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廣東省地方窯口——惠東白馬窯

惠州的陶器歷史也能追溯到春秋時期,古窯址如博羅園洲梅花墩、龍溪銀崗等,都是當時震驚考古界的大發現。

有記者從惠州博物館的《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推薦材料》發現,位於惠東縣白盆珠鎮白馬村的白馬窯,正在吸引著各方的注意。有專家認為,白馬窯規模大、產量高,產品以銷往東南亞各國為主。這些產品的運輸路線極有可能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或部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海外,白馬窯將成為各級專家進行考證的重要遺址。


淺談廣東省地方窯口——惠東白馬窯

惠州博物館供圖

位於惠東縣白盆珠鎮白馬村的白馬窯,將成為各級專家考證的重要遺址。

追溯

窯址早在1954年就被發現

出乎意料的是,白馬窯址並非近些年才被發現,而是早在1954年。1954年廣東各地發現了6處古代陶瓷遺址,分別是潮州的百窯村、竹竿山、洪厝埠,潮安的鳳憲埠,陽江的 ,還有惠陽的白馬山。

白馬窯的發現被公開報道後,廣東省博物館著名陶瓷考古學家曾廣億教授在1955年6月就帶隊前往勘察,初步發現白馬窯的“遺物分佈範圍很廣,堆積層厚度均在4米上下”。1984年,惠東縣文物普查組到該窯址試掘,出土有完整的碟、盤、碗、墊筒等。

現況

白馬窯遺址遍地碎瓷片

淺談廣東省地方窯口——惠東白馬窯

白馬窯遺址地表上遍佈瓷器碎片

有記者與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專家來到白馬村探訪白馬窯遺址。白馬窯址分佈在白馬河兩岸的合兜墩、茶頭崬、下坑、伯公崀、江板、楓樹頭、窯下、嶺排、下寨、豐樹頭等小山包上。據當地村民傳說,過去在白馬村一帶有99條瓷窯,產品遠銷東南亞,可見當時陶瓷業相當興旺發達。

考察人員在這些小山包周圍隨處可見大量窯磚、匣缽和各類瓷片。記者翻揀了許久,始終未能找到一件完整的瓷器,而且有不少瓷器是在燒製過程中就已經變形破裂了。難怪半個多世紀前曾廣億教授來到這裡時,已經發現“完整的器物不易採得,幾乎全是廢品”。

報告

瓷器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據惠州博物館出具的白馬窯考古報告介紹,白馬窯器物胎體較厚重,呈灰白色,內外均施豆青色釉,釉色圓潤飽滿,瓷質硬,燒造火候較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對出土文物的器形、釉色、胎質和燒製工藝進行對照分析,初步斷定為明代早期瓷窯,燒造工藝為仿龍泉窯。

根掘白馬窯址的現場勘察發掘和當地村民傳說,白馬窯主要生產日用陶瓷,雖然產品單一,但規模宏大,產量豐富,以銷往東南亞各國為主。惠東縣水陸交通發達,舊時走水道可從西枝江直達東江再到廣州,繼可通過沿海港口通往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等地,這為白馬窯產品通過海上運輸通道提供了極大便利。

惠州博物館的考古報告指出,白馬窯產品的運輸路線極有可能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或部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海外。因此,窯址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這對於研究廣東地區陶瓷史和明代粵東瓷器外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科學價值。

淺談廣東省地方窯口——惠東白馬窯

從白馬窯遺址挖掘現場可以看出,白馬窯規模不小


新推論

白馬山優越自然資源成就了白馬窯

白馬窯址地處白盆珠鎮蓮花山脈東支白馬山西側,白馬河兩岸的小山包上,白馬河、鄉廠溪等河流縱橫交錯,水的落差較大,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為白馬窯生產帶來極大便利。

我們知道生產瓷器的瓷土要經過水碓的練制、沖洗等工藝後方可製作,聰明的白馬人便利用水的落差,搭起碓寮安裝水車、水碓練制瓷土。另外,窯址附近四面環山,柴草豐盛,為燒成瓷器提供豐富的燃料。


淺談廣東省地方窯口——惠東白馬窯

不少瓷器碎片上面刻有文字和符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