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動物,它外表美麗,卻性情狡詐;它與人若即若離,心思難以捉摸;你會喜歡上它,但也會討厭它。

這種動物,就是狐狸。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雲:“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殊途,狐則在仙妖之間。”

狐狸,就是這樣一種在人和物、陰司和人間、仙和妖界徘徊的動物。

在中國神話中,狐狸逐漸演變為“狐狸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

有一種動物,它外表美麗,卻性情狡詐;它與人若即若離,心思難以捉摸;你會喜歡上它,但也會討厭它。

這種動物,就是狐狸。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雲:“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殊途,狐則在仙妖之間。”

狐狸,就是這樣一種在人和物、陰司和人間、仙和妖界徘徊的動物。

在中國神話中,狐狸逐漸演變為“狐狸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1

“狐狸精”這一形象的來歷

“狐狸精”這一形象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狐狸並非一開始就是妖獸,它是由一種吉祥之獸逐漸演變成“狐狸精”的。

第一階段:瑞獸

狐狸作為一種瑞獸,最早見於《周易》和《山海經》。

《周易》“解卦”中說:“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意思是打獵時獲得三隻狐狸,這是吉兆。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古人認為,如果天下太平、社會穩定、王法修明,就會出現白狐或九尾狐,這是國家祥瑞的象徵。《白虎通·封禪·瑞應圖》說:“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

九尾狐在戰國時,就作為吉祥之物進貢。九,在古代被視為至尊之數。九尾狐與遠古時期人們對生殖崇拜有關。九尾,對應的就有九個生殖器,意味著子孫後代多,自然為吉祥之物。先秦時代對狐狸的神聖化,被封建統治者不斷強化。

因此,在民間也出現了崇狐的文化,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這一切都反映了民間以狐為祥瑞之物。

"

有一種動物,它外表美麗,卻性情狡詐;它與人若即若離,心思難以捉摸;你會喜歡上它,但也會討厭它。

這種動物,就是狐狸。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雲:“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殊途,狐則在仙妖之間。”

狐狸,就是這樣一種在人和物、陰司和人間、仙和妖界徘徊的動物。

在中國神話中,狐狸逐漸演變為“狐狸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1

“狐狸精”這一形象的來歷

“狐狸精”這一形象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狐狸並非一開始就是妖獸,它是由一種吉祥之獸逐漸演變成“狐狸精”的。

第一階段:瑞獸

狐狸作為一種瑞獸,最早見於《周易》和《山海經》。

《周易》“解卦”中說:“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意思是打獵時獲得三隻狐狸,這是吉兆。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古人認為,如果天下太平、社會穩定、王法修明,就會出現白狐或九尾狐,這是國家祥瑞的象徵。《白虎通·封禪·瑞應圖》說:“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

九尾狐在戰國時,就作為吉祥之物進貢。九,在古代被視為至尊之數。九尾狐與遠古時期人們對生殖崇拜有關。九尾,對應的就有九個生殖器,意味著子孫後代多,自然為吉祥之物。先秦時代對狐狸的神聖化,被封建統治者不斷強化。

因此,在民間也出現了崇狐的文化,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這一切都反映了民間以狐為祥瑞之物。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二階段:妖獸

大約在東漢末年,狐作為吉祥之物的色彩就開始淡化,從祥瑞之獸的神壇跌落下來,進入妖怪的行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狐:“狐,妖獸也,鬼所乘之。”說明當時狐狸已經被視為一種不祥之獸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志怪小說開始盛行,幾乎各類志怪書中都載有狐的傳說。

東晉葛洪《抱朴子·對俗篇》亦云:“狐狸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為人形。”狐狸經修煉可產生靈異,所以就有狐修為人,再由人修為仙,或者直接由妖狐修煉昇天。

東晉幹寶《搜神記》載:“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其中又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幹寶一說,無疑為後代《封神演義》中狐狸精變成的妲己提供了依據。到唐代時,狐化為妖來魅人的故事就很多了。

因此,狐作為妖獸的文化觀念,其確立在魏晉,由瑞獸到妖獸,從中國古代思想信仰的發展演變來看,這與魏晉以來道教流行的修煉之術有很大關係,體現出了道教文化的興起。

"

有一種動物,它外表美麗,卻性情狡詐;它與人若即若離,心思難以捉摸;你會喜歡上它,但也會討厭它。

這種動物,就是狐狸。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雲:“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殊途,狐則在仙妖之間。”

狐狸,就是這樣一種在人和物、陰司和人間、仙和妖界徘徊的動物。

在中國神話中,狐狸逐漸演變為“狐狸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1

“狐狸精”這一形象的來歷

“狐狸精”這一形象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狐狸並非一開始就是妖獸,它是由一種吉祥之獸逐漸演變成“狐狸精”的。

第一階段:瑞獸

狐狸作為一種瑞獸,最早見於《周易》和《山海經》。

《周易》“解卦”中說:“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意思是打獵時獲得三隻狐狸,這是吉兆。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古人認為,如果天下太平、社會穩定、王法修明,就會出現白狐或九尾狐,這是國家祥瑞的象徵。《白虎通·封禪·瑞應圖》說:“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

九尾狐在戰國時,就作為吉祥之物進貢。九,在古代被視為至尊之數。九尾狐與遠古時期人們對生殖崇拜有關。九尾,對應的就有九個生殖器,意味著子孫後代多,自然為吉祥之物。先秦時代對狐狸的神聖化,被封建統治者不斷強化。

因此,在民間也出現了崇狐的文化,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這一切都反映了民間以狐為祥瑞之物。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二階段:妖獸

大約在東漢末年,狐作為吉祥之物的色彩就開始淡化,從祥瑞之獸的神壇跌落下來,進入妖怪的行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狐:“狐,妖獸也,鬼所乘之。”說明當時狐狸已經被視為一種不祥之獸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志怪小說開始盛行,幾乎各類志怪書中都載有狐的傳說。

東晉葛洪《抱朴子·對俗篇》亦云:“狐狸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為人形。”狐狸經修煉可產生靈異,所以就有狐修為人,再由人修為仙,或者直接由妖狐修煉昇天。

東晉幹寶《搜神記》載:“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其中又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幹寶一說,無疑為後代《封神演義》中狐狸精變成的妲己提供了依據。到唐代時,狐化為妖來魅人的故事就很多了。

因此,狐作為妖獸的文化觀念,其確立在魏晉,由瑞獸到妖獸,從中國古代思想信仰的發展演變來看,這與魏晉以來道教流行的修煉之術有很大關係,體現出了道教文化的興起。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三階段:狐狸精

南北朝時,狐妖的作崇逐漸變為性蠱惑。顧野王《玉篇·犬部》這樣解釋狐:“獸名,狐戶吾切,媚獸也。”

為什麼狐狸會成為“媚獸”,而不是其他動物呢?

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狐狸有著美麗秀氣的外表。動人的眼睛,尖尖的下巴,苗條的身形,蓬鬆的尾巴,光潔的皮毛,這就是狐狸的外形,自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嫵媚迷人的女子 。

其次,狐狸是一種狡猾的動物。狐狸生性多疑也多詐,它們有許多狡猾的本領,比如“裝死”,當狐狸遇見無法抵抗的攻擊時,往往會選擇裝死來躲過其他動物的捕捉。它們在行走的時候常會清掃自己的腳印,防止被獵食者發現。

再次,狐狸是一種“曖昧”的動物。和一般的家畜相比,它不與人類親近,無法被人們馴化,但是卻經常騷擾人類的家園,捕食家禽家畜,它們還會在人類集聚地造建窩。

因為這幾個特點,狐狸變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媚”的動物,與狐狸的“妖性”相結合,就自然在變成了“狐狸精”這一形象。

宋代以後,由於理學觀念的強化,狐狸由早期祥瑞之獸變成了淫邪之獸。人們認為,狐經修煉可為人、可以美女形象魅人。

因此,在人們的世俗觀念中,常常把那些外表美麗性感、又善於與男人打交道的女子都稱之為“狐狸精”。

"

有一種動物,它外表美麗,卻性情狡詐;它與人若即若離,心思難以捉摸;你會喜歡上它,但也會討厭它。

這種動物,就是狐狸。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雲:“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殊途,狐則在仙妖之間。”

狐狸,就是這樣一種在人和物、陰司和人間、仙和妖界徘徊的動物。

在中國神話中,狐狸逐漸演變為“狐狸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1

“狐狸精”這一形象的來歷

“狐狸精”這一形象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狐狸並非一開始就是妖獸,它是由一種吉祥之獸逐漸演變成“狐狸精”的。

第一階段:瑞獸

狐狸作為一種瑞獸,最早見於《周易》和《山海經》。

《周易》“解卦”中說:“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意思是打獵時獲得三隻狐狸,這是吉兆。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古人認為,如果天下太平、社會穩定、王法修明,就會出現白狐或九尾狐,這是國家祥瑞的象徵。《白虎通·封禪·瑞應圖》說:“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

九尾狐在戰國時,就作為吉祥之物進貢。九,在古代被視為至尊之數。九尾狐與遠古時期人們對生殖崇拜有關。九尾,對應的就有九個生殖器,意味著子孫後代多,自然為吉祥之物。先秦時代對狐狸的神聖化,被封建統治者不斷強化。

因此,在民間也出現了崇狐的文化,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這一切都反映了民間以狐為祥瑞之物。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二階段:妖獸

大約在東漢末年,狐作為吉祥之物的色彩就開始淡化,從祥瑞之獸的神壇跌落下來,進入妖怪的行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狐:“狐,妖獸也,鬼所乘之。”說明當時狐狸已經被視為一種不祥之獸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志怪小說開始盛行,幾乎各類志怪書中都載有狐的傳說。

東晉葛洪《抱朴子·對俗篇》亦云:“狐狸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為人形。”狐狸經修煉可產生靈異,所以就有狐修為人,再由人修為仙,或者直接由妖狐修煉昇天。

東晉幹寶《搜神記》載:“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其中又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幹寶一說,無疑為後代《封神演義》中狐狸精變成的妲己提供了依據。到唐代時,狐化為妖來魅人的故事就很多了。

因此,狐作為妖獸的文化觀念,其確立在魏晉,由瑞獸到妖獸,從中國古代思想信仰的發展演變來看,這與魏晉以來道教流行的修煉之術有很大關係,體現出了道教文化的興起。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三階段:狐狸精

南北朝時,狐妖的作崇逐漸變為性蠱惑。顧野王《玉篇·犬部》這樣解釋狐:“獸名,狐戶吾切,媚獸也。”

為什麼狐狸會成為“媚獸”,而不是其他動物呢?

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狐狸有著美麗秀氣的外表。動人的眼睛,尖尖的下巴,苗條的身形,蓬鬆的尾巴,光潔的皮毛,這就是狐狸的外形,自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嫵媚迷人的女子 。

其次,狐狸是一種狡猾的動物。狐狸生性多疑也多詐,它們有許多狡猾的本領,比如“裝死”,當狐狸遇見無法抵抗的攻擊時,往往會選擇裝死來躲過其他動物的捕捉。它們在行走的時候常會清掃自己的腳印,防止被獵食者發現。

再次,狐狸是一種“曖昧”的動物。和一般的家畜相比,它不與人類親近,無法被人們馴化,但是卻經常騷擾人類的家園,捕食家禽家畜,它們還會在人類集聚地造建窩。

因為這幾個特點,狐狸變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媚”的動物,與狐狸的“妖性”相結合,就自然在變成了“狐狸精”這一形象。

宋代以後,由於理學觀念的強化,狐狸由早期祥瑞之獸變成了淫邪之獸。人們認為,狐經修煉可為人、可以美女形象魅人。

因此,在人們的世俗觀念中,常常把那些外表美麗性感、又善於與男人打交道的女子都稱之為“狐狸精”。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2

狐狸精:男人“戀畏情結”的體現

所謂“戀畏情結”,就是男性對女性既愛戀又恐懼的矛盾心理。“狐狸精”,男人是又愛又怕。

為什麼會“戀”?

因為這是男人性本能的體現。

古人說:“食色性也。”喜愛美色是男人的一種本能需求。狐狸精之所以能吸引男性,就在於其美麗性感的外表。

白居易詩中稱狐之媚態:“忽然一笑千萬態,見者十人八九迷。 ”《太平廣記》中稱:“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 《聊齋》裡有個狐精顛當,迷人也能以媚情迷仙:“ 顛當仰首,口銜鳳鉤,微觸以齒。嫦娥方嬉笑間,忽覺媚情一縷,自足趾而上直達心舍,意蕩思淫,若不自主。”連天上的仙人都能被狐媚迷住,凡俗男子就更不用說。

"

有一種動物,它外表美麗,卻性情狡詐;它與人若即若離,心思難以捉摸;你會喜歡上它,但也會討厭它。

這種動物,就是狐狸。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雲:“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殊途,狐則在仙妖之間。”

狐狸,就是這樣一種在人和物、陰司和人間、仙和妖界徘徊的動物。

在中國神話中,狐狸逐漸演變為“狐狸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1

“狐狸精”這一形象的來歷

“狐狸精”這一形象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狐狸並非一開始就是妖獸,它是由一種吉祥之獸逐漸演變成“狐狸精”的。

第一階段:瑞獸

狐狸作為一種瑞獸,最早見於《周易》和《山海經》。

《周易》“解卦”中說:“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意思是打獵時獲得三隻狐狸,這是吉兆。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古人認為,如果天下太平、社會穩定、王法修明,就會出現白狐或九尾狐,這是國家祥瑞的象徵。《白虎通·封禪·瑞應圖》說:“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

九尾狐在戰國時,就作為吉祥之物進貢。九,在古代被視為至尊之數。九尾狐與遠古時期人們對生殖崇拜有關。九尾,對應的就有九個生殖器,意味著子孫後代多,自然為吉祥之物。先秦時代對狐狸的神聖化,被封建統治者不斷強化。

因此,在民間也出現了崇狐的文化,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這一切都反映了民間以狐為祥瑞之物。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二階段:妖獸

大約在東漢末年,狐作為吉祥之物的色彩就開始淡化,從祥瑞之獸的神壇跌落下來,進入妖怪的行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狐:“狐,妖獸也,鬼所乘之。”說明當時狐狸已經被視為一種不祥之獸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志怪小說開始盛行,幾乎各類志怪書中都載有狐的傳說。

東晉葛洪《抱朴子·對俗篇》亦云:“狐狸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為人形。”狐狸經修煉可產生靈異,所以就有狐修為人,再由人修為仙,或者直接由妖狐修煉昇天。

東晉幹寶《搜神記》載:“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其中又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幹寶一說,無疑為後代《封神演義》中狐狸精變成的妲己提供了依據。到唐代時,狐化為妖來魅人的故事就很多了。

因此,狐作為妖獸的文化觀念,其確立在魏晉,由瑞獸到妖獸,從中國古代思想信仰的發展演變來看,這與魏晉以來道教流行的修煉之術有很大關係,體現出了道教文化的興起。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三階段:狐狸精

南北朝時,狐妖的作崇逐漸變為性蠱惑。顧野王《玉篇·犬部》這樣解釋狐:“獸名,狐戶吾切,媚獸也。”

為什麼狐狸會成為“媚獸”,而不是其他動物呢?

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狐狸有著美麗秀氣的外表。動人的眼睛,尖尖的下巴,苗條的身形,蓬鬆的尾巴,光潔的皮毛,這就是狐狸的外形,自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嫵媚迷人的女子 。

其次,狐狸是一種狡猾的動物。狐狸生性多疑也多詐,它們有許多狡猾的本領,比如“裝死”,當狐狸遇見無法抵抗的攻擊時,往往會選擇裝死來躲過其他動物的捕捉。它們在行走的時候常會清掃自己的腳印,防止被獵食者發現。

再次,狐狸是一種“曖昧”的動物。和一般的家畜相比,它不與人類親近,無法被人們馴化,但是卻經常騷擾人類的家園,捕食家禽家畜,它們還會在人類集聚地造建窩。

因為這幾個特點,狐狸變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媚”的動物,與狐狸的“妖性”相結合,就自然在變成了“狐狸精”這一形象。

宋代以後,由於理學觀念的強化,狐狸由早期祥瑞之獸變成了淫邪之獸。人們認為,狐經修煉可為人、可以美女形象魅人。

因此,在人們的世俗觀念中,常常把那些外表美麗性感、又善於與男人打交道的女子都稱之為“狐狸精”。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2

狐狸精:男人“戀畏情結”的體現

所謂“戀畏情結”,就是男性對女性既愛戀又恐懼的矛盾心理。“狐狸精”,男人是又愛又怕。

為什麼會“戀”?

因為這是男人性本能的體現。

古人說:“食色性也。”喜愛美色是男人的一種本能需求。狐狸精之所以能吸引男性,就在於其美麗性感的外表。

白居易詩中稱狐之媚態:“忽然一笑千萬態,見者十人八九迷。 ”《太平廣記》中稱:“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 《聊齋》裡有個狐精顛當,迷人也能以媚情迷仙:“ 顛當仰首,口銜鳳鉤,微觸以齒。嫦娥方嬉笑間,忽覺媚情一縷,自足趾而上直達心舍,意蕩思淫,若不自主。”連天上的仙人都能被狐媚迷住,凡俗男子就更不用說。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為什麼會“畏”?

因為“狐狸精”會使男人身體受損、道德墮落。

第一,是對男人身體的傷害。

美女在由狐形轉變為人形時經歷了一個恐怖的儀式:戴髑髏以拜北斗,或拜月。《太平廣記》中稱“舊說野狐名阿紫,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髑髏拜北斗,髑髏不墜,則化為人。”

髑髏即骷髏,是世界通用的死亡的象徵,令人見了毛骨悚然,狐狸精卻藉此變為女子,取得 人身。

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狐狸精善淫、奪人性命的故事,這是為了警告男子不要亂性而傷身。無論儒道佛,都主張節慾養生,因此就以狐精亂性害人或傷身的描述傳達出來。

如《閱微草堂筆記》所述:“若媚惑夢魘,盜採精氣,損人之壽,延己之年”。

《紅樓夢》中描寫了一面鏡子,名為風月寶鑑,它的正面是美女,反面是骷髏頭。賈瑞因沉迷於女色不能自拔,道士就給他看了這面鏡子,但是他執迷不悟,最後因此喪命。

古人在描寫狐狸精害人時,常常對狐狸精的破壞力加以誇大,以表明女色對於男子身體的影響。

第二,是對倫理道德的敗壞。

狐狸精所以能害人,除了會傷害身體,更重要的是,狐狸精會令男性心甘情願地拜倒在她們的石榴裙下,讓男人迷失自我,喪失禮義廉恥等基本道德。男人害怕自己為女人而喪德、喪失了鬥志,所以創造出了狐狸精這一形象。

正如孔子所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聊齋志異》中,就大量描寫了那些與狐狸精交往中暴露出來的醜惡靈魂。

《封神演義》中的九尾孤,助紂為虐,可以說是狐狸精紅顏禍水的代表。九尾狐奉女媧之命,迷惑商王,使他不理朝政,以報商王對女媧的不敬之仇恨。九尾狐為了完成任務吃了原來的妲己,井且附在她身上,殘害忠良,禍亂朝綱,加速了商的滅亡。

清代以後,“狐狸精”已經引申為以美色勾引男人的女子,如 《紅樓夢》中,王夫人道:“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

現代社會中,“狐狸精”又有了新的意義——第三者,凡是勾引人夫的年輕女子,就會被稱為“狐狸精”。

應該說,狐狸精是古人“萬惡淫為首”這一封建道德觀念的反映。因此,在封建社會,稍微有點叛逆的女子,不守婦道的女子,常會被視為狐狸精,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

有一種動物,它外表美麗,卻性情狡詐;它與人若即若離,心思難以捉摸;你會喜歡上它,但也會討厭它。

這種動物,就是狐狸。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雲:“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殊途,狐則在仙妖之間。”

狐狸,就是這樣一種在人和物、陰司和人間、仙和妖界徘徊的動物。

在中國神話中,狐狸逐漸演變為“狐狸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1

“狐狸精”這一形象的來歷

“狐狸精”這一形象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狐狸並非一開始就是妖獸,它是由一種吉祥之獸逐漸演變成“狐狸精”的。

第一階段:瑞獸

狐狸作為一種瑞獸,最早見於《周易》和《山海經》。

《周易》“解卦”中說:“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意思是打獵時獲得三隻狐狸,這是吉兆。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古人認為,如果天下太平、社會穩定、王法修明,就會出現白狐或九尾狐,這是國家祥瑞的象徵。《白虎通·封禪·瑞應圖》說:“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

九尾狐在戰國時,就作為吉祥之物進貢。九,在古代被視為至尊之數。九尾狐與遠古時期人們對生殖崇拜有關。九尾,對應的就有九個生殖器,意味著子孫後代多,自然為吉祥之物。先秦時代對狐狸的神聖化,被封建統治者不斷強化。

因此,在民間也出現了崇狐的文化,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這一切都反映了民間以狐為祥瑞之物。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二階段:妖獸

大約在東漢末年,狐作為吉祥之物的色彩就開始淡化,從祥瑞之獸的神壇跌落下來,進入妖怪的行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狐:“狐,妖獸也,鬼所乘之。”說明當時狐狸已經被視為一種不祥之獸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志怪小說開始盛行,幾乎各類志怪書中都載有狐的傳說。

東晉葛洪《抱朴子·對俗篇》亦云:“狐狸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為人形。”狐狸經修煉可產生靈異,所以就有狐修為人,再由人修為仙,或者直接由妖狐修煉昇天。

東晉幹寶《搜神記》載:“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其中又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幹寶一說,無疑為後代《封神演義》中狐狸精變成的妲己提供了依據。到唐代時,狐化為妖來魅人的故事就很多了。

因此,狐作為妖獸的文化觀念,其確立在魏晉,由瑞獸到妖獸,從中國古代思想信仰的發展演變來看,這與魏晉以來道教流行的修煉之術有很大關係,體現出了道教文化的興起。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第三階段:狐狸精

南北朝時,狐妖的作崇逐漸變為性蠱惑。顧野王《玉篇·犬部》這樣解釋狐:“獸名,狐戶吾切,媚獸也。”

為什麼狐狸會成為“媚獸”,而不是其他動物呢?

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狐狸有著美麗秀氣的外表。動人的眼睛,尖尖的下巴,苗條的身形,蓬鬆的尾巴,光潔的皮毛,這就是狐狸的外形,自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嫵媚迷人的女子 。

其次,狐狸是一種狡猾的動物。狐狸生性多疑也多詐,它們有許多狡猾的本領,比如“裝死”,當狐狸遇見無法抵抗的攻擊時,往往會選擇裝死來躲過其他動物的捕捉。它們在行走的時候常會清掃自己的腳印,防止被獵食者發現。

再次,狐狸是一種“曖昧”的動物。和一般的家畜相比,它不與人類親近,無法被人們馴化,但是卻經常騷擾人類的家園,捕食家禽家畜,它們還會在人類集聚地造建窩。

因為這幾個特點,狐狸變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媚”的動物,與狐狸的“妖性”相結合,就自然在變成了“狐狸精”這一形象。

宋代以後,由於理學觀念的強化,狐狸由早期祥瑞之獸變成了淫邪之獸。人們認為,狐經修煉可為人、可以美女形象魅人。

因此,在人們的世俗觀念中,常常把那些外表美麗性感、又善於與男人打交道的女子都稱之為“狐狸精”。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2

狐狸精:男人“戀畏情結”的體現

所謂“戀畏情結”,就是男性對女性既愛戀又恐懼的矛盾心理。“狐狸精”,男人是又愛又怕。

為什麼會“戀”?

因為這是男人性本能的體現。

古人說:“食色性也。”喜愛美色是男人的一種本能需求。狐狸精之所以能吸引男性,就在於其美麗性感的外表。

白居易詩中稱狐之媚態:“忽然一笑千萬態,見者十人八九迷。 ”《太平廣記》中稱:“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 《聊齋》裡有個狐精顛當,迷人也能以媚情迷仙:“ 顛當仰首,口銜鳳鉤,微觸以齒。嫦娥方嬉笑間,忽覺媚情一縷,自足趾而上直達心舍,意蕩思淫,若不自主。”連天上的仙人都能被狐媚迷住,凡俗男子就更不用說。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為什麼會“畏”?

因為“狐狸精”會使男人身體受損、道德墮落。

第一,是對男人身體的傷害。

美女在由狐形轉變為人形時經歷了一個恐怖的儀式:戴髑髏以拜北斗,或拜月。《太平廣記》中稱“舊說野狐名阿紫,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髑髏拜北斗,髑髏不墜,則化為人。”

髑髏即骷髏,是世界通用的死亡的象徵,令人見了毛骨悚然,狐狸精卻藉此變為女子,取得 人身。

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狐狸精善淫、奪人性命的故事,這是為了警告男子不要亂性而傷身。無論儒道佛,都主張節慾養生,因此就以狐精亂性害人或傷身的描述傳達出來。

如《閱微草堂筆記》所述:“若媚惑夢魘,盜採精氣,損人之壽,延己之年”。

《紅樓夢》中描寫了一面鏡子,名為風月寶鑑,它的正面是美女,反面是骷髏頭。賈瑞因沉迷於女色不能自拔,道士就給他看了這面鏡子,但是他執迷不悟,最後因此喪命。

古人在描寫狐狸精害人時,常常對狐狸精的破壞力加以誇大,以表明女色對於男子身體的影響。

第二,是對倫理道德的敗壞。

狐狸精所以能害人,除了會傷害身體,更重要的是,狐狸精會令男性心甘情願地拜倒在她們的石榴裙下,讓男人迷失自我,喪失禮義廉恥等基本道德。男人害怕自己為女人而喪德、喪失了鬥志,所以創造出了狐狸精這一形象。

正如孔子所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聊齋志異》中,就大量描寫了那些與狐狸精交往中暴露出來的醜惡靈魂。

《封神演義》中的九尾孤,助紂為虐,可以說是狐狸精紅顏禍水的代表。九尾狐奉女媧之命,迷惑商王,使他不理朝政,以報商王對女媧的不敬之仇恨。九尾狐為了完成任務吃了原來的妲己,井且附在她身上,殘害忠良,禍亂朝綱,加速了商的滅亡。

清代以後,“狐狸精”已經引申為以美色勾引男人的女子,如 《紅樓夢》中,王夫人道:“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

現代社會中,“狐狸精”又有了新的意義——第三者,凡是勾引人夫的年輕女子,就會被稱為“狐狸精”。

應該說,狐狸精是古人“萬惡淫為首”這一封建道德觀念的反映。因此,在封建社會,稍微有點叛逆的女子,不守婦道的女子,常會被視為狐狸精,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從“狐狸精”這一神話形象,看男人的“戀畏情結”

結語

狐性即人性,狐狸這種動物,在中國古代,充當了人性的象徵。不同時期,人們對狐狸的看法都不同。

“萬惡淫為首”這一封建道德觀念,與人的性本能的需求產生衝突,讓男人產生了“戀畏情結”,從而也催生了“狐狸精”這一形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