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塑料微珠引發的“蝴蝶效應”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圓。就好比,某天早晨你刷牙時,白色牙膏中的小藍顆粒——我們叫它塑料微珠,在刷完牙和著沫兒順水沖走後,可能會在某個傍晚,又出現在你家餐桌上的金槍魚罐頭中。

被生產製造,被填入產品,被人類使用,被衝入下水道,被匯入大海,被海洋生物食用,再隨著被捕獲的宿主回到人類餐桌,這是一顆不起眼的、直徑甚至不到2mm的塑料微珠的365種命運之一。


一顆塑料微珠引發的“蝴蝶效應”


其餘的364種,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

它或者出現在魚蝦、貝類、浮游生物的腹中,或者影響牡蠣的繁殖,或者吸附一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被某些鳥類攝取。多數命運被寫入環境汙染史。

所幸的是,越來越多有識之士開始採取行動,抵抗這些命運的發生。

“珠”遊記


1993年,英國的海洋生態學家Richard Thompson在馬恩島參加海灘淨化活動時,漲潮處的沙灘上,一些微小顆粒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些微小顆粒後來被確定為是“微型塑料”。這些極細小、極隱蔽的海洋垃圾,毫無疑問,是人類生產生活,最終流入海洋的產物。塑料微珠,正是其中一種。

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製成的塑料微珠,約針尖大小,不溶於水,通常用來填充膏體,做摩擦、粘度調節等作用,在牙膏、磨砂潔面乳/身體乳、去角質產品等個人護理品中非常常見。


一顆塑料微珠引發的“蝴蝶效應”


一顆塑料微珠,是怎樣在廣袤的海洋中掀起汙染巨浪的呢?

這要從塑料微珠的使用場景說起。許多含有塑料微珠的個人護理品為洗去型,如磨砂潔面乳、去角質產品或者牙膏,在被水沖走後,沿下水道彙集到汙水處理廠。由於顆粒極幼小,無法被完全過濾,絕大部分微珠最終被排入河流及海洋。

在中國,每年這樣被排入江河湖海的微珠量有多少?香港的兩位研究者Pui Kwan Cheung和Lincoln Fok去年10月發表在《水研究》上的論文顯示,他們購買了9款磨砂膏,提取了所有的微珠,發現平均每g膏體的微珠數達20860顆。他們估算,平均每年,約有209.7萬億顆微珠排放到中國大陸的水生環境中,相當於306.9噸。

微珠流入水生環境後,由於不能降解,或溶解於水,它們長期沉積漂浮在水體中,或者被一些海洋生物、貝類食用,如牡蠣、貽貝、金槍魚、鮭魚和鳳尾魚,最終回到人類餐桌。


一顆塑料微珠引發的“蝴蝶效應”


最早開始關注微型塑料汙染的Richard Thompson在研究多年後,在普利茅斯附近的海灣收集了10種類型,共504條魚。解剖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魚腸子都有微型塑料。同樣有數據顯示,在英吉利海峽捕獲的36.5%的魚以及83%的挪威龍蝦都含有塑料微珠的常見成分。

除了在體內積聚外,微塑料還可能對海洋生態產生影響。一些研究表明,暴露於聚苯乙烯微塑料的牡蠣可能因此影響繁殖,而貽貝則會出現壓力跡象。

塑料微珠還會吸收海洋環境中的多氯聯苯和DDT(即臭名昭著的“滴滴涕”),在被一些魚類、鳥類食用後,這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可能會在食物鏈中積累,從物種轉移到物種,最終對人類產生影響。


一顆塑料微珠引發的“蝴蝶效應”


排“珠”運動


一顆塑料微珠,就如南美洲熱帶雨林裡扇動翅膀的那隻蝴蝶一樣,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撼動了現有的海洋保護政策格局。

作為塑料微珠的添加者,化妝品企業是較早意識到塑料微珠與海洋汙染之間關係的群體。2012年,聯合利華成為第一家宣佈逐步淘汰塑料微珠的跨國公司。歐萊雅、寶潔、漢高等企業均加入其中,開始調整產品配方,淘汰或者用礦物質、水果仁粉或天然蠟等來替代塑料微珠。

一些國家也開始紛紛制定“微珠禁令”。2016年起,美國、法國、英國、新西蘭、瑞典、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紛紛開始禁止銷售和生產含有塑料微珠的洗去型個人護理品,包括洗面奶、沐浴露、牙膏等。

韓國甚至從2017年7月起,全面禁止在化妝品中使用塑料微珠。

印度亦表示,其“微珠禁令”將於2020年生效。


一顆塑料微珠引發的“蝴蝶效應”


就在“微珠禁令”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時,也有環保組織發現了不對勁。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贊助的Beat the Microbead(擊敗微珠)表示,由於工業上常常將微塑料狹隘地定義為聚乙烯顆粒,因此,當化妝品行業開始逐步淘汰塑料微珠時,有的企業只是放棄聚乙烯,轉而選擇了其他微塑料。因此,由化妝品對水域帶來的塑料汙染並沒有停止。

Beat the Microbead希望,能立法禁止所有國家的化妝品中的所有5毫米甚至5毫米以下的微塑料;公司、生產商和品牌公開宣佈其產品100%不含微塑料。

目前為止,這一激進的倡導還沒有泛起特別大的水花。但從2018年各國針對個護產品中塑料微珠的約束或禁令態度來看,這一天的到來應該為時不遠。

面對塑料微珠,我們可以做什麼?


作為供需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消費者在面對塑料微珠時,可以做的有什麼?

首先,當然是拒絕使用含有塑料微珠的個人護理品,包括且不限於牙膏、磨砂潔面乳、磨砂身體乳、去角質產品。除了可以肉眼判斷產品是否含有塑料微珠,留意產品成分是否有“聚乙烯,聚丙烯,聚乳酸(PLA),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字樣,也可以進行判定。


一顆塑料微珠引發的“蝴蝶效應”


對於已經購買的含有微珠的產品,Beat the Microbead給出的建議是,直接將產品寄回給生產商,並表明自己拒絕使用和購買的理由,敦促對方停止使用塑料微珠;或者將手中現有產品全部擠進垃圾桶丟棄,以被送去填埋或焚燒,使之不會流入海洋。

Beat the Microbead甚至出品了一款同名app,持續記錄個護產品的微塑料使用情況,並提供掃描產品條碼服務,以幫助消費者甄別其是否含有塑料微珠。

這一切看起來並不難,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付出的行動。身為消費者,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票。

參考資料:1.Pui Kwan Cheung,Lincoln Fok,‘Characterisation of plastic microbeads in facial scrubs and their estimated emissions in Mainland China’,in:Water Research,Volume 122, 1 October 2017, Pages 53-612.Rossana Sussarellu, ‘Oyster reproduction is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2430–2435, in: PNAS, vol. 113 no. 9. 3.Y. Mato et al, ‘Plastic Resin Pellets as a Transport Medium of Toxic Chemical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1, 35(2), pp.318-324.4.http://www.beatthemicrobead.org/5.https://www.5gyres.org/microbeads/



一顆塑料微珠引發的“蝴蝶效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