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當年, 農業是華西的第一產業。 一段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村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用了7年時間,把原來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土地,改造成了400多塊溝渠成網的高產大田 。“農業學大寨,江蘇學華西”,從那一時期起,華西開啟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當年, 農業是華西的第一產業。 一段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村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用了7年時間,把原來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土地,改造成了400多塊溝渠成網的高產大田 。“農業學大寨,江蘇學華西”,從那一時期起,華西開啟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找到了紀錄片裡出現的那個趴在水溝裡,拿著手電筒檢查水管的小夥,他叫瞿滿清。轉眼50年飛逝,當年二十七八的年輕小夥如今已成了白髮蒼蒼的八旬老翁,然而提起那些年的熱火朝天,老瞿依然激情澎湃。“我是青少年戰鬥隊的一員,我們一共十個人,那時候另外有一個鐵姑娘戰鬥隊,但是沒有我們厲害。有時候我們還要開夜工種田,一天下來每個人要吃掉三斤米飯!你想想,那時候多拼命!”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當年, 農業是華西的第一產業。 一段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村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用了7年時間,把原來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土地,改造成了400多塊溝渠成網的高產大田 。“農業學大寨,江蘇學華西”,從那一時期起,華西開啟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找到了紀錄片裡出現的那個趴在水溝裡,拿著手電筒檢查水管的小夥,他叫瞿滿清。轉眼50年飛逝,當年二十七八的年輕小夥如今已成了白髮蒼蒼的八旬老翁,然而提起那些年的熱火朝天,老瞿依然激情澎湃。“我是青少年戰鬥隊的一員,我們一共十個人,那時候另外有一個鐵姑娘戰鬥隊,但是沒有我們厲害。有時候我們還要開夜工種田,一天下來每個人要吃掉三斤米飯!你想想,那時候多拼命!”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在記者看來,老瞿的這種激情更多洋溢著華西人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自豪。從農業開始,華西聲名遠揚,在改革的浪潮中,華西更是當仁不讓,截止2018年,華西一個村集體的營業收入就超過500億。如今的華西,當年平整的農田早已工廠林立,然而農業作為華西的根,始終根植在華西人的心中。2001年開始,華西整合了周邊20個村,這裡,成為華西人發展農業的新戰場。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當年, 農業是華西的第一產業。 一段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村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用了7年時間,把原來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土地,改造成了400多塊溝渠成網的高產大田 。“農業學大寨,江蘇學華西”,從那一時期起,華西開啟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找到了紀錄片裡出現的那個趴在水溝裡,拿著手電筒檢查水管的小夥,他叫瞿滿清。轉眼50年飛逝,當年二十七八的年輕小夥如今已成了白髮蒼蒼的八旬老翁,然而提起那些年的熱火朝天,老瞿依然激情澎湃。“我是青少年戰鬥隊的一員,我們一共十個人,那時候另外有一個鐵姑娘戰鬥隊,但是沒有我們厲害。有時候我們還要開夜工種田,一天下來每個人要吃掉三斤米飯!你想想,那時候多拼命!”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在記者看來,老瞿的這種激情更多洋溢著華西人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自豪。從農業開始,華西聲名遠揚,在改革的浪潮中,華西更是當仁不讓,截止2018年,華西一個村集體的營業收入就超過500億。如今的華西,當年平整的農田早已工廠林立,然而農業作為華西的根,始終根植在華西人的心中。2001年開始,華西整合了周邊20個村,這裡,成為華西人發展農業的新戰場。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這是除草用的米糠,我們每畝地上用200斤,它酸化之後可以抑制草的生長,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改良土壤。”眼前晒得黝黑的小夥子叫史宇傑 ,年齡跟當年的老瞿差不多,不到30歲,如果不是說起水稻種植頭頭是道,估計沒人相信他是個職業農民。但這個農民可不簡單,史宇傑大學學的就是食品工程,畢業後便和另外6個年輕人一起,被華西村選派去了日本學習種植水稻。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當年, 農業是華西的第一產業。 一段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村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用了7年時間,把原來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土地,改造成了400多塊溝渠成網的高產大田 。“農業學大寨,江蘇學華西”,從那一時期起,華西開啟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找到了紀錄片裡出現的那個趴在水溝裡,拿著手電筒檢查水管的小夥,他叫瞿滿清。轉眼50年飛逝,當年二十七八的年輕小夥如今已成了白髮蒼蒼的八旬老翁,然而提起那些年的熱火朝天,老瞿依然激情澎湃。“我是青少年戰鬥隊的一員,我們一共十個人,那時候另外有一個鐵姑娘戰鬥隊,但是沒有我們厲害。有時候我們還要開夜工種田,一天下來每個人要吃掉三斤米飯!你想想,那時候多拼命!”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在記者看來,老瞿的這種激情更多洋溢著華西人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自豪。從農業開始,華西聲名遠揚,在改革的浪潮中,華西更是當仁不讓,截止2018年,華西一個村集體的營業收入就超過500億。如今的華西,當年平整的農田早已工廠林立,然而農業作為華西的根,始終根植在華西人的心中。2001年開始,華西整合了周邊20個村,這裡,成為華西人發展農業的新戰場。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這是除草用的米糠,我們每畝地上用200斤,它酸化之後可以抑制草的生長,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改良土壤。”眼前晒得黝黑的小夥子叫史宇傑 ,年齡跟當年的老瞿差不多,不到30歲,如果不是說起水稻種植頭頭是道,估計沒人相信他是個職業農民。但這個農民可不簡單,史宇傑大學學的就是食品工程,畢業後便和另外6個年輕人一起,被華西村選派去了日本學習種植水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2016年,7個學成歸來的年輕人在村裡的支持下,從育苗中心到物聯網監控系統,從生態水循環系統到全自動生產倉庫,從品牌建設再到網絡銷售,玩出了令老農們眼花繚亂的新花樣。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當年, 農業是華西的第一產業。 一段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村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用了7年時間,把原來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土地,改造成了400多塊溝渠成網的高產大田 。“農業學大寨,江蘇學華西”,從那一時期起,華西開啟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找到了紀錄片裡出現的那個趴在水溝裡,拿著手電筒檢查水管的小夥,他叫瞿滿清。轉眼50年飛逝,當年二十七八的年輕小夥如今已成了白髮蒼蒼的八旬老翁,然而提起那些年的熱火朝天,老瞿依然激情澎湃。“我是青少年戰鬥隊的一員,我們一共十個人,那時候另外有一個鐵姑娘戰鬥隊,但是沒有我們厲害。有時候我們還要開夜工種田,一天下來每個人要吃掉三斤米飯!你想想,那時候多拼命!”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在記者看來,老瞿的這種激情更多洋溢著華西人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自豪。從農業開始,華西聲名遠揚,在改革的浪潮中,華西更是當仁不讓,截止2018年,華西一個村集體的營業收入就超過500億。如今的華西,當年平整的農田早已工廠林立,然而農業作為華西的根,始終根植在華西人的心中。2001年開始,華西整合了周邊20個村,這裡,成為華西人發展農業的新戰場。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這是除草用的米糠,我們每畝地上用200斤,它酸化之後可以抑制草的生長,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改良土壤。”眼前晒得黝黑的小夥子叫史宇傑 ,年齡跟當年的老瞿差不多,不到30歲,如果不是說起水稻種植頭頭是道,估計沒人相信他是個職業農民。但這個農民可不簡單,史宇傑大學學的就是食品工程,畢業後便和另外6個年輕人一起,被華西村選派去了日本學習種植水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2016年,7個學成歸來的年輕人在村裡的支持下,從育苗中心到物聯網監控系統,從生態水循環系統到全自動生產倉庫,從品牌建設再到網絡銷售,玩出了令老農們眼花繚亂的新花樣。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採訪當天,華西大米的種植和生產管理正在接受中國船級社認證公司的食品體系審核。以其中一個大米加工程序為例,華西的專業投入和高標準的要求,令人不覺肅然起敬。“從一粒稻穀到一粒米,我們劃分成一百多個步驟,每個環節都進行打分,最後加起來就是這個米的分數。我們每年改進也就是從這些步驟上著手。”史宇傑介紹道。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當年, 農業是華西的第一產業。 一段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村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用了7年時間,把原來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土地,改造成了400多塊溝渠成網的高產大田 。“農業學大寨,江蘇學華西”,從那一時期起,華西開啟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找到了紀錄片裡出現的那個趴在水溝裡,拿著手電筒檢查水管的小夥,他叫瞿滿清。轉眼50年飛逝,當年二十七八的年輕小夥如今已成了白髮蒼蒼的八旬老翁,然而提起那些年的熱火朝天,老瞿依然激情澎湃。“我是青少年戰鬥隊的一員,我們一共十個人,那時候另外有一個鐵姑娘戰鬥隊,但是沒有我們厲害。有時候我們還要開夜工種田,一天下來每個人要吃掉三斤米飯!你想想,那時候多拼命!”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在記者看來,老瞿的這種激情更多洋溢著華西人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自豪。從農業開始,華西聲名遠揚,在改革的浪潮中,華西更是當仁不讓,截止2018年,華西一個村集體的營業收入就超過500億。如今的華西,當年平整的農田早已工廠林立,然而農業作為華西的根,始終根植在華西人的心中。2001年開始,華西整合了周邊20個村,這裡,成為華西人發展農業的新戰場。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這是除草用的米糠,我們每畝地上用200斤,它酸化之後可以抑制草的生長,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改良土壤。”眼前晒得黝黑的小夥子叫史宇傑 ,年齡跟當年的老瞿差不多,不到30歲,如果不是說起水稻種植頭頭是道,估計沒人相信他是個職業農民。但這個農民可不簡單,史宇傑大學學的就是食品工程,畢業後便和另外6個年輕人一起,被華西村選派去了日本學習種植水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2016年,7個學成歸來的年輕人在村裡的支持下,從育苗中心到物聯網監控系統,從生態水循環系統到全自動生產倉庫,從品牌建設再到網絡銷售,玩出了令老農們眼花繚亂的新花樣。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採訪當天,華西大米的種植和生產管理正在接受中國船級社認證公司的食品體系審核。以其中一個大米加工程序為例,華西的專業投入和高標準的要求,令人不覺肅然起敬。“從一粒稻穀到一粒米,我們劃分成一百多個步驟,每個環節都進行打分,最後加起來就是這個米的分數。我們每年改進也就是從這些步驟上著手。”史宇傑介紹道。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華西大米的精細化管理不僅讓經驗豐富的老農們和嚴謹專業的審核員連連讚歎,也贏得了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從2016年起,華西大米先後獲得江蘇好大米金獎等多項榮譽。在以嚴苛著稱的日本食味值評定中,華西大米的品質達到了80分,可以用來製作高級壽司。2018年,華西大米在京東等網絡銷售平臺小試牛刀,每斤10元的大米,從11月上市至春節,實際銷售就已經超400萬元。

"

說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應該是無人不曉,而對大家來說,對華西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華西村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率先讓華西人富裕了起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代華西村的崛起,最先是從糧食畝產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開始的。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當年, 農業是華西的第一產業。 一段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村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用了7年時間,把原來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土地,改造成了400多塊溝渠成網的高產大田 。“農業學大寨,江蘇學華西”,從那一時期起,華西開啟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找到了紀錄片裡出現的那個趴在水溝裡,拿著手電筒檢查水管的小夥,他叫瞿滿清。轉眼50年飛逝,當年二十七八的年輕小夥如今已成了白髮蒼蒼的八旬老翁,然而提起那些年的熱火朝天,老瞿依然激情澎湃。“我是青少年戰鬥隊的一員,我們一共十個人,那時候另外有一個鐵姑娘戰鬥隊,但是沒有我們厲害。有時候我們還要開夜工種田,一天下來每個人要吃掉三斤米飯!你想想,那時候多拼命!”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在記者看來,老瞿的這種激情更多洋溢著華西人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自豪。從農業開始,華西聲名遠揚,在改革的浪潮中,華西更是當仁不讓,截止2018年,華西一個村集體的營業收入就超過500億。如今的華西,當年平整的農田早已工廠林立,然而農業作為華西的根,始終根植在華西人的心中。2001年開始,華西整合了周邊20個村,這裡,成為華西人發展農業的新戰場。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這是除草用的米糠,我們每畝地上用200斤,它酸化之後可以抑制草的生長,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改良土壤。”眼前晒得黝黑的小夥子叫史宇傑 ,年齡跟當年的老瞿差不多,不到30歲,如果不是說起水稻種植頭頭是道,估計沒人相信他是個職業農民。但這個農民可不簡單,史宇傑大學學的就是食品工程,畢業後便和另外6個年輕人一起,被華西村選派去了日本學習種植水稻。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2016年,7個學成歸來的年輕人在村裡的支持下,從育苗中心到物聯網監控系統,從生態水循環系統到全自動生產倉庫,從品牌建設再到網絡銷售,玩出了令老農們眼花繚亂的新花樣。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記者採訪當天,華西大米的種植和生產管理正在接受中國船級社認證公司的食品體系審核。以其中一個大米加工程序為例,華西的專業投入和高標準的要求,令人不覺肅然起敬。“從一粒稻穀到一粒米,我們劃分成一百多個步驟,每個環節都進行打分,最後加起來就是這個米的分數。我們每年改進也就是從這些步驟上著手。”史宇傑介紹道。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華西大米的精細化管理不僅讓經驗豐富的老農們和嚴謹專業的審核員連連讚歎,也贏得了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從2016年起,華西大米先後獲得江蘇好大米金獎等多項榮譽。在以嚴苛著稱的日本食味值評定中,華西大米的品質達到了80分,可以用來製作高級壽司。2018年,華西大米在京東等網絡銷售平臺小試牛刀,每斤10元的大米,從11月上市至春節,實際銷售就已經超400萬元。

江陰:“天下第一村”的種糧路

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2016年至今,新的華西大米種植技術,從最開始的200畝擴展到了去年的1000畝,華西大米的生產管理技術,也逐漸向周邊顧山鎮、宜興市以及蘇北等更大範圍推廣中。正如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所說,“現代農業不光是要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更要有現代化的人、現代化的管理,把農業生產精細化、標準化,用工匠精神做出更好的大米。”

從上世紀60年代老一輩們的“一雙肩膀兩條腿”開始幹起,到80年代率先實現機械化,再到新世紀的當下,以數字化的更高標準追求農產品的品質,並努力向更大範圍推廣,一路以來,華西人發展農業的根沒有丟,更重要的,華西人敢為人先、艱苦奮鬥的初心始終沒變。

回望壯麗70年,華西村的激情從農業開始被點燃,農業發展的巧思苦幹被華西人成功延續到每一個歷史時期。從老瞿到小史,他們手裡有活、眼裡有光,前後三代人,一茬接著一茬幹。華西村農業的發展豈止是農業這麼簡單,它見證了華西人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勇氣、努力和擔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