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對華為一紙禁令,衝擊全球電子供應鏈,科技“冷戰”一觸即發。

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進入緊急狀態,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宣佈將華為列入所謂“實體清單”。隨之,谷歌、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等美國頂級科技企業相繼中止與華為業務。

另有消息稱,中國的無人機龍頭大疆創新,安防巨頭海康威視、大華、美亞柏科,人工智能領域的曠視科技、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或成為美國下一波“封殺”的目標。從中興、華為,到大疆、海康威視等,美國的矛頭直指中國高端製造業和以珠三角、長三角為核心形成的電子製造產業鏈。

不惜動用緊急狀態法封殺中國公司,美國為何如此歇斯底里?華為們背後的中國科技現狀如何?從貿易戰演變為科技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能否突圍?對此,通信信息報總編劉紅權對話投資人管嘉陽,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系列探討。

(以下為對話實錄。L:劉紅權,G:管嘉陽)

1

中美從“互補”到“替代”

競爭在多領域展開

L:這是特朗普任內第四次宣佈國家緊急狀態,且直指中國通信巨頭華為公司。美國為何不惜動用“國家緊急狀態”,來對付中國公司?

G:首先,從特朗普本人的初衷來看,這是其執政以來堅持“美國優先”的體現。

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他將商人“絕不吃虧”的準則,也運用到了國家層面的戰略決策上,試圖用商人的套路制服所有的挑戰者。

其次,美國即將開始中期選舉,特朗普試圖為連任加分。

選擇如此大張旗鼓地動用“緊急狀態”對付華為,加劇與中國的貿易摩擦,是特朗普兌現競選承諾、為自己加“政績”的一種形式。

此外,將此事放到大週期時間框架下看,折射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下,全球產業升級方向不清晰,國家之間對於未來科技的激烈爭奪。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爆發,都促使產業結構重組和社會經濟形態變革,美國在第二、三次科技革命中都發揮了主導作用,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經濟一片繁榮,一定程度上向世界驗證了美國經濟模式的正確性。

但當前進行的第四輪科技革命,伴隨著中國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強勢崛起,在未來的科技戰場上,美國對於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能否繼續發揮主導作用越來越心裡沒底,但也不敢放棄任何可能性。因此,在潛在的競爭對手真正強大前,先下手為強全面打壓,成為美國當前的選擇。

貿易戰變成科技戰,中國電子產業能否突圍?

而華為作為全球5G的領導者,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重要驅動者,也成為了美國精準打擊中國高科技的靶子。當此前美國向英國等盟友打出的“信息安全牌”不奏效後,其終於祭出了砍供應鏈的“政治牌”。

L: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過去數十年間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產業不斷升級,中美之間的貿易逐漸從“互補”走向“替代”,雙方矛盾顯性化,中國的經濟復興可能危及到美國的霸主地位,是美國以經濟手段遏制中國、產生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這種深層次的競爭不僅體現在前沿科技層面,也體現在石油能源、糧食安全等問題上。例如,中方一貫反對在聯合國框架外對他國實施“長臂管轄”“單邊制裁”的做法,而特朗普上任之後一直打壓伊朗,取消對有關國家進口伊朗石油的制裁豁免等做法,讓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中國利益受到了巨大威脅。

G:特朗普政府之所以能如此逆世界潮流打壓中國,還在於美國精英階層對“中國威脅”已經達成社會共識,即將中國視為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

從已經公佈的關稅清單和美方談判目標可以看出,美國抓住“中國製造2025”和糧食安全兩大命門,一方面竭力阻撓“中國製造2025戰略”相關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意圖進一步撬開中國農業市場大門,將糧食變成一種遏制中國的戰略武器。

以農作物為例,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一直堅持大米、小麥等主糧必須自給,大豆等雜糧可以放開,這是立國之本。而美國卻要求中國擴大對美農產品進口,中國政府削減對農業的補貼。這無疑是讓中國全面放開農業市場,將糧食安全的主導權拱手相讓。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糧食問題受制於人是非常可怕的,也是不可接受的。

2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突圍

最大優勢是集成

L:面對美國對中國高端製造業的“圍剿”,中國有能力突圍嗎?

G:中國最大的優勢是集成能力。集中力量幹大事的體制優勢、龐大的消費市場、規模經濟造就的成本優勢、全產業鏈配套能力以及生產製造能力等因素,使得中國擁有強大的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的能力。一個產品從創意、技術實現到生產製造,在美國加州需要幾個月時間,在深圳可能只需要1-2周。

3G時代,華為憑藉低價打入英國電信市場,最終能夠站穩腳跟,做到在最低限價基礎上還能獲得2-3倍利潤,靠的就是巨大的成本優勢、一流的技術和一流的產品解決方案。

貿易戰變成科技戰,中國電子產業能否突圍?

5月21日,任正非在深圳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截圖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近日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華為最大的問題就是賺錢太多,“我們是價格比別人高40%到50%。因為如果我們價格太低,底下的公司就被我們搞死了。”華為在聲明中也表示,美國限制華為,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也不會使美國更強大,只會迫使美國使用劣質而昂貴的替代設備。美國Verizon、AT&T等運營商此前爆出的“假5G”風波,就說明了問題。

L:經過長期積累,中國大陸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為中心,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鏈。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有全球最大的手機產業鏈,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生態也初具雛形。

貿易戰變成科技戰,中國電子產業能否突圍?貿易戰變成科技戰,中國電子產業能否突圍?

網友調侃深圳“網紅”街道

在這種產業集群基礎上,中國另一個優勢還在於龐大的市場。依託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更容易形成規模優勢,快速推動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這從中國市場上CDMA產業鏈發展壯大的過程就可見一斑。2000年,作為中美WTO談判的重要砝碼之一,中國開始鋪設CDMA網絡。當時,高通壟斷的全球CDMA產業鏈薄弱,成本高昂,終端十分匱乏。2008年底,中國電信接手聯通CDMA網絡後,依託龐大的用戶市場,產業鏈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壯大。截至目前,中國電信的移動用戶已經突破3億。

G:整體來看,在創意、技術研發方面,美國的實力雄厚,而在產業落地方面,中國的優勢十分明顯。

目前,美國製造業嚴重萎縮,實體經濟空心化嚴重。儘管特朗普上任後一直極力推進美國製造業迴流,推行企業減稅措施,但從政治主張落地到經濟行為並不容易。經過了40多年的“去工業化”後,美國藍領工人短缺、勞動力成本過高,廠房誰來建、材料如何生產等都是問題。經過數十年形成的全球產業分工,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L:所以,有觀點認為,憑藉這種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和整體解決方案能力,即使美方徵收25%關稅,也不會大幅影響中國產品的競爭力?

G:有理論模型精確測算後認為,美國加徵25%的關稅,將引致中國GDP縮減0.05%,中國需要承擔10%,美國承擔15%,中國產品相對於美國產品仍具有性價比優勢。當然,最終真正落地後,雙方誰受到的衝擊更大,還需要市場檢驗。

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中國經濟短期的陣痛難免,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將會長期向好,關鍵還要看自身的改革步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