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天津早點攤上的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在狐的印象裡,早些年時,小攤小鋪裡的餛飩,常見到皮大餡小的一種——滿滿的一碗端上來,會看到全是戲子水袖一樣的面片在湯水裡擺盪。這樣的餛飩,裡面裹著的餡極小,甚至可能只有三四粒黃豆那麼大,感覺就像是在喝“片兒湯”,只是湯也不過是前面說的那種,無甚出奇之處。但這兩年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差錢了,無論是吉祥餛飩、如意餛飩這樣的快餐連鎖,還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早點攤,出售的餛飩哪怕不刻意做得挺胸凸肚,至少也會在給料上大方一點,好對得起觀眾。不過天津這邊作為日常吃食的餛飩,無非也就是豬肉蔥花餡,雞骨紫菜湯,吃到哪裡都是同一個味道。而且豬肉這東西做餡時如果不用好料,瘦則枯柴無味,肥則粗蠢膩口,總之不喜歡。

因為不喜歡,就吃得少。上大學時的第一年,是標準的好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裡也有餛飩賣,卻幾乎沒去吃過。但之後熱衷於各種社會活動,常往帝都跑。當時沙縣小吃剛在帝都火起來,人大附近就有一個小門臉,於是便時常和幾位兄姊在那邊吃簡餐。不僅愛死了那邊小罐小盞隔水燉出的湯品,也喜歡上了他家的餛飩。

除了做成餛飩麵,或是放在店裡各種湯水中,沙縣小吃的餛飩還有兩種單獨的吃法,一是脆炸,一是涼拌。前者將餛飩放到滾油裡炸至金黃後控油裝盤,嘎啦嘣脆地端上來,吃時一定要蘸著店裡甜甜辣辣的辣醬才夠香。後者似乎沒在菜單上看到過,要單獨和老闆提要求,然後就會得到一盤煮好後控過水的餛飩,上面澆了濃淡合宜的麻醬,點上幾滴醬油為主的料汁,還撒著細細碎碎的碧綠蔥花。嘗一口,皮是滑的,餡是脆的,搭配上香得在脣齒間婉轉流連的麻醬,味道簡直美不勝收。只是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明明是肉餡,卻讓人有種脆嫩的感覺呢?

"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天津早點攤上的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在狐的印象裡,早些年時,小攤小鋪裡的餛飩,常見到皮大餡小的一種——滿滿的一碗端上來,會看到全是戲子水袖一樣的面片在湯水裡擺盪。這樣的餛飩,裡面裹著的餡極小,甚至可能只有三四粒黃豆那麼大,感覺就像是在喝“片兒湯”,只是湯也不過是前面說的那種,無甚出奇之處。但這兩年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差錢了,無論是吉祥餛飩、如意餛飩這樣的快餐連鎖,還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早點攤,出售的餛飩哪怕不刻意做得挺胸凸肚,至少也會在給料上大方一點,好對得起觀眾。不過天津這邊作為日常吃食的餛飩,無非也就是豬肉蔥花餡,雞骨紫菜湯,吃到哪裡都是同一個味道。而且豬肉這東西做餡時如果不用好料,瘦則枯柴無味,肥則粗蠢膩口,總之不喜歡。

因為不喜歡,就吃得少。上大學時的第一年,是標準的好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裡也有餛飩賣,卻幾乎沒去吃過。但之後熱衷於各種社會活動,常往帝都跑。當時沙縣小吃剛在帝都火起來,人大附近就有一個小門臉,於是便時常和幾位兄姊在那邊吃簡餐。不僅愛死了那邊小罐小盞隔水燉出的湯品,也喜歡上了他家的餛飩。

除了做成餛飩麵,或是放在店裡各種湯水中,沙縣小吃的餛飩還有兩種單獨的吃法,一是脆炸,一是涼拌。前者將餛飩放到滾油裡炸至金黃後控油裝盤,嘎啦嘣脆地端上來,吃時一定要蘸著店裡甜甜辣辣的辣醬才夠香。後者似乎沒在菜單上看到過,要單獨和老闆提要求,然後就會得到一盤煮好後控過水的餛飩,上面澆了濃淡合宜的麻醬,點上幾滴醬油為主的料汁,還撒著細細碎碎的碧綠蔥花。嘗一口,皮是滑的,餡是脆的,搭配上香得在脣齒間婉轉流連的麻醬,味道簡直美不勝收。只是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明明是肉餡,卻讓人有種脆嫩的感覺呢?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沙縣小吃的涼拌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關於“肉餡脆嫩”的疑惑,在若干年後去鼓浪嶼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原來當地有一種叫做“肉燕”的小吃,是“扁食”的一種。所謂扁食,就是餛飩。而肉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皮:取豬腿肉反覆捶打使之酥爛成泥,再加上木薯粉(就是芋圓的原材料)揉勻後擀成薄皮,再用它包裹肉餡,做出來的就是肉燕了。而這種“取肉錘爛—加木薯粉—揉勻”的思路,讓人想到潮汕牛肉丸、魚丸等小吃的工藝。於是狐猜測,沙縣小吃裡的餛飩餡,說不定也加了木薯粉吧。

"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天津早點攤上的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在狐的印象裡,早些年時,小攤小鋪裡的餛飩,常見到皮大餡小的一種——滿滿的一碗端上來,會看到全是戲子水袖一樣的面片在湯水裡擺盪。這樣的餛飩,裡面裹著的餡極小,甚至可能只有三四粒黃豆那麼大,感覺就像是在喝“片兒湯”,只是湯也不過是前面說的那種,無甚出奇之處。但這兩年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差錢了,無論是吉祥餛飩、如意餛飩這樣的快餐連鎖,還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早點攤,出售的餛飩哪怕不刻意做得挺胸凸肚,至少也會在給料上大方一點,好對得起觀眾。不過天津這邊作為日常吃食的餛飩,無非也就是豬肉蔥花餡,雞骨紫菜湯,吃到哪裡都是同一個味道。而且豬肉這東西做餡時如果不用好料,瘦則枯柴無味,肥則粗蠢膩口,總之不喜歡。

因為不喜歡,就吃得少。上大學時的第一年,是標準的好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裡也有餛飩賣,卻幾乎沒去吃過。但之後熱衷於各種社會活動,常往帝都跑。當時沙縣小吃剛在帝都火起來,人大附近就有一個小門臉,於是便時常和幾位兄姊在那邊吃簡餐。不僅愛死了那邊小罐小盞隔水燉出的湯品,也喜歡上了他家的餛飩。

除了做成餛飩麵,或是放在店裡各種湯水中,沙縣小吃的餛飩還有兩種單獨的吃法,一是脆炸,一是涼拌。前者將餛飩放到滾油裡炸至金黃後控油裝盤,嘎啦嘣脆地端上來,吃時一定要蘸著店裡甜甜辣辣的辣醬才夠香。後者似乎沒在菜單上看到過,要單獨和老闆提要求,然後就會得到一盤煮好後控過水的餛飩,上面澆了濃淡合宜的麻醬,點上幾滴醬油為主的料汁,還撒著細細碎碎的碧綠蔥花。嘗一口,皮是滑的,餡是脆的,搭配上香得在脣齒間婉轉流連的麻醬,味道簡直美不勝收。只是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明明是肉餡,卻讓人有種脆嫩的感覺呢?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沙縣小吃的涼拌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關於“肉餡脆嫩”的疑惑,在若干年後去鼓浪嶼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原來當地有一種叫做“肉燕”的小吃,是“扁食”的一種。所謂扁食,就是餛飩。而肉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皮:取豬腿肉反覆捶打使之酥爛成泥,再加上木薯粉(就是芋圓的原材料)揉勻後擀成薄皮,再用它包裹肉餡,做出來的就是肉燕了。而這種“取肉錘爛—加木薯粉—揉勻”的思路,讓人想到潮汕牛肉丸、魚丸等小吃的工藝。於是狐猜測,沙縣小吃裡的餛飩餡,說不定也加了木薯粉吧。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肉燕的皮是半透明狀的,非常有代表性(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餛飩的“書載”,印象中的倒有限。初中時讀過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一本文字優美而憂傷的小說,寫的是渴望變成人的精靈女子對人類溫情充滿嚮往,最終卻仍然不得不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離開人類社會的故事。離開前,這女子為家人做的最後一道菜就是大蝦餛飩,餡料是用蝦、薺菜和筍調配的,又放了香蔥提味。煮好後從湯裡撈出來,涼拌著吃,是全家人的最愛。上海人在這方面的飲食審美由此亦可見一斑。再就是《笑傲江湖》開篇,華山派的年輕弟子們在衡山的小茶館裡等令狐沖的時候,從何三七那裡買餛飩吃的描寫:

其時雨聲如灑豆一般,越下越大。只見一副餛飩擔從雨中挑來,到得茶館的屋簷之下,歇將下來躲雨。賣餛飩的老人篤篤篤的敲著竹片,鍋中水氣熱騰騰的上冒。華山群弟子早就餓了,陸大有首先便叫了起來:“喂,給咱們煮這麼十七八碗餛飩上來,另加雞蛋。”那老人應道:“是,是!”揭開鍋蓋,將餛飩拋入熱湯之中,過不多時,便煮好了五碗,熱烘烘端了上來。這一次陸大有倒很守規矩,第一碗先給二師哥勞德諾,第二碗給三師哥樑發,以下依次奉給四師兄施載子,五師兄高根明,第五碗本該他自己吃的,他端起放在那少女面前,道:“小師妹,你先吃。”

那少女一直和他說笑,叫他六猴兒,但見他端過餛飩,卻站了起來,道:“多謝師哥。”

於是作者借林平之的視角點評道:

想是他們師門規矩甚嚴,平時雖可說笑,卻不能廢了長幼的規矩。勞德諾等都吃了起來,那少女卻等到陸大有及其他幾位師兄都有了餛飩,這才同吃。

以上兩處和餛飩有關的書載記憶,都只是“記得”,卻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真正說得上印象深刻的,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偷溜出宮去玩並見到薛紹後,在小攤子上吃到的那一碗野菜餛飩。

"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天津早點攤上的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在狐的印象裡,早些年時,小攤小鋪裡的餛飩,常見到皮大餡小的一種——滿滿的一碗端上來,會看到全是戲子水袖一樣的面片在湯水裡擺盪。這樣的餛飩,裡面裹著的餡極小,甚至可能只有三四粒黃豆那麼大,感覺就像是在喝“片兒湯”,只是湯也不過是前面說的那種,無甚出奇之處。但這兩年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差錢了,無論是吉祥餛飩、如意餛飩這樣的快餐連鎖,還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早點攤,出售的餛飩哪怕不刻意做得挺胸凸肚,至少也會在給料上大方一點,好對得起觀眾。不過天津這邊作為日常吃食的餛飩,無非也就是豬肉蔥花餡,雞骨紫菜湯,吃到哪裡都是同一個味道。而且豬肉這東西做餡時如果不用好料,瘦則枯柴無味,肥則粗蠢膩口,總之不喜歡。

因為不喜歡,就吃得少。上大學時的第一年,是標準的好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裡也有餛飩賣,卻幾乎沒去吃過。但之後熱衷於各種社會活動,常往帝都跑。當時沙縣小吃剛在帝都火起來,人大附近就有一個小門臉,於是便時常和幾位兄姊在那邊吃簡餐。不僅愛死了那邊小罐小盞隔水燉出的湯品,也喜歡上了他家的餛飩。

除了做成餛飩麵,或是放在店裡各種湯水中,沙縣小吃的餛飩還有兩種單獨的吃法,一是脆炸,一是涼拌。前者將餛飩放到滾油裡炸至金黃後控油裝盤,嘎啦嘣脆地端上來,吃時一定要蘸著店裡甜甜辣辣的辣醬才夠香。後者似乎沒在菜單上看到過,要單獨和老闆提要求,然後就會得到一盤煮好後控過水的餛飩,上面澆了濃淡合宜的麻醬,點上幾滴醬油為主的料汁,還撒著細細碎碎的碧綠蔥花。嘗一口,皮是滑的,餡是脆的,搭配上香得在脣齒間婉轉流連的麻醬,味道簡直美不勝收。只是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明明是肉餡,卻讓人有種脆嫩的感覺呢?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沙縣小吃的涼拌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關於“肉餡脆嫩”的疑惑,在若干年後去鼓浪嶼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原來當地有一種叫做“肉燕”的小吃,是“扁食”的一種。所謂扁食,就是餛飩。而肉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皮:取豬腿肉反覆捶打使之酥爛成泥,再加上木薯粉(就是芋圓的原材料)揉勻後擀成薄皮,再用它包裹肉餡,做出來的就是肉燕了。而這種“取肉錘爛—加木薯粉—揉勻”的思路,讓人想到潮汕牛肉丸、魚丸等小吃的工藝。於是狐猜測,沙縣小吃裡的餛飩餡,說不定也加了木薯粉吧。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肉燕的皮是半透明狀的,非常有代表性(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餛飩的“書載”,印象中的倒有限。初中時讀過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一本文字優美而憂傷的小說,寫的是渴望變成人的精靈女子對人類溫情充滿嚮往,最終卻仍然不得不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離開人類社會的故事。離開前,這女子為家人做的最後一道菜就是大蝦餛飩,餡料是用蝦、薺菜和筍調配的,又放了香蔥提味。煮好後從湯裡撈出來,涼拌著吃,是全家人的最愛。上海人在這方面的飲食審美由此亦可見一斑。再就是《笑傲江湖》開篇,華山派的年輕弟子們在衡山的小茶館裡等令狐沖的時候,從何三七那裡買餛飩吃的描寫:

其時雨聲如灑豆一般,越下越大。只見一副餛飩擔從雨中挑來,到得茶館的屋簷之下,歇將下來躲雨。賣餛飩的老人篤篤篤的敲著竹片,鍋中水氣熱騰騰的上冒。華山群弟子早就餓了,陸大有首先便叫了起來:“喂,給咱們煮這麼十七八碗餛飩上來,另加雞蛋。”那老人應道:“是,是!”揭開鍋蓋,將餛飩拋入熱湯之中,過不多時,便煮好了五碗,熱烘烘端了上來。這一次陸大有倒很守規矩,第一碗先給二師哥勞德諾,第二碗給三師哥樑發,以下依次奉給四師兄施載子,五師兄高根明,第五碗本該他自己吃的,他端起放在那少女面前,道:“小師妹,你先吃。”

那少女一直和他說笑,叫他六猴兒,但見他端過餛飩,卻站了起來,道:“多謝師哥。”

於是作者借林平之的視角點評道:

想是他們師門規矩甚嚴,平時雖可說笑,卻不能廢了長幼的規矩。勞德諾等都吃了起來,那少女卻等到陸大有及其他幾位師兄都有了餛飩,這才同吃。

以上兩處和餛飩有關的書載記憶,都只是“記得”,卻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真正說得上印象深刻的,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偷溜出宮去玩並見到薛紹後,在小攤子上吃到的那一碗野菜餛飩。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太平公主和小夥伴韋氏在餛飩攤上沒錢付賬,於是用身上的玉佩來換

那一年,十四歲的太平初嘗自由滋味,少女時期情竇初開的心情和第一次見到整個世界的驚喜重疊,兩種不同的激動混淆在一起,成了回憶裡最絢爛的一頁。正如後來她向李隆基講述的那樣:“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它使我像一個真正的女人那樣擁有了那種誘人的,被稱做藕斷絲連的甜蜜心情。”

綻放時越絢爛,凋零後再回首便越黯然。若干年後,薛紹死去,太平對武攸嗣緩緩述說前塵往事,寂寥的語氣便滿是知道一切已經再無挽回餘地的憂傷:

“我在宮外吃過一次餛飩。那時候天剛矇矇亮,狂歡的人群剛剛散去,街道是那麼寂靜,露水結在街邊的長凳上,閃著新鮮的光澤,一切都像是在夢中。我已經記不得餛飩是什麼味道了,只記得吃餛飩的時候,我的心情特別快樂,特別輕鬆,但我有那麼一點點傷感,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見他,還能不能再見到他……”

於是,在和武攸嗣的新婚之夜,太平撇下新郎,獨自來到熟悉的地方,要了一碗野菜餛飩,一個人慢慢地吃。這段情節是狐在全劇中的最愛。清晨的薄霧中,女子纖瘦的身形彷彿揹負不起無盡的愁思,豔麗的衣衫隱沒在半褪的夜色中,像寂寞的花朵,讓人忍不住想起那闕詞: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天津早點攤上的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在狐的印象裡,早些年時,小攤小鋪裡的餛飩,常見到皮大餡小的一種——滿滿的一碗端上來,會看到全是戲子水袖一樣的面片在湯水裡擺盪。這樣的餛飩,裡面裹著的餡極小,甚至可能只有三四粒黃豆那麼大,感覺就像是在喝“片兒湯”,只是湯也不過是前面說的那種,無甚出奇之處。但這兩年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差錢了,無論是吉祥餛飩、如意餛飩這樣的快餐連鎖,還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早點攤,出售的餛飩哪怕不刻意做得挺胸凸肚,至少也會在給料上大方一點,好對得起觀眾。不過天津這邊作為日常吃食的餛飩,無非也就是豬肉蔥花餡,雞骨紫菜湯,吃到哪裡都是同一個味道。而且豬肉這東西做餡時如果不用好料,瘦則枯柴無味,肥則粗蠢膩口,總之不喜歡。

因為不喜歡,就吃得少。上大學時的第一年,是標準的好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裡也有餛飩賣,卻幾乎沒去吃過。但之後熱衷於各種社會活動,常往帝都跑。當時沙縣小吃剛在帝都火起來,人大附近就有一個小門臉,於是便時常和幾位兄姊在那邊吃簡餐。不僅愛死了那邊小罐小盞隔水燉出的湯品,也喜歡上了他家的餛飩。

除了做成餛飩麵,或是放在店裡各種湯水中,沙縣小吃的餛飩還有兩種單獨的吃法,一是脆炸,一是涼拌。前者將餛飩放到滾油裡炸至金黃後控油裝盤,嘎啦嘣脆地端上來,吃時一定要蘸著店裡甜甜辣辣的辣醬才夠香。後者似乎沒在菜單上看到過,要單獨和老闆提要求,然後就會得到一盤煮好後控過水的餛飩,上面澆了濃淡合宜的麻醬,點上幾滴醬油為主的料汁,還撒著細細碎碎的碧綠蔥花。嘗一口,皮是滑的,餡是脆的,搭配上香得在脣齒間婉轉流連的麻醬,味道簡直美不勝收。只是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明明是肉餡,卻讓人有種脆嫩的感覺呢?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沙縣小吃的涼拌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關於“肉餡脆嫩”的疑惑,在若干年後去鼓浪嶼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原來當地有一種叫做“肉燕”的小吃,是“扁食”的一種。所謂扁食,就是餛飩。而肉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皮:取豬腿肉反覆捶打使之酥爛成泥,再加上木薯粉(就是芋圓的原材料)揉勻後擀成薄皮,再用它包裹肉餡,做出來的就是肉燕了。而這種“取肉錘爛—加木薯粉—揉勻”的思路,讓人想到潮汕牛肉丸、魚丸等小吃的工藝。於是狐猜測,沙縣小吃裡的餛飩餡,說不定也加了木薯粉吧。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肉燕的皮是半透明狀的,非常有代表性(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餛飩的“書載”,印象中的倒有限。初中時讀過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一本文字優美而憂傷的小說,寫的是渴望變成人的精靈女子對人類溫情充滿嚮往,最終卻仍然不得不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離開人類社會的故事。離開前,這女子為家人做的最後一道菜就是大蝦餛飩,餡料是用蝦、薺菜和筍調配的,又放了香蔥提味。煮好後從湯裡撈出來,涼拌著吃,是全家人的最愛。上海人在這方面的飲食審美由此亦可見一斑。再就是《笑傲江湖》開篇,華山派的年輕弟子們在衡山的小茶館裡等令狐沖的時候,從何三七那裡買餛飩吃的描寫:

其時雨聲如灑豆一般,越下越大。只見一副餛飩擔從雨中挑來,到得茶館的屋簷之下,歇將下來躲雨。賣餛飩的老人篤篤篤的敲著竹片,鍋中水氣熱騰騰的上冒。華山群弟子早就餓了,陸大有首先便叫了起來:“喂,給咱們煮這麼十七八碗餛飩上來,另加雞蛋。”那老人應道:“是,是!”揭開鍋蓋,將餛飩拋入熱湯之中,過不多時,便煮好了五碗,熱烘烘端了上來。這一次陸大有倒很守規矩,第一碗先給二師哥勞德諾,第二碗給三師哥樑發,以下依次奉給四師兄施載子,五師兄高根明,第五碗本該他自己吃的,他端起放在那少女面前,道:“小師妹,你先吃。”

那少女一直和他說笑,叫他六猴兒,但見他端過餛飩,卻站了起來,道:“多謝師哥。”

於是作者借林平之的視角點評道:

想是他們師門規矩甚嚴,平時雖可說笑,卻不能廢了長幼的規矩。勞德諾等都吃了起來,那少女卻等到陸大有及其他幾位師兄都有了餛飩,這才同吃。

以上兩處和餛飩有關的書載記憶,都只是“記得”,卻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真正說得上印象深刻的,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偷溜出宮去玩並見到薛紹後,在小攤子上吃到的那一碗野菜餛飩。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太平公主和小夥伴韋氏在餛飩攤上沒錢付賬,於是用身上的玉佩來換

那一年,十四歲的太平初嘗自由滋味,少女時期情竇初開的心情和第一次見到整個世界的驚喜重疊,兩種不同的激動混淆在一起,成了回憶裡最絢爛的一頁。正如後來她向李隆基講述的那樣:“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它使我像一個真正的女人那樣擁有了那種誘人的,被稱做藕斷絲連的甜蜜心情。”

綻放時越絢爛,凋零後再回首便越黯然。若干年後,薛紹死去,太平對武攸嗣緩緩述說前塵往事,寂寥的語氣便滿是知道一切已經再無挽回餘地的憂傷:

“我在宮外吃過一次餛飩。那時候天剛矇矇亮,狂歡的人群剛剛散去,街道是那麼寂靜,露水結在街邊的長凳上,閃著新鮮的光澤,一切都像是在夢中。我已經記不得餛飩是什麼味道了,只記得吃餛飩的時候,我的心情特別快樂,特別輕鬆,但我有那麼一點點傷感,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見他,還能不能再見到他……”

於是,在和武攸嗣的新婚之夜,太平撇下新郎,獨自來到熟悉的地方,要了一碗野菜餛飩,一個人慢慢地吃。這段情節是狐在全劇中的最愛。清晨的薄霧中,女子纖瘦的身形彷彿揹負不起無盡的愁思,豔麗的衣衫隱沒在半褪的夜色中,像寂寞的花朵,讓人忍不住想起那闕詞: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光線、角度、配色都極有韻味

"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天津早點攤上的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在狐的印象裡,早些年時,小攤小鋪裡的餛飩,常見到皮大餡小的一種——滿滿的一碗端上來,會看到全是戲子水袖一樣的面片在湯水裡擺盪。這樣的餛飩,裡面裹著的餡極小,甚至可能只有三四粒黃豆那麼大,感覺就像是在喝“片兒湯”,只是湯也不過是前面說的那種,無甚出奇之處。但這兩年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差錢了,無論是吉祥餛飩、如意餛飩這樣的快餐連鎖,還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早點攤,出售的餛飩哪怕不刻意做得挺胸凸肚,至少也會在給料上大方一點,好對得起觀眾。不過天津這邊作為日常吃食的餛飩,無非也就是豬肉蔥花餡,雞骨紫菜湯,吃到哪裡都是同一個味道。而且豬肉這東西做餡時如果不用好料,瘦則枯柴無味,肥則粗蠢膩口,總之不喜歡。

因為不喜歡,就吃得少。上大學時的第一年,是標準的好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裡也有餛飩賣,卻幾乎沒去吃過。但之後熱衷於各種社會活動,常往帝都跑。當時沙縣小吃剛在帝都火起來,人大附近就有一個小門臉,於是便時常和幾位兄姊在那邊吃簡餐。不僅愛死了那邊小罐小盞隔水燉出的湯品,也喜歡上了他家的餛飩。

除了做成餛飩麵,或是放在店裡各種湯水中,沙縣小吃的餛飩還有兩種單獨的吃法,一是脆炸,一是涼拌。前者將餛飩放到滾油裡炸至金黃後控油裝盤,嘎啦嘣脆地端上來,吃時一定要蘸著店裡甜甜辣辣的辣醬才夠香。後者似乎沒在菜單上看到過,要單獨和老闆提要求,然後就會得到一盤煮好後控過水的餛飩,上面澆了濃淡合宜的麻醬,點上幾滴醬油為主的料汁,還撒著細細碎碎的碧綠蔥花。嘗一口,皮是滑的,餡是脆的,搭配上香得在脣齒間婉轉流連的麻醬,味道簡直美不勝收。只是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明明是肉餡,卻讓人有種脆嫩的感覺呢?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沙縣小吃的涼拌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關於“肉餡脆嫩”的疑惑,在若干年後去鼓浪嶼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原來當地有一種叫做“肉燕”的小吃,是“扁食”的一種。所謂扁食,就是餛飩。而肉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皮:取豬腿肉反覆捶打使之酥爛成泥,再加上木薯粉(就是芋圓的原材料)揉勻後擀成薄皮,再用它包裹肉餡,做出來的就是肉燕了。而這種“取肉錘爛—加木薯粉—揉勻”的思路,讓人想到潮汕牛肉丸、魚丸等小吃的工藝。於是狐猜測,沙縣小吃裡的餛飩餡,說不定也加了木薯粉吧。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肉燕的皮是半透明狀的,非常有代表性(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餛飩的“書載”,印象中的倒有限。初中時讀過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一本文字優美而憂傷的小說,寫的是渴望變成人的精靈女子對人類溫情充滿嚮往,最終卻仍然不得不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離開人類社會的故事。離開前,這女子為家人做的最後一道菜就是大蝦餛飩,餡料是用蝦、薺菜和筍調配的,又放了香蔥提味。煮好後從湯裡撈出來,涼拌著吃,是全家人的最愛。上海人在這方面的飲食審美由此亦可見一斑。再就是《笑傲江湖》開篇,華山派的年輕弟子們在衡山的小茶館裡等令狐沖的時候,從何三七那裡買餛飩吃的描寫:

其時雨聲如灑豆一般,越下越大。只見一副餛飩擔從雨中挑來,到得茶館的屋簷之下,歇將下來躲雨。賣餛飩的老人篤篤篤的敲著竹片,鍋中水氣熱騰騰的上冒。華山群弟子早就餓了,陸大有首先便叫了起來:“喂,給咱們煮這麼十七八碗餛飩上來,另加雞蛋。”那老人應道:“是,是!”揭開鍋蓋,將餛飩拋入熱湯之中,過不多時,便煮好了五碗,熱烘烘端了上來。這一次陸大有倒很守規矩,第一碗先給二師哥勞德諾,第二碗給三師哥樑發,以下依次奉給四師兄施載子,五師兄高根明,第五碗本該他自己吃的,他端起放在那少女面前,道:“小師妹,你先吃。”

那少女一直和他說笑,叫他六猴兒,但見他端過餛飩,卻站了起來,道:“多謝師哥。”

於是作者借林平之的視角點評道:

想是他們師門規矩甚嚴,平時雖可說笑,卻不能廢了長幼的規矩。勞德諾等都吃了起來,那少女卻等到陸大有及其他幾位師兄都有了餛飩,這才同吃。

以上兩處和餛飩有關的書載記憶,都只是“記得”,卻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真正說得上印象深刻的,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偷溜出宮去玩並見到薛紹後,在小攤子上吃到的那一碗野菜餛飩。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太平公主和小夥伴韋氏在餛飩攤上沒錢付賬,於是用身上的玉佩來換

那一年,十四歲的太平初嘗自由滋味,少女時期情竇初開的心情和第一次見到整個世界的驚喜重疊,兩種不同的激動混淆在一起,成了回憶裡最絢爛的一頁。正如後來她向李隆基講述的那樣:“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它使我像一個真正的女人那樣擁有了那種誘人的,被稱做藕斷絲連的甜蜜心情。”

綻放時越絢爛,凋零後再回首便越黯然。若干年後,薛紹死去,太平對武攸嗣緩緩述說前塵往事,寂寥的語氣便滿是知道一切已經再無挽回餘地的憂傷:

“我在宮外吃過一次餛飩。那時候天剛矇矇亮,狂歡的人群剛剛散去,街道是那麼寂靜,露水結在街邊的長凳上,閃著新鮮的光澤,一切都像是在夢中。我已經記不得餛飩是什麼味道了,只記得吃餛飩的時候,我的心情特別快樂,特別輕鬆,但我有那麼一點點傷感,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見他,還能不能再見到他……”

於是,在和武攸嗣的新婚之夜,太平撇下新郎,獨自來到熟悉的地方,要了一碗野菜餛飩,一個人慢慢地吃。這段情節是狐在全劇中的最愛。清晨的薄霧中,女子纖瘦的身形彷彿揹負不起無盡的愁思,豔麗的衣衫隱沒在半褪的夜色中,像寂寞的花朵,讓人忍不住想起那闕詞: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光線、角度、配色都極有韻味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優美的姿態和無聲的哀愁

和《如懿傳》中如懿在重回杭州時,又回到當年和皇帝攜手同遊的老街巷去吃條頭糕(見《【【清明 · 江南糕團 · 而今卻道當時錯】】》)一樣,同樣是時過境遷,情殤人杳後的故地重遊,太平這一碗野菜餛飩,吃出的大概也是別樣滋味:少女時期關於愛情的迷夢,婚姻方面的錯誤選擇和代價,深深疲倦時攀住浮木時的嘆息,以為幸福重新觸手可及時的驚喜和驚慌……整部《大明宮詞》,都在用緩慢而憂傷的筆觸,像工筆畫一樣字斟句酌地描摹著人類情感中最細膩的起伏。只是調子因為過分哀慟而刻意壓低了哭泣的聲音,結果反而少有人願意去駐足傾聽了。

說句題外話:重搓《大明宮詞》時狐在想,如果太平在薛紹死後,先經歷過張易之的蠱幻,再遇到武攸嗣的素樸,也許故事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吧。

"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天津早點攤上的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在狐的印象裡,早些年時,小攤小鋪裡的餛飩,常見到皮大餡小的一種——滿滿的一碗端上來,會看到全是戲子水袖一樣的面片在湯水裡擺盪。這樣的餛飩,裡面裹著的餡極小,甚至可能只有三四粒黃豆那麼大,感覺就像是在喝“片兒湯”,只是湯也不過是前面說的那種,無甚出奇之處。但這兩年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差錢了,無論是吉祥餛飩、如意餛飩這樣的快餐連鎖,還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早點攤,出售的餛飩哪怕不刻意做得挺胸凸肚,至少也會在給料上大方一點,好對得起觀眾。不過天津這邊作為日常吃食的餛飩,無非也就是豬肉蔥花餡,雞骨紫菜湯,吃到哪裡都是同一個味道。而且豬肉這東西做餡時如果不用好料,瘦則枯柴無味,肥則粗蠢膩口,總之不喜歡。

因為不喜歡,就吃得少。上大學時的第一年,是標準的好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裡也有餛飩賣,卻幾乎沒去吃過。但之後熱衷於各種社會活動,常往帝都跑。當時沙縣小吃剛在帝都火起來,人大附近就有一個小門臉,於是便時常和幾位兄姊在那邊吃簡餐。不僅愛死了那邊小罐小盞隔水燉出的湯品,也喜歡上了他家的餛飩。

除了做成餛飩麵,或是放在店裡各種湯水中,沙縣小吃的餛飩還有兩種單獨的吃法,一是脆炸,一是涼拌。前者將餛飩放到滾油裡炸至金黃後控油裝盤,嘎啦嘣脆地端上來,吃時一定要蘸著店裡甜甜辣辣的辣醬才夠香。後者似乎沒在菜單上看到過,要單獨和老闆提要求,然後就會得到一盤煮好後控過水的餛飩,上面澆了濃淡合宜的麻醬,點上幾滴醬油為主的料汁,還撒著細細碎碎的碧綠蔥花。嘗一口,皮是滑的,餡是脆的,搭配上香得在脣齒間婉轉流連的麻醬,味道簡直美不勝收。只是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明明是肉餡,卻讓人有種脆嫩的感覺呢?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沙縣小吃的涼拌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關於“肉餡脆嫩”的疑惑,在若干年後去鼓浪嶼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原來當地有一種叫做“肉燕”的小吃,是“扁食”的一種。所謂扁食,就是餛飩。而肉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皮:取豬腿肉反覆捶打使之酥爛成泥,再加上木薯粉(就是芋圓的原材料)揉勻後擀成薄皮,再用它包裹肉餡,做出來的就是肉燕了。而這種“取肉錘爛—加木薯粉—揉勻”的思路,讓人想到潮汕牛肉丸、魚丸等小吃的工藝。於是狐猜測,沙縣小吃裡的餛飩餡,說不定也加了木薯粉吧。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肉燕的皮是半透明狀的,非常有代表性(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餛飩的“書載”,印象中的倒有限。初中時讀過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一本文字優美而憂傷的小說,寫的是渴望變成人的精靈女子對人類溫情充滿嚮往,最終卻仍然不得不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離開人類社會的故事。離開前,這女子為家人做的最後一道菜就是大蝦餛飩,餡料是用蝦、薺菜和筍調配的,又放了香蔥提味。煮好後從湯裡撈出來,涼拌著吃,是全家人的最愛。上海人在這方面的飲食審美由此亦可見一斑。再就是《笑傲江湖》開篇,華山派的年輕弟子們在衡山的小茶館裡等令狐沖的時候,從何三七那裡買餛飩吃的描寫:

其時雨聲如灑豆一般,越下越大。只見一副餛飩擔從雨中挑來,到得茶館的屋簷之下,歇將下來躲雨。賣餛飩的老人篤篤篤的敲著竹片,鍋中水氣熱騰騰的上冒。華山群弟子早就餓了,陸大有首先便叫了起來:“喂,給咱們煮這麼十七八碗餛飩上來,另加雞蛋。”那老人應道:“是,是!”揭開鍋蓋,將餛飩拋入熱湯之中,過不多時,便煮好了五碗,熱烘烘端了上來。這一次陸大有倒很守規矩,第一碗先給二師哥勞德諾,第二碗給三師哥樑發,以下依次奉給四師兄施載子,五師兄高根明,第五碗本該他自己吃的,他端起放在那少女面前,道:“小師妹,你先吃。”

那少女一直和他說笑,叫他六猴兒,但見他端過餛飩,卻站了起來,道:“多謝師哥。”

於是作者借林平之的視角點評道:

想是他們師門規矩甚嚴,平時雖可說笑,卻不能廢了長幼的規矩。勞德諾等都吃了起來,那少女卻等到陸大有及其他幾位師兄都有了餛飩,這才同吃。

以上兩處和餛飩有關的書載記憶,都只是“記得”,卻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真正說得上印象深刻的,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偷溜出宮去玩並見到薛紹後,在小攤子上吃到的那一碗野菜餛飩。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太平公主和小夥伴韋氏在餛飩攤上沒錢付賬,於是用身上的玉佩來換

那一年,十四歲的太平初嘗自由滋味,少女時期情竇初開的心情和第一次見到整個世界的驚喜重疊,兩種不同的激動混淆在一起,成了回憶裡最絢爛的一頁。正如後來她向李隆基講述的那樣:“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它使我像一個真正的女人那樣擁有了那種誘人的,被稱做藕斷絲連的甜蜜心情。”

綻放時越絢爛,凋零後再回首便越黯然。若干年後,薛紹死去,太平對武攸嗣緩緩述說前塵往事,寂寥的語氣便滿是知道一切已經再無挽回餘地的憂傷:

“我在宮外吃過一次餛飩。那時候天剛矇矇亮,狂歡的人群剛剛散去,街道是那麼寂靜,露水結在街邊的長凳上,閃著新鮮的光澤,一切都像是在夢中。我已經記不得餛飩是什麼味道了,只記得吃餛飩的時候,我的心情特別快樂,特別輕鬆,但我有那麼一點點傷感,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見他,還能不能再見到他……”

於是,在和武攸嗣的新婚之夜,太平撇下新郎,獨自來到熟悉的地方,要了一碗野菜餛飩,一個人慢慢地吃。這段情節是狐在全劇中的最愛。清晨的薄霧中,女子纖瘦的身形彷彿揹負不起無盡的愁思,豔麗的衣衫隱沒在半褪的夜色中,像寂寞的花朵,讓人忍不住想起那闕詞: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光線、角度、配色都極有韻味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優美的姿態和無聲的哀愁

和《如懿傳》中如懿在重回杭州時,又回到當年和皇帝攜手同遊的老街巷去吃條頭糕(見《【【清明 · 江南糕團 · 而今卻道當時錯】】》)一樣,同樣是時過境遷,情殤人杳後的故地重遊,太平這一碗野菜餛飩,吃出的大概也是別樣滋味:少女時期關於愛情的迷夢,婚姻方面的錯誤選擇和代價,深深疲倦時攀住浮木時的嘆息,以為幸福重新觸手可及時的驚喜和驚慌……整部《大明宮詞》,都在用緩慢而憂傷的筆觸,像工筆畫一樣字斟句酌地描摹著人類情感中最細膩的起伏。只是調子因為過分哀慟而刻意壓低了哭泣的聲音,結果反而少有人願意去駐足傾聽了。

說句題外話:重搓《大明宮詞》時狐在想,如果太平在薛紹死後,先經歷過張易之的蠱幻,再遇到武攸嗣的素樸,也許故事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吧。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長相守,面具下的明媚

借一碗餛飩去尋找回憶的事情自己也經歷過,區別在於那一次是陪別人去重溫——“這附近有家小店,上學時常去他家吃餛飩。去看看他家還在不在吧。”

於是就去。只是學生時代究竟發生過哪些讓人念念不忘的事情呢?會好奇,卻也知道就算問了,多半得到的答案也是“沒什麼啊”。所以一個懶怠多說,一個不願碰壁。並肩行走的兩個人各有各的心思,氣氛便慢慢地安靜下來,變成相處時最慣常的兩下無言。再加上當時自己早就不喜歡吃餛飩這樣的麵食了,小飯館中又沒有合口的蔬菜可以吃,於是那頓飯吃得頗為勉強。只記得湯倒還算是鮮美,別的——忘了。

好在去年冬天,用自己網購的手工餛飩彌補了一下關於餛飩的缺憾。是從上海網購的手工大餛飩,分蟹黃和板栗兩種,可以配湯,也可以撈出來當做普通麵食,其中後一種做法倒是讓狐想到了前文所說的大蝦餛飩,於是就嘗試了一下用它裝便當,覺得極其鮮美可口:成塊的蟹黃和板栗堆疊在用香菇、筍丁等鮮物調味的肉餡中,蟹黃膏腴濃香,板栗粉糯清甜,各有風味。而且餛飩的個頭好大,小口小口咬來吃,無比滿足。一時間竟忘了自己不吃麵食的習慣,於是連吃了幾天的餛飩,完全捨不得分給別人。

"

對面食一向無感,特別是帶餡的麵食,這兩年幾乎都沒主動吃過。要不是最近重搓《大明宮詞》時看到年少的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宮,跑到小攤子上去吃餛飩的情節,都想不起來要寫一寫這種食物。

不過,也是因為要動筆寫的緣故,才在翻檢回憶的時候驚訝地意識到,原來和餛飩有關的回憶,竟然也有這麼多——

自小在天津長大。天津人早餐的日常選擇之一,就是餛飩。大多數早點攤上都有這東西:事先包好的餛飩整整齊齊地碼在擱板上,有人點了,老闆就數著個兒地下鍋煮。通常是一份十個。湯多半是清簡的湯水,可能是用雞骨或豬骨熬的,但是味道很淡,倒是加進去的紫菜、蝦皮反而能提供更多鮮味。有些店主還會加切碎的榨菜進去,也有放冬菜的,各有各的妙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天津早點攤上的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在狐的印象裡,早些年時,小攤小鋪裡的餛飩,常見到皮大餡小的一種——滿滿的一碗端上來,會看到全是戲子水袖一樣的面片在湯水裡擺盪。這樣的餛飩,裡面裹著的餡極小,甚至可能只有三四粒黃豆那麼大,感覺就像是在喝“片兒湯”,只是湯也不過是前面說的那種,無甚出奇之處。但這兩年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差錢了,無論是吉祥餛飩、如意餛飩這樣的快餐連鎖,還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早點攤,出售的餛飩哪怕不刻意做得挺胸凸肚,至少也會在給料上大方一點,好對得起觀眾。不過天津這邊作為日常吃食的餛飩,無非也就是豬肉蔥花餡,雞骨紫菜湯,吃到哪裡都是同一個味道。而且豬肉這東西做餡時如果不用好料,瘦則枯柴無味,肥則粗蠢膩口,總之不喜歡。

因為不喜歡,就吃得少。上大學時的第一年,是標準的好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裡也有餛飩賣,卻幾乎沒去吃過。但之後熱衷於各種社會活動,常往帝都跑。當時沙縣小吃剛在帝都火起來,人大附近就有一個小門臉,於是便時常和幾位兄姊在那邊吃簡餐。不僅愛死了那邊小罐小盞隔水燉出的湯品,也喜歡上了他家的餛飩。

除了做成餛飩麵,或是放在店裡各種湯水中,沙縣小吃的餛飩還有兩種單獨的吃法,一是脆炸,一是涼拌。前者將餛飩放到滾油裡炸至金黃後控油裝盤,嘎啦嘣脆地端上來,吃時一定要蘸著店裡甜甜辣辣的辣醬才夠香。後者似乎沒在菜單上看到過,要單獨和老闆提要求,然後就會得到一盤煮好後控過水的餛飩,上面澆了濃淡合宜的麻醬,點上幾滴醬油為主的料汁,還撒著細細碎碎的碧綠蔥花。嘗一口,皮是滑的,餡是脆的,搭配上香得在脣齒間婉轉流連的麻醬,味道簡直美不勝收。只是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明明是肉餡,卻讓人有種脆嫩的感覺呢?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沙縣小吃的涼拌餛飩(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關於“肉餡脆嫩”的疑惑,在若干年後去鼓浪嶼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原來當地有一種叫做“肉燕”的小吃,是“扁食”的一種。所謂扁食,就是餛飩。而肉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皮:取豬腿肉反覆捶打使之酥爛成泥,再加上木薯粉(就是芋圓的原材料)揉勻後擀成薄皮,再用它包裹肉餡,做出來的就是肉燕了。而這種“取肉錘爛—加木薯粉—揉勻”的思路,讓人想到潮汕牛肉丸、魚丸等小吃的工藝。於是狐猜測,沙縣小吃裡的餛飩餡,說不定也加了木薯粉吧。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肉燕的皮是半透明狀的,非常有代表性(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餛飩的“書載”,印象中的倒有限。初中時讀過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一本文字優美而憂傷的小說,寫的是渴望變成人的精靈女子對人類溫情充滿嚮往,最終卻仍然不得不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離開人類社會的故事。離開前,這女子為家人做的最後一道菜就是大蝦餛飩,餡料是用蝦、薺菜和筍調配的,又放了香蔥提味。煮好後從湯裡撈出來,涼拌著吃,是全家人的最愛。上海人在這方面的飲食審美由此亦可見一斑。再就是《笑傲江湖》開篇,華山派的年輕弟子們在衡山的小茶館裡等令狐沖的時候,從何三七那裡買餛飩吃的描寫:

其時雨聲如灑豆一般,越下越大。只見一副餛飩擔從雨中挑來,到得茶館的屋簷之下,歇將下來躲雨。賣餛飩的老人篤篤篤的敲著竹片,鍋中水氣熱騰騰的上冒。華山群弟子早就餓了,陸大有首先便叫了起來:“喂,給咱們煮這麼十七八碗餛飩上來,另加雞蛋。”那老人應道:“是,是!”揭開鍋蓋,將餛飩拋入熱湯之中,過不多時,便煮好了五碗,熱烘烘端了上來。這一次陸大有倒很守規矩,第一碗先給二師哥勞德諾,第二碗給三師哥樑發,以下依次奉給四師兄施載子,五師兄高根明,第五碗本該他自己吃的,他端起放在那少女面前,道:“小師妹,你先吃。”

那少女一直和他說笑,叫他六猴兒,但見他端過餛飩,卻站了起來,道:“多謝師哥。”

於是作者借林平之的視角點評道:

想是他們師門規矩甚嚴,平時雖可說笑,卻不能廢了長幼的規矩。勞德諾等都吃了起來,那少女卻等到陸大有及其他幾位師兄都有了餛飩,這才同吃。

以上兩處和餛飩有關的書載記憶,都只是“記得”,卻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真正說得上印象深刻的,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偷溜出宮去玩並見到薛紹後,在小攤子上吃到的那一碗野菜餛飩。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太平公主和小夥伴韋氏在餛飩攤上沒錢付賬,於是用身上的玉佩來換

那一年,十四歲的太平初嘗自由滋味,少女時期情竇初開的心情和第一次見到整個世界的驚喜重疊,兩種不同的激動混淆在一起,成了回憶裡最絢爛的一頁。正如後來她向李隆基講述的那樣:“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它使我像一個真正的女人那樣擁有了那種誘人的,被稱做藕斷絲連的甜蜜心情。”

綻放時越絢爛,凋零後再回首便越黯然。若干年後,薛紹死去,太平對武攸嗣緩緩述說前塵往事,寂寥的語氣便滿是知道一切已經再無挽回餘地的憂傷:

“我在宮外吃過一次餛飩。那時候天剛矇矇亮,狂歡的人群剛剛散去,街道是那麼寂靜,露水結在街邊的長凳上,閃著新鮮的光澤,一切都像是在夢中。我已經記不得餛飩是什麼味道了,只記得吃餛飩的時候,我的心情特別快樂,特別輕鬆,但我有那麼一點點傷感,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見他,還能不能再見到他……”

於是,在和武攸嗣的新婚之夜,太平撇下新郎,獨自來到熟悉的地方,要了一碗野菜餛飩,一個人慢慢地吃。這段情節是狐在全劇中的最愛。清晨的薄霧中,女子纖瘦的身形彷彿揹負不起無盡的愁思,豔麗的衣衫隱沒在半褪的夜色中,像寂寞的花朵,讓人忍不住想起那闕詞: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光線、角度、配色都極有韻味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優美的姿態和無聲的哀愁

和《如懿傳》中如懿在重回杭州時,又回到當年和皇帝攜手同遊的老街巷去吃條頭糕(見《【【清明 · 江南糕團 · 而今卻道當時錯】】》)一樣,同樣是時過境遷,情殤人杳後的故地重遊,太平這一碗野菜餛飩,吃出的大概也是別樣滋味:少女時期關於愛情的迷夢,婚姻方面的錯誤選擇和代價,深深疲倦時攀住浮木時的嘆息,以為幸福重新觸手可及時的驚喜和驚慌……整部《大明宮詞》,都在用緩慢而憂傷的筆觸,像工筆畫一樣字斟句酌地描摹著人類情感中最細膩的起伏。只是調子因為過分哀慟而刻意壓低了哭泣的聲音,結果反而少有人願意去駐足傾聽了。

說句題外話:重搓《大明宮詞》時狐在想,如果太平在薛紹死後,先經歷過張易之的蠱幻,再遇到武攸嗣的素樸,也許故事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吧。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長相守,面具下的明媚

借一碗餛飩去尋找回憶的事情自己也經歷過,區別在於那一次是陪別人去重溫——“這附近有家小店,上學時常去他家吃餛飩。去看看他家還在不在吧。”

於是就去。只是學生時代究竟發生過哪些讓人念念不忘的事情呢?會好奇,卻也知道就算問了,多半得到的答案也是“沒什麼啊”。所以一個懶怠多說,一個不願碰壁。並肩行走的兩個人各有各的心思,氣氛便慢慢地安靜下來,變成相處時最慣常的兩下無言。再加上當時自己早就不喜歡吃餛飩這樣的麵食了,小飯館中又沒有合口的蔬菜可以吃,於是那頓飯吃得頗為勉強。只記得湯倒還算是鮮美,別的——忘了。

好在去年冬天,用自己網購的手工餛飩彌補了一下關於餛飩的缺憾。是從上海網購的手工大餛飩,分蟹黃和板栗兩種,可以配湯,也可以撈出來當做普通麵食,其中後一種做法倒是讓狐想到了前文所說的大蝦餛飩,於是就嘗試了一下用它裝便當,覺得極其鮮美可口:成塊的蟹黃和板栗堆疊在用香菇、筍丁等鮮物調味的肉餡中,蟹黃膏腴濃香,板栗粉糯清甜,各有風味。而且餛飩的個頭好大,小口小口咬來吃,無比滿足。一時間竟忘了自己不吃麵食的習慣,於是連吃了幾天的餛飩,完全捨不得分給別人。

餛飩:寄生在《大明宮詞》上的回憶

2019年臘八的工作日便當,金燦燦的五枚蟹黃餛飩

早點攤上的餛飩、沙縣小吃的餛飩、鼓浪嶼的扁食、網購的手工餛飩,還有沒來得及寫的更多回憶:兒時每年冬至時都會吃的美女手包餛飩、公司附近的吉祥餛飩、川蜀風格的紅油抄手、一樓食業的餛飩,甚至阿姐喜歡的鐘水餃(咦?!有亂入)……樁樁件件盤點起來,竟然也忍不住嚥了一下口水:大概是該去重刷一次沙縣小吃,把回憶裡又一樁缺憾補上的時候了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