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食魚貼》

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這就是黃庭堅。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食魚貼》

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這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教審貼》

(又稱《讀書綠蔭帖》、《與立之承奉書》)

紙本行書 27.1×43.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

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

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食魚貼》

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這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教審貼》

(又稱《讀書綠蔭帖》、《與立之承奉書》)

紙本行書 27.1×43.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

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

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明 · 王鐸 《沙河鎮作軸》

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一。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食魚貼》

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這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教審貼》

(又稱《讀書綠蔭帖》、《與立之承奉書》)

紙本行書 27.1×43.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

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

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明 · 王鐸 《沙河鎮作軸》

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一。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寄賀蘭銛詩》

紙本 草書 34.7×69.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的行書為了形成開闊的結構,一些筆畫盡力向外拓展,這樣便造成了筆法上的某些困難。

前人追求筆畫的變化,主要依靠線條內部運動的豐富性,其筆法以使轉為主,如王羲之的行書和草書;

當筆畫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時,無法再使用使轉的方法——一畫中一次使轉無濟於事,多次使轉則無法操作,因此只有採用行進中添加波折的方法,這雖然在流暢性上有些損失,但增添了複雜性和蒼老的感覺。

這就是“澀筆”的由來。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食魚貼》

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這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教審貼》

(又稱《讀書綠蔭帖》、《與立之承奉書》)

紙本行書 27.1×43.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

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

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明 · 王鐸 《沙河鎮作軸》

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一。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寄賀蘭銛詩》

紙本 草書 34.7×69.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的行書為了形成開闊的結構,一些筆畫盡力向外拓展,這樣便造成了筆法上的某些困難。

前人追求筆畫的變化,主要依靠線條內部運動的豐富性,其筆法以使轉為主,如王羲之的行書和草書;

當筆畫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時,無法再使用使轉的方法——一畫中一次使轉無濟於事,多次使轉則無法操作,因此只有採用行進中添加波折的方法,這雖然在流暢性上有些損失,但增添了複雜性和蒼老的感覺。

這就是“澀筆”的由來。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李白憶舊遊詩卷》局部

紙本 37×392.5釐米 日本京都藤井齋成舍有鄰館藏

這一類筆觸也是他草書的關鍵,如《太白憶舊遊詩》。短畫自然用不著添加波折,由此還可以形成節奏的對比。

總的來說,黃庭堅的書寫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書比作少林拳,那黃庭堅便是八卦、羅漢一路——還不同於太極。

黃庭堅的單字銜接頗有特色。

相鄰兩字常常互相穿插,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處,儘管有擺佈的痕跡,但總能形成特殊的視覺效果;兩字之間,書寫時緊緊相連的端點被各種緊貼的結構隔開,空間成為構成作品的主導因素,時間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則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食魚貼》

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這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教審貼》

(又稱《讀書綠蔭帖》、《與立之承奉書》)

紙本行書 27.1×43.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

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

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明 · 王鐸 《沙河鎮作軸》

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一。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寄賀蘭銛詩》

紙本 草書 34.7×69.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的行書為了形成開闊的結構,一些筆畫盡力向外拓展,這樣便造成了筆法上的某些困難。

前人追求筆畫的變化,主要依靠線條內部運動的豐富性,其筆法以使轉為主,如王羲之的行書和草書;

當筆畫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時,無法再使用使轉的方法——一畫中一次使轉無濟於事,多次使轉則無法操作,因此只有採用行進中添加波折的方法,這雖然在流暢性上有些損失,但增添了複雜性和蒼老的感覺。

這就是“澀筆”的由來。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李白憶舊遊詩卷》局部

紙本 37×392.5釐米 日本京都藤井齋成舍有鄰館藏

這一類筆觸也是他草書的關鍵,如《太白憶舊遊詩》。短畫自然用不著添加波折,由此還可以形成節奏的對比。

總的來說,黃庭堅的書寫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書比作少林拳,那黃庭堅便是八卦、羅漢一路——還不同於太極。

黃庭堅的單字銜接頗有特色。

相鄰兩字常常互相穿插,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處,儘管有擺佈的痕跡,但總能形成特殊的視覺效果;兩字之間,書寫時緊緊相連的端點被各種緊貼的結構隔開,空間成為構成作品的主導因素,時間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則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諸上座草書卷》

紙本 草書 33×729.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昭味詹言》評其詩歌創作:

“山谷之妙,起無端,接無端,大筆如椽,轉折如龍虎,掃棄一切,獨提精要之語。每每承接處,中亙萬里,不相聯屬,非尋常意計所及。”

關於“承接”問題,黃庭堅的書法與詩歌如出一轍。

總體速度的放慢也有助於強化著意安排空間的印象。作者似乎在邊寫邊思考對空間的處理,思考成熟時則來幾下快動作,接著又在沉思中緩緩前行,例如《杜甫寄賀蘭銛詩帖》。

黃庭堅草書中有一種不易覺察的寬博。他常常壓縮字結構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間顯得特別開闊,同時也就造成了疏密節奏的頻繁變化。這是他區別於唐人章法的又一特點。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食魚貼》

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這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教審貼》

(又稱《讀書綠蔭帖》、《與立之承奉書》)

紙本行書 27.1×43.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

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

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明 · 王鐸 《沙河鎮作軸》

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一。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寄賀蘭銛詩》

紙本 草書 34.7×69.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的行書為了形成開闊的結構,一些筆畫盡力向外拓展,這樣便造成了筆法上的某些困難。

前人追求筆畫的變化,主要依靠線條內部運動的豐富性,其筆法以使轉為主,如王羲之的行書和草書;

當筆畫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時,無法再使用使轉的方法——一畫中一次使轉無濟於事,多次使轉則無法操作,因此只有採用行進中添加波折的方法,這雖然在流暢性上有些損失,但增添了複雜性和蒼老的感覺。

這就是“澀筆”的由來。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李白憶舊遊詩卷》局部

紙本 37×392.5釐米 日本京都藤井齋成舍有鄰館藏

這一類筆觸也是他草書的關鍵,如《太白憶舊遊詩》。短畫自然用不著添加波折,由此還可以形成節奏的對比。

總的來說,黃庭堅的書寫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書比作少林拳,那黃庭堅便是八卦、羅漢一路——還不同於太極。

黃庭堅的單字銜接頗有特色。

相鄰兩字常常互相穿插,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處,儘管有擺佈的痕跡,但總能形成特殊的視覺效果;兩字之間,書寫時緊緊相連的端點被各種緊貼的結構隔開,空間成為構成作品的主導因素,時間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則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諸上座草書卷》

紙本 草書 33×729.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昭味詹言》評其詩歌創作:

“山谷之妙,起無端,接無端,大筆如椽,轉折如龍虎,掃棄一切,獨提精要之語。每每承接處,中亙萬里,不相聯屬,非尋常意計所及。”

關於“承接”問題,黃庭堅的書法與詩歌如出一轍。

總體速度的放慢也有助於強化著意安排空間的印象。作者似乎在邊寫邊思考對空間的處理,思考成熟時則來幾下快動作,接著又在沉思中緩緩前行,例如《杜甫寄賀蘭銛詩帖》。

黃庭堅草書中有一種不易覺察的寬博。他常常壓縮字結構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間顯得特別開闊,同時也就造成了疏密節奏的頻繁變化。這是他區別於唐人章法的又一特點。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傳》

白紙本 33.7×1840.2釐米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後世少有人直接學習他的草書,但他作品中的某些構成方式卻影響深遠。在他以後,草書與行書筆法的混雜成為常見的現象。

祝允明等人草書中的平直點畫(唐人草書中未見)和鄰字的穿插,都能看出黃庭堅的影響,而王鐸草書中某些特殊的綴合方式,與黃庭堅的作品關係密切。

"

黃庭堅曾說:

“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張旭 《肚痛貼》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苦筍貼》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

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花氣薰人貼》

紙本草書 30.7×43.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唐 · 懷素 《食魚貼》

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這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教審貼》

(又稱《讀書綠蔭帖》、《與立之承奉書》)

紙本行書 27.1×43.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

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

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明 · 王鐸 《沙河鎮作軸》

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一。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寄賀蘭銛詩》

紙本 草書 34.7×69.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的行書為了形成開闊的結構,一些筆畫盡力向外拓展,這樣便造成了筆法上的某些困難。

前人追求筆畫的變化,主要依靠線條內部運動的豐富性,其筆法以使轉為主,如王羲之的行書和草書;

當筆畫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時,無法再使用使轉的方法——一畫中一次使轉無濟於事,多次使轉則無法操作,因此只有採用行進中添加波折的方法,這雖然在流暢性上有些損失,但增添了複雜性和蒼老的感覺。

這就是“澀筆”的由來。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李白憶舊遊詩卷》局部

紙本 37×392.5釐米 日本京都藤井齋成舍有鄰館藏

這一類筆觸也是他草書的關鍵,如《太白憶舊遊詩》。短畫自然用不著添加波折,由此還可以形成節奏的對比。

總的來說,黃庭堅的書寫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書比作少林拳,那黃庭堅便是八卦、羅漢一路——還不同於太極。

黃庭堅的單字銜接頗有特色。

相鄰兩字常常互相穿插,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處,儘管有擺佈的痕跡,但總能形成特殊的視覺效果;兩字之間,書寫時緊緊相連的端點被各種緊貼的結構隔開,空間成為構成作品的主導因素,時間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則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諸上座草書卷》

紙本 草書 33×729.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昭味詹言》評其詩歌創作:

“山谷之妙,起無端,接無端,大筆如椽,轉折如龍虎,掃棄一切,獨提精要之語。每每承接處,中亙萬里,不相聯屬,非尋常意計所及。”

關於“承接”問題,黃庭堅的書法與詩歌如出一轍。

總體速度的放慢也有助於強化著意安排空間的印象。作者似乎在邊寫邊思考對空間的處理,思考成熟時則來幾下快動作,接著又在沉思中緩緩前行,例如《杜甫寄賀蘭銛詩帖》。

黃庭堅草書中有一種不易覺察的寬博。他常常壓縮字結構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間顯得特別開闊,同時也就造成了疏密節奏的頻繁變化。這是他區別於唐人章法的又一特點。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宋 ·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傳》

白紙本 33.7×1840.2釐米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後世少有人直接學習他的草書,但他作品中的某些構成方式卻影響深遠。在他以後,草書與行書筆法的混雜成為常見的現象。

祝允明等人草書中的平直點畫(唐人草書中未見)和鄰字的穿插,都能看出黃庭堅的影響,而王鐸草書中某些特殊的綴合方式,與黃庭堅的作品關係密切。

黃庭堅:開創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明 · 祝允明 《草書詩軸》

在草書的歷史上,黃庭堅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一個漫長的時代。

他的影響難以盡述,因為他是一個起端,一位出色的獨創者。他不以表面上的形似澤惠後人,但卻從深處影響到人們的構成原則。

然而也正是他,以他的身影隔斷了人們對唐人狂草的真正理解。也許,這一直要持續到人們能夠清醒地看出他所具有的意義與侷限的時候。

- end -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書法屋

總監丨馮錯

主編 | 凌晨 Anna

責編丨Anna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