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

時至秋日處暑之際,白天酷熱難當,夜晚漸趨於涼,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人易染疾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立秋之後確實需要進補,但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

"

時至秋日處暑之際,白天酷熱難當,夜晚漸趨於涼,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人易染疾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立秋之後確實需要進補,但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建議可以把蘋果蒸熟了吃,梨和蜂蜜煮水喝,這樣對於潤腸通便有很大的效果。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

時至秋日處暑之際,白天酷熱難當,夜晚漸趨於涼,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人易染疾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立秋之後確實需要進補,但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建議可以把蘋果蒸熟了吃,梨和蜂蜜煮水喝,這樣對於潤腸通便有很大的效果。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還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也要注意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進補切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些觀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

時至秋日處暑之際,白天酷熱難當,夜晚漸趨於涼,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人易染疾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立秋之後確實需要進補,但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建議可以把蘋果蒸熟了吃,梨和蜂蜜煮水喝,這樣對於潤腸通便有很大的效果。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還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也要注意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進補切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些觀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安神養氣調起居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秋季人們既有收穫的喜悅,也難免觸景生情,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失落感。因此,精神調養要強調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

時至秋日處暑之際,白天酷熱難當,夜晚漸趨於涼,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人易染疾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立秋之後確實需要進補,但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建議可以把蘋果蒸熟了吃,梨和蜂蜜煮水喝,這樣對於潤腸通便有很大的效果。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還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也要注意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進補切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些觀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安神養氣調起居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秋季人們既有收穫的喜悅,也難免觸景生情,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失落感。因此,精神調養要強調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不煩躁、不熬夜,以一顆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變化,或外出秋遊,登高賞景;或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要及時調節空氣溼度,保持四周環境的水分,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內,多種植或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以增加空氣的溼潤度。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秋季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除了及時增減衣服,做好保暖之外,還應當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在起居方面要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

時至秋日處暑之際,白天酷熱難當,夜晚漸趨於涼,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人易染疾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立秋之後確實需要進補,但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建議可以把蘋果蒸熟了吃,梨和蜂蜜煮水喝,這樣對於潤腸通便有很大的效果。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還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也要注意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進補切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些觀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安神養氣調起居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秋季人們既有收穫的喜悅,也難免觸景生情,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失落感。因此,精神調養要強調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不煩躁、不熬夜,以一顆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變化,或外出秋遊,登高賞景;或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要及時調節空氣溼度,保持四周環境的水分,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內,多種植或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以增加空氣的溼潤度。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秋季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除了及時增減衣服,做好保暖之外,還應當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在起居方面要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後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入秋之後不少人午休少了,加之工作生活壓力大,易熬夜,睡眠時間也就隨之減少。人睏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應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而鍛鍊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這些疾病要防範

進入秋季,人們容易感到“秋燥”。這是因為秋天天氣乾燥,溼度降低,外界燥邪容易侵入人體導致疾病。秋在五行之中與肺相應,“秋燥”最容易危害的也是肺部,引發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除了肺部疾病外,腸道疾病也開始頻繁發作。秋季人們容易生熟不分亂食,而此時人體的消化功能、腸道的抗病能力開始下降,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食物容易腐敗,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會有腸胃方面疾病的煩惱,尤其是抵抗力相對較弱的兒童、老人,秋季更要當心防範急性腹瀉。

同時,秋季也是流行感冒最為嚴重的一個季節,忽冷忽熱的季節不僅讓人難以適應,整個免疫系統也很難調整過來,所以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就增高了。

"

時至秋日處暑之際,白天酷熱難當,夜晚漸趨於涼,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人易染疾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立秋之後確實需要進補,但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建議可以把蘋果蒸熟了吃,梨和蜂蜜煮水喝,這樣對於潤腸通便有很大的效果。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還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也要注意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進補切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些觀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安神養氣調起居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秋季人們既有收穫的喜悅,也難免觸景生情,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失落感。因此,精神調養要強調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不煩躁、不熬夜,以一顆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變化,或外出秋遊,登高賞景;或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要及時調節空氣溼度,保持四周環境的水分,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內,多種植或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以增加空氣的溼潤度。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秋季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除了及時增減衣服,做好保暖之外,還應當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在起居方面要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後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入秋之後不少人午休少了,加之工作生活壓力大,易熬夜,睡眠時間也就隨之減少。人睏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應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而鍛鍊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這些疾病要防範

進入秋季,人們容易感到“秋燥”。這是因為秋天天氣乾燥,溼度降低,外界燥邪容易侵入人體導致疾病。秋在五行之中與肺相應,“秋燥”最容易危害的也是肺部,引發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除了肺部疾病外,腸道疾病也開始頻繁發作。秋季人們容易生熟不分亂食,而此時人體的消化功能、腸道的抗病能力開始下降,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食物容易腐敗,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會有腸胃方面疾病的煩惱,尤其是抵抗力相對較弱的兒童、老人,秋季更要當心防範急性腹瀉。

同時,秋季也是流行感冒最為嚴重的一個季節,忽冷忽熱的季節不僅讓人難以適應,整個免疫系統也很難調整過來,所以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就增高了。

入秋之後,教您“貼秋膘”,防“悲秋”,遠離秋季多發疾病

除了常見病,還有“秋季病”也不得不防。比如很多中老年人會在立秋之後覺得骨頭痛,這其實就是“秋季病”的一種。因為夏季人體出汗多,肌肉毛孔疏鬆,吹空調時間過長,寒氣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則痛,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除此之外,咽喉炎以及兒童的感冒發燒也是需要預防的“秋季病”。

(山西省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蘇娟萍)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