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出海”需深耕內容

4月20日,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北京懷柔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舉行。圖為“天壇獎”評委在閉幕式暨頒獎典禮上。 新華社記者 金馬夢妮攝

近日,由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國家電影局和法國百代集團共同主辦的第九屆法國中國電影節在巴黎開幕。中法各界代表、友好人士等百餘名嘉賓出席開幕式並共同觀看開幕影片。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無雙》《影》《紅海行動》等一批優秀國產影片將陸續登陸巴黎、馬賽、戛納、里昂、斯特拉斯堡等7個法國城市,為法國觀眾呈現一場來自中國的光影盛宴。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近日報道,據普華永道分析師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電影觀眾將總共花費122.8億美元。自2015年以來,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出售的電影票數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官方媒體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擁有6萬多塊電影銀幕,而美國的這一數字為40575塊。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

據《金融時報》此前報道,中國憑《流浪地球》一舉躍入科幻片領域,展現出中國電影人日益雄厚的製作預算和信心,他們已有能力挑戰這一曾經由好萊塢壟斷的題材。

近年來,國產電影生產數量逐年增加,2018年電影產量超過1000部。國內電影市場票房逐年快速增長,在2018年已突破600億元大關,其中國產電票房達到378.97億元,佔比62.15%。影院銀幕數量超過6萬塊,穩居世界首位。

在藝術創作方面,主旋律和商業電影表現出更加成熟的創作技巧和較高的藝術水準,例如《戰狼2》將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融入好萊塢商業電影模式,創造了票房奇蹟。與此同時,藝術電影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頻頻斬獲獎項,其中《白日焰火》獲得第64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藝術電影在影院放映,改變了以往基本在網絡傳播的情況。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觀眾審美水準的提高和觀影態度的理性化趨勢。

中國電影快速發展,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是中國電影繁榮的前提。廣大電影人的辛勤勞動和奮鬥,尤其是年輕導演的崛起和新作品的湧現,給觀眾們帶來驚喜。近幾年,國家政策扶持電影產業的力度是空前的。2016年11月,文化產業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通過,這是首次對電影大產業發展進行立法,明確了電影產業屬性,推動電影行業依法管理,維護電影市場公平競爭,為中國電影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該方案涉及電影管理方面的重大調整。

電影是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對傳播中國文化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應注意到,在電影“走出去”的過程中,困難仍然存在。第一,由於國家間存在文化差異,電影被文化背景不同的其他國家受眾所理解或認同有一定難度。第二,國產影片缺乏創新,類型單一,集中在武俠、魔幻和戰爭片等,現實題材的影片相對較少。第三,在海外發行放映環節不順暢,某些國家出於文化保護或其他原因,會限制中國電影進口數量,也會延遲影片在當地發行上映時間,從而影響海外傳播效果。

推動中國電影更好“走出去”,應注意以下方面:第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對出口影片扶持力度,採取拓寬投融資渠道、減免稅收、設立專項資金等措施,為中國電影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當前,政府正積極牽線搭建平臺,如舉辦中外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第二,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格局。不僅要注重北美市場,還要積極開拓亞洲、歐洲及非洲市場。第三,要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國際合拍的方式,互惠互助,推動中國電影發展。

中國電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國門,被世界各國觀眾接受認可,需從電影自身作出努力,不斷提升影片質量,豐富影片類型,從中華文化資源中挖掘能夠反映人類共同情感的素材,講好中國故事。

(尚瑋、劉凱旋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6月17日 第 10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