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打響新一輪“藍天保衛戰”

京津冀打響新一輪“藍天保衛戰”

專家認為,雄安新區設立,“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列第一,將促使京津冀空氣汙染治理大大提速

4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大氣重汙染成因和治理開展集中攻關,打好藍天保衛戰,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減輕群眾呼吸之憂。

“五一”小長假前一週,中央環保督察組密集進駐天津、山西、遼寧等7省市。此前,已有17省區市接受了環保督察。至今年年底,將覆蓋所有省份。而這,僅僅是環保治理國家層面的舉措之一。

3月29日,環保部等4部委與北京等6省市聯合發文,明確了“2+26”城市今年的大氣汙染治理任務,空氣質量按月排名、按季度考核。呼籲多年大氣汙染聯防聯控,以“2+26”為名,進入實操。

“霧霾問題,的確是百姓的痛點。”3月的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迴應了公眾的關切。

進入4月,重汙染“強勢”反彈,北京、河北、天津等省份,環保部、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緊急行動,舉措頻出。

4月1日,中央決定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發佈,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京津冀腹地保定,而那裡卻又是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最差的地方。

但可以預見的是,雄安新區的設立,將促使京津冀空氣汙染治理大大提速。

“座標”京津冀,新一輪的藍天保衛戰已經打響。

空氣汙染治理

總理吹號角,各部門地方舉措頻出

“霧霾問題,的確是百姓的痛點。”3月15日,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說。

當日,新京報記者最後一個向總理提問,“怎麼樣才能讓持續的藍天不再是奢侈品?”李克強總理說,他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講了五條措施,會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科學家攻關,真正打一場“藍天保衛戰”。

兩會閉幕兩天後,3月17日,北京市長蔡奇和16區區長當場簽訂大氣治理等目標責任書。來自中央部委、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兩院”、市監察委負責人等1400多人見證責任書籤訂。

“此次市政府與各區簽訂了責任書,這是立下的‘軍令狀’,必須嚴格落實。”據媒體報道,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要求“堅持鐵腕治霾,打好藍天保衛戰”。

“治霾進入深水區,特別是北京,從1998年至今連續實施了16個階段的大氣治理措施,可以說現在每改善1個微克,難度都很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說,但對於《大氣十條》提出的2017年PM2.5濃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艱難”目標,北京顯然沒有放棄努力。

4月17日晚,北京市區兩級環保和公安部門聯合行動開展夜查,取締散亂汙企業2家,查封1家,立案1起。

與此同時,北京剛剛組建的環保警察也頻頻“亮劍”,破獲多起汙染環境案件,市民撥打110就可以舉報身邊的環境違法行為。

河北省的步伐也在加快。3月20日,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帶隊到訪環保部。10天后,河北省發佈《關於強力推進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的意見》,將2017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指標從6%加碼至10%左右,特別是石家莊的下降目標,確定為20%左右。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河北省配發了18個專項實施方案,涉及產業結構優化、城市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等。

河北顯示出的治理決心,前所未有。

緊隨其後,4月14日,天津市政府印發《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其中,在揚塵治理上,天津市提出實行各區降塵量月考核排名。

4月12日,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將啟動,治理霧霾是重要內容。

有專家分析,各地政府、部門如此高調展示“治霾決心”,重大舉措頻出,一方面是來自於《大氣十條》“收官”之年的考核壓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自2016年年底以來,一直延續至今年4月的重汙染“強勢”反彈,進而導致今年一季度空氣質量的大幅下滑。

鎖定“2+26”城

呼籲多年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常態化實施

清明假期,包括北京在內華北多個城市相繼出現重汙染,環保部啟動應急機制。環保部長陳吉寧率隊進駐企業。陳吉寧要求開展機動督察,“不發通知、不打招呼,直奔現場、直查問題,發現問題加大曝光力度”。

4月10日,環保部發布今年第一季度全國空氣質量數據,多個城市PM2.5濃度不降反升。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PM2.5濃度同比上升26.7%,其中北京上升了21.7%。

在公佈數據之前,環保部向大氣治理不力的城市先發出了“警告”。

北京大興區、天津北辰區、河北石家莊趙縣等京津冀區域7個地方,因環境質量形勢“十分嚴峻”,被環保部集中約談。而在此之前,環保部的約談從未到縣一級。

在此之前的3月29日,環保部、發改委等聯合發佈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

“2+26”城,準確的說法是“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其中,“2”是指北京、天津,“26”指京津周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4個省份的26個城市。

4月7日晚,京津冀剛剛走出清明假期的重汙染,環保史上最大規模的國家層面行動啟動——第一輪28個督察組奔赴京津冀及周邊“2+26”城。督察為期一年,為此環保部從全國抽調了5600名執法人員。據透露,督察期間,陳吉寧還將帶隊巡查。

而與此同時,環保部首次單獨發佈京津冀及周邊區域“2+26”城空氣質量情況,並進行公開排名。

“2+26”城成為環保部各項治理舉措聚焦的“核心”。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從最初的“2+4”、“2+18”,發展到如今的“2+26”,城市之間的協作,不再只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這樣相對“鬆散”的組織: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或者在遇到APEC會議、九三大閱兵這樣的重大活動時,召集起來採取措施。

在環保專家看來,“2+26”城實施聯控,是按照汙染傳輸路徑,把京津冀及周邊的城市串聯起來,捆綁在一起,這並不是一種全新的治理策略,但卻是呼籲了多年的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得以實踐的“範本”。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說,在北京西南、正南、東南、東以及北部共有5條汙染傳輸通道。位於傳輸通道上的這“2+26”城,可以說“同呼吸,共命運”。

“這次大督察的核心,就是‘藍天保衛戰’。”4月21日,結束對“2+26”城首輪督察後,環保部環監局局長田為勇向媒體表示,“而這正是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的承諾”。

設立雄安新區

將促使京津冀汙染治理大大提速

4月1日前,雄縣、容城、安新還是隱身於保定的三座小城。4月1日,新華社千餘字的稿件中,這三座小城有了一個共同且響亮的名字:雄安新區。定位比肩深圳特區、浦東新區。近一月來,雄安新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雄安新區所在的保定,曾是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在環保部的74城排名中,保定屢屢墊底。2015年2月保定市“兩會”上,時任保定市市長馬譽峰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為保定市空氣質量在上一年度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列倒數第一,向市民致歉。

此後,為摘掉頭頂的“黑帽”,保定市政府提出了為期三年的“治汙攻堅行動”。但保定市的空氣質量一直穩定在全國空氣質量較差城市中的“後十”,鮮有“跳出”。

而地處保定腹地的雄安新區,同樣處於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一方面,受到保定地區大型企業的工業廢氣和燃煤排放汙染;另一方面,自身第二產業佔比偏高,汙染重。據瞭解,雄縣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塑料包裝印刷基地。而安新縣三臺鎮的製鞋業,已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

“對於雄安,應該說機遇和挑戰並存。”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雄安的重新定位,將有助於其調整產業結構,破解目前的汙染困局,“比如之前一直被忽視的白洋澱的汙染問題,這次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所幸,對於雄安面臨的環境問題,在新區規劃設計之初,已經得到重視。在對雄安新區的四大定位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列第一。而這一定位,無疑對推進整個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水、生態環境的治理,都意義非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雄安新區被擺在了“國家大事”的高度,有利於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特別是有利於調動相關中央部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做好京津冀區域大氣和水環境的聯防聯控。

新京報記者 王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