人體神道穴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神道穴位於後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五、第六胸椎中央處。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關元穴治身熱頭痛;配神門穴治健忘驚悸;

配百會穴、三陰交穴治失眠健忘、小兒驚風、癇症;

配心俞穴、厥陰俞穴、內關穴、通裡穴、曲澤穴治胸痺。

日常保健

按摩神道穴的方法:以拇指適當力度垂直點按。

按摩神道穴的手法:擊、點、按、拍。

身 柱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身,身體也。柱,支柱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主 治

功能作用:補氣壯陽。

主治疾病:身熱頭痛,咳嗽,氣喘,驚厥,癲狂癇證,腰脊強痛,疔瘡發背。

取穴方法

位於人體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水溝穴、內關穴、豐隆穴、心俞穴治癲狂癇;

配風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治肺熱、咳嗽;

配靈臺穴、合谷穴、委中穴(瀉法) 治疔毒。

日常保健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陶 道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陶,金玉之屬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之性的溫熱之氣。道,通行的道路也。該穴名意指督脈陽氣散熱後在此化為溫熱之氣。

主 治

補益肺氣。主治頭痛項強,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胸痛,脊背痠痛,瘧疾,癲狂,角弓反張。

取穴方法

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在第7頸椎下,第7頸椎下面就是第1胸椎)。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豐隆穴、水溝穴、神門穴、心俞穴治癲狂癇;

配大椎穴、間使穴、後溪穴治瘧疾;

配合谷穴、曲池穴、風池穴治外感病;

配腎俞穴、腰陽關穴、委中穴治胸背痛。

日常保健

按揉陶道穴能夠顯著改善肺功能。所以,患有慢支的人,或者經常咳嗽、自覺肺功能不太好的人,不妨時時刺激一下陶道穴。

按摩陶道穴的手法:首先可以低下頭,一手將頭按住,另一隻手的大拇指頂住穴位,其餘四指抓住脖頸得力,用大拇指按揉。按摩的時候多用點勁,每次按摩大概100下左右,慢慢地,肺功能會有一個很好的提升。

大 椎

出《素問·氣府論》。

穴名釋義

“大”指高大,“椎”指脊椎骨。穴在第七頸椎棘突起最高最處而得名。 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兩肩峰連線的中點。為人體陽經之匯所有陽經在這裡交匯的一大要穴。

主 治

功能:清熱解表、截虐止癇。

主治: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咳嗽喘急;瘧疾,風疹,癲狂,小兒驚風,黃疸。頸肩部肌肉痙攣,落枕,感冒,瘧疾,小兒麻痺後遺症,小兒舞蹈病。

取穴方法

在第7頸椎棘突下。

頸椎一共七節,當你低下頭左右轉動脖頸時,上面六節頸椎都跟著轉動只有第七頸椎是不動的,這個不動的頸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肺俞、曲池,可宣肺解表,清熱止咳,主治外感咳嗽;

配間使、後溪,可通陽截瘧,主治瘧疾;

配人中、合谷、太沖,可開竅醒神、熄風解痙,主治熱極生風;

配絕骨、後溪,可鎮驚安神、調和陰陽,主治癲癎。

日常保健

治落枕及頸肩不適:

在大椎處塗上紅花油類具治療跌打損傷作用的按摩油,然後拔罐並留罐10分鐘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幾隻火罐則效果更好。

治粉刺:

採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稜針點刺大椎穴,隨即加拔火罐,以出血為度,10分鐘左右起罐。3-5天進行一次治療,可活血通絡、祛毒養顏。

啞 門

出《素問·氣穴論》。

穴名釋義

啞,發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主 治

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取穴方法

穴位常識之督脈

位於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穴位配伍

瀉啞門、聽會、外關(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

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

配百會、人中、豐隆、後溪治癲狂、癲癇。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

配勞宮、三陰交、湧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

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崑崙、腎俞治大腦發育不全;

針啞門、腎俞、太溪治療貧血。

日常保健

1、我們覺得昏昏沉沉,或者頭頸僵硬的時候,不妨用雙手食指輕輕按摩啞門穴,這樣可以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緩解各種不適症狀。

2、流鼻血的時候,用冰袋冷敷在啞門穴的位置,可以幫助迅速止血。

風 府

出《靈樞·熱病》。

穴名釋義

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溼化風。

主 治

功能:散熱吸溼。

主治:

①頭痛、眩暈、項強等頭項病證;

②中風,癲狂,痴呆;

③咽喉腫痛,失音。

取穴方法

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取此穴時通常採用俯伏、俯臥或正坐的取穴姿勢,風府穴位於後頸部,兩風池穴連線中點,頸頂窩處。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腰俞穴治足不仁。

配崑崙、束骨治癲狂、多言。

配二間穴、迎香穴治鼽衄。

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強難言。

配風市,有疏風通絡的作用,主治寒傷肌膚經絡。

配肺俞、太沖、豐隆,有理氣解鬱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煩亂欲死。

日常保健

按摩風府穴治療的就是後腦勺痛和前額疼痛。

按摩時左手扶住前額,右手拇指點按風府穴,其餘四指固定住頭部,按摩時要稍微用力,能感覺到有股熱流竄向前額,每次點按15次,做三次。

按摩風府穴可以改善大腦血液循環,按摩完之後會覺得頭疼緩解,頭腦特別清醒。

腦 戶

出《素問·刺禁論》。督脈、足太陽之會。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和左右枕動靜脈分支。

穴名釋義

腦,大腦也。戶,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溼雲氣。本穴物質為風府穴傳來的水溼風氣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溼水氣,至本穴後,二氣相合而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溼雲氣,此氣能隨人體所受風寒而冷降歸地併入於腦,故名。

主 治

醒神開竅、平肝熄風。主治癲癇、喑不能言、頭痛頭暈、頸項強痛。

取穴方法

腦戶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腦戶配通天、腦空,有行氣去溼的作用,主治頭重痛。

腦戶配膽俞,意舍、陽綱,有疏肝洩膽、清熱去溼作用,主治目黃、脅痛,食慾不振。

腦戶配通天、消濼、天突,有行氣散結的作用,主治癭瘤。

日常保健

(1)正坐,雙手伸過頸項,放置在後腦處,手掌心向頭,扶住後腦勺,四指的指尖向頭頂,大拇指的指腹所在的位置就是這個穴位;

(2)大拇指的指尖互相疊加向下,用指腹或者指尖按揉穴位,有痠痛、脹麻的感覺;

(3)分別用雙手輪流按揉穴位,先左後右,每回大約按揉3至5分鐘。

強 間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強間。強,強盛也。間,二者之中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

主 治

昇陽益氣。主治頭痛,目眩,頸項強痛,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取穴方法

強間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穴上1.5寸) 。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後溪穴、至陰穴治後頭痛、目眩;

配豐隆穴治頭痛難忍。

日常保健

治療頭痛:一手扶在患者前額,用另一手拇指肚由輕漸重地推揉其腦後的強間穴36次,接著換手用同樣方法再推揉穴部36次,然後用雙手拇指肚分別按壓患者下肢左右側的豐隆穴各36次,指力要重按,其下肢有放射性酸、脹、麻感為宜。

後 頂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後,指本穴所處之位為頭之後部。頂,擠頂也。後頂名意指督脈的上行陽氣中滯重水溼在此冷縮下行。

主 治

功能:祛風、明目。

主治:風眩、目眩、顱上痛、癲疾、瘛瘲、狂走,項直頸痛。

取穴方法

正坐活俯伏,在後髮際中點上5.5寸,或當前、後髮際連線中點向後0.5寸取穴。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玉枕穴、頷厭穴緩解治療風眩。

配風池穴緩解治療脫髮;後頂穴配率谷穴、太陽穴緩解治療偏頭痛;後頂穴配百會穴、合谷穴緩解治療頭頂劇痛。

日常保健

按摩後頂穴的手法:用中指指腹按揉後頂穴並做環狀運動,注意按壓時力度要適中,每次按摩2分鐘或者根據需要而定。

百 會

百會穴,人體穴位,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首見於《鍼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採艾編》雲:“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穴名釋義

百,數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百會名意指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

主 治

功能:開竅醒腦、回陽固脫。

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久瀉久痢。

取穴方法

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腦空、天柱,可疏風散邪,主治頭痛;

配復溜、後溪,可滋陰潛陽、醒腦開竅,主治眩暈;

配復溜、行間,可育陰潛陽、疏風止痛,主治頭痛、眩暈;

配行間、聽會、復溜,可滋陰清熱、醒腦開竅,主治耳鳴;

配太沖、豐隆,可疏肝滌痰、開竅醒神,治療中風;

配風府、陰陵泉,可疏風散寒,主治風寒頭痛;

配合谷、曲池,可疏風散熱,治療風熱頭痛;

配二白、長強,可昇陽舉陷、益氣固脫,主治脫肛;

配維胞、歸來,可益氣昇陽、舉陷固中,主治陰挺;

配合谷、足三裡、天樞,可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主治久瀉久痢;

配素髎、迎香,可補肺固表、疏經通絡,主治鼻塞。

日常保健

用手掌按摩頭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3次。堅持按摩,低血壓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持扶陽罐溫灸該穴位,時間為三至五分鐘,讓罐體的溫熱、紅外線及磁場刺激該穴位,可預頭昏頭痛、失眠、陽氣不足、神經衰弱等疾病。堅持每天溫灸,有保健長壽的功效。

前 頂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前,前部也。頂,擠頂也。前頂名意指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

主 治

熄風醒腦、寧神鎮靜。主治癲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

取穴方法

穴位常識之督脈

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髮際3.5寸處取穴。

穴位配伍

配前頂、後頂、頜厭治風眩、偏頭痛;

配人中治面腫虛浮;

配百會治目暴赤腫;

配五處治頭風目眩、目戴上。

日常保健

按摩前頂穴的手法:用中指指腹按揉前頂穴並做環狀運動,注意按壓時力度要適中,每次按摩2分鐘或者根據需要而定。

囟 會

出《靈樞·熱病》。

穴名釋義

囟(xìn),連合胎兒或新生兒顱頂各骨間的膜質部也,此指穴內氣血有腎氣的收引特徵。會,交會也。囟會名意指督脈上行的弱小水溼在此聚集。

主 治

補益肺氣,傳導水溼。主治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疾,嗜睡,小兒驚風。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穴前3寸) 。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頭維穴、太陽穴、合谷穴緩解治療頭痛目眩;

配前頂穴、天柱穴、本神穴緩解治療小兒驚癇;

配人中穴、十宣穴緩解治療中風昏迷、癲癇;

配血海穴、支溝穴緩解治療血虛頭暈;

配玉枕穴緩解治療頭風。

日常保健

囟會穴,艾條灸5-10分鐘。

上 星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上,上行也。星,指穴內的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緩慢上蒸升。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在本穴為緩慢蒸升之狀,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故名。

主 治

降濁升清。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鼻衄,癲狂,瘧疾,熱病。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太沖穴治頭目痛;

配丘墟穴、陷谷穴治瘧疾;

配大椎穴治鼻中息肉、面赤腫、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溝穴治癲狂;

配印堂穴、素髎穴、百會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溝穴治酒渣鼻。

日常保健

流鼻血,古稱鼻衄,中醫認為,鼻衄的機理主要是血熱氣逆,由於肺、胃、肝等臟腑火熱偏盛,迫血妄行。現代研究也表明,按上星穴有收縮鼻黏膜血管的作用,是治療鼻病的要穴。

按摩方法:患者取坐姿, 分開正中頭髮,以右手拇指按壓住上星穴,右手四指自然彎曲或分開,左手扶住頭部,順時針方向按揉,頻率為每分鐘按120~160次,一般按揉2~6分鐘即可見效。若出鼻血較重者,經處理仍流血不止,應及時到醫院診治。若給嬰幼兒治療,應注意其囟門是否關閉,故取穴時應準確。

神 庭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神,天部之氣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

主 治

癇證,驚悸,失眠,頭痛,頭暈目眩,鼻淵,鼻鼽,流淚,目赤腫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張,癲狂,癇症,驚悸,失眠,淚囊炎,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症,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症。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髮際0.5寸處取穴。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行間穴治目淚出;

配囟會穴治中風不語;

配兌端穴、承漿穴治癲癇嘔沫;

配水溝穴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

配太沖穴、太溪穴、陰郄穴、風池穴治肝陽上亢型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症。

日常保健

神庭穴位的作用還包括調節我們的神經系統。

經常按摩這個穴位,能夠很好的降低痛風患者身體疼痛的感覺。如果患者感覺到自己腦袋昏沉,或者是情緒波動比較大,那麼每天按摩這個穴位50—100下,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神庭穴和上星穴的功效是非常相近的,並且兩個穴位所在的位置也很近。日常,我們對這個位置進行按摩,大概用一個大拇指就能夠對這兩個穴位都進行刺激了。

建議在平時我們的大腦出現昏沉還有遲緩毛病的時候,可以對神庭穴進行按摩,能夠起到很不錯提神醒腦作用。

素 髎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素,古指白色的生絹,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溼水氣。髎(liáo),孔隙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

主 治

鼻塞,鼻出血,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淵,酒鼻,驚厥,昏迷,新生兒窒息。

取穴方法

位於人體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1、配百會穴、足三裡穴治低血壓休克;

2、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淵。

日常保健

揉素髎

用右手掌心(勞宮穴),按在鼻尖上(素髎穴),逆時針方向揉50下,再用左手掌心按鼻尖順時針方向揉50下。可治療鼻炎。

水 溝

出《鍼灸甲乙經》。別名人中。

穴名釋義

水,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也。溝,水液的渠道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溝渠下行。

主 治

醒神開竅、清熱熄風。主要用於頭面、神志及腰脊疾患等。如口眼部諸肌痙攣、面腫脣動、僻、齒痛、鼻塞、鼻衄、休克、癲癇、精神病、癔病、及頸項強痛、急性腰扭傷;並可用於急救。

取穴方法

穴位常識之督脈

該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穴位配伍

配百會穴、十宣穴、湧泉穴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穴、尺澤穴,溺水窒息加會陰穴,癲狂加內關穴,癔病發作加合谷穴透勞宮穴;

配上星穴、風府穴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穴(瀉法) 治急性腰扭傷;

配三陰交穴、血海穴治月經不調、崩漏。

日常保健

按摩水溝穴的方法:用拇指尖掐或針刺水溝穴,以每分鐘撳壓或捻鍼20-40次,每次連續0.5-1秒為佳。

按摩水溝穴治療慢性鼻炎的方法:

1、兩手拇指微屈,其他四指輕握拳,用拇指背沿鼻樑兩側上下往復摩擦數十次,上擦到眼下部,下擦到鼻孔側。

2、雙手捂住臉部,左右手各自向相反方向弧形揉搓臉部。

3、用一指尖輕按水溝穴(人體鼻脣溝的中點),以順、逆時針方向各旋轉按揉50次。每日早晚各做1次,只要長期堅持,定會收到滿意效果。

特別注意:水溝穴為人體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個相當危險的部位,如果採用此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時候,注意力道不要過於強烈。水溝穴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兌 端

出《鍼灸甲乙經》。

穴名釋義

兌者,口也。穴在脣正中之端,故曰兌端。

主 治

清熱散風,開竅醒神。主治昏迷,暈厥,癲狂,癔病,消渴嗜飲,口瘡臭穢,齒痛,口噤,鼻塞。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上脣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脣的移行部。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本神穴治癲癇嘔沫;配目窗穴、正營穴、耳門穴治脣吻強,止齒齲痛。

日常保健

用指尖點壓兌端穴後輕輕劃圈按揉,可以刺激脣部周邊皮膚的運動,令雙脣緊緻平滑,脣紋淡化。

齦 交

出《素問·氣府論》。

穴名釋義

穴位於脣內上齒齦與脣繫帶連接處,又為任、督兩脈之會,故名。

主 治

開竅,明目。主治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脣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 項強。

取穴方法

上脣內,脣繫帶與上齒齦連接處,張口取之。

《鍼灸甲乙經》:“在脣內,齒上,齦縫中。 ”

穴位常識之督脈

穴位配伍

配風府治頸項急,不得顧;配承漿治口臭難近;

配上關、 大迎、翳風治口噤不開。

日常保健

經常按摩齦交穴可加快身體淋巴和血液循環,消除因任脈、督脈不通而引起的身體浮腫型下身肥胖,從而幫助瘦腿。取穴時翻開上脣,齦交穴位於人體的上脣內,脣繫帶和上齒齦連接處。

按摩手法

伸出舌頭,向上舔舐、刺激齦交穴,每天至少刺激20次,每次30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