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祖師的下化三句

惠能 雞湯 文化 禪宗文化 禪宗文化 2017-08-28

臨濟祖師的下化三句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蔘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第二,諸佛建立教化的次第。諸佛建立教化的次第,是從第一句——“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到第二句——“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再到第三句——“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

第一句,體中玄:“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在諸佛境界上,無人無我,絕待無對。無人無我,絕待無對,又向誰說?無所說,無能說,大千沙界廣長舌。剎那說,無間說,無人無我只麼說。

無人無我,絕待無對,然而,人之迷悟,見得分明,所謂“未容擬議主賓分”。主者,見性之人,作主之人。賓者,昧真之人,作客之人。

諸佛境界,無人無我,絕待無對,然而,迷悟賓主,卻見得分明,故佛有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若是主賓不分,迷悟不辨,一塌糊塗,則非佛境界。

第二句,意中玄:“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釋迦悟道後,感嘆奇哉,我法妙難思,如何向人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與佛無異,“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一一微塵,皆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眾生。”這便是如來意。

佛於絕對境界中,流出一意:我當教導眾生,認取自家如來智慧,免除夢幻顛倒之苦,獲得諸佛本然之樂。我當破彼微塵,出大經卷,饒益一切眾生。這便是諸佛如來大悲的意,也是祖師西來的意。

此一意,即是千經萬論的意,即是教外別傳的意,即是祖師西來的意。有此一意,方有種種言說教化。猶如平時說話,有人問曰,汝有意見麼?自己若有意見,便會表達出來。若是表達出來,便是言語文字。諸佛如來,將大悲意表大出來,便是諸佛如來的句中玄。

諸佛教化,未發言時,也是先有這一意:令諸眾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脫落夢幻顛倒之苦。據此一意,對根當機,應緣而施,故有十二部經。

諸佛經教,皆依此意而有,此意只從一心而生。悟了這一心,則自然起大悲之意,則自然起利益眾生之願。據此一意,據此一願,則自然出生種種教化,經典言句。

第三句——“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有人稱作句中玄。

由心體而起意,由意願而成教。心體,就是妙體,就是諸佛境界,就是法界淨土。意,就是諸佛意,意在諸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究竟解脫。教,針對不同的根器,一意而演化出的無量妙義,便是經典言句。無量經典言句,指示同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一切作用的裡頭人,就是一切作用的主人公。

臨濟祖師雲:“一句語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下座。”

一句三玄,三玄九要,若會,則清清楚楚。若不會,則無有理路。會了也好,不會也好。會了,則是印心之說。不會,則成堵死之作。若能入得無理路,則能死中而得真活。

問:“一句語須具三玄門”。如何是這一句?

答曰:此一句,不是言語文字,不是某一句話。猶如“十方世界,恆沙諸佛,盡在我人這一念心中”。這裡所說的“一念心”,便不是起心動念的這個意義上的一念心,便不是生生滅滅的一念心,而是指這個空明朗淨的無相真心。同樣,臨濟祖師所說的“一句語須具三玄門”,這裡所說的“一句語”,便不是有生有滅的一句話,而是能生千言萬語的這個妙明真心,或曰無相真心。唯此妙明真心,才是遍含萬相的,唯此無相真心,才是能生萬法的,唯此一句,才是能生萬句的,才是能生三玄的,也是能生百千萬億無量玄的。其實,這能生百千萬句的,就是佛,就是能生萬法的自性,就是普照大千的本來人。

演唱宗乘的人,要會得這一句。若也不會這一句,則不能演唱宗乘。若也開口亂道,則成野幹鳴,而非獅子吼。

會得這一句,卻不是解得這一句,而是證得這一句,而是見得這一心。若非親證親見,而是思而知,慮而解,則是鬼家活計。

僅僅會的這一句,還不能稱作演唱宗乘的人。只會得這一句,只會得這清清淨淨的素法身,那只是高高山頂立的人,還行不得深深海底行,更行不得山頂、海底一併蕩去的本來真。猶如德山禪師,他從龍潭禪師處悟得這一句,也只是悟得這個素法身,也只到得高高山頂,而行不得深深海底,更不能將海底作山頂,將山頂作海底,乃至山頂與海底,渾化雙亡,還我一個本來無事的清平世界。德山悟後,龍潭禪師評價道:“可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德山悟後,又到溈山,也只是呈現這個孤零零的這一句,總是向這一句上落腳,而不得處處是家的大解脫。

(德山)直抵溈山,挾復子上法堂,從西過東,從東過西,顧視方丈,曰:“有麼?有麼?”山(溈山)坐次,殊不顧眄。師(德山)曰:“無。無。”便出至門首,乃曰:“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儀,再入相見。才跨門,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擬取拂子。師便喝,拂袖而出。

溈山至晚,問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已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菴呵佛罵祖去在。”

德山禪師一生都在這一句上住,一生都在這素法身上住,一生都在這高高山頂上住,一生都以兜率內院為家。到了晚年,得到他的弟子巖頭禪師的啟發,而悟了末後句。

一日飯遲,德山託缽下堂。雪峰見,乃曰:“鍾未鳴,鼓未響,託缽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雪峰舉似巖頭禪師。巖頭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大德山,是指德山宣鑑。小德山,是指雪峰義存。“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這話傳到德山那裡,德山心想:“巖頭不認可我,莫非我還未徹?”就這一念,“莫非我還未徹?”正是他德山未徹處。德山遂令侍者請巖頭來,問曰:“汝不肯老僧那?”巖頭密啟其意。德山乃休。可見德山,一生未得休,他總是拿著個東西。拿著個什麼?今日休去,明日上堂,果然不同尋常。巖頭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

演唱宗乘中事,僅僅會了法身體,這還不狗,還要將法體與法相,渾化雙亡,到得翠竹即法身、黃花即般若的境地。僅僅住在這素法身上,僅僅住在這兜率內院裡,以兜率內院為家,於外院種種作為,還要回內院住去,還是未能達到臨濟祖師所說的演唱宗乘的標準。從初發心,到圓滿成就,這期間的路途,要見得清清楚楚,方能演唱宗乘中事,方能不拘一格接引人,方能主隨客便,而不失主位,方能演唱宗乘,有骨有髓,有血有肉。試看燈錄,有七八成的禪師,總是顯擺孤零零的這一點,經也不說了,教也不講了,什麼佛是老比丘,經是拭疣紙。如此與人說,人若不會,他便生了個我會而人不會的人我之見。試看雲門禪師的公案:

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師(雲門)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雲門這麼一打,則人也未度得,佛也失威光,唯有云門禪師,赫赫然,超佛越祖。這一舉措,有甚益處?只見後人贊他雲門報佛恩,未見有人指出他的病處,扭轉乾坤,恢復直指人心的祖師禪。

以六祖惠能作標準,則見後來的禪師,能夠圓滿說法的,則少之又少。針對這種情況,臨濟祖師的“一句語須具三玄門”,當悉心體察,不可漫不經心,輕易滑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