梌山又稱為梌木山,位於今惠州中山公園,原為惠州城內的小山包,古時長滿楓樹,因為楓樹在北方卻稱為梌木,而古代在惠州任職的官員大多來自北方,梌山因此而得名。自公元591年隋置總管府於梌山至清末府衙被毀約1400年間,這裡一直是惠州乃至整個粵東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梌山為中心幾公里內,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幾乎涵蓋了自隋至民國的各個時期,構成一幅頗為完整而又層次分明的歷史畫卷,若把他充分打開,就是一部形象的惠州簡明史。

梌山:一部惠州的簡明史

1925年10月17日,國民革命軍在惠州第一公園(中山公園前身)合影,圖右是隋代梌井

梌井:惠州開城歷史的見證

史料記載,公元590年隋文帝派東萊郡公王景持節巡撫嶺南,在整個廣東設廣州和循州二個總管府。其中循州總管府就設在梌山。總管府設立一年後,官署建成,並在門前不遠處鑿了一口水井(後世也稱隋井),專供官府使用。

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水語》中指出:“惠州城中亦無井,民皆汲東江以飲。然惠州府與歸善縣城地皆鹹,不可以井,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飲雲。”這一段記述可以佐證,至少在明末清初,惠州府城內就僅有總管府前的這口井。

1925年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勝利後,國民革命軍在中山公園合影時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這口古井。據老一代惠州人的回憶,直至上世紀50年代初梌井尚在,它是一口古樸有雕石井欄和井架的飲用水井。但隨後不久,惠州市政府修葺中山公園,闢該地為花圃,古井才逐漸淹沒在中山公園草坪之下。

  近來年市政府對中山公園重修,將中山公園重建為歷史文化公園,對梌井進行挖掘重建。這口見證惠州創城歷史的隋朝古井才得以重見天日,繼續見證惠州的滄海桑田。

梌山:一部惠州的簡明史

中山公園

蘇東陂啖荔枝吟詩之處

從今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東處是望野亭,在其不遠處,梌山東北隅,歷史上還有一個涼亭,那就是宋代的“野吏亭”,它是北宋惠州州守陳堯佐所創建的。

北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陳堯佐因言事切直被貶謫到惠州,到任後他在惠州府城北面城堞上(今望野亭附近)建亭一座,名為“野吏”。所謂“野吏”,即鄙野的官吏,是陳堯佐的自嘲。他站在亭中眺望惠郡山河寫下了傳頌千古的《野吏亭新成作》,告誡自己勿負使命,要善政惠民,造福一方。

後來陳堯佐回京執宰朝政,時至接賓翹館,論及奇勝,必以惠州野吏亭為稱”,並作詩云:“羅浮山下郡,樓閣枕滄溟。誰得閒中意,清風野吏亭。”可見他對惠州野吏亭情有獨鍾。

此亭歷代修葺不斷,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知州方子容重修此亭,請時寓惠州的大文豪蘇東坡作記並榜書亭名,後人稱為“蘇榜”,成為當年梌山鎮山之寶。

陳堯佐任惠州州守時,居住在梌山衙署側的太守東堂內文惠堂,堂下庭院有荔枝樹一株,相傳為陳堯佐親手所種,人稱“將軍樹”。宋紹聖三年(1096年)夏,時任惠州知事詹範邀請被貶的蘇軾到太守東堂飲酒品荔。蘇軾啖賞之餘,詩興大發,即席吟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此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成為惠州荔枝千古不變的廣告詞。

梌山:一部惠州的簡明史

惠州古城牆遺址

古城牆殘存於東側

從野吏亭舊址東望,殘存的惠州明清古城牆映入眼簾。對於喜歡歷史的人來說,這無疑是瞭解惠州歷史的最好窗口。惠州現有的古城牆儘管只剩下區區百餘米,卻越發顯露出神祕而誘人的憂傷,吸引著人們不斷前去尋訪。

在冷兵器時代,城牆不僅是這座城池的保護神,更是這座城市最初的雛形。惠州府城的城池建設,宋以前無考,入宋後惠州有城牆但甚窄小。宋時府城的位置大抵東北臨江,西南止於今步行街國慶路與五四路,瀕臨西湖,城內闢有通衢,交叉狀如十字(即今城區中山東、南、西、北四路)。

相關史料記載,當時的府城城牆建有4座城門,東門叫大東門,也叫惠陽門;西門稱大西門,也稱平湖門;南門稱尊海門;北門稱朝京門。同時還開了兩座小門,一座小東門,又稱合江門;一座叫小西門,又稱東昇門。

明洪武年間,惠州知府萬迪與守禦千戶朱永率軍民開始擴城,歷經19年建成,自此寞定了明、清兩朝數百年惠州府城的規模和格局。明代所築的惠州府城城牆規格高,質量好,在往後幾百年裡,惠州城雖歷經多次戰爭,但從未被攻破。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惠州城牆就像一個有旺盛生命力的人一樣,經歷了年輕和衰老之後,難免會有毀滅的結局。1925年11月,國民革命軍蕩平了盤踞在東江流域的陳炯明叛軍後,為了防止叛軍日後再據城作亂,當時的民國政府下令拆毀惠州古城牆。

如今呈現在梌山之東沿江處的一段古城牆,也是幾百年幾代人修葺殘存下來的,舊城磚壓在底下,新城磚後來加上,幾種磚交疊而起層次分明,彷彿是惠州的年輪,刻錄了這座城市的滄桑。而惠州的古城在現代道路的切割與擠佔下,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古味。然而,作為這個城市的靈魂,城牆的興建與毀圮,無疑濃縮著這座城市的歷史。

梌山:一部惠州的簡明史

孫中山雕塑

中山紀念堂佔居梌山最高點

梌山的核心區域近代被開闢為公園,史稱惠州第一公園。1928年,為緬懷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公園,1937年中山公園內建成中山紀念堂。1986年冬,於公園正前方豎起孫中山銅像。中山紀念堂佔居梌山最高點,今天,很多人對梌山的記憶,恐怕都是從中山紀念堂開始的。

這棟民國建築自建成以來歷經毀壞和修復。1941年中山紀念堂被日軍飛機炸燬,後得以修復。建國後中山紀念堂進行過3次大的維修,因為年代久遠,中山紀念堂一度成為危樓,2004年惠城區政府撥款400萬元對中山紀念堂進行拆除重建,將它由過去單一的集會演出場所改為文化培訓基地和大型綜合展覽廳。

目前,廣東省僅有3座中山紀念堂,梌山之上的中山紀念堂是其中之ー,屬於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銅雕像日夜南望,在它的左前方,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廖仲愷的紀念碑。

一百多年前在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指引,無數惠州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在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孫中山先生不僅在惠州留下革命足跡,還與惠州名人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辛亥革命期間,孫中山先生組織領導了十次規模較大、影響較深遠的武裝起義,其中有兩次發生在惠州。1925年為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進行北伐,廣東革命軍隊對盤踞在廣東東部的軍閥陳炯明的兩次征討,數百東征勇士長眠在梌山腳下。10月16日,東征軍在梌山之上的惠州第一公園舉行了“攻城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周恩來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中山精神至今浸染著千年不易的梌山這片土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