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把湖南稱為“三湘”,那到底是哪三湘?

三湘大地

多年來,不少人把湖南稱為“三湘”“三湘四水”以及“三湘大地”。但“三湘”到底是哪三湘?一般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灕湘、瀟湘、蒸湘。

此說是因為說湘水發源於廣西桂林興安縣,有靈渠接連灕水,故稱“灕湘”。湘水流至永州北蘋口匯瀟水又稱“瀟湘”。湘水再流經衡陽北匯入蒸水而稱“蒸湘”。此“三湘”說,從地域來說,最多隻能指衡陽湘水上游地段,特別是“瀟湘”僅僅是指永州北蘋口周邊地域,所以不能代替湖湘南全境。

二是湘鄉、湘潭、湘陰。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一四“道州”就稱“湘潭、湘鄉、湘陰,謂之三湘”。《明一統志》也說“長沙屬縣有湘潭、湘鄉、湘陰,亦稱三湘”。後來,因為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三地曾產生了曾國藩、王闓運、左宗棠等眾多軍事、文化名人,同治年間曾璋撰的《三湘考》中就說:“《寰宇記》雲,長沙府湘潭、湘鄉、湘陰三縣曰三湘,蓋俗傳之訛也。”它只是說“這個三湘”,並不是代表全省的意思。

三湘是瀟湘、蒸湘、沅湘。

此說實際上是湘江流域的三個河段,泛指湘江及整個湘江流域,進而為湖湘地域之代稱。唐代張謂有“五嶺南指,三湘北流”和“九疑北麓,三湘南澨,帝之遺廟存焉”之說。這裡的“三湘”指的都是“湘江”。

四是瀟湘、資湘、沅湘。

此說是因為灕水南流注入珠江,不屬湘江水系;而蒸水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湘,留下瀟湘。又因湘水北流至湘陰北的臨資口回合資水,故叫資湘。再湘水北流至岳陽縣西中州匯合沅江主洪道而稱沅湘。

湖南“四水”其中就包括資水和沅水,且沅水在漢壽以東的目平湖匯合澧水,故瀟湘、資湘和沅湘的“三湘”說,真正包括湘、資、沅、澧“四水”的湖南代稱。

有“晚清第一才子”之稱的陶澍在《資江耆舊集.序》中說:“三湘之稱俗以湘鄉、湘潭、湘陰當之,此該後世縣名,徵之不古;朱子以瀟湘、蒸湘、沅湘易之,而蒸湘之名亦不古。

蒸本細流,湘水所納如郴、如綠、如漣、如瀏、如溈、如汨,不下數十水,何獨言蒸?且古無是說也。......湘水出廣西之全州,北至永州城外,而瀟水自西北來入之,謂之瀟湘,此舊說也。及至長沙過湘浦,而資水東流入之,謂之資湘。......又北入湖與沅水合於湖中,謂之沅湘。此則,《水經》之原文也,以瀟湘、資湘、沅湘為三湘,當為不易之論。”

這段文字不僅否定了“三湘”是“湘鄉、湘潭、湘陰”的俗稱,也否定了“瀟湘、蒸湘、沅湘”的說法,並詳細地闡述了為什麼“三湘”是“瀟湘、資湘、沅湘”的來由謂此說“當為不易之論”。

當然,後來有人檢索《水經注》,並不見該書原文中有資、湘兩水匯合而稱“資湘”之說,反而發現陶澍所謂“蒸湘之名亦不古”之說亦有失考。

實際上,宋祝穆所撰寫的《方輿勝攬》卷二十四“衡州”下已有“蒸湘風俗,民豐土閒”之語,可見至遲在北宋時期,蒸湘之名早已有之,並在其後的文獻中反覆出現過。

飯這裡的蒸湘並不包括資水流經的廣大地域,所以陶澍所言之“瀟湘、資湘、沅湘”為“三湘”,是真正包括湘、資、沅、澧“四水”的所有流域地區,即湖湘大地,是完全可以代表湖南全境的。

此外,還有的說“三湘”是湘東、湘西、湘南的總稱。這一說丟了湘中湘北,根本不能代表湖南全境。

由此看來,幾種“三湘”之說,只有第四種說法即瀟湘、資湘、沅湘的“三湘”不帶“四水”說是可以代稱“湖南”的準確說法。

那麼,“三湘”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早在六朝時期,“三湘”一詞便大量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文中。如晉宋時期著名文人陶潛(365-427)就載《贈長沙公族祖並序》中雲:“伊餘雲遘,在長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東。

遙遙三湘,滔滔九江。三川阻遠,行李時通。”晉宋時之際顏延之(384-456)撰寫的《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云:“江漢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淪洞庭,七澤藹荊牧。......”北周庾信(513-581)撰的《周柱國大將軍紇弘神道碑》雲:“既而三湘遼遠,時遭鵬入,五溪卑溼,賈長沙之不願。”此外“三湘”一詞也屢見於正史如南朝梁沈約(441-513)所撰之《宋書》中。


關注 湖湘學院 頭條號,讓更多人來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我們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集思廣益傳承推廣我們優秀傳統文化,期待您在留言和評論,留下寶貴建議

不少人把湖南稱為“三湘”,那到底是哪三湘?

弘湘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