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代目作為承前啟後之主,往往遭到低估。實際上他們的作用不見得輸給開國之君。楊堅何等雄才大略,楊隋也不免二世而亡。秦朝諸多弊端雖然在始皇晚年就已經浮現,但如果二世有很強才能,亦可逆天改命

朱棣近些年來在網絡上頗有爭議,貶者認為永樂盛世有很大水分,朱棣五徵漠北更是徒勞無功。然而他們的眼界似乎太窄了些,把目光都放在五徵漠北、七下西洋、永樂大典上頭,彷彿朱棣就沒幹過別的事情了。

就好像貶低漢武帝的人認為漢武帝一輩子就是打個匈奴,沒能滅掉匈奴還搞得【戶口減半,國內空】(實際人口損失在400萬左右)。他們不知道,漢武帝還平定了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浙南、福建、廣西、廣東、雲南、貴州、新疆、河湟,還有現在已經丟掉的越南和朝鮮半島。可以說,漢武帝打出了漢人在今後2000年裡的生存空間。

朱棣的民政肯定是有水分的,在位期間雖然也有蠲免賑濟,但是“賦入盈羨”的基礎是對於屯田軍戶的剝削,加上大工程搞得多,百姓負擔不會太輕,永樂後期爆發唐賽兒起義就是明證。那麼朱棣又做了什麼呢?

答:進一步開闢漢人生存空間的同時,奠定了今後600年的外交框架,甚至可以延伸到當下的“一帶一路”,以及更遠的未來。

明成祖朱棣:低配版漢武大帝

朱棣

1.開拓運河

很多人只知道,隋運河淤塞之後,新的運河是元朝忽必烈所修,對此頂禮膜拜。

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元代大運河的運輸量如何。

有說法認為,元代大運河每年能夠供應給京師的漕米僅10萬石,出處不可考,但從元代以海運代替漕運來看,運河確實不怎麼好用。

海運用著舒服一些,但是漂沒很嚴重:

海運,始於元至元中。伯顏用朱清、張瑄運糧輸京師,僅四萬餘石。其後日增,至三百萬餘石。初,海道萬三千餘裡,最險惡,既而開生道,稍徑直。後殷明略又開新道,尤便。然皆出大洋,風利,自浙西抵京不過旬日,而漂失甚多。

總之呢,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此後明代運河最高漕運量高達400萬石,運河也成為了溝通南北的大動脈,極大地帶動了沿邊經濟的發展。

2.貴州設省

朱棣的另一項重大貢獻,乃是貴州設省。

漢唐以來,貴州群山便被大大小小的土司頭人佔據,元朝對貴州的控制,不過羈縻而已。安田宋揚四大土司瓜分了貴州大地,宛然裂土封王。

元成宗時代,試圖開疆拓土,曾經在張弘範麾下效力的“金頭將軍”劉深(此人號稱極為驍勇,張弘範的戰功一半是此人之力),受皇命征討泰國境內的“八百媳婦國”。然而劉深路過貴州西部,因徵糧激起土著反抗,水東土司宋隆濟、水西女土司奢節(已故的安氏土司家主安裡之妻)相繼起兵,劉深迎戰之下【深既不能制亂,反為亂眾所制,軍中乏糧,人自相食,計窮勢蹙,倉黃退走,土兵隨擊,以致大敗】【失地千餘里】。

雖然元成宗增兵換將,但戰局仍然缺乏起色,甚至連貴州城(順元城)都被攻陷摧毀,徵行萬戶張宏綱、貴州知州張懷德皆戰死。戰爭進行了兩年之後,水東宋氏發生了分裂,元軍才艱難地將奢節、宋隆濟捕殺。

水西、水東兩土司並未被廢除,其削減的土地很一部分被交給了播州楊氏,導致了播州楊家勢力的壯大。元政府只是重建了貴州城,選址在今天的貴陽。也就是說,元對貴州的實際控制,仍不過貴陽孤城。

到了永樂朝,朱棣借思州田氏內亂之機,果斷介入,遣貴州都指揮使顧城率軍討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予思州田氏毀滅性打擊,令其一蹶不振,一舉奪取了貴州東部銅仁一帶的兩州八府之地。

隨後,朱棣又脅迫水東宋氏交出了大片膏腴之地,擴大了貴陽的管轄範圍,從此在貴州設省,不斷移民,貴州漢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力和文化也快速發展。

明成祖朱棣:低配版漢武大帝

朱棣

3.析分麓川

永樂帝對於雲南同樣重視,延續了永樂朝大力經營雲南的國策。

1388年定邊之戰後,麓川王國雖然損失了一些土地,影響力大跌(詳見拙文《定邊之戰》),但實力仍然雄厚。

思倫發之子思行法在位期間,朱棣繼續削弱麓川,冊封泰族頭人,分割出木邦(今緬甸撣邦北)、孟養(今緬甸克欽邦)、孟定(今臨滄耿馬)、大侯(今臨滄雲縣)、南甸(今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今保山潞江壩)、灣甸(今保山昌寧)、孟連(今臨滄孟連)、者樂甸(今普洱鎮沅)五長官司,使麓川轄地僅剩勐卯、隴川等地,強大的麓川王國一蹶不振,從此雲南大地,始為中國之有。

明成祖朱棣:低配版漢武大帝

朱棣雕像

4.掃清倭氛

在東面,朱棣則解決了從忽必烈時代開始,延續百年的倭寇之禍。

忽必烈東討日本,不但損兵折將,喪師辱國,而且導致了財政困窘的鎌倉幕府經濟崩潰,大量生活不下去的武士下海為寇,整整折騰了元朝百年,元王朝無力剿滅,使得元代沿海軍民痛不欲生。

朱元璋時代諸事紛紜,精力有限,雖然與日本有過往來,但並未能徹底解決倭寇問題。到了朱棣時代,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文武兩開花,一方面令名將劉榮鎮守遼東,在望海堝大破倭人,劍光寒賊膽,另一方面與日本開勘合貿易,室町大將軍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身份,向大明稱臣納貢,約束倭寇。於是百年倭氛,一朝廓清,大明聲威,遠播東國,下次倭寇大規模侵襲,已經是明朝後期嘉靖朝之事了。

5.開闢絲路

2018年春晚,在世界人民面前公開展示的國寶《絲路山水地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絲路山水地圖》是明代中後期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蘭聖城麥加)的遼闊地域範圍。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於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

明代與中亞、西亞的交流,絲綢之路的再次開拓,正是從朱棣派陳誠五使西域開始的。

陳誠,江西省吉水縣人,一生曾五次遠使西域。這五次出使西域,除赴撒裡畏兀兒重建安定衛,安撫蔥嶺以東天山南北舊疆諸地外,其主要使命是與帖木兒帝國的友好往來。第二次歸來,陳誠向永樂帝呈上一份報告《西域行程記》,即作於他出使哈烈的途中,這是他的旅行日記。書中詳細記載了他自肅州出發一直到哈烈的具體行程以及沿途的氣候、地理、風俗民情,是明代初期關於中亞形勢最重要的資料。《西域行程記》的發現,對研究明代的中西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行程記看,陳誠一行自酒泉北門外西行,渡過北大河,途徑嘉峪關,沿著古絲綢之路出玉門關至哈密,然後赴西域,終點哈烈城,即告此次出使順利完成。

明代經略絲路,不僅僅是為了推動商業發展,擴大國家影響力,更是為了實現漢人未竟的夢想。

漢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被安息(帕提亞人)阻擋,功敗垂成。而唐王朝也未能和拜占庭帝國建立正式外交聯繫。永樂朝之後,明王朝繼續開拓絲路,終於和對東方自稱魯密(即羅馬)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取得了官方聯絡。

明代中國與土耳其的交住,可以從《明史》(卷三三二)記載中得以證明:

魯迷,去中國絕遠。嘉靖三年,遣使貢獅子、西牛。……五年冬,復以二物來貢。即頒贈,其使臣言,長途跋涉,費至二萬二千餘金,請加賜。……二十二年,偕天方諸國貢馬及方物。明年,還至甘卅。會迤北賊入寇,總兵官楊信令貢使九十餘人往御,死者九人。帝聞,褫信職,命有司棺斂,歸其喪。二十七年、三十年入貢。其貢有珊瑚、琥珀、金剛鑽、花瓷器、鎖服、撒哈刺帳、羚羊角、西狗皮、猞列孫皮、鐵角皮之屬。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明朝的時候,土耳其人常來中國訪問。特別是在嘉靖年間,土耳其五次派使團來華訪問,其中一次使團的成員達90餘人。對於這些土耳其的使團,中國皇帝極為重視,下旨熱情相待,甚至在回程途中所遇到的問題,都要親自過問,妥善處理。這表明在當時中土友好交往是朝廷中的頭等大事。

大明王朝西拓絲路的終點一直到歐洲的伊斯坦布爾,圓了古人與歐洲世界級帝國東西互尊的夢想,大明雄風,遠追漢唐,豈不令人血脈賁張乎?

而絲路的開闢,也成為技術、資源和信息的重要輸入渠道。清王朝雖然擁有新疆,但是對中亞、西亞的影響力遠不及明朝,也就比明朝閉塞許多。

明成祖朱棣:低配版漢武大帝

開闢絲路

6.開設奴兒干都司

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治所在特林,今俄羅斯境內。

元朝也曾經在這裡設置了“徵東元帥府”,原因很搞笑,企圖通過韃靼海峽(今稱鄂霍茨克海峽),抄襲日本的北海道及東北地區。後來忽必烈死了,元朝內政亂七八糟,沒人再提繼續打日本的事情,徵東元帥府也就沒人管理了。

當時明王朝接收的遼東遼西之地,殘破無比,經過明一朝經營,也不過達到300萬左右人口。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設努爾幹都司是地圖開疆,這正說明了朱棣超越時代的國際化視野。鬆嫩、黑龍江以外之地,縱然大明不能消化,亦將留給後世,不容他國染指!

朱棣一再強調黑龍江流域是“鎖鑰之地”,亦失哈曾奉命九上北海。在此期間,明朝在松花江上建成了造船廠,有著名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為證。

亦失哈在永樂時代建立了永寧寺及永寧寺碑,宣德朝再往奴兒干時發現被土人所毀,馬上重建,並勸諭土人以禍福,此後該碑存留至今,成為中國曾經擁有外東北的重要標誌。明代以茶馬古道控制西藏,而其重要節點,也在於永樂時代。其餘朱棣下西洋、開安南、徵蒙古、修大典的功績,是網絡上的熱門話題,已經討論得夠多了;平安南本是大功,可惜後面丟失了,亦沒法多論。

明成祖朱棣:低配版漢武大帝

朱棣壁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