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電影中主人公前後返回過去十次,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就像埃文後來企圖尋求父親幫助,但父親讓他放棄,並告訴他,“你不是上帝”。

真實來自於痛苦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電影中主人公前後返回過去十次,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就像埃文後來企圖尋求父親幫助,但父親讓他放棄,並告訴他,“你不是上帝”。

真實來自於痛苦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就電影對穿越時間線一主題而言,雖然主人公埃文通過日記改變過去有悖常理,但是我們在觀看過程中並無嗤之以鼻的不信任,而電影之所以拍得如此真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的出發點還是以“人”這個侷限的生命體為中心,沒有脫離無所不能的“上帝”視野。假如電影拍成埃文可以控制事物發展,電影就會顯得虛無、不可信。由此看來,我們對未知事物有著一種天生的敬畏,這種敬畏感在我看來,或可理解為來自於痛苦的真實。在《黑客帝國》中機器人開始時候營造出的世界是完美快樂的,但是很快發現,人們對自身開始不斷地懷疑,這個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是唯有痛苦才能讓世界變得真實起來。在《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中,這種理論同樣有效。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嚐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電影中主人公前後返回過去十次,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就像埃文後來企圖尋求父親幫助,但父親讓他放棄,並告訴他,“你不是上帝”。

真實來自於痛苦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就電影對穿越時間線一主題而言,雖然主人公埃文通過日記改變過去有悖常理,但是我們在觀看過程中並無嗤之以鼻的不信任,而電影之所以拍得如此真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的出發點還是以“人”這個侷限的生命體為中心,沒有脫離無所不能的“上帝”視野。假如電影拍成埃文可以控制事物發展,電影就會顯得虛無、不可信。由此看來,我們對未知事物有著一種天生的敬畏,這種敬畏感在我看來,或可理解為來自於痛苦的真實。在《黑客帝國》中機器人開始時候營造出的世界是完美快樂的,但是很快發現,人們對自身開始不斷地懷疑,這個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是唯有痛苦才能讓世界變得真實起來。在《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中,這種理論同樣有效。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嚐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有許多人煢煢一生沉浸過往,希求改變,可惜到頭來的結果想必和埃文的結局別無兩樣,倒不如活在當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反而會活出一片嶄新的天地。電影《蝴蝶效應》中埃文的經歷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其實都有跡可循,想要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諦,埃文對記憶缺憾的拼命改變或可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一些教訓。

生命中的種種缺憾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電影中主人公前後返回過去十次,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就像埃文後來企圖尋求父親幫助,但父親讓他放棄,並告訴他,“你不是上帝”。

真實來自於痛苦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就電影對穿越時間線一主題而言,雖然主人公埃文通過日記改變過去有悖常理,但是我們在觀看過程中並無嗤之以鼻的不信任,而電影之所以拍得如此真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的出發點還是以“人”這個侷限的生命體為中心,沒有脫離無所不能的“上帝”視野。假如電影拍成埃文可以控制事物發展,電影就會顯得虛無、不可信。由此看來,我們對未知事物有著一種天生的敬畏,這種敬畏感在我看來,或可理解為來自於痛苦的真實。在《黑客帝國》中機器人開始時候營造出的世界是完美快樂的,但是很快發現,人們對自身開始不斷地懷疑,這個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是唯有痛苦才能讓世界變得真實起來。在《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中,這種理論同樣有效。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嚐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有許多人煢煢一生沉浸過往,希求改變,可惜到頭來的結果想必和埃文的結局別無兩樣,倒不如活在當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反而會活出一片嶄新的天地。電影《蝴蝶效應》中埃文的經歷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其實都有跡可循,想要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諦,埃文對記憶缺憾的拼命改變或可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一些教訓。

生命中的種種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導演對電影節奏的把握非常嫻熟,在電影前半個小時,給我們營造的氛圍是驚悚、魔幻、玄而又玄,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好奇心。故事截取了埃文成長過程中的六個詭異片段,為後文中的發展做了有力鋪墊。第一個片段是埃文畫了一副殺人圖畫,隨之遺忘;第二個片段中埃文母親看到埃文莫名拿起刀具;第三個片段是埃文去好友凱莉、湯米家玩,遇到了變態的好友父親;第四個片段中埃文去拜訪了父親;第五個片段是六年之後埃文和小夥伴玩耍,用雷管將信箱炸燬;第六個片段中由於埃文正值青春,與凱莉相愛,引起湯米的不滿,將埃文的狗燒死。

在後面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六個片段之所以被埃文遺忘,是因為長大後他要靠這六段記憶去改變人生軌跡。因此,完全可以把這六個片段理解為埃文的六個人生節點,每個節點的改變都能讓之後的人生軌跡完全扭曲。同時,這六個片段中湯米父親拍攝事件、信箱炸燬事件、燒狗事件對埃文造成了不小影響,也是他著力改變的記憶缺憾。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電影中主人公前後返回過去十次,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就像埃文後來企圖尋求父親幫助,但父親讓他放棄,並告訴他,“你不是上帝”。

真實來自於痛苦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就電影對穿越時間線一主題而言,雖然主人公埃文通過日記改變過去有悖常理,但是我們在觀看過程中並無嗤之以鼻的不信任,而電影之所以拍得如此真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的出發點還是以“人”這個侷限的生命體為中心,沒有脫離無所不能的“上帝”視野。假如電影拍成埃文可以控制事物發展,電影就會顯得虛無、不可信。由此看來,我們對未知事物有著一種天生的敬畏,這種敬畏感在我看來,或可理解為來自於痛苦的真實。在《黑客帝國》中機器人開始時候營造出的世界是完美快樂的,但是很快發現,人們對自身開始不斷地懷疑,這個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是唯有痛苦才能讓世界變得真實起來。在《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中,這種理論同樣有效。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嚐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有許多人煢煢一生沉浸過往,希求改變,可惜到頭來的結果想必和埃文的結局別無兩樣,倒不如活在當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反而會活出一片嶄新的天地。電影《蝴蝶效應》中埃文的經歷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其實都有跡可循,想要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諦,埃文對記憶缺憾的拼命改變或可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一些教訓。

生命中的種種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導演對電影節奏的把握非常嫻熟,在電影前半個小時,給我們營造的氛圍是驚悚、魔幻、玄而又玄,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好奇心。故事截取了埃文成長過程中的六個詭異片段,為後文中的發展做了有力鋪墊。第一個片段是埃文畫了一副殺人圖畫,隨之遺忘;第二個片段中埃文母親看到埃文莫名拿起刀具;第三個片段是埃文去好友凱莉、湯米家玩,遇到了變態的好友父親;第四個片段中埃文去拜訪了父親;第五個片段是六年之後埃文和小夥伴玩耍,用雷管將信箱炸燬;第六個片段中由於埃文正值青春,與凱莉相愛,引起湯米的不滿,將埃文的狗燒死。

在後面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六個片段之所以被埃文遺忘,是因為長大後他要靠這六段記憶去改變人生軌跡。因此,完全可以把這六個片段理解為埃文的六個人生節點,每個節點的改變都能讓之後的人生軌跡完全扭曲。同時,這六個片段中湯米父親拍攝事件、信箱炸燬事件、燒狗事件對埃文造成了不小影響,也是他著力改變的記憶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首先,讓我們現回到埃文最初的現實當中。湯米父親的變態讓凱莉自小對生活充滿失望,因此,在長大後一事無成,於一家餐廳裡卑微打工。埃文在發現自己可以回到過去,看到記憶真相時,特地向多年未見的凱莉求證,此次事件對凱莉影響極大,埃文離開之後,凱莉自殺身亡。

用雷管炸燬信箱事件中,埃文回到過去才知道,原來當時一對母子也在此次事件中喪生。之後的燒狗事件,蘭尼親眼目睹了湯米的殘暴。這兩件事情對蘭尼影響極大,當埃文去拜訪蘭尼時,發現蘭尼精神痴呆。

和普通大眾一樣,這些是埃文人生中的缺憾,但不同於普通人,埃文發現自己可以改變過去,這讓他驚喜之極。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終究為人,永遠成為不了上帝。改變過去的後果就是蝴蝶效應引起的其他的不如意。

不能消除的不如意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電影中主人公前後返回過去十次,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就像埃文後來企圖尋求父親幫助,但父親讓他放棄,並告訴他,“你不是上帝”。

真實來自於痛苦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就電影對穿越時間線一主題而言,雖然主人公埃文通過日記改變過去有悖常理,但是我們在觀看過程中並無嗤之以鼻的不信任,而電影之所以拍得如此真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的出發點還是以“人”這個侷限的生命體為中心,沒有脫離無所不能的“上帝”視野。假如電影拍成埃文可以控制事物發展,電影就會顯得虛無、不可信。由此看來,我們對未知事物有著一種天生的敬畏,這種敬畏感在我看來,或可理解為來自於痛苦的真實。在《黑客帝國》中機器人開始時候營造出的世界是完美快樂的,但是很快發現,人們對自身開始不斷地懷疑,這個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是唯有痛苦才能讓世界變得真實起來。在《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中,這種理論同樣有效。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嚐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有許多人煢煢一生沉浸過往,希求改變,可惜到頭來的結果想必和埃文的結局別無兩樣,倒不如活在當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反而會活出一片嶄新的天地。電影《蝴蝶效應》中埃文的經歷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其實都有跡可循,想要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諦,埃文對記憶缺憾的拼命改變或可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一些教訓。

生命中的種種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導演對電影節奏的把握非常嫻熟,在電影前半個小時,給我們營造的氛圍是驚悚、魔幻、玄而又玄,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好奇心。故事截取了埃文成長過程中的六個詭異片段,為後文中的發展做了有力鋪墊。第一個片段是埃文畫了一副殺人圖畫,隨之遺忘;第二個片段中埃文母親看到埃文莫名拿起刀具;第三個片段是埃文去好友凱莉、湯米家玩,遇到了變態的好友父親;第四個片段中埃文去拜訪了父親;第五個片段是六年之後埃文和小夥伴玩耍,用雷管將信箱炸燬;第六個片段中由於埃文正值青春,與凱莉相愛,引起湯米的不滿,將埃文的狗燒死。

在後面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六個片段之所以被埃文遺忘,是因為長大後他要靠這六段記憶去改變人生軌跡。因此,完全可以把這六個片段理解為埃文的六個人生節點,每個節點的改變都能讓之後的人生軌跡完全扭曲。同時,這六個片段中湯米父親拍攝事件、信箱炸燬事件、燒狗事件對埃文造成了不小影響,也是他著力改變的記憶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首先,讓我們現回到埃文最初的現實當中。湯米父親的變態讓凱莉自小對生活充滿失望,因此,在長大後一事無成,於一家餐廳裡卑微打工。埃文在發現自己可以回到過去,看到記憶真相時,特地向多年未見的凱莉求證,此次事件對凱莉影響極大,埃文離開之後,凱莉自殺身亡。

用雷管炸燬信箱事件中,埃文回到過去才知道,原來當時一對母子也在此次事件中喪生。之後的燒狗事件,蘭尼親眼目睹了湯米的殘暴。這兩件事情對蘭尼影響極大,當埃文去拜訪蘭尼時,發現蘭尼精神痴呆。

和普通大眾一樣,這些是埃文人生中的缺憾,但不同於普通人,埃文發現自己可以改變過去,這讓他驚喜之極。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終究為人,永遠成為不了上帝。改變過去的後果就是蝴蝶效應引起的其他的不如意。

不能消除的不如意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埃文長大以後一共進行了十次記憶返回,直到最後他痛苦地發現,原來世界從來不存在完美,只有回到母親腹中,自行剪斷臍帶,讓自己流產消失,才能成就別人。原來幸福是用犧牲換來的。

埃文前兩次記憶返回純屬偶然。一次是他回到燒狗事件,一次是回到信箱爆炸事件,這兩次他向蘭尼和凱莉求證之後,讓他發現了自己的這項特異功能。於是,埃文首先企圖通過改變過去來避免凱莉的自殺。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電影中主人公前後返回過去十次,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就像埃文後來企圖尋求父親幫助,但父親讓他放棄,並告訴他,“你不是上帝”。

真實來自於痛苦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就電影對穿越時間線一主題而言,雖然主人公埃文通過日記改變過去有悖常理,但是我們在觀看過程中並無嗤之以鼻的不信任,而電影之所以拍得如此真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的出發點還是以“人”這個侷限的生命體為中心,沒有脫離無所不能的“上帝”視野。假如電影拍成埃文可以控制事物發展,電影就會顯得虛無、不可信。由此看來,我們對未知事物有著一種天生的敬畏,這種敬畏感在我看來,或可理解為來自於痛苦的真實。在《黑客帝國》中機器人開始時候營造出的世界是完美快樂的,但是很快發現,人們對自身開始不斷地懷疑,這個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是唯有痛苦才能讓世界變得真實起來。在《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中,這種理論同樣有效。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嚐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有許多人煢煢一生沉浸過往,希求改變,可惜到頭來的結果想必和埃文的結局別無兩樣,倒不如活在當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反而會活出一片嶄新的天地。電影《蝴蝶效應》中埃文的經歷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其實都有跡可循,想要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諦,埃文對記憶缺憾的拼命改變或可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一些教訓。

生命中的種種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導演對電影節奏的把握非常嫻熟,在電影前半個小時,給我們營造的氛圍是驚悚、魔幻、玄而又玄,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好奇心。故事截取了埃文成長過程中的六個詭異片段,為後文中的發展做了有力鋪墊。第一個片段是埃文畫了一副殺人圖畫,隨之遺忘;第二個片段中埃文母親看到埃文莫名拿起刀具;第三個片段是埃文去好友凱莉、湯米家玩,遇到了變態的好友父親;第四個片段中埃文去拜訪了父親;第五個片段是六年之後埃文和小夥伴玩耍,用雷管將信箱炸燬;第六個片段中由於埃文正值青春,與凱莉相愛,引起湯米的不滿,將埃文的狗燒死。

在後面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六個片段之所以被埃文遺忘,是因為長大後他要靠這六段記憶去改變人生軌跡。因此,完全可以把這六個片段理解為埃文的六個人生節點,每個節點的改變都能讓之後的人生軌跡完全扭曲。同時,這六個片段中湯米父親拍攝事件、信箱炸燬事件、燒狗事件對埃文造成了不小影響,也是他著力改變的記憶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首先,讓我們現回到埃文最初的現實當中。湯米父親的變態讓凱莉自小對生活充滿失望,因此,在長大後一事無成,於一家餐廳裡卑微打工。埃文在發現自己可以回到過去,看到記憶真相時,特地向多年未見的凱莉求證,此次事件對凱莉影響極大,埃文離開之後,凱莉自殺身亡。

用雷管炸燬信箱事件中,埃文回到過去才知道,原來當時一對母子也在此次事件中喪生。之後的燒狗事件,蘭尼親眼目睹了湯米的殘暴。這兩件事情對蘭尼影響極大,當埃文去拜訪蘭尼時,發現蘭尼精神痴呆。

和普通大眾一樣,這些是埃文人生中的缺憾,但不同於普通人,埃文發現自己可以改變過去,這讓他驚喜之極。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終究為人,永遠成為不了上帝。改變過去的後果就是蝴蝶效應引起的其他的不如意。

不能消除的不如意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埃文長大以後一共進行了十次記憶返回,直到最後他痛苦地發現,原來世界從來不存在完美,只有回到母親腹中,自行剪斷臍帶,讓自己流產消失,才能成就別人。原來幸福是用犧牲換來的。

埃文前兩次記憶返回純屬偶然。一次是他回到燒狗事件,一次是回到信箱爆炸事件,這兩次他向蘭尼和凱莉求證之後,讓他發現了自己的這項特異功能。於是,埃文首先企圖通過改變過去來避免凱莉的自殺。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埃文回到那次湯米父親拍攝事件,當湯米父親要求埃文和凱莉脫衣服時,埃文勇敢地做出了反抗。這次事件讓湯米父親不再變態,也讓凱莉健康成長,後來和埃文讀了同一所大學,並且相愛。可誰知道,由於湯米反對,埃文出手不小心將湯米打死,鋃鐺入獄。在監獄中他進行了兩次返回過去,第一次是為了讓獄友幫助自己取回日記,證明自己是上帝使者;第二次,他回到了燒狗事件。此次回去,他本來要拯救那條狗,讓蘭尼拿著武器,割斷繩子,可誰知道,蘭尼出手將湯米刺死。此次事件,讓凱莉成為了妓女,蘭尼成為了精神病人。

埃文不願看到自己所愛之人和朋友的悲慘結局,因此再次決定改變記憶,而這回他重新回到被炸信箱事件中,勇敢去拯救那對母子時,自己的四肢卻被炸掉。母親面對兒子的殘疾,染上煙癮,得了癌症。埃文為了拯救母親,又返回到了湯米父親拍攝事件,這回他用雷管威脅湯米父親時,不小心將凱莉炸死,自己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

《蝴蝶效應》於2004年上映,這部製片成本只有1300萬美元的電影,卻意外地獲得了5793萬美元的票房,四倍之多收益的電影在當年的美國影院並不多見。可惜的是,這部被觀眾嘖嘖稱道的電影,卻被許多影評人不屑——或可因為這部電影商業片味道濃厚——雖然劇情一波三折,觀感很爽,但是深度不夠。像美國重要的電影展奧斯卡、金球獎均不見《蝴蝶效應》的身影,只有魔幻、奇幻類獎項給予了些許垂青——如土星獎、星雲獎,不過也僅止步於提名。不過,票房或許說明了一切,在觀眾心中,《蝴蝶效應》應該算是無冕之王了。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蝴蝶效應》構思的巧妙,情節鋪墊與揭開的嚴謹,劇情推進的緊湊,電影完成度如此之高,在我觀影經歷中難得一見。如此繁雜新穎的劇情設定,離不開背後電影人的努力。該片開拍前的六年間,導演埃裡克·佈雷斯和J·麥凱伊·格魯伯對劇本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他們把主人公埃文的時間旅行做到無可置疑,複雜的劇情線索梳理足夠清晰,盡最大的可能讓觀眾不感到困惑,方才放下劇本,著手拍攝。當兩位導演合作開拍《蝴蝶效應》的時候,由於他們對劇本反覆整合和考量,對於劇情已經瞭然於心,幾乎可以放下劇本進行場景調度。與此同時,男主角艾什頓·庫奇對電影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混沌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電影靈感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研究。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裡外之颶風”正是該項研究最有名的一句話。1963年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觀察到細微結果,他把一箇中間解提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反算回去。洛倫茲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回來看時,驚訝地發現,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實驗說明,在混沌狀態下,事物發展對初始條件依賴性極大,十分敏感,但凡有一點改變,會引起事物的巨大變化。而這部電影要說明的正是如此。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電影中主人公前後返回過去十次,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就像埃文後來企圖尋求父親幫助,但父親讓他放棄,並告訴他,“你不是上帝”。

真實來自於痛苦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就電影對穿越時間線一主題而言,雖然主人公埃文通過日記改變過去有悖常理,但是我們在觀看過程中並無嗤之以鼻的不信任,而電影之所以拍得如此真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的出發點還是以“人”這個侷限的生命體為中心,沒有脫離無所不能的“上帝”視野。假如電影拍成埃文可以控制事物發展,電影就會顯得虛無、不可信。由此看來,我們對未知事物有著一種天生的敬畏,這種敬畏感在我看來,或可理解為來自於痛苦的真實。在《黑客帝國》中機器人開始時候營造出的世界是完美快樂的,但是很快發現,人們對自身開始不斷地懷疑,這個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是唯有痛苦才能讓世界變得真實起來。在《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中,這種理論同樣有效。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嚐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有許多人煢煢一生沉浸過往,希求改變,可惜到頭來的結果想必和埃文的結局別無兩樣,倒不如活在當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反而會活出一片嶄新的天地。電影《蝴蝶效應》中埃文的經歷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其實都有跡可循,想要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諦,埃文對記憶缺憾的拼命改變或可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一些教訓。

生命中的種種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導演對電影節奏的把握非常嫻熟,在電影前半個小時,給我們營造的氛圍是驚悚、魔幻、玄而又玄,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好奇心。故事截取了埃文成長過程中的六個詭異片段,為後文中的發展做了有力鋪墊。第一個片段是埃文畫了一副殺人圖畫,隨之遺忘;第二個片段中埃文母親看到埃文莫名拿起刀具;第三個片段是埃文去好友凱莉、湯米家玩,遇到了變態的好友父親;第四個片段中埃文去拜訪了父親;第五個片段是六年之後埃文和小夥伴玩耍,用雷管將信箱炸燬;第六個片段中由於埃文正值青春,與凱莉相愛,引起湯米的不滿,將埃文的狗燒死。

在後面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六個片段之所以被埃文遺忘,是因為長大後他要靠這六段記憶去改變人生軌跡。因此,完全可以把這六個片段理解為埃文的六個人生節點,每個節點的改變都能讓之後的人生軌跡完全扭曲。同時,這六個片段中湯米父親拍攝事件、信箱炸燬事件、燒狗事件對埃文造成了不小影響,也是他著力改變的記憶缺憾。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首先,讓我們現回到埃文最初的現實當中。湯米父親的變態讓凱莉自小對生活充滿失望,因此,在長大後一事無成,於一家餐廳裡卑微打工。埃文在發現自己可以回到過去,看到記憶真相時,特地向多年未見的凱莉求證,此次事件對凱莉影響極大,埃文離開之後,凱莉自殺身亡。

用雷管炸燬信箱事件中,埃文回到過去才知道,原來當時一對母子也在此次事件中喪生。之後的燒狗事件,蘭尼親眼目睹了湯米的殘暴。這兩件事情對蘭尼影響極大,當埃文去拜訪蘭尼時,發現蘭尼精神痴呆。

和普通大眾一樣,這些是埃文人生中的缺憾,但不同於普通人,埃文發現自己可以改變過去,這讓他驚喜之極。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終究為人,永遠成為不了上帝。改變過去的後果就是蝴蝶效應引起的其他的不如意。

不能消除的不如意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埃文長大以後一共進行了十次記憶返回,直到最後他痛苦地發現,原來世界從來不存在完美,只有回到母親腹中,自行剪斷臍帶,讓自己流產消失,才能成就別人。原來幸福是用犧牲換來的。

埃文前兩次記憶返回純屬偶然。一次是他回到燒狗事件,一次是回到信箱爆炸事件,這兩次他向蘭尼和凱莉求證之後,讓他發現了自己的這項特異功能。於是,埃文首先企圖通過改變過去來避免凱莉的自殺。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埃文回到那次湯米父親拍攝事件,當湯米父親要求埃文和凱莉脫衣服時,埃文勇敢地做出了反抗。這次事件讓湯米父親不再變態,也讓凱莉健康成長,後來和埃文讀了同一所大學,並且相愛。可誰知道,由於湯米反對,埃文出手不小心將湯米打死,鋃鐺入獄。在監獄中他進行了兩次返回過去,第一次是為了讓獄友幫助自己取回日記,證明自己是上帝使者;第二次,他回到了燒狗事件。此次回去,他本來要拯救那條狗,讓蘭尼拿著武器,割斷繩子,可誰知道,蘭尼出手將湯米刺死。此次事件,讓凱莉成為了妓女,蘭尼成為了精神病人。

埃文不願看到自己所愛之人和朋友的悲慘結局,因此再次決定改變記憶,而這回他重新回到被炸信箱事件中,勇敢去拯救那對母子時,自己的四肢卻被炸掉。母親面對兒子的殘疾,染上煙癮,得了癌症。埃文為了拯救母親,又返回到了湯米父親拍攝事件,這回他用雷管威脅湯米父親時,不小心將凱莉炸死,自己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蝴蝶效應》:人生不如意是常態

​可以見得,埃文反反覆覆進行了數次折騰,終於發現原來事物發展總是存在某種平衡,幸福和痛苦有著種種關聯性,自己根本不能把一切事物修改成完美。無論是信箱被炸事件、拍攝事件、燒狗事件都有一個不可調和的因素,就是自己。如果自己不存在了,這一切便迎刃而解。最終埃文決定回到母胎,讓自己流產。湯米和凱莉被父母收養,一切都變得美好了起來。

《蝴蝶效應》構思巧妙精煉,以失憶做鋪墊,以記憶回溯來揭露人生至理,在穿越類的影視劇中算是翹楚之作。電影中主人公埃文能夠穿回過去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於我們現實生活其實不無啟示。試想一下,有多少人沉浸在過去的失意之中,又有多少人企圖在未來彌補過去的缺憾!這些人所作所為和電影中主人公本質上其實並沒有區別。埃文的經歷實則在告訴我們人生中不如意是常態,於其顧影自憐,不如勇敢面對。過去是不能改變的,唯有活在當下,珍惜現在擁有的,這是真正幸福。一如嘉措活佛說的那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