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營收超1000億美元背後 戰略轉型助力品牌吸引力飆升

國產手機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全球每3部手機就有1部來自中國。而在國產手機之中,華為是當之無愧的龍頭。 華為是如何獲取成功呢?事實上,這與其三次戰略轉型密不可分。正是這三次戰略轉型,提升了華為的品牌知名度,鑑定了它國際巨頭的地位。

華為營收超1000億美元

據報道,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近日表示,華為業務增長“略好於預期”,2018年的收入將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這意味著除蘋果三星以外,華為將成為全球第三家正式邁入千億美元俱樂部的電子公司,其年收入是阿里巴巴的3倍,快接近格力電器的4倍,是小米的7倍。

如此龐大數據的背後,是由多個部門的強勁表現推動的,特別是消費者部門。在智能手機市場寒冬的情況下,華為的銷量不降反增,可見消費者業務對營收有很大的幫助。從華為智能手機業務報表來看,目前華為已經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制造商。

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發佈的報告顯示,與2017年第三季度相比,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1.4%,中國手機廠商華為和小米扮演了提振市場的角色,如果除去華為和小米,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下降5.2%。

此外,華為還宣佈,截止目前,華為已經在全球獲得了包括中東、東南亞、美洲等在內的22個5G商用合同,並且還有50多個國家正在和華為開展商用測試。有專家認為,華為在開發與整合前沿技術上的長期研發投入正在逐漸得到回報。

業績逆勢增長表現亮眼

縱觀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以往強勢的蘋果因缺乏創新力和居高不下的售價,iPhone XS系列在今年銷量大幅下滑;同時,在市場飽和的大背景下,三星等其他友商也節節敗退,但華為始終保持逆勢增長,表現亮眼。

具體到各個主要區域來看,華為第三季度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中國市場,華為以2520萬部的出貨量和21.4%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歐洲市場,華為以22%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名,領先於蘋果的19%;拉丁美洲市場,華為位居第三名,市場份額比第一名的三星少24%;印度市場,由於該國處在智能手機發展的初期,價值較低,華為此前並非真正發力,所以榮耀手機僅位居印度第五大智能手機品牌;美國市場則因一些非市場競爭因素,導致華為短期內難以進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蘋果用戶換機忠誠度居首位,65.7%的蘋果用戶換機還會選擇蘋果,但已有多方數據證明不再使用蘋果手機的人,多數都流向了華為。據極光大數據的一份調查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曾經使用過iPhone的用戶在不再用iPhone後,有高達32.4%的人轉向了華為手機。

戰略轉型提升品牌影響力

在智能手機領域,近十年的製造廠商排位賽之爭風起雲湧,曾經的國產手機四巨頭——中華酷聯,如今也只剩下華為屹立不倒。華為手機吸引消費者的原因何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機型豐富,覆蓋率廣。華為手機的各系列機型似乎覆蓋了大部分消費者,無論是主打高端市場的商務人士,或是年輕群體,還是女性用戶,都有對應匹配的機型。其次,操作體驗和EMUI加持。華為在流暢性時限方面下足功夫,曾經華為EMUI號稱18個月不卡頓,確實抓住了不少消費者的心聲。最後,因地制宜的營銷戰略佈局。在中國,新一代年輕人是主力消費人群,華為從產品研發到營銷,都靠近了這部分消費者;在歐洲,華為發力體育營銷,先後贊助了諸多足球傳統強隊,還簽約了足球巨星梅西作為品牌代言人。

當然,華為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還是整體企業戰略的成功。

第一次轉型是在初創期,當時諾基亞、愛立信等國際巨頭壟斷了整個通訊市場,華為就遵循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從農村切入,逐步向城市拓展;第二次轉型是在國內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華為轉向國際化,在國際市場上整合資源,提升品牌影響力;第三次轉型可謂是最重要的轉型,向B2B企業市場和B2C終端市場的商業模式轉型。在這次轉型中,華為還提出雙品牌戰略,推出華為、榮耀兩個品牌,華為品牌更多面向中高端市場,以商務人士為目標人群;榮耀品牌更多面向互聯網,以年輕人為目標人群。

華為三次戰略轉型的提出都恰到時機,在幫助華為擺脫危機的同時,又提升了其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品牌影響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