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第一次閱讀餘華的《活著》時,我還是個尚未涉世的中學生。

那時讀到這句話時好似恍惚間讀懂了主人公福貴歷經多舛之後面對生命的那份坦然與平靜。

現在看來,那時只是似懂非懂。

“活著”,我們都保持著這種狀態。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第一個問題大概很好解答,“活著”就是擁有生命。

但是“生命”又是什麼呢?

在百度百科中,生命被這樣定義: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時便具有生命,直至死亡,生命消失。

在這期間,我們度過我們的一生。

在這期間,我們活著。

第二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聽到過很多答案。

“為了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而活著。”

“為了世間美好的東西而活著。”

“存在即合理,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

美國作家門肯說過:

“我對人生的全部瞭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餘華也給我們一個答案: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每個人關於“生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這其中很多答案經不起推敲。

比如那些為了他人、為了世間美好而活著的人,如果自己的摯愛之人死去、世間美好事物消失,他們就會死去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第一次閱讀餘華的《活著》時,我還是個尚未涉世的中學生。

那時讀到這句話時好似恍惚間讀懂了主人公福貴歷經多舛之後面對生命的那份坦然與平靜。

現在看來,那時只是似懂非懂。

“活著”,我們都保持著這種狀態。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第一個問題大概很好解答,“活著”就是擁有生命。

但是“生命”又是什麼呢?

在百度百科中,生命被這樣定義: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時便具有生命,直至死亡,生命消失。

在這期間,我們度過我們的一生。

在這期間,我們活著。

第二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聽到過很多答案。

“為了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而活著。”

“為了世間美好的東西而活著。”

“存在即合理,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

美國作家門肯說過:

“我對人生的全部瞭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餘華也給我們一個答案: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每個人關於“生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這其中很多答案經不起推敲。

比如那些為了他人、為了世間美好而活著的人,如果自己的摯愛之人死去、世間美好事物消失,他們就會死去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生命是簡單而單純的,每個人出生便擁有生命。

我們幾乎毫不費力就擁有了這世間最寶貴的財富,大概正是因為易得,大多數人將它習以為常,將它忽略;大概是因為它本身足夠漫長,大多數人年輕人都不會害怕失去它。

我忽然想到一句話,“生活從來都不容易,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容易,那是因為有人替你承擔了你的那份不容易。”

生命大概對於你來說是毫不費力便擁有了的事,但是對於母親而言,且不說將你撫養長大的含辛茹苦,僅僅是十月懷胎的艱辛與生產時的疼痛就是世間痛苦之事中排名非常靠前的。

生命那麼偉大的事,怎麼會易得。

只不過其中的痛苦,母親替我們受了,且我們在未孕育子女之前是無法親歷的。但這世間很神奇的是,我們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感受到輪迴,有些人當知當覺,而有些人後知後覺,這種非常經歷能否成為覺悟的契機,取決於心性的品質。

但大多數人還是將它習以為常。

Tal在積極心理學中曾講到過:

斯坦福精神學家Irvin Yalom做過很多研究,研究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他找來那些只剩三個月,六個月,最多一年的人,研究這一類人,他同樣也發現這些人,也有這樣的感受“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活著”“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活著,為什麼?”“因為我這輩子第一次懂得呼吸的價值”“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感激我丈夫”“我妻子,我朋友,我孩子”感激花草,聊天,我這輩子第一次懂得感激這些東西,而以前他們根本不關注這些東西,他們關注別的東西,關注困難,關注苦況,大部份都關注消極的東西。

難道只有在面臨死亡時,我們才能看到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的意義、靜下心來去思考生命的需要嗎?

我在長期學習積極心理學的過程中深刻把握到了一個觀點,“如果你不去關注那些存在的價值,那麼它就會貶值。”

如果你因為日常瑣事的忙碌而忘記去關注自己的生命、忽略生命的價值、不去靜下心來傾聽生命的聲音,那麼你的生命就是不重要的。

"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第一次閱讀餘華的《活著》時,我還是個尚未涉世的中學生。

那時讀到這句話時好似恍惚間讀懂了主人公福貴歷經多舛之後面對生命的那份坦然與平靜。

現在看來,那時只是似懂非懂。

“活著”,我們都保持著這種狀態。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第一個問題大概很好解答,“活著”就是擁有生命。

但是“生命”又是什麼呢?

在百度百科中,生命被這樣定義: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時便具有生命,直至死亡,生命消失。

在這期間,我們度過我們的一生。

在這期間,我們活著。

第二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聽到過很多答案。

“為了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而活著。”

“為了世間美好的東西而活著。”

“存在即合理,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

美國作家門肯說過:

“我對人生的全部瞭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餘華也給我們一個答案: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每個人關於“生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這其中很多答案經不起推敲。

比如那些為了他人、為了世間美好而活著的人,如果自己的摯愛之人死去、世間美好事物消失,他們就會死去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生命是簡單而單純的,每個人出生便擁有生命。

我們幾乎毫不費力就擁有了這世間最寶貴的財富,大概正是因為易得,大多數人將它習以為常,將它忽略;大概是因為它本身足夠漫長,大多數人年輕人都不會害怕失去它。

我忽然想到一句話,“生活從來都不容易,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容易,那是因為有人替你承擔了你的那份不容易。”

生命大概對於你來說是毫不費力便擁有了的事,但是對於母親而言,且不說將你撫養長大的含辛茹苦,僅僅是十月懷胎的艱辛與生產時的疼痛就是世間痛苦之事中排名非常靠前的。

生命那麼偉大的事,怎麼會易得。

只不過其中的痛苦,母親替我們受了,且我們在未孕育子女之前是無法親歷的。但這世間很神奇的是,我們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感受到輪迴,有些人當知當覺,而有些人後知後覺,這種非常經歷能否成為覺悟的契機,取決於心性的品質。

但大多數人還是將它習以為常。

Tal在積極心理學中曾講到過:

斯坦福精神學家Irvin Yalom做過很多研究,研究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他找來那些只剩三個月,六個月,最多一年的人,研究這一類人,他同樣也發現這些人,也有這樣的感受“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活著”“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活著,為什麼?”“因為我這輩子第一次懂得呼吸的價值”“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感激我丈夫”“我妻子,我朋友,我孩子”感激花草,聊天,我這輩子第一次懂得感激這些東西,而以前他們根本不關注這些東西,他們關注別的東西,關注困難,關注苦況,大部份都關注消極的東西。

難道只有在面臨死亡時,我們才能看到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的意義、靜下心來去思考生命的需要嗎?

我在長期學習積極心理學的過程中深刻把握到了一個觀點,“如果你不去關注那些存在的價值,那麼它就會貶值。”

如果你因為日常瑣事的忙碌而忘記去關注自己的生命、忽略生命的價值、不去靜下心來傾聽生命的聲音,那麼你的生命就是不重要的。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周國平先生在《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一書中提到:

“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為獲取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而奮鬥,久而久之,往往把這些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當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標,為之耗盡了全部精力。”

是啊,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多少人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追求功名利祿上,將名利視為人生的唯一目標。

他們的生命始終沉睡著,等待被喚醒、被傾聽。

“生命原本是單純的,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是後來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會堆積物。既然在社會上生活,有這些堆積物就不可避免,也無可非議,但我們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

生命的覺醒,就是要透過這些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記你是一個生命,對你的生命保持一種敏感,經常去傾聽它的聲音,時時去滿足它的需要。”

生命始終是一個宏觀而又具體的話題。

生命需要什麼?

生命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健康與安全,需要愛情、親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滿足。這些平凡而永恆的需要一旦被滿足便能帶來人生最甘美的享受、生命最單純的快樂。

“你誠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種種複雜的快樂,可是,倘若這種追求損害了這些單純的快樂,其價值便是可疑的。”

我曾經在艾力的書中看到他的一段描述,在父親因意外去世後,他支撐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媽媽和妹妹終日忙碌、辛苦工作,但是換來的卻是媽媽的哭訴,“你還要我們這個家嗎?”

我也曾在影視劇或者其他地方看到一些類似這樣的情景,妻子抱怨丈夫工作太忙,缺少陪伴,丈夫一般會說這樣的話,“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為了這個家嗎?”

辛苦工作當然沒有錯,但是工作不能成為生命的全部。

我們需要財富這樣的社會堆積物,但是他們在生命中的地位也僅僅是堆積物,我們不能因為一味去追求財富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不可本末倒置。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這樣唱到: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我們為了我們愛的人去努力工作,去獲得財富以求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在與摯愛的人之間,遠遠存在比物質更重要的東西。

心理學上講對“心理需求”,哲學上講“滿足生命的需要”,即傾聽對方生命的聲音。

提到這裡多少有涉及到“自我”與他人。“自我”實際上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之後我會寫文章來闡明“自我的覺醒”,在此不做贅述。

實際上我們從事自己的事業是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在實現我之於我的價值,這是我們的根本責任。

且努力工作與關注生命是並行不悖的,我突然想起之前看過韓國作家二志成和鄭會一編寫的《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在這本書的某一章節中,主人公問他的讀書導師,工作太忙,沒有幾乎沒有時間讀書了該怎麼辦。導師說,“那就用兩倍的速度去奔跑。”之後主人公醒悟,開始高效地將工作與讀書同時進行。

忙碌永遠不應該成為你不去做某件事的理由。猶記曾在Ted中學到一個觀點:

“I have no time to do it.=I think it’s not important.”

"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第一次閱讀餘華的《活著》時,我還是個尚未涉世的中學生。

那時讀到這句話時好似恍惚間讀懂了主人公福貴歷經多舛之後面對生命的那份坦然與平靜。

現在看來,那時只是似懂非懂。

“活著”,我們都保持著這種狀態。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第一個問題大概很好解答,“活著”就是擁有生命。

但是“生命”又是什麼呢?

在百度百科中,生命被這樣定義: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時便具有生命,直至死亡,生命消失。

在這期間,我們度過我們的一生。

在這期間,我們活著。

第二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聽到過很多答案。

“為了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而活著。”

“為了世間美好的東西而活著。”

“存在即合理,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

美國作家門肯說過:

“我對人生的全部瞭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餘華也給我們一個答案: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每個人關於“生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這其中很多答案經不起推敲。

比如那些為了他人、為了世間美好而活著的人,如果自己的摯愛之人死去、世間美好事物消失,他們就會死去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生命是簡單而單純的,每個人出生便擁有生命。

我們幾乎毫不費力就擁有了這世間最寶貴的財富,大概正是因為易得,大多數人將它習以為常,將它忽略;大概是因為它本身足夠漫長,大多數人年輕人都不會害怕失去它。

我忽然想到一句話,“生活從來都不容易,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容易,那是因為有人替你承擔了你的那份不容易。”

生命大概對於你來說是毫不費力便擁有了的事,但是對於母親而言,且不說將你撫養長大的含辛茹苦,僅僅是十月懷胎的艱辛與生產時的疼痛就是世間痛苦之事中排名非常靠前的。

生命那麼偉大的事,怎麼會易得。

只不過其中的痛苦,母親替我們受了,且我們在未孕育子女之前是無法親歷的。但這世間很神奇的是,我們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感受到輪迴,有些人當知當覺,而有些人後知後覺,這種非常經歷能否成為覺悟的契機,取決於心性的品質。

但大多數人還是將它習以為常。

Tal在積極心理學中曾講到過:

斯坦福精神學家Irvin Yalom做過很多研究,研究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他找來那些只剩三個月,六個月,最多一年的人,研究這一類人,他同樣也發現這些人,也有這樣的感受“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活著”“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活著,為什麼?”“因為我這輩子第一次懂得呼吸的價值”“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感激我丈夫”“我妻子,我朋友,我孩子”感激花草,聊天,我這輩子第一次懂得感激這些東西,而以前他們根本不關注這些東西,他們關注別的東西,關注困難,關注苦況,大部份都關注消極的東西。

難道只有在面臨死亡時,我們才能看到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的意義、靜下心來去思考生命的需要嗎?

我在長期學習積極心理學的過程中深刻把握到了一個觀點,“如果你不去關注那些存在的價值,那麼它就會貶值。”

如果你因為日常瑣事的忙碌而忘記去關注自己的生命、忽略生命的價值、不去靜下心來傾聽生命的聲音,那麼你的生命就是不重要的。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周國平先生在《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一書中提到:

“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為獲取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而奮鬥,久而久之,往往把這些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當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標,為之耗盡了全部精力。”

是啊,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多少人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追求功名利祿上,將名利視為人生的唯一目標。

他們的生命始終沉睡著,等待被喚醒、被傾聽。

“生命原本是單純的,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是後來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會堆積物。既然在社會上生活,有這些堆積物就不可避免,也無可非議,但我們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

生命的覺醒,就是要透過這些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記你是一個生命,對你的生命保持一種敏感,經常去傾聽它的聲音,時時去滿足它的需要。”

生命始終是一個宏觀而又具體的話題。

生命需要什麼?

生命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健康與安全,需要愛情、親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滿足。這些平凡而永恆的需要一旦被滿足便能帶來人生最甘美的享受、生命最單純的快樂。

“你誠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種種複雜的快樂,可是,倘若這種追求損害了這些單純的快樂,其價值便是可疑的。”

我曾經在艾力的書中看到他的一段描述,在父親因意外去世後,他支撐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媽媽和妹妹終日忙碌、辛苦工作,但是換來的卻是媽媽的哭訴,“你還要我們這個家嗎?”

我也曾在影視劇或者其他地方看到一些類似這樣的情景,妻子抱怨丈夫工作太忙,缺少陪伴,丈夫一般會說這樣的話,“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為了這個家嗎?”

辛苦工作當然沒有錯,但是工作不能成為生命的全部。

我們需要財富這樣的社會堆積物,但是他們在生命中的地位也僅僅是堆積物,我們不能因為一味去追求財富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不可本末倒置。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這樣唱到: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我們為了我們愛的人去努力工作,去獲得財富以求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在與摯愛的人之間,遠遠存在比物質更重要的東西。

心理學上講對“心理需求”,哲學上講“滿足生命的需要”,即傾聽對方生命的聲音。

提到這裡多少有涉及到“自我”與他人。“自我”實際上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之後我會寫文章來闡明“自我的覺醒”,在此不做贅述。

實際上我們從事自己的事業是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在實現我之於我的價值,這是我們的根本責任。

且努力工作與關注生命是並行不悖的,我突然想起之前看過韓國作家二志成和鄭會一編寫的《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在這本書的某一章節中,主人公問他的讀書導師,工作太忙,沒有幾乎沒有時間讀書了該怎麼辦。導師說,“那就用兩倍的速度去奔跑。”之後主人公醒悟,開始高效地將工作與讀書同時進行。

忙碌永遠不應該成為你不去做某件事的理由。猶記曾在Ted中學到一個觀點:

“I have no time to do it.=I think it’s not important.”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生命是最簡單、最單純的,也是最重要的。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喚醒你的生命,你便走上了人生覺醒的第一步。

End

"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第一次閱讀餘華的《活著》時,我還是個尚未涉世的中學生。

那時讀到這句話時好似恍惚間讀懂了主人公福貴歷經多舛之後面對生命的那份坦然與平靜。

現在看來,那時只是似懂非懂。

“活著”,我們都保持著這種狀態。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第一個問題大概很好解答,“活著”就是擁有生命。

但是“生命”又是什麼呢?

在百度百科中,生命被這樣定義: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時便具有生命,直至死亡,生命消失。

在這期間,我們度過我們的一生。

在這期間,我們活著。

第二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聽到過很多答案。

“為了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而活著。”

“為了世間美好的東西而活著。”

“存在即合理,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

美國作家門肯說過:

“我對人生的全部瞭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餘華也給我們一個答案: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每個人關於“生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這其中很多答案經不起推敲。

比如那些為了他人、為了世間美好而活著的人,如果自己的摯愛之人死去、世間美好事物消失,他們就會死去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生命是簡單而單純的,每個人出生便擁有生命。

我們幾乎毫不費力就擁有了這世間最寶貴的財富,大概正是因為易得,大多數人將它習以為常,將它忽略;大概是因為它本身足夠漫長,大多數人年輕人都不會害怕失去它。

我忽然想到一句話,“生活從來都不容易,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容易,那是因為有人替你承擔了你的那份不容易。”

生命大概對於你來說是毫不費力便擁有了的事,但是對於母親而言,且不說將你撫養長大的含辛茹苦,僅僅是十月懷胎的艱辛與生產時的疼痛就是世間痛苦之事中排名非常靠前的。

生命那麼偉大的事,怎麼會易得。

只不過其中的痛苦,母親替我們受了,且我們在未孕育子女之前是無法親歷的。但這世間很神奇的是,我們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感受到輪迴,有些人當知當覺,而有些人後知後覺,這種非常經歷能否成為覺悟的契機,取決於心性的品質。

但大多數人還是將它習以為常。

Tal在積極心理學中曾講到過:

斯坦福精神學家Irvin Yalom做過很多研究,研究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他找來那些只剩三個月,六個月,最多一年的人,研究這一類人,他同樣也發現這些人,也有這樣的感受“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活著”“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活著,為什麼?”“因為我這輩子第一次懂得呼吸的價值”“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感激我丈夫”“我妻子,我朋友,我孩子”感激花草,聊天,我這輩子第一次懂得感激這些東西,而以前他們根本不關注這些東西,他們關注別的東西,關注困難,關注苦況,大部份都關注消極的東西。

難道只有在面臨死亡時,我們才能看到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的意義、靜下心來去思考生命的需要嗎?

我在長期學習積極心理學的過程中深刻把握到了一個觀點,“如果你不去關注那些存在的價值,那麼它就會貶值。”

如果你因為日常瑣事的忙碌而忘記去關注自己的生命、忽略生命的價值、不去靜下心來傾聽生命的聲音,那麼你的生命就是不重要的。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周國平先生在《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一書中提到:

“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為獲取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而奮鬥,久而久之,往往把這些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當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標,為之耗盡了全部精力。”

是啊,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多少人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追求功名利祿上,將名利視為人生的唯一目標。

他們的生命始終沉睡著,等待被喚醒、被傾聽。

“生命原本是單純的,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是後來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會堆積物。既然在社會上生活,有這些堆積物就不可避免,也無可非議,但我們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

生命的覺醒,就是要透過這些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記你是一個生命,對你的生命保持一種敏感,經常去傾聽它的聲音,時時去滿足它的需要。”

生命始終是一個宏觀而又具體的話題。

生命需要什麼?

生命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健康與安全,需要愛情、親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滿足。這些平凡而永恆的需要一旦被滿足便能帶來人生最甘美的享受、生命最單純的快樂。

“你誠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種種複雜的快樂,可是,倘若這種追求損害了這些單純的快樂,其價值便是可疑的。”

我曾經在艾力的書中看到他的一段描述,在父親因意外去世後,他支撐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媽媽和妹妹終日忙碌、辛苦工作,但是換來的卻是媽媽的哭訴,“你還要我們這個家嗎?”

我也曾在影視劇或者其他地方看到一些類似這樣的情景,妻子抱怨丈夫工作太忙,缺少陪伴,丈夫一般會說這樣的話,“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為了這個家嗎?”

辛苦工作當然沒有錯,但是工作不能成為生命的全部。

我們需要財富這樣的社會堆積物,但是他們在生命中的地位也僅僅是堆積物,我們不能因為一味去追求財富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不可本末倒置。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這樣唱到: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我們為了我們愛的人去努力工作,去獲得財富以求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在與摯愛的人之間,遠遠存在比物質更重要的東西。

心理學上講對“心理需求”,哲學上講“滿足生命的需要”,即傾聽對方生命的聲音。

提到這裡多少有涉及到“自我”與他人。“自我”實際上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之後我會寫文章來闡明“自我的覺醒”,在此不做贅述。

實際上我們從事自己的事業是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在實現我之於我的價值,這是我們的根本責任。

且努力工作與關注生命是並行不悖的,我突然想起之前看過韓國作家二志成和鄭會一編寫的《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在這本書的某一章節中,主人公問他的讀書導師,工作太忙,沒有幾乎沒有時間讀書了該怎麼辦。導師說,“那就用兩倍的速度去奔跑。”之後主人公醒悟,開始高效地將工作與讀書同時進行。

忙碌永遠不應該成為你不去做某件事的理由。猶記曾在Ted中學到一個觀點:

“I have no time to do it.=I think it’s not important.”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生命是最簡單、最單純的,也是最重要的。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喚醒你的生命,你便走上了人生覺醒的第一步。

End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自然的生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