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4月11日,霍啟剛在微博晒出一組照片,他和郭晶晶帶兒子霍中曦到農田體驗插秧。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霍啟剛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都跟孩子念,但是真的知道背後意義嗎?剛剛過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週末,跟老婆孩子一起去香港二澳村,體驗插秧,領悟農民伯伯的辛苦。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看的出來,霍啟剛一家是真的要體驗農活,三人穿的非常樸素,都是T恤配短褲。5歲的兒子穿一雙雨靴,郭晶晶和霍啟剛則各穿人字拖。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霍啟剛夫婦親自下田插秧,為兒子做榜樣。5歲的霍中曦也不怕髒,學父母一起到幹活,一家三口彎腰插秧,腿上手上都沾滿了泥巴。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勞作之後,還一起吃了農家飯,霍中曦自己去盛飯,因為太小,夠不到電飯煲,只好靠爸爸幫助。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一家三口坐在飯桌前,桌上分別是西紅柿炒雞蛋、土豆片等家常菜,畫面十分溫馨,幸福感爆棚。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對此,網友齊齊點贊,稱郭晶晶和霍啟剛太接地氣,對兒子一點不嬌生慣養,教育方式特別好。

@QAZZH: 最接地氣的貴族!

@知了_78354 : 親近大自然,最接地氣的豪門

@LUMIQUE:他讓我們學會了分辨貴族和土豪

@最初的後知後覺long:真是刷新我對所謂豪門貴族的瞭解

@休閒時光荏苒:非常好的體驗,爸爸媽媽的模範行動會讓孩子受益一生,點贊

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裡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郭晶晶和霍啟剛夫婦深諳其中的道理,他們知道,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不等於孩子的幸福人生。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必須從小吃點苦頭,捨得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去經歷,孩子懂得珍惜和感恩,人生才會更順暢。

秉持這樣的教育觀,億萬身家的他們,不惜讓孩子頂著烈日、沾滿泥巴、流著汗水,親身體驗農作的不易和艱苦。

其實,他們一直重視讓兒子到最基層瞭解和體驗生活,之前,就曾帶兒子到河北保定,專門去農村衛生所看望醫生和村民,讓兒子與當地醫生握手問好。

霍啟剛還表示,兒子在逐漸懂事階段,要讓他了解一切,精神是要薪火相傳的。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股神巴菲特曾說:“吃苦,會讓人一生受益。”

巴菲特不只這樣說,也這樣做,他教育孩子從小自食其力,讓孩子步行上下學,家裡的豪車從不去接送,孩子大學畢業後,他就不再給零花錢,甚至創業,巴菲特也不肯出錢。以致後來股神的兒子悲慘到去銀行借錢,一度成為坊間笑談。

有遠見的父母,都像霍啟剛、巴菲特這樣,捨得讓孩子吃苦,因為他們知道:

養育子女,不是眼下的吃飽穿暖、百般愛護就是對孩子好,父母不可能呵護、照顧孩子一輩子,愛孩子一時,不可能愛孩子一世;

人生不可能一馬平川,真正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可能的情況下,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多經歷多體驗,會擁有有面前風雨人生路的勇氣和能力。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前些日子,《留學2年敗光200萬 22歲男生棄學成“巨嬰”》這篇文章引發熱議。

22歲,正值青春韶華。

可對家人來說,22歲的晨宇卻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

從小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流;

18歲出國留學,兩年敗光200萬元,卻連預科都沒畢業;

回國後,到大專院校求學,不到倆月就棄學回家;

終日沉迷遊戲,和家人僅有的交流,就是要錢,吃飯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說到他的成長過程,身為企業高管的媽媽淚流不止。

類似的還有好多,從小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吃不得一點苦頭,經不起一點世事變化,稍有風吹草動,就退縮不前,回家啃老。

比如有的大學生,找工作眼高手低,非“錢多事少離家近”不可,工作累點忙點,就叫苦連天,辭職回家,不肯出來。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回看這些孩子的成長經歷,大多因為父母過度溺愛,該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插手,小時幫穿衣、吃飯、大了,幫背書包、洗衣服,屬於孩子的事,不讓孩子負責,過度溺愛,包辦代替,捨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從小不吃一點兒苦,該自己做的不讓做,剝奪了孩子良好品格和自我能力發展的機會,孩子常常出現一種極端的叛逆:什麼事情你都操心,我就什麼都不做了,索性放棄了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讓,不肯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不讓孩子吃苦的父母常常覺得:現在生活好了,家裡頂多兩個娃,寶貝著呢。只要孩子開心快樂、盡情玩耍、安心學習就好,吃苦受累?大可不必:

一來,又髒又累,捨不得孩子做,

二來,學習很忙,用不著孩子做,

三來,也沒什麼活兒,即使有,大人也能搞定,為啥非要讓孩子幹呢?

在這些家長眼裡,吃苦等於虐待、懲罰、對孩子不好,吃苦就是幹活,出力、費時間。

其實,吃苦的意義,絕不只“出苦力”這麼簡單。

“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多做家務、多體驗各行業的辛苦是不同形式的吃苦。

1938年,哈佛大學學者對456位少年進行長達75年的追蹤調查,最後得出:

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後者高20%,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可見,不讓孩子做家務,一味嬌慣、包辦代替,不但降低幸福指數,還讓“巨嬰”和“媽寶”等不健康人格出現,影響孩子的人生。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吃過苦的孩子,更懂得珍惜

像霍啟剛這樣,帶著孩子親自到農田插秧,孩子切身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當然不會浪費飯菜,推而廣之,不會浪費衣物、生活用品等,吃過苦,親身體驗辛苦,才會知道珍惜。

像上面提到的22歲的晨宇,之所以和家人的交流除了要錢還是要錢,兩年敗光200萬元,連預科都沒畢業,是因為他並沒體會到父母賺錢的辛苦和不易,從小嬌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切都應該如此,自然不會珍惜,不懂珍惜。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 吃過苦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心理學將感恩認為是積極心理學24種積極人格特質之一,感恩不是指報答,更不是義務和責任。

感恩,指的是對擁有的事物和受到恩惠的一種欣賞、快樂、積極主動的體驗。

美國生物心理學家杜雷思沃密教授證實:感恩心理,有助於身心健康。

孩子從小學會感恩,睡眠、心理和整體發育水平都會比不懂感恩的同齡孩子要好,較少出現抑鬱等負面心理,也很少參與鬥毆等暴力行為,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長大後,婚姻也更穩定。

怎樣讓孩子感恩呢?

同事的兒子9歲,朋友生日這天,想炒一盤黃瓜給媽媽吃。可他不夠高,只好搬個椅子踩上去,往鍋裡倒油,油l四濺了,他怕被濺到,就戴了副棉手套,接著把黃瓜倒進鍋,結果油濺得更高!情急之下,戴上了爸爸的安全帽,全副武裝,終於,汗流浹背把菜炒出來。

試想,這個小男孩以後吃媽媽做的飯菜,會不會挑食,嫌東嫌西?

一定不會!

因為他知道,做飯很辛苦,媽媽不但做飯還要工作,真是難上加難,十分不易。

我們常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為什麼父母恩情非要自己生兒育女才懂?

如果,孩子決意單身或丁克,那父母恩一輩子就不瞭解了嗎?

想讓孩子懂我們,懂得我們的辛苦,就要放手,小時,自己的事自己做,大了,才能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人生負責。

古人說:“習勞知感恩”。

只有親身勞動,親手去做,體會生活的不易,瞭解父母的辛苦,才會體貼父母,感恩父母。

郭晶晶霍啟剛帶兒子插秧: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 吃過苦的孩子,更有承受力

吃過苦的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孩子,知道事情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

飯要一口口吃,鞋帶要一段段系,系不好要重來,急也沒用。

這樣的孩子,體驗了失敗和挫折,內心逐漸強大。

而沒有吃過苦,一直在蜜罐中長大的孩子,根本不瞭解這些,內心脆弱、玻璃心,環境稍不合意,稍有風吹草動,甚至別人的一句玩笑,一個嘲諷,就受不了,無法忍受,甚至走極端,放棄生命。

這當然不是父母願意看到了。

因此,希望孩子未來獨立面對人生的風雨,能在父母年老無力保護的時候,自己能撐起一片天,走出一條路,從現在起,就請讓孩子吃點兒苦!

說話“大碴子味”的包文婧,如何拿下包貝爾?嘴甜的女人最好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