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環境保護 經濟 水汙染 灤河 香蒲 環京津新聞網 2019-01-19
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曾經的武烈河垃圾遍佈、泥沙淤積。承德市檔案局供圖

“以前武烈河周邊到處都是垃圾,河水散發著臭味,附近居民連窗戶都不敢開,而且一遇到大雨,洪水就會氾濫,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沒法保障。這幾年,武烈河變美了,魚的種類也多了,經常還能看到小鳥在蘆葦叢裡築巢,也再沒發生過洪災。”說起武烈河的環境改善,家住承德市世紀城小區的王和平老人滿懷欣喜。

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如今的武烈河風光秀麗,岸邊綠樹成蔭。記者 張超 攝

王和平和老伴幾乎每天都要沿著武烈河遛彎。現在的武烈河已經成為老百姓休閒散步的重要景觀帶。

武烈河是灤河支流,古稱武列水,《熱河志》稱其為熱河,發源於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道至溝,在雙橋區雹神廟村匯入灤河,流域上游有石洞子川、鸚鵡川、茅溝川、頭溝川等四條支流,河長118.63公里,流域面積260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武烈河洪水肆虐,承德公路大橋的橋墩沖毀,橋面折斷。承德市檔案局供圖

20世紀80年代,武烈河曾是垃圾遍地、雜草叢生、一派荒蕪的景象。由於當時人們對環境保護認識不足,大量的生活廢水、工農業汙水等被排放到河流中,泥沙、垃圾越積越多,導致河床不斷抬高,原本清澈見底的河流逐漸變成了汙水溝。武烈河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一遇大雨,極易引發洪水。

作為城市河流,武烈河不僅具有供應水源、美化環境的基本功能,還具有保護自然生態、防洪排澇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武烈河上修建的橡膠壩具有防汛和洪水調蓄能力。記者 楊曉龍 攝

為了改善武烈河的生態環境,從1989年起,承德市全力推進疏浚河道、清運垃圾、砌築堤防、梯級橡膠壩群建設、企業搬遷等一系列河道整治工程。同時,不斷加強源頭“點源汙染”“面源汙染”治理,通過清除橡膠壩庫區淤泥、種植睡蓮類浮葉植物和蘆葦類挺水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將河底淤泥裡的富營養物質轉化等方式,改善武烈河水質。

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承德市定位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近年來,承德緊緊圍繞加快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的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完成河道清淤工程11.67萬立方米,溼地防護工程4座,形成水面10萬平方米,種植河道水生植物37.14萬平方米,包括蘆葦、香蒲、荷花、睡蓮等種類,河道生態修復1.2萬平方米。

——在市區河道上修建了12道橡膠壩,形成了長12千米、寬200米,佔地240萬平方米的帶狀階梯水面,最大蓄水量約300萬立方米,成為獨具特色的梯級橡膠壩群。

——開展濱河綠化、濱河美化、濱河兩岸步行系統等一系列工程,提高了承德市主城區防汛和洪水調蓄能力,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

——緩解城市供水緊張局面,促進地上水、地下水之間相互轉換,為離宮湖每日補水達3萬立方米,解決了避暑山莊湖區生態用水問題。

——用不同的雕塑語言和形式,建設了12組23座中墩雕塑,多視角闡釋承德獨特的山莊文化、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特徵,展示承德現代城市風采。

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岸邊燈光映入河水中,形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記者 張超 攝

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岸邊的步行通道方便了市民休閒散步。記者 張超 攝

同時,藉著“親水住宅”的概念,在武烈河沿岸建設了五星級酒店、生活購物廣場、高端住宅小區等項目,既改善了河流沿岸的城市景觀,又拉動了承德市整體經濟發展。

武烈河的生態變遷,不僅促進了承德市經濟發展、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還為今後承德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承德,這座具有三百多年皇家文化的旅遊城市,也因武烈河的生態變遷變得越來越富有人文氣息,越來越生態宜居。

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正午的陽光下,微風輕拂河面,波光粼粼、美不勝收。記者 張超 攝

清清武烈水,巍巍僧冠峰。在武烈河邊走一走,給人一種直觀的感受:河水碧波粼粼,兩岸綠化風光獨好,人、河、山相映成趣,住在承德,感受幸福,遊在承德,享受生活。

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40年看河北|治理一條河 蛻變一座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