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為什麼狗是人類親密的朋友,而狼卻不是?

因為狗不僅幾乎不傷害人類,甚至表現出強烈的親近感。

從狼類中馴化出溫順的犬類,歷經了成千上萬年的演化。

而前蘇聯一位科學家,卻用60年把野生狐狸馴化成了家狐。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

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是一位遺傳學家。

他對狗這類家養動物的馴化過程十分好奇。

他認為,在漫長的演化中,相對容易馴服的狗成為自然選擇的勝者留存下來。

而其中物種相關基因的改變一定朝著某個方向定向改變。

但歷史已經過去上萬年,即使挖掘出遠古的狗化石,也再難考究基因的演變情況。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走犬獸骨骼化石

於是一個想法從中孕育,他打算復刻祖先把野生動物馴化成家養動物的過程。

這想必是個漫長的實驗,或許需要幾代人的研究接力才能完成。

但德米特里不曾想到,只在60年裡就實現了當初的馴化目標。

他親眼見證了野生動物一代代地被培育成家養動物。

1959年,德米特里開始了他的馴化實驗。

實驗對象的挑選十分關鍵,他最終選擇了一直痴迷的銀狐。

銀狐是一種患有黑化症的紅狐。

它們全身底毛呈現黑色,只有毛尖才稍微帶點白色,在陽光下像閃耀著銀光。

銀狐其實是狗的近親,但在此前從來沒有被馴化過。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野生銀狐

而且當時在蘇聯境內,存在大量銀狐的養殖場。

人們捕捉野生的銀狐回來,獲取它們的皮毛製作服飾。

雖說是人工養殖,但它們卻仍然保留著野生特性。

養殖場也只是短暫的物理性囚禁場所。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德米特里於是到養殖場,挑選“榮幸”參與到實驗中的銀狐。

以馴化為目標,他對於實驗者銀狐的挑選也制定了嚴格的錄用標準。

也就是說,選擇的銀狐應該儘可能表現出溫順的一面,這對於下一代溫順基因的選擇概率才更高。

於是德米特里帶上厚厚的手套,伸進鐵籠裡試探銀狐的反應。

面對這隻突如其來的大手,有的銀狐情緒激動地衝上前撕咬,有的則害怕地縮在角落。

而這兩種銀狐都不符合德米特里的選擇標準。

他最終選擇了30只公銀狐和100只母銀狐。

這些銀狐都保持著相對冷靜隱忍的態度,表示對人類不太抗拒。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此後,這130只銀狐就受到了人工的選擇干預。

每到銀狐7、8個月性成熟時,德米特里就對它們做出評估。

他用“最馴服”、“馴服”和“不夠馴服”三個等級給它們評級。

評級方式和之前的選擇方式類似,根據銀狐的反應冷靜程度進行評分。

得到相同等級的銀狐歸在一起繼續生活與繁殖。

這樣選擇得到的下一代竟然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第二代培養的銀狐在行為舉止上已經相比野生銀狐改變了許多。

它們明顯性情更溫和,就連毛色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這讓德米特里對實驗更加堅定,通過實驗能成功馴化出“家狐”。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就這樣按照等級劃分定向地培育了幾代,一代代都讓人驚喜。

實驗開展五年後,第四代的銀狐對人類更加親近。

它們的毛色也開始呈現出多樣化。

有些一出生就帶有雜色的斑點,而有些則帶有白色與黑色交替的色塊。

同時它們的耳朵竟開始像狗一樣下垂。

到了第6代時,銀狐的馴化程度已經超過了預期效果。

它們渴望和人類接觸,會像小狗一樣低聲嗚咽和舔人,讓人看了大為所動。

於是德米特里在三個等級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菁英”等級。

在這一代中,“菁英”比例只有2%。

這成為了之後馴化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

對比起第一代的銀狐,馴化後的銀狐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性狀改變。

比如它們大都耷拉著耳朵,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

比如出現多種毛色,尾巴變得又短又卷。

甚至當有人呼喊它們的名字時,它們能迅速地作出反應……

這些特別的性狀被稱為“馴化的形態學標誌”。

而各種被馴化的動物通常都具有類似的馴化標誌。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實際上,銀狐的馴化過程比預想快得多。

原本設想漫長的實驗篩選過程,可能濃縮至一代人以內就能出現成果。

但德米特里還是沒能如願看見最終的馴化結果。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1986年,德米特里去世了。

這場狐狸馴化實驗在研究人員的接替下繼續進行著。

馴化的銀狐至今已經繁殖了超過40代。

在30~35代時,定向選擇出現的“菁英”比例已經達到了80%。

58代後的銀狐已經全然獲得了馴化特質。

它見到人的身影就急切跑來,搖晃著捲曲的尾巴。

對陌生的人類不僅沒有表現出恐懼,它甚至歡喜地蹭入人的懷裡,熱情地親吻。

這時眼前的銀狐更像是一隻親切的狗,而不是凶惡狡詐的狐狸。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把野生銀狐馴化成家養銀狐固然是實驗的最直觀目的。

而要擴大實驗的影響,本質是要研究馴化下的基因改變。

德米特里早前認為,馴化必定定向選擇出了某種“溫順基因”。

對“溫順基因”的採集,也許在其他物種的馴化中也有借鑑意義。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這時,馴化數據量已經足夠多,接下來就是對基因進行比對分析。

就在去年,這個研究團隊發表了對於馴化銀狐的基因研究。

他們分別從馴化銀狐、養殖場養殖的銀狐和具有侵略性的銀狐中選出10只,進行基因測序。

結果發現,三組銀狐的遺傳區域大部分是重合的。

而一個負責腦細胞之間傳遞化學信號的SorCS1基因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基因測序儀器

超過60%的馴化銀狐出現了SorCS1突變基因。

但在其他兩組銀狐中,這種基因突變情況並沒有出現。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學家推測SorCS1基因與自閉症和腦退化症有關。

也就是說,這個基因或許就和動物的社會行為緊密相連。

SorCS1突變基因可能就是德米特里所追尋的“溫順基因”。

人用了上萬年把狗馴化,前蘇聯這位科學家只用60年就馴化了狐狸

動物馴化行為與基因調控的分析

除了基因差異之外,這三組銀狐大腦裡的多巴胺分佈也明顯不同。

未被馴化的銀狐具有更高水平的多巴胺。

而馴化銀狐的多巴胺相對水平較低,這讓它們在與人類接觸時產生的焦慮感更少。

這說明,馴化銀狐對於感知多巴胺的基因活性也受到了改變。

“溫順基因”的發現,讓人類又可能把馴化的“魔爪”伸向其他動物。

同屬犬科的動物是否共用這些“溫順基因”?

再沿擴至哺乳動物的類別中,又有多少物種能受“溫順基因”控制?

人類正在逐漸揭開動物馴化的神祕歷程。

考古學家、遺傳學家格雷格·拉森曾說:“如果人類沒有馴化物種,地球上最多隻會有幾百萬人。”

憑藉聰慧的大腦與先進的科技,人類對自然界的征服逐漸擴大。

其中馴化物種就是一個足以體現人類智慧的途徑。

把危險化作服從,以確保減少人類生存的威脅。

但在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存之間,人類也還在努力掌握好這杆平衡稱。

編輯:朱穎婕

責任編輯:張鵬

來源:綜合自SME科技故事、Scientific American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