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滹沱河是一條長長的玉帶,波光粼粼,水鳥翔集,飛橋映水,美麗的景色牽扯著市民的目光,成為市民觀賞遊玩的好去處。

滹沱河——我們的“母親河”,終又找回了她的靈秀,變得柔媚多姿。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在石家莊人的心中,蜿蜒流淌著一條河。她西出太行,東奔大海,從遠古時代日夜奔流不息地走到了現在。在她身後,留下了廣袤的衝擊扇平原,也把太行溝谷河汊30萬年前萌生的那星人類文明薪火,帶出了太行,帶向了沃野。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曾經,她風姿綽約;曾經,她也暴怒肆虐。如今,她重又盪漾著碧波,為這座內陸城市譜寫著水韻華章。

她,就是我們這座城市文明的發祥地;她,就是我們的“母親河”——滹沱河。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滹沱河,發源於繁峙境內泰戲山下橋兒溝村,流經晉冀兩省十四縣,幹流全長六百公里,屬海河流域。滹沱河在唐代屬黃河水系,後黃河南遷,則歸於海河水系。滹沱河兩岸的文明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遠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滹沱河岸畔活動著、生息著,用磨製的石刀、石斧,敲打著文明的大門,點燃了文明 燈火。由方誌名家楊篤纂修的繁峙光緒縣誌雲:“冀之北土,始見記載者,霍人為最古焉;幷州名川,得列職方者,滹沱為最巨焉。”《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泰戲山,少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作為滹源兒女為母親河而自豪,理應更多關注它。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遠古走來“母親河”

驅車沿體育大街一路向北,不一會兒便駛上寬闊的子龍大橋。站在子龍大橋上向東眺望,滹沱河水煙波浩渺,星星點點的沙洲點綴其間,美麗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隨著緩緩東流的滹沱河水,歷史的目光將我們帶回了她奔湧而來的那個方向。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滹沱河屬子牙河系,發源于山西省繁峙縣,向西南流經恆山與五臺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東流至滄州獻縣與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陽河匯合入海,幹流總長588公里,其中石家莊境內流長190公里,是流經石家莊最大的河流。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滹沱河流經山西黃土地區,上游流域面積大,穿越太行山脈時,河道變窄,河流咆哮而下。自黃壁莊出山口後,河床坡降驟減,所帶大量泥沙在山前沉積,隨著新構造運動太行山間歇抬升,形成了廣袤的衝擊扇平原。石家莊處於滹沱河流域的中游和下游,石家莊區域內的平原,主要是以滹沱河洪積、沖積扇為主體。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人,逐水而居;城,依河而建。在遠古,由於受水源和抗拒自然災害能力的限制,人類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山谷和沖積平原的臺地上。而滹沱河流域就以其優越的自然條件,成了我們祖先繁衍生息的熱土。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這裡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源豐富、水肥土沃,是一片富庶之地,為人類生活繁衍提供了豐饒的自然條件,我們的先祖就在這裡棲居下來,使這裡成為北方最早開發的地域之一。滹沱河,因之成為我們的“母親河”。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孕育出一方文明

歲月淤積了沃野,也催生出文明之花。

滹沱河流經的石家莊區域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早在距今約1萬至3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在太行山中的滹沱河水系流域,就繁衍生息著我們的先祖,拉開了創造人類文明的帷幕。從3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井陘東元村遺址,到二三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沕沕水水簾洞遺址,再到六七千年前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白佛口文化遺址,清晰顯示出居住生存在太行山滹沱河流域的人類先民,從太行山的洞穴中走出,沿著滹沱河進入平原,在滹沱河沿岸定居,開始新的生活,在漫長的歲月裡,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發生著重大變化。正是在這些變化中,華夏文明向我們一步步走來。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滹沱河南岸南楊莊文化遺址的發現,將滹沱河流域的農業文明推前到六七千年前。從漁獵為生向原始農耕邁進,發明了飼養家蠶的技術、原始的紡織技術和燒製高溫原始瓷器的技術,開創了與黃河流域農業文化同步的滹沱河流域農業文化,在人類文明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在中國歷史上,商朝是繼夏朝之後的第二個王朝,商文化是華夏進入成熟文明時代的標誌。越來越多的考古和歷史研究證明,滹沱河流域石家莊一帶是商文化的源頭。先商祖先在這裡繁衍,從滹沱河流域由北向南,逐漸走向中原,滅夏建商,開始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目前,全市已發現的商代遺址近百處。在石家莊區域眾多商文化遺址中,藁城臺西遺址以其發掘面積大、出土文物豐富,集中展示了早商文化最北類型的文化面貌,是早商文化最北類型的典型代表。臺西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中的多項中國和世界之最,奠定了石家莊歷史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歷史地位。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滹沱河流域的石家莊還是城市文化密集區。在商代以來3500多年的歷史上,見諸史籍記載的做過縣或縣以上政區治所的歷代城垣至少有60餘處,其中有17座古城作為州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延續到現代,而且有15座城市至今仍是縣(市)政府駐地,其中具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城垣有14座。滹沱河畔,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中心城市東垣(真定)、真定(正定),從秦漢時期起,作為縣、郡、州、國、路、府治所,一直傳承延續到近代,為現代化中心城市石家莊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滹沱河畔,燦極一時的中山國,攻燕掠趙,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驚心動魄的一頁。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河畔的歷史烽煙

滹沱河水浩浩蕩蕩,跨太行,越平原,在太行山東麓和平原西緣,滋養出一個重要中心城市東垣——真定。滹沱河以及真定(正定)作為雄踞河朔的重鎮,成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起伏沙岡一郡環,唐藩成德漢常山,西抱恆嶽千峰峭,南載滹沱百道灣。中國咽喉通九省,神京鎖鑰控三關。地當河朔稱雄鎮,虎踞龍蟠燕趙間。”清代容巫華的一首律詩概括反映了滹沱河和正定城的重要戰略地位。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春秋時期,在滹沱河兩岸,不同族屬的方國對峙,引發了晉滅鮮虞的長期征戰。戰國早、中期,這裡成為趙、魏、燕、齊和中山國反覆爭奪的區域,長達200餘年,為滹沱河留下了許多發人深思的歷史事變和掌故。到了戰國後期,秦始皇發動了統一中原的征戰,首先選擇的進攻目標就是趙國。滹沱河一帶成了兩國交戰的主要戰場,演繹出李牧滹沱拒強秦的悲壯活劇。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唐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發生了“安史之亂”。雄踞滹沱河流域的常山郡(治真定),北控安史叛軍的根據地幽燕,以其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成為唐朝王師和叛軍千方百計爭奪的地區,在這一帶演繹了長達七八年的拉鋸戰。最終,李光弼、郭子儀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守住了這座軍事、政治要地,平定了“安史之亂”。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光武經營業未興,王郎兵革暫憑陵。須知後漢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唐代詩人胡曾的這首《渡滹沱河》,感懷了在這一帶廣為流傳的東漢光武帝“劉秀走國”的故事。傳說西漢末年,劉秀經略河北,討伐王郎,敗退至滹沱河,無舟可渡,前鋒王霸恐軍心動亂,詭稱河水結冰。劉秀督軍趕到,河水竟真的結冰,劉秀軍踏冰而過,王郎兵趕到時,冰卻融化,從而救了劉秀。文天祥對此也感嘆道:“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間興廢不由人。”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滹沱河名由來

《滹沱河上游先秦遺存調查報告》一書,披露滹沱河上游繁峙、代縣等地大量古人類活動遺存,填補了以往考古界認為滹沱河上游古人類活動遺存不多的空白,是我國考古界的一重大成果。文中稱:“歷史上,滹沱河名稱較雜,尤以先秦最多:戰國時有呼淪水之稱,秦稱厚池河,《禮記》稱之為惡池或霍池,《周禮》稱之為厚池。東漢以來始有滹沱河之稱,《史記》稱滹沱,也稱亞淪,曹魏稱呼沱河,西晉複稱滹沱河,雖然北魏一度改稱清寧河,但《水經注》仍稱滹沱。北魏以來,滹沱河之稱基本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滹沱河名由何而來,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有《滹沱考》和《再說滹沱》兩篇學術專著,認為因滹沱河地處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交匯、胡漢交界之處,滹沱河名可能與駱駝有關。也有學者望文生意,解釋為虖即呼嘯,沱即滂沱,因滹沱河從晉北高原突入平川,水流湍急,浪濤洶湧,均含凶猛之意。關於滹沱河名的考證研究,可能因"人賤言微"之由,人們沒有注意到明代學者楊慎的研究考證。

楊慎,號升庵,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1488年生於四川新都,23歲中狀元。1524年,楊慎因"議大禮"之罪被流放到雲南(所謂"議大禮"就是嘉靖皇帝生父稱號問題引起的政治紛爭)。楊慎以被逐罪臣身份,完成了大量學術著作,如今在國家圖書館可以查詢到的楊慎存世著作仍有數百種,《明史》記載:“明世紀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楊慎《山海經補註》:"古本虖沱作瀖池"。考滹沱河之名,先秦文獻作惡池、乎池、呼池、淲池、嘑池、虖池等,《禮記》中"晉人將有事於河,必有事於瀖池",楊慎之考,正本清源。 瀖,新華字典中無此字,康熙字典注音同霍,辭源釋為波浪聲;瀖與滹在甲骨文中為同一字。池,《月令》中釋“穿地通水,曰池”;池與沱,在甲骨文中為同一字。從滹沱河源頭地形地貌考察,今繁峙縣孤山水庫一帶,古時是一大湖泊,明《永樂大典》中記載的太華池、繁峙萬曆縣誌中所記的泰華池即在此處,皆雲:泰華池“深不可測”;清代以前當地人們挖泥炭作燃料,泥炭即是湖內有機物沉澱而成。繁峙光緒縣誌記載:又一種炭“出於大營東灘中,色黑、作泥層,擠之有水,土人名為活牛糞,幹亦可燃”。據山西省考古專家披露,在這一代泥炭中曾出土已炭化的漁叉,木質炭化至少需七八千年。再看今大營鎮一帶地形,古時也是一大湖泊,滷城灘的形成就是實證。千萬年的風風雨雨,滄桑鉅變,大自然的力量溝通了幾個相連的湖泊,漸漸發育成滹沱河。

文字初創,古人謂之六書,即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等功能。瀖池一詞,聲、形皆俱,可證楊慎之考精確。

由瀖池演化為滹沱,若繁畤演化為繁峙,宣示了文字進化和名稱歷史傳承發展。由忻州市考古工作者撰寫的《忻州考古的歷史足跡》一文中寫道:“公元前457年,晉大夫趙襄子率軍過石嶺關,出雁門關,伐滅代國,在忻州東北部設立縣邑”。現存世的趙國霍人布幣、慮虒布幣證實,現地的繁峙、五臺兩地,正如地方誌所云:霍人、慮虒兩邑,春秋屬晉,戰國歸趙。邑以水為名,霍人邑源自瀖池,慮虒源自濾虒河。

滹沱河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石家莊母親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