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火鍋 成吉思汗 梅花鹿 建築 包頭人民網 2017-06-24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打開塵封的記憶,回味過去的時光,一個個歷史足印構成了“包頭印象”,一般人都知道,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其實包頭名稱的來歷有兩類說法:一類是包頭地名屬於漢語體系,一類屬於蒙語體系。

漢語體系

包頭名稱漢語體系來源的說法有兩種:“泊頭”、“博託”沿襲而來。專家發現,光緒年間出版的《山西通志》有“泊頭,俗稱包頭”的說法;另一說為:“博託河即包頭河”,包頭即由博託而來。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的地圖上都標有“博託河”即是例證。

蒙語體系

蒙語語彙的說法則有更多。一是“包特”說,認為包頭即蒙語“包特”,意為灌木叢;二為《綏遠通志稿》“補特”說法,蒙語“補特”,為屈彎之意,其譯作“博託”或“包頭”。三為“包克圖”說,也就是目前通用的說法。相傳三百多年前,當時的大青山上綠樹依依,山下泉水潺潺,每天清晨,常有鹿群來泉邊飲水嬉戲,附近的蒙古族牧民便用“包克圖”的名稱稱呼這裡。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關於包頭這座美麗的城市,還有很多不為人所知的傳說。所以小編這次幫大家整理了一下這些傳說~慢慢看下去哦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1

關於“包克圖”

相傳當年成吉思汗西征,途經九峰山一帶時,大軍正在行進中,忽聽前方傳來了呦呦鹿鳴,只見一隻梅花鹿正在對面山坡上與大軍相視對望。成吉思汗張弓搭箭,卻屢射不中,於是策馬揚鞭,向鹿奔去但總也不能追上。轉過一道山彎,追到一處臺地,就是今天包頭市東河區轉龍藏一帶,那隻梅花鹿跑進了一片樹林中,那隻梅花鹿在林中忽隱忽現,轉過一棵大樹就不見了。大汗定睛細看,陽光從大樹斑駁的枝椏透過來,發現那樹的形態竟活脫脫地似一隻躍蹄飛騰的鹿!大汗甚為震驚,遂急命士兵將此樹連根刨起。不一會兒,大樹轟然倒地,但未見梅花鹿,撥去泥土,卻見一塊青石板埋在樹下,一隻梅花鹿的圖案赫然顯現在青石板上,和追捕的那隻梅花鹿別無二致,紋路清晰,活靈活現。士兵急報大汗,大汗心中驚歎:確為神鹿也!脫口而出:“包克圖、包克圖……”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2

關於“南龍王廟”

南龍王廟是包頭最早的廟宇之一。顧名思義,“南龍王廟”裡供的是龍王,因其位於當初包頭鎮東南隅而得名,坐落在城內東南菜園附近。作為老包頭最早修建的廟宇之一,這裡是當時農民為祭祀龍王、祈求降雨而建。而今,這座龍王廟依然存在,只是周圍不再有昔日的菜園和老農了,取而代之的是東河槽風景區以及座座新型住宅小區。

相傳很久以前,少女金鳳在挖野菜的途中拾到一顆紅果子,食用後竟然懷孕了,後生下一子。令人更奇怪的是男孩出生時頭上長著個小角,金鳳給他取名“玉龍”。玉龍長到十幾歲時,連續三年大旱,使得菜園附近的農民走投無路,只能背井離鄉。“玉龍”見狀,騰雲而去變為一條小金龍,為當地百姓降下雨水。後人為紀念這條善良的玉龍和他的媽媽,於是便在城南蓋起一座龍王廟。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3

關於“稍賣”

每當有外地朋友來包頭,早晨總會帶他們嚐嚐羊肉餡稍賣,看著咬開口的稍美還往外淌油,總有人不解地問:“皮薄、肉多,這麼膩的早點,你們怎麼吃得了?”回答多半是這樣:“那有啥!蘸上醋、澆上辣椒油,再沏上壺磚茶,硬硬兒的,可香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中國,喜歡吃羊肉的地域和民族多半集中在大西北,這裡風沙大、氣溫低,食用羊肉可以幫助人們禦寒、保暖,而喜歡把羊肉餡稍賣當作早點吃的當屬老包頭人了。

這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乾隆皇帝狩獵至大青山一帶,又飢又寒,時候不早了,便命隨從就近找一小店充飢,可是店主正巧“面袋已空,肉已用完,拿甚做?”為難無奈之下,店主只好把僅剩的一點面、蔥和碎肉歸攏到一塊,看著肉不夠,便在餡里加了粉面,再把皮子擀的薄如紙,為了顯眼好看,還把碗當擀麵杖,因此皮子周圍就成了花牙牙細穗穗。須臾,揭籠取食,看著眼前的食物如罌粟開花、玉囊閃光,乾隆迫不及待地品嚐,“嚯,這東西皮薄肉滑。”頃刻統統吃光。吃罷,他一邊回味,一邊問店主:“此為何物?”店主被問得瞠目結舌,隨口說這叫稍賣,意指因為天色已晚,捎帶著就賣了。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4

關於“三鹿騰飛雕塑”

有心人不難發現,基本上有關包頭城市宣傳的材料中都少不了一個元素:三鹿騰飛雕塑。這座位於第一工人文化宮前的雕塑無疑已經成為與包頭緊密相關的地標性建築,但它是什麼時候由誰建成的,它有什麼美好的寓意?你知道嗎?

傳說,在遙遠的年代,塞北高原有一個鹿鳴呦呦的地方叫“包克圖”(意為有鹿的地方,即今包頭)。約半個世紀前,一批拓荒者在曾經的“包克圖”及其周邊興建起一座現代工業城——包頭。或許這美麗的傳說就是當年設計者的初衷吧。

這座1986年由包頭建築設計研究院(當時的包頭市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的三鹿騰飛雕塑,總高20.6米,基本分上下兩部。下部約佔碑高6/7,狀如拔高的三足之鼎,呈現力與美的完滿結合,碑身上部有三個平行的圓,碑的中軸穿過圓心,取三圓同心之意;上部主體部分為三隻騰躍且互相追逐的鹿,凌利的鹿角直刺青天,剛健的鹿蹄騰展有力,其寓意象徵市三區爭先恐後的發展勢頭。立足城碑下抬頭仰望,只見碑身聳立於街市樓宇之間,三鹿騰躍在高天流雲之上,設計者的機巧匠心與瞻仰者的憧憬期待在這裡融合凝聚為一種精神感應,那是一種吞吐千年,仰慕未來的意境,它既告慰前賢,又昭示後人,不能不讓人由衷感慨。它訴說著包頭人一個傳承不滅的志向——願鹿城騰飛!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5

關於“草原英雄小姐妹”

姐姐龍梅,妹妹玉榮,她們有一個共同響亮的名字,叫“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2月9日,達茂旗11歲的龍梅和9歲的妹妹玉榮在替阿爸看護集體羊群時遭遇罕見暴風雪。因為牢記阿爸的話:“羊是集體的財產,是集體的命根子,一隻也不能丟。”她們在零下37度的嚴寒中,與暴風雪搏鬥了一天一夜,行程100多裡,沒有丟失一隻羊。羊群保住了,龍梅左腳大拇趾卻被凍掉,玉榮下肢做了截肢手術,造成終生殘疾。

1964年3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暴風雪中一晝夜》。3月14日,內蒙古日報發表長篇通訊《草原英雄小姐妹》。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的烏蘭夫親筆題詞:“龍梅、玉榮小姐妹,是牧區人民在毛澤東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革命接班人。我區各族青少年努力學習她們的模範行為和高尚品質!”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授予她們“草原英雄小姐妹”光榮稱號。

很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動人事蹟被拍成電影、話劇、京劇,還被編入小學課本,教育和激勵了無數少年兒童,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集體主義精神的代名詞。

1969年,龍梅光榮入伍,後在解放軍第253醫院當護士,1982年調至包頭市東河區工作,1999年任東河區政協主席。

玉榮1976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先後在烏蘭察布教育局、團委及自治區殘聯工作,曾任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副主任。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6

關於“阿爾丁大街”

阿爾丁大街是內蒙古包頭市的標誌性街道。它是包頭市南北走向最主要的一條幹道,雙向10車道,北部路段有中心綠化帶,全段有機動車非機動車綠化隔離帶、街邊綠化隔離帶,寬150米。

關於“阿爾丁大街”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小故事。當年負責起地名、時任規劃局規劃科副科長的任念祖說,“阿爾丁”是蒙語的直譯,也就是‘人民的’意思。在包頭市最早的規劃中,作為城市縱軸的阿爾丁大街和城市橫軸鋼鐵大街一樣重要。在當時的社會,全國各行業中,凡是涉及到非常重要的方面,必然要用‘人民’來稱呼,比如‘人民日報’、‘人民銀行’、‘中央人民廣播’等等。

“在為這條街道起名時,我們也考慮到它對於包頭市的重要性,同時也想表達對人民的尊重。然後又考慮到包頭市作為我們國家的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可以用蒙文來起地名。當初確定的名字叫‘阿里特大街’,這個名字叫了大約有10年的時間,最老的包頭地圖上也用這個名字。後來,包括來包的外地人中一些懂蒙語的內行看見後發現,這樣的叫法完全是語法錯誤。他們解釋,在蒙語裡,‘阿里特’的意思是‘人民’,‘阿爾丁’才是‘人民的’,在他們的建議下,文革後,‘阿里特大街’改成‘阿爾丁大街’,並且一直到現在。”任念祖說。

按照老規劃,阿爾丁大街市中心地段寬為80米,南段為60米,最南到火車站,最北到莫尼路,再北則是郊外。1958年建設至包頭火車站路段時僅僅有7米寬,後來在城市建設中出於需要逐步升級改造並加寬,現今成為包頭市的一條景觀大道。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7

關於“草原火鍋”

相傳,成吉思汗在一次南征時,連續打了七天仗,打到一座山谷之中。人缺糧、馬缺草。搜遍山野,捕捉到四隻肥羊,成吉思汗大喜,急令御廚燒製上來。軍情緊急,來不及細細加工,廚師們只好把肉切成薄薄的片投入沸水中。飢腸轆轆的成吉思汗用勺子盛起大吃起來,他越吃越有味,感到從來沒有吃過這等鮮美的佳餚,並一鼓作氣地打了勝仗。後來,他就把這道菜欽定為“涮羊肉”。

這是關於草原火鍋來源的一種說法,或許這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最早的關於“火鍋”的記憶。其實,火鍋這一食法的起源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南北朝時期,火鍋開始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主要用來涮豬、牛、羊等肉食。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到了明清時期,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在我國,火鍋的種類繁多,各地吃法有所不同,其中廣東有海鮮火鍋,重慶有麻辣火鍋、香港有牛肉火鍋、上海有什錦火鍋,等等。而草原火鍋包括蒙式火鍋、蒙古火鍋、包頭火鍋、內蒙火鍋等,理論上將北緯38度以北,以內蒙古大草原的羊肉為主料的火鍋泛稱為“草原火鍋”。

“草原火鍋”融合了南北兩種火鍋的特點,省略了小料,入味於湯底,強調牛羊肉本身的口感和味道。起源於包頭的“草原火鍋”讓世界知道,內蒙古除了美麗的風光、飄香的牛奶,還有徵服世界的美食。成吉思汗沒有想到,在他鐵騎捍衛的這片土地上,一種具有新的資源優勢和獨具特色的全新火鍋流派正在並已經形成。從遠古到今天,“草原火鍋”從一個起點奔向另一個起點,“草原火鍋”還將從這裡走向世界。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8

關於“白蓮花”

五當召,原名巴達嘎爾廟,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是內蒙古唯一保存完整的純藏式建築群,也是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關於這朵“白蓮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五當召的創始人阿格旺曲日莫出生於土默特白音珠日和一牧民家中。他七歲跟隨伊盟一喇嘛學經,二年後又往多倫廟甘珠爾活佛處學習;幾年後又入青海色日困召修學;六年後,進藏深造。阿格旺曲日莫從西藏學佛深造歸來,發願建一座寺廟。於是,他帶領兩個徒弟遍遊陰山南麓,尋找建廟的地方。一日,天色薄暮,師徒三人又飢又渴,睡在了陰山腳下,阿格旺曲日莫睡夢中見到一座廟宇,依山傍水,很像拉薩布達拉宮。醒來後,他和兩個徒弟繼續向北尋找,只見一隻白翅金雕在空中盤旋。它“嘎嘎”長鳴幾聲,俯衝而下,抓起阿格旺曲日莫的經冠哈達,一直向北方高峰飛去。阿格旺曲日莫興奮地拉起兩個徒弟去追趕那白翅金雕,找尋兩天後才發現經冠哈達高掛於一棵形如寶蓋的大松樹上。驚詫間,又見一中年牧婦身穿淺綠綢袍,髮結上插一朵白牡丹花,左手牽一頭白花牛犢,右手提一隻金箍閃亮的木桶,順坡姍姍而來。她放下木桶,轉身想把牛犢拴在松樹上,不防那白花牛犢往前一跳,碰倒木桶。頓時,雪白的奶汁傾瀉而出,順山坡漫溢流淌開來。阿格旺曲日莫忙上前幫助。突然,奇蹟出現了,那漫溢流淌的白色乳汁,竟化作朵朵雪白的蓮花,爭芳鬥豔,馨香襲人,沁人心脾。再看時,那牧婦牛犢已無影無蹤。阿格旺曲日莫又驚又喜,這聖潔吉祥的象徵,定是佛祖著意點化。他急忙撮土焚香,望空跪拜。阿格旺曲日莫即興命名此山為“巴達嘎爾”,接著便開始謀劃修建廟宇的藍圖。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9

關於“轉龍藏”

一座寺廟、兩處涼亭、三孔龍泉、半坡松柏,這就是轉龍藏的全部風景。轉龍藏位於包頭市東河區的東河槽東岸。轉龍藏既是寺廟的舊稱,同時也指臨寺周圍的山水風景。轉龍藏精緻小巧的風景曾是老包頭人寄情山水的精神樂園。

轉龍藏,法名龍泉寺,由來已久。相傳,雍正四年,土默特部喇嘛宏道禪師,自西藏修佛歸來,沿陰山雲遊,至博託河岸,見樹木蒼鬱,泉水幽靜,於是建廟供佛,命名轉龍藏。碑文中記:寺廟得名是因為泉水像旋轉的蜿龍,灌溉地畝且有寶藏埋藏,故名轉龍藏。

轉龍藏的聲名由來於佛教寺廟,見重於風景的優美。寺廟坐落於博託河槽東畔的石山之上,坐北朝南。望河庭東側,就是龍泉流瀑的中心景觀,這是一道長20餘米,高7、8米用青石砌成的向心半圓形石壁。石壁中間,距地面2米餘間隔1米左右鑲嵌著三個青石雕刻的龍頭,環睛短觸,栩栩如生。龍頭上方的石匾上刻著“轉龍藏”三個楷體大字。清冽的泉水從龍嘴裡直瀉而下,流進用石板石塊鋪就的圓形水池當中,濺起清凌凌的水花。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10

關於“三娘子”

來到包頭,你就不能不去美岱召;去過美岱召,你就不會不知道三娘子。

三娘子又稱也兒克兔哈屯、鍾金哈屯,真實姓名已難考證。三娘子是蒙漢人民對她親暱而又尊敬的稱謂。1550年她生於鄂爾多斯草原,自幼容貌姣美,聰明機敏,能歌善舞武藝超群,且善“番書”。1570年,她成為蒙古族土默特萬戶首領阿勒坦汗的愛妃。阿勒坦是成吉思汗的十七代孫,是當時蒙古最強大的部落首領,他以豐州灘為根據地,他的家族曾長期駐紮在包頭的美岱召。阿勒坦汗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明智的政治家,善征戰,基本上是戰無不勝,當時的蒙古人尊稱他為“聖獅”。1581年,阿勒坦汗病逝,其子黃臺吉當襲順義王。在明朝封疆大吏眼中,只有三娘子能控制政局,左右蒙古各部落的向背,挾制黃臺吉走通貢互市道路,所以就由宣大總督鄭洛出面勸導三娘子按照順繼婚的習俗,下嫁給黃臺吉。鄭洛說:“汝歸王,天朝以夫人封妝;不歸,一婦人耳”;“若三娘子別屬,我封此黃臺吉何用”。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不願下嫁黃臺吉的三娘子只好從維護大局著想,拋開個人得失,做了第二代順義王夫人。三年多後,黃臺吉去世,其長子扯力克繼承順義王的王位,明朝又要求三娘子再醮扯力克,三娘子再次屈從,當了第三代順義王夫人。後來三娘子成功地勸阻了扯力克弄兵擾邊,明朝正式冊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凡順義王向朝廷秦稟的公文,都要有忠順夫人的共同簽署,三娘子名正言順地成為蒙古各部統治集團的中心人物。

三娘子逝世於1612年,享年63歲。生前與阿勒坦汗、黃臺吉同住在福化城,即今天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扯力克承襲順義王后,三娘子便移居於親自主持修建的歸化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舊城。三娘子去世後,葬於福化城,即今天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背後的寶丰山南麓,城內為她修建了“太后廟”,以供歲時祭祀。因而,太后廟又被稱為“三娘子廟”。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包頭作為一代老城,在歷史的發展和變遷的過程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古老傳說。包頭作為一代文化老城,其豐富而低調的內涵還有待我們慢慢的去發掘。

在包頭生活了這麼久,包頭的這些傳說你都知道多少?

看完了別忘了給小編點個贊哦~

編輯:西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