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中心主任關道明:渤海環境堪憂 生態整治“箭在弦上”

環境保護 渤海 環境汙染 漁業 中國海洋在線 2017-04-11

主持人:本報記者 方正飛

嘉 賓: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 關道明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作了分析。針對渤海生態環境的狀況、問題與治理措施,《中國海洋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關道明。

主持人:渤海目前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關道明: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多年來,為支撐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一是汙染物入海量居高不下,近岸海域汙染嚴重。“十二五”期間,渤海的河流攜帶入海汙染物年均總量為85萬噸左右,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2001年~2015年,渤海優良水質(符合一、二類海水標準)海域由95.7%下降到78.3%,劣四類嚴重汙染海域由1.8%增加至5.2%。目前,渤海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域已擴展到除遼東灣東岸以外的幾乎全部近岸海域,汙染嚴重的海域主要集中在雙臺子河口-遼河口、天津濱海新區、萊州灣等近岸海域。

二是典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佳,部分已出現退化。受到陸源排汙和海岸帶開發活動等影響,環渤海地區近岸和近海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2016年,6個海洋生態監控區監測結果顯示,渤海重要的河口和海灣生態系統均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錦州灣生態系統處於不健康狀態,雙臺子河口和灤河口-北戴河口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渤海灣、萊州灣和黃河口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渤海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退化嚴重,漁業資源衰退,重要經濟漁業資源大幅減少。

三是環境風險突出,災害事故頻發。渤海的油氣產量佔我國海上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加之進出渤海船舶年均約60萬艘次,導致渤海海上溢油事故風險增大。2006年至今,渤海共發生了132起不同規模的溢油事件。赤潮災害頻發,2010年~2015年,年均出現赤潮9.8次,累計發生面積2021平方公里。渤海濱海平原地區還是我國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的高發區。

主持人:造成渤海汙染嚴重的原因是什麼?

關道明:渤海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複雜,造成渤海汙染嚴重的基礎因素是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半封閉性內海的地理特徵導致水交換週期長,汙染自淨能力差。根本原因是環渤海地區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和重型化的產業結構,在僅佔全國總面積5.4%的環渤海地區內,集中分佈了全國總人口的18.5%、國民生產總值的22%,陸源汙染物排放和海岸帶開發利用活動導致海洋資源環境不堪重負。

渤海80%以上的汙染為陸源,80%以上的陸源汙染來自河流入海排放。近年來,雖然各部門高度重視渤海汙染問題,在渤海實施了很多管控措施和整治行動,但渤海的地理特徵造成汙染物難以通過水動力條件向外遷移。汙染物在渤海長期積累,部分汙染物含量超標。

同時,渤海較差的自淨能力決定了需要長時間治理才能消除汙染影響。一旦發生氣候變化等狀況,渤海局部區域環境可能會惡化。因此,渤海環境整治仍需長期關注和持續投入。

主持人:國家海洋局在渤海環境汙染治理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關道明:為遏制渤海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國家海洋局會同有關部門將渤海作為“十三五”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區域,在渤海實施最嚴格的綜合管控措施,力爭渤海主導生態功能不退化、環境質量不降低。

一是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率先在渤海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將渤海35%以上的管理海域和30%以上的自然岸線劃定為紅線區,實施嚴格管控。不斷完善渤海海洋保護區體系,在渤海建成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18處,總面積約3429平方公里。

二是全面推進環境整治修復。“十二五”期間,在環渤海地區累計投入21.77億元,用於開展63個整治修復項目和7個海島保護項目。2016年,國家海洋局與財政部共同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給盤錦、秦皇島、大連、錦州和煙臺等城市匹配資金,支持開展濱海溼地修復、水質汙染治理和環境綜合整治等。

三是狠抓監督管理和汙染防治。嚴格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環境治理要求,把好海洋工程環評報告核准關,嚴禁落後產能和過剩產能項目落地渤海。健全完善渤海海洋溢油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渤海石油勘探開發定期巡查制度。在天津等地積極開展入海汙染物總量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試點。

各級海洋部門每年開展海洋環境質量、入海排汙口、生態監控區、赤潮監控區、海洋保護區、海水浴場等14類約3000餘個站位的監測工作,年均獲取各類監測數據近100萬組,全面掌握渤海生態環境狀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