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蒙古帝國大家肯定說成吉思汗,俗話說,馬上打江山容易,馬下治江山難,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富二代忽必烈如何從蒙古帝國,如何一步一步統一中國成立元朝的。

忽必烈的逆襲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兒子,託雷就是《射鵰英雄傳》裡郭靖的安達,也就是指比兄弟還兄弟,忽必烈也是大蒙古國第四代大汗蒙哥的弟弟。忽必烈是那個時代蒙古貴族當中比較早對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和社會狀況感興趣的人。當時這些蒙古貴族都是會打仗,但是對管理不太注意,也沒有刻意地去關注被征服地區的思想文化。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忽必烈

但忽必烈很早就在中原地區接觸了一些知識分子,瞭解了傳統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歷史過程和文化特點。所以當時北方的漢族知識分子對忽必烈抱有很大希望,覺得他是個大救星。因為別的蒙古貴族都對這些方面沒有興趣,只有忽必烈體現出學習的熱情,而且表現出改革的願望。所以大批漢族知識分子都投奔到忽必烈的王府,給他做謀士,出謀劃策,協助他進行對漢族地區的管理和統治。這個和他爺爺成吉思汗很像,成吉思汗當年帳下也是多民族融合。

蒙哥上臺以後,忽必烈被委派對南宋進行軍事征服,他在打仗之前要把中原地區做一些整頓。他在漢族知識分子幫助之下,進行了一些改革,相當於搞試點,結合當地的社會狀況,參考以前王朝的管理方式,進行了一些整頓,效果很好,深受漢族老百姓的歡迎。所以忽必烈就成為一個在中原地區威望非常高的蒙古貴族。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蒙哥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戰爭中死掉,汗位出現了空缺。這時候有兩個人要爭奪這個位置,一個是忽必烈,他在中原地區已經積累了很高的威望,勢力也很強大;另外一個人是忽必烈的小弟弟,叫阿里不哥。這個小弟弟當時受到蒙哥的委派,在老家鎮守。

按照蒙古的習俗,一家的小弟弟、小兒子在繼承方面有一定的優先權,這和漢族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太一樣,所以阿里不哥也很想趁勢當上蒙古大汗。阿里不哥以草原為根據地,忽必烈以中原漢族地區為根據地,雙方展開了一番爭奪。1260年,兩人分別召開貴族會議,宣佈登上汗位,隨即開始進行戰爭。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忽必烈因為有漢族地區的資源支持,力量比較雄厚,打敗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走投無路,向忽必烈投降。這樣忽必烈就確定了大蒙古國最高統治者的地位,成為大蒙古國的第五代大汗。但實際上忽必烈不僅有大蒙古國第五代大汗的身份,他還是元朝的第一任皇帝。

因為他即位之後,就宣佈要結合中原的實際情況,開始推行漢法。漢法就是漢族前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就是說要把蒙古這個政權漢化或者說中國化,這是他做的一件大事。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推行漢法

他即位的時候發佈了一個沼書,明確提出,說我們前代的這些大汗,他們打仗非常厲害,但是管理有點跟不上,我要有意識地在這方面進行改革,加強管理,而且我要結合漢族地區的狀況,針對漢族老百姓辦一些實事,搞一些惠民措施,讓大家生活過得好一點,不是像過去那樣,只知道戰爭和搜刮。

他有這樣一個表態,這個表態很重要。而且他繼位以後,進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我們稱之為推行漢法,有五項內容。這五項內容決定了忽必烈這個政權和原來的政權不一樣,有了一些新的特色和性質,基本上能和中原的前代王朝接軌了。也就是說嚴格意義上的元朝,這個時候才開始建立。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第一,建立年號、國號和有關禮儀制度。以前的中原王朝都有年號、國號,有一些特定的包裝,這是漢族的一種習慣。大蒙古國沒有年號,國號也是一個用民族來命名的國號,而不是中原王朝傳統的那種國號。現在忽必烈就搞了年號,叫“中統",意思就是中原正統。國號是"大元",出自《周易》的一句話"大哉乾元"。他建立了年號國號,也就是說元朝的"元"這個招牌在這個時候才正式設立起來,以前是沒有的。而且圍繞這個還有一些禮儀制度,比方說皇帝上朝,重要的典禮、禮節,都參考前代漢族王朝重新進行了制訂

第二,建立漢族模式的官僚機構。整個官制方面,從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重新的建制,看上去都是和以前的漢族王朝一樣。中央有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六部,下面有府、州、縣,有路,後來還有行省等等。這些一看就不是草原機構,而是漢族模式的一套稱號和相關制度。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元世祖出獵圖

第三,定都漢地,把都城從草原移到中原。它有兩個都城,主要都城是所謂的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並不位於中原的中心,而是位於中原的邊緣,但無論如何已經進入了中原這個範圍,屬於漢族的地盤。在這兒建都,就意味著這個政權以後要以漢族地區為統治中心,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還有一個陪都,在今天的內蒙古正藍旗,叫元上都。通過這個陪都完成控制草原的任務。上都也不在草原中心,而是在草原邊緣。在漢族地區的邊緣建立主要都城,在草原地區的邊緣建立一個陪都,通過兩都制完成了對草原和中原兩大單元的控制。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重心南遷

以前的都城在哪?在草原的內部,今天蒙古國烏蘭巴托往西200多公里的地方,叫哈剌和林,那個都城現在放棄了,整個就是往南遷移了,迀到了中原地區及其邊緣,這是第三個方面。

第四,實行重農政策。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戰爭中對農業有很大的破壞,也不注意恢復。現在忽必烈這個政權大力發展農業,採取了很多恢復刺激農業發展的措施。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孔廟

第五,尊孔崇儒。在文化方面,對於漢族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尊崇,包括建立學校、修孔廟等等,在意識形態上對漢族傳統文化予以充分尊重。

這五個方面搞下來,應該說這個政權在主流上已經轉變為一個漢族模式的、和前代王朝接軌的政權,和原來那個草原帝國完全不同了,這就是忽必烈上臺的重要的歷史意義。元朝也就從此開始了。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統一南宋

到目前為止,雖然說蒙古征伐範圍很大,但是就中國角度來看,始終沒有完成統一,因為南宋還在頑強的抵抗。蒙古在滅掉金朝以後不久就對南宋發動了戰爭。一方面蒙古沒有全力進攻南宋,好多地方都在開戰,沒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南宋方面來,所以導致戰爭拖延很久。

另外蒙古進攻南宋的時候,把重點放到了四川,打四川費了很大的勁。因為四川特別是今天重慶這一帶山很多,蒙古騎兵完全施展不開。後來四川打不動,又往南打,打到雲南甚至越南,迂迴包抄,進攻南宋。但是費了很大的勁,效果不好。因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在長江下游,你從四川雲南打了半天,又繞了很大的圈子,最後沒有打到要害,所以蒙古對南宋的進攻應該說不算成功,一直處於一個僵持階段。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南宋抵抗也很頑強,在長江中下游這一帶也是這樣,到了長江中下游,包括淮河流域這一帶,水很多,蒙古騎兵有點施展不開。另外進入溫帶的南部和亞熱帶地區,氣候炎熱,蒙古人不適應,所以他們在北邊所向無敵,但打到南宋就沒有特別大的優勢,這就是蒙古長期打南宋,沒有取得明顯戰果的主要原因。

忽必烈即位以後,接受了一些漢族大臣,包括一些南宋降將的建議,就覺得,原來這麼打可能不對。首先你費勁打,迂迴包抄,打四川、雲南繞得太遠了,效果並不好。另外既然打到南方了,水很多,而我們原來這方面不太行,那就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彌補短板,開始訓練水軍,不完全靠騎兵了。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忽必烈即位以後,調整了戰略主攻方向,開始把長江中游作為主攻的突破口,特別是今天湖北的襄陽,這是南宋的一個重要的軍事重鎮,駐紮有大量部隊,囤積很多物資。蒙古就包圍襄陽,前後打了五年,才把襄陽打下來,然後才沿著漢水進入長江,對南宋發起最後進攻。戰略主攻方向的調整是一個重要變化。另外,蒙古費了很大勁來訓練水軍,結合南方的地形、地貌,不是完全依賴騎兵了,因為騎兵優勢有點發揮不出來,這些方面都做了及時的調整。

這樣的話,到忽必烈即位的十多年之後,終於對南宋發起了大規模進攻。1273年,蒙古經過長期圍困打下了襄陽,1274年,正式發起對南宋的進攻,沿著漢水長江順流而下,很快把南宋長江防線打破。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忽必烈攻宋戰略

到1276年初,元朝軍隊推進到南宋的都城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朝廷一看大勢已去,只好宣佈投降,南宋的皇帝、太后遞上降表,元朝軍隊就把他們都送到了北方。這個時候南宋的朝廷就算是被消滅了,但是還有很多殘餘勢力堅持抵抗,不願意屈服於元朝的統治。這些殘餘勢力擁立了兩個小王子,在東南沿海堅持抵抗。

他們中的一個核心人物就是南宋末年的宰相文天祥,他主要在陸地上活動,還有一支海軍。到1279年,元朝的軍隊深入推進到了兩廣地區,而且派來了大規模的水軍。元朝水軍經過長期訓練,作戰能力有大幅度提高,和南宋水軍在今天廣東新會南邊的崖山海域發生了一場大戰,打了整整一天,最後南宋的海軍全軍覆沒,南宋最後的小王子被大臣抱著跳了海,南宋最後這支勢力就完全被消滅了。

忽必烈有什麼能力統一中國

陸秀夫背衛王趙青投海

抵抗勢力的核心人物文天祥也被俘虜,被帶回了元大都。經過長期關押,文天祥堅持氣節,不向元朝投降,後來也被殺害。就這樣南宋完全被元朝所征服,元朝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