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袋碎後造餐盒 醫療廢物黑產業鏈為何久禁難絕?

醫療廢物黑產業鏈久禁難絕

◆ 醫療廢物黑產業鏈日益隱蔽、跨省銷售:

黑作坊將未經消毒的醫療廢物加工成“破碎料”賣給下游企業,下游企業將這些“破碎料”生產成蔬菜網袋、塑料製品、洗臉盆、兒童玩具等物品,“不少外賣都用這種餐具”

◆ 高額利潤的誘惑:

一噸醫療廢物處理完可賺4000元,處理一噸普通廢物賺1000多元

◆ 正規回收途徑不暢:

我國醫療廢物的處理率總體偏低,2015年為31.3%

垃圾焚燒廠處置規模和能力有限,對醫療廢物處理在人力和物力上都跟不上

支出大、收益小,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 醫療廢物源頭關沒有把住:

個別醫院內部管理混亂,對醫療廢物處置未按照相關規定進行

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體系不夠完善

◆ 相關法規和監管機制不健全,分工仍有模糊

輸液瓶、輸液袋、一次性注射器、血包……這些本該被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置的醫療廢物,竟被加工成菜籃子、洗臉盆、兒童吹泡泡的玩具行銷全國。

更讓人憂慮的是,在幾番曝光、整治後,醫療廢物黑色產業鏈仍然若隱若現。

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

醫療廢物具有汙染空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汙染等特徵,危害性明顯高於普通生活垃圾,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通常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

顯然,醫療廢物一旦處理不當,將可能嚴重汙染環境,造成對水體、土壤和空氣的汙染,甚至成為疫病流行的源頭,給人民群眾帶來極大的衛生健康隱患。

醫療廢物處置的黑色產業鏈為何久禁難絕?

黑產業鏈日益完備日益隱蔽

醫療廢物本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置。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建設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從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活動的單位,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經營許可證;未取得經營許可證的單位,不得從事有關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的活動。

這意味著,輸液瓶、輸液袋等醫療廢物,必須由具備相關資質的單位進行回收處理。其中,輸液管、一次性注射器等屬於醫療廢物,必須由具備相關資質的單位採用集中焚燒等方法進行無害化處理,不能作為普通廢物回收處理。

近年被曝光的黑作坊普遍沒有相關資質。這些黑作坊偷偷將未經消毒的醫療廢物加工成業內所說的“破碎料”賣給下游企業,下游企業再將這些“破碎料”生產成蔬菜網袋、塑料製品、洗臉盆、兒童玩具等物品,有的醫療廢物甚至被製成塑料餐具堂而皇之登上百姓餐桌。一些黑作坊負責人表示,“不少外賣都用這種餐具”。

與此同時,上述違規醫療廢物處理已然成為一條相對完備的產業鏈,並呈現日益隱蔽、跨省銷售等新特點。據本刊記者瞭解,為逃避檢查處理,河南省濮陽市某黑作坊老闆將加工醫療廢物的地點分散到三四處,加工好的“破碎料”源源不斷地被賣給下游企業。

湖南省高院2017年也曾通報一起案例,在湖南省汨羅市古培鎮一個隱蔽的農家小院內,從多地不同醫院流出的輸液袋、尿袋,夾雜著醫用手套、棉籤甚至注射器和針頭等醫療廢物共計140多噸,被犯罪分子仇某等人碾碎後,銷售給其在河北廊坊等地的“下線”,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回收、生產、銷售一體的產業鏈。此案共有來自湖南、湖北、河北、江蘇等地的12人因汙染環境罪獲刑。

黑產業鏈四大成因

醫療廢物黑色產業鏈的形成,首先是因為高額利潤的誘惑。

河北保定某醫療廢物黑作坊主直言“知道這樣是違法的,但是一噸醫療廢物處理完可賺4000元,一噸普通廢物只不過1000多元,這個(醫療廢物)利潤高。”

其次,正規回收途徑不暢。

我國醫療廢物的處理率總體偏低。博思數據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醫療垃圾處理市場競爭力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醫療廢物處置量為62.9萬噸,醫療垃圾處置率從2008年的23.9%增長至2015年的31.3%,處理率仍然偏低。

醫療廢物屬危險品,焚燒是主流處理方式。但我國目前生活垃圾焚燒廠的處置規模和能力有限,往往連居民生活垃圾都處置不及,對醫療廢物這種回收點多、回收分類處理要求較為專業的垃圾處理在人力和物力上都跟不上,心有餘力不足。特別是與回收醫療垃圾再加工為塑料製品牟利不同,醫療廢物的焚燒處理支出大、收益小,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第三,醫療廢物源頭關沒有把住。不少醫院負責人表示,目前醫療廢物回收存在現實困難。一方面,個別醫院內部管理混亂,對醫療廢物處置未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比如一些醫療機構沒有嚴格消毒處理醫療廢物,醫院相關管理部門也沒有直接參與監督檢查工作,只聘請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臨時工專職或兼職負責處理醫療廢物,導致醫療廢物流出醫院後被等同於一般垃圾。有的醫療機構將大量一次性輸液瓶(袋)作為一般性廢物由醫院後勤處置,要麼當作生活垃圾處理,要麼按廢品出售,這實際上給以輸液袋為主體的違規醫療廢物回收開了口子。

另一方面,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體系不夠完善。醫療廢物成分複雜,按照相關規定,醫療廢物需分門別類進行處理,但醫療機構往往沒有人力物力專門從事垃圾分類,大多將醫療廢物的處置打包給第三方公司。而一些第三方公司由於利益驅動、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等原因,分揀工作做不到位,而是一股腦兒打包處理回收,讓相關規定淪為一紙空文。

此外,相關法規和監管機制不健全。據本刊記者瞭解,我國目前主要由生態環境部、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共同管理醫療廢物處理,但其分工上仍有模糊。比如,有關條例規定醫院中的醫療廢物收集由生態環境部門監管,但生態環境部門事實上“不好管”,因此,長期以來的不成文規矩是,醫療廢物在醫院由衛生健康部門管,出了醫院才由生態環境部門管。

循環經濟是方向

業內人士認為,長遠來看,醫療廢物處理的行業前景較為廣闊,但必須解決法規監管不健全等諸多痛點。

針對監管薄弱點,多位醫療健康領域的專家建議,未來可在政策層面進一步加快醫療廢物處理措施和處理標準的制定,加大強制實施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促進行業規範發展。同時公安等部門要主動出擊,打掉黑色產業鏈,倒逼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此外,針對源頭管理的問題,醫療機構當在第一時間將其及時分類,以便回收處理。

有衛健部門相關人士提出,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醫療廢物的循環利用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加強循環利用的相關研究。不少醫療廢物本質上是可以循環利用的,但需要經過完善的清洗、消毒、重塑等工序,這就需要研製、建設循環利用生產線,發展循環經濟,從而實現醫療機構與廢物處置機構的無縫對接,打通整個流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醫療廢物。

一位環保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醫療廢物的處置還應遵循向規模要效益的原則,激發各主體積極性。儘量讓大型國有公司或上市公司參與,通過成規模的回收處理增加效益。同時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對醫療廢物資質單位的政策支持,包括用地、稅收方面的一些扶持政策。(《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陳弘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