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上週六的“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熄燈活動讓西湖“黯然失色”,也讓全球各大城市的地標瞬間“沉寂”一小時。“地球一小時”讓不少人感受到“光與電”的美好,但它更大的作用其實是希望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開始綠色節能行動,幫助緩解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問題。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在這個特殊節點,我們發佈此文,借回顧巴黎協定中國承諾,探索碳排放與經濟關係,從政策與市場動態兩個角度簡述中國綠色低碳轉型之路的發展狀況,並做簡要前瞻, 也希望能啟發諸位拿出更多的行動與力量關愛地球。

巴黎協定中國承諾概述

巴黎協定被稱為終極化石燃料的協議,它旨在通過締約國控制碳排放量從而實現在21世紀末實現2℃的全球溫度升高控制目標,並努力實現1.5℃的控制目標。作為全球兩大碳排放國: 中國跟美國是協定順利通過的核心。而中國,與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被動與邊緣態度不同,積極主動踐行起全球氣候治理的大國責任,並做出以下承諾:

  • 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高碳排放量與經濟關係探索

06年開始,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根據GCP (Global Carbon Project)測算, 2015年中國排放的CO2 (化石燃料燃燒+水泥生產排放)共104億噸,佔全球29%,超過美國(15%)加歐盟(10%)。 儘管在人均碳排放量上,中國7.5噸的人均排放量不到美國的一半,但已明顯超過全球4.9噸的平均水平。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來源:GCP,CDIAC

高碳排放量與經濟到底有什麼關係?

那麼高碳排放量與經濟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們認為高碳排放量折射出中國目前汙染性經濟結構的問題。汙染性經濟結構問題分為三類:

  1. 汙染性的產業結構

    據我們團隊內部估算,在中國,高汙染、高能耗的重工業佔工業比約為75%左右,約佔總GDP的34%,重工業佔比在大國中是最高的。通過分析對比主要國家工業能耗佔其總能耗數值,我們也可看出中國整體產業結構“健康度”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甚至不如印度。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來源:IEA,金誠研究院

  2. 汙染性的能源結構

    作為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國(佔全球消費量23%),與全球絕大多數國家能源消費結構比,中國能源結構是特別的:2015年煤炭在中國能源消費佔比超過64%, 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4.8% ; 清潔能源(含天然氣、水、核、風電)佔比為18%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9.9%。而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同等熱值供應情況下,煤炭產生的CO2是最多的 (根據團隊估算,原煤、石油、天然氣產出CO2比約為100%: 55%: 30%)。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來源: 中國統計局, BP Stats Review 2016,金誠研究院

  3. 汙染性的交通運輸結構

09-14年,中國城市內清潔出行比例從3%增長到10% , 但仍然與國外發達地區差距明顯。同時隨著GDP增長,人均交通英里數將會從10年的1800英里左右增長到6200英里左右(EIA預測),近3.5倍的出行距離增長,在汙染型的交通運輸結構還未被改善的情況下,將存在巨大的碳排放壓力。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來源:產業信息網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來源:EIA

汙染型的經濟結構背後的經濟學動力是什麼?

  1. 市場失靈(環境問題外部性內部化問題)

    去年9月發佈的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指出,綠色金融面臨最首要、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環境外部性問題內部化。對於綠色金融支持的綠色產業,以及更大範圍的綠色低碳經濟而言,環境問題外部性無法有效內部化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比如可再生能源項目一般建設成本、運營成本高,如果沒有環境外部性內生化(比如它有利於周邊200萬居民的空氣質量,但200萬受益居民卻沒有給它付費),項目回報就會偏低,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將下降。

    再比如一個一般性煤炭項目,每天向大氣中排廢氣,對周邊居民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但是因為周邊居民缺乏這種環境汙染負面作用顯性化的法律支持,沒法索賠,所以這個項目對環境的負外部性也不會影響它的盈利,對一般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也不會有負面影響。

  2. 政府對市場的影響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是”重增長、輕環保“, 特別是地方政府一直以來都是GDP導向,在這種激勵機制下,政府有很大的傾向會將政策及相應資源向能拉動經濟增長或者在目前情況下能穩增長的工業、基建行業傾斜。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比如2017年,在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且地產調控更嚴格的宏觀背景下,為了實現全年GDP增長6.5% 的經濟增長目標,基建投資可預期快速增長,鋼鐵、水泥等產品消耗將增大,汙染問題又存在加劇隱憂。

  3. 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

    我們看到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以及相應教育水平的提升,中產階級的環保意識已經覺醒,比如《穹頂之下》發佈者柴靜女士就代表了這個階層的崛起。這一撥人願意多花一些錢來消費綠色產品。

    金誠研究院|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上)


    同樣,也有一批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在盈利之外,關注整個社會的發展,願意為此進行一些綠色投資或進行一些綠色公益活動,比如金誠集團的大樹計劃。但是目前的現實是,中國還有更大一批人跟企業還處在環保意識的盲區,在追求企業利潤或個人“幸福“的時候還不會考慮到社會責任。

欲知綠色低碳之路的回顧與展望,敬請關注《一個大國的綠色之夢——兌現巴黎協定承諾,還有多少路要走(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