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北京風靡的菊花熱鍋,最貼合求“和”的中國飲食精神,今天為何幾乎完全消失?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7期,原文標題《尋尋覓覓的菊花爐肉熱鍋》

曾經流行一時的菊花熱鍋,今天幾乎完全消失。就連熱鍋這個詞語,對北京人來說,也十分陌生了。

主筆/丘濂 實習記者/賈雨心

曾在北京風靡的菊花熱鍋,最貼合求“和”的中國飲食精神,今天為何幾乎完全消失?

聚德樓出品的菊花爐肉熱鍋


攝影/黃宇

如今說北京火鍋,幾乎就是涮羊肉的代名詞。然而,北京的火鍋還應該有另外一種形式——熱鍋。與生肉不離筷的涮鍋相比,熱鍋的食材以全熟和半熟為主。在食用前,先將葷素食材切片在鍋中碼好,澆以高湯,用炭火煨制,可隨煮隨吃。熱鍋在北京已經不常見了,於是說火鍋便只能讓人單一地聯想到涮羊肉了

從文化內涵來看,熱鍋非常貼合求“和”的中國飲食精神。中國傳統飲食講究調和鼎鼐, 即在鍋內調和飲食。“熱鍋”的起源雖無明確定論,但大江南北的考古發現中,若隱若現地閃動著熱鍋的痕跡。江西曾經出土過一隻商代的青銅溫鼎,上層為容器,夾層中放著炭火,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溫不冷。戰國時的“溫爐”,漢代的“分格鼎”,都已具備了後來熱鍋的特徵。

熱鍋在北京開始風靡,一般認為是在清軍入關後。在滿族發源的白山黑水間,為了保持食材的溫度,吃熱鍋頗為盛行。正宗的老滿族熱鍋是樸實的酸菜白肉火鍋,大鐵鍋裡裝滿水,煮上白肉、血腸、炸粉絲和經霜的大白菜。這種做法脫胎於滿族傳統的祭祀活動,入關後逐漸漢化和精緻化。清朝中後期,熱鍋的花樣品種繁多,常見的如什錦熱鍋、燕窩熱鍋、山雞熱鍋……山間野味融入了紫蟹銀蚶、白魚冷蟾,極盡奢華;器皿也愈加繁複精緻,就連熱鍋本身也成了收藏品。

翻開清宮《膳底檔》,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對熱鍋鍾愛有加,熱鍋常常作為御膳中的主菜。《宮女談往錄》載:“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早膳,第一個菜便是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當天晚膳的第一個菜,是燕窩鴨子熱鍋。正月十七日早膳,第一個菜燕窩肥雞魚膾,晚膳第一個菜是野雞熱鍋。正月十八日早膳,第一個菜是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晚膳第一個菜是蓮子八寶鴨子熱鍋。”

晚清時期,慈禧在京城帶起了一股菊花鍋的風潮。御前女官裕德齡回憶,慈禧太后嗜菊如命,在御花園內種植了許多菊花。宮裡入膳的菊花為一種名喚“雪球”的白菊花,每次只採一兩朵,專供老佛爺享用。

菊花鍋也有涮鍋和熱鍋兩種吃法。涮鍋的食材主要是雞鴨、海鮮等生片,依原料數量被稱為四生、六生、八生火鍋,燒開時放入菊花,立即蓋上鍋蓋燜制。而熱鍋根據底材的不同,可分為爐肉和白肉兩種。口味濃郁的豬肉搭配略帶甘苦的菊花,具有獨特的口感和滋補功效。

《清稗類鈔》中記載,當時京城的酒家,往往以菊花火鍋搭配小酌。到了民國,北平擅長烹製菊花鍋子的館子,首數八大飯莊的同和堂。菊花鍋屬於壓桌菜,一般只有貴客到場才會端出。當時的名伶劉喜奎也喜吃菊花鍋。民國美食家唐魯孫寫道,只要有名伶劉喜奎出席的應酬,主人定規要叫一隻菊花鍋。晚年的唐魯孫在臺灣的花市看見兩盆菊花,懷想起北平舊事,唏噓不已。

廣受追捧的菊花熱鍋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我打聽了幾處做宮廷菜的餐館,都沒聽說過菊花熱鍋。最終,在一位朋友的推薦下,我找到了在聚德樓餐館擔任執行總監的甄建軍師傅。

甄建軍告訴我,由於費工費火,菊花爐肉熱鍋已隨清王朝的覆滅而沉寂。為了尋回京菜傳統,17年前甄建軍拜入宮廷菜、莊館菜傳承人王希富先生門下。王希富先生是光緒御廚的外孫,得宮廷菜的真傳。出師後,甄建軍在今年復原推出了一道“菊花酸菜爐肉熱鍋”。

爐肉的製作是菊花酸菜爐肉熱鍋的精髓。甄建軍介紹,傳統的滿族烹飪方法是“燒燎白煮”,即燒烤和不加調料的烹煮。入關初期,滿族人還是照著烹飪野味的方法,把豬肉插上大叉子炙烤。受漢族飲食影響,爐肉的做法也越來越精細。皮薄肉嫩的五花肉,需要先扎眼兒,抹上蔥姜、料酒、醬油等調料醃製,等香味充分沁入肉中,抖落蔥姜,像烤鴨一樣掛鉤晾坯。吹到敲擊肉皮發出“鐺鐺鐺”的聲音,就算晾透了,這才能上火用果木燻烤。烤半小時後,要來回吊在爐子裡,專門烤皮,直到肉皮起泡均勻。

“烤的時候,有時皮和肉它會分離,我們還要隨時扎孔、放油,防止起泡。”甄建軍說。烤好的爐肉是棗紅色的,每二斤切成一塊,加調料蒸兩小時,讓肉皮充分吸水回軟、蒸透,一塊一塊碼在特殊的容器裡壓好,放在冰箱裡定型。隔夜後,等脂肪、膠原蛋白充分凝固後切片,爐肉已經風味濃郁,焦嫩酥脆了。

遵循祖制,甄建軍的菊花酸菜爐肉熱鍋用的是內壁用錫、外壁用銅製成的鍋子。因為用炭受限,現在下面只能用燃料油來加熱。鍋中要用炸粉絲和酸菜絲墊底,“熱油一炸,粉絲瞬間就飄起來了”,然後把爐肉碼在中間,上頭擱一朵去蒂的菊花,再澆上特製煲好的湯。煲湯用雞架、豬骨,煮完之後放胡蘿蔔和芹菜等蔬菜。煮好的湯過濾出來,再加上調料調味。

曾在北京風靡的菊花熱鍋,最貼合求“和”的中國飲食精神,今天為何幾乎完全消失?

趙鳳超開在天橋附近的一家火鍋鍋具店,是京城很多火鍋店的供應商

如此製成的熱鍋裡,爐肉因為是反覆烹飪,已經不膩,酸菜更有爽口的作用。隨著爐火的加熱,菊花花瓣的味道慢慢滲透到湯中,便能喝出菊花的清香。

在舊京,爐肉一度成為百姓可以享用的風味熟食。平時逢年過節,就能去“盒子鋪”買點爐肉,回來和鮮肉混合在一起,做頓爐肉丸子火鍋。唐魯孫回憶北平的冬季,“臨時有客人來家留飯,叫一個爐肉丸子火鍋,自己再另外準備點兒白菜心、細粉絲、凍豆腐邊煮邊吃,宜飯宜酒,賓主也能樂和一番”。只可惜,繁瑣的工序使得爐肉已在街頭絕跡。北京的涮羊肉館子雖不計其數,卻難覓更多蘊含著歷史的精緻與考究的熱鍋,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