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

今天寫一點關於遼西走廊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而事實上,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先是東三省全面淪陷,繼而熱河被攻佔,日軍一度推進到長城一線,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華北危機、平津危機”!!!這“滿蒙”首當其衝的就是東北了,所以有必要先看一下東北的地理概況:

"

今天寫一點關於遼西走廊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而事實上,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先是東三省全面淪陷,繼而熱河被攻佔,日軍一度推進到長城一線,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華北危機、平津危機”!!!這“滿蒙”首當其衝的就是東北了,所以有必要先看一下東北的地理概況: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整個東三省的地形跟中國西南的四川有點相像,四周由西往東分別被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包圍,西南方向是跟陰山接壤的燕山山脈,東南是渤海灣,中間是肥沃的三江平原,而遼西走廊背山面海像一把鎖子一樣牢牢的把控著東北的南大門,這條走廊跟四川盆地中重慶到宜昌這段很是相像。

"

今天寫一點關於遼西走廊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而事實上,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先是東三省全面淪陷,繼而熱河被攻佔,日軍一度推進到長城一線,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華北危機、平津危機”!!!這“滿蒙”首當其衝的就是東北了,所以有必要先看一下東北的地理概況: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整個東三省的地形跟中國西南的四川有點相像,四周由西往東分別被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包圍,西南方向是跟陰山接壤的燕山山脈,東南是渤海灣,中間是肥沃的三江平原,而遼西走廊背山面海像一把鎖子一樣牢牢的把控著東北的南大門,這條走廊跟四川盆地中重慶到宜昌這段很是相像。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如果把中國的版圖看作是一隻雄雞的話,東三省就是它的頭部所在,遼西走廊就是雄雞的“咽喉”,它就像一條扁擔一樣,一頭挑著東北,另一頭連著雄雞的心臟華北,其地理重要性可想而知。跟河西走廊一樣,都是曾經抵禦外族入侵的前沿陣地。以明末抗清為例:

"

今天寫一點關於遼西走廊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而事實上,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先是東三省全面淪陷,繼而熱河被攻佔,日軍一度推進到長城一線,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華北危機、平津危機”!!!這“滿蒙”首當其衝的就是東北了,所以有必要先看一下東北的地理概況: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整個東三省的地形跟中國西南的四川有點相像,四周由西往東分別被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包圍,西南方向是跟陰山接壤的燕山山脈,東南是渤海灣,中間是肥沃的三江平原,而遼西走廊背山面海像一把鎖子一樣牢牢的把控著東北的南大門,這條走廊跟四川盆地中重慶到宜昌這段很是相像。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如果把中國的版圖看作是一隻雄雞的話,東三省就是它的頭部所在,遼西走廊就是雄雞的“咽喉”,它就像一條扁擔一樣,一頭挑著東北,另一頭連著雄雞的心臟華北,其地理重要性可想而知。跟河西走廊一樣,都是曾經抵禦外族入侵的前沿陣地。以明末抗清為例: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這裡曾經是當年的關寧錦防線,即從山海關到寧遠再到錦州的縱向防禦體系,中間更有多處堡壘相互聯絡中轉,寧遠衛是今葫蘆島下轄興城市。

當關寧錦防線的北端寧錦防線尚未完善之前,遼西走廊上還只是寧遠一座孤城,可就是在這座孤城下,袁崇煥一戰成名,令後金遭遇政權建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創,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史稱寧遠大捷。

太祖努爾哈赤征戰一生,卻在這兒馬失前蹄。經此一戰,鬱忿成疾,不到一年也一命嗚呼了。繼任者皇太極在面對整條關寧錦防線的時候更是望城興嘆、無可奈何!那麼問題來了,難道後金軍就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嗎?當然不是。

"

今天寫一點關於遼西走廊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而事實上,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先是東三省全面淪陷,繼而熱河被攻佔,日軍一度推進到長城一線,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華北危機、平津危機”!!!這“滿蒙”首當其衝的就是東北了,所以有必要先看一下東北的地理概況: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整個東三省的地形跟中國西南的四川有點相像,四周由西往東分別被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包圍,西南方向是跟陰山接壤的燕山山脈,東南是渤海灣,中間是肥沃的三江平原,而遼西走廊背山面海像一把鎖子一樣牢牢的把控著東北的南大門,這條走廊跟四川盆地中重慶到宜昌這段很是相像。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如果把中國的版圖看作是一隻雄雞的話,東三省就是它的頭部所在,遼西走廊就是雄雞的“咽喉”,它就像一條扁擔一樣,一頭挑著東北,另一頭連著雄雞的心臟華北,其地理重要性可想而知。跟河西走廊一樣,都是曾經抵禦外族入侵的前沿陣地。以明末抗清為例: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這裡曾經是當年的關寧錦防線,即從山海關到寧遠再到錦州的縱向防禦體系,中間更有多處堡壘相互聯絡中轉,寧遠衛是今葫蘆島下轄興城市。

當關寧錦防線的北端寧錦防線尚未完善之前,遼西走廊上還只是寧遠一座孤城,可就是在這座孤城下,袁崇煥一戰成名,令後金遭遇政權建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創,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史稱寧遠大捷。

太祖努爾哈赤征戰一生,卻在這兒馬失前蹄。經此一戰,鬱忿成疾,不到一年也一命嗚呼了。繼任者皇太極在面對整條關寧錦防線的時候更是望城興嘆、無可奈何!那麼問題來了,難道後金軍就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嗎?當然不是。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這是大明朝後期的整個防禦體系,除了關寧錦防線之外,還有北邊的長城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滿清軍隊要想入關有三個選擇:一:直接進攻寧錦防線,大明朝所有的精銳全都在這兒,連皇太極他爹都無可奈何更別說他了。二:走海路,從天津衛登陸,直接威脅京師,就跟侵華日軍一樣直接在上海登陸,組織一場規模空前的淞滬會戰。滿清很顯然做不到,大明水師可不是浪得虛名,雖然是日落西山,但是瘦死的駱駝畢竟還是駱駝。那麼就只能往西進入大山走長城一線了,就像當年的匈奴、蒙古一樣。

長城防線上靠近京師的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冷口。逢關必守嘛,但是長城綿延數千裡,處處設防卻又處處無防,滿清不止一次的從長城防線深入華北腹地劫掠,每次都是滿載而歸,除京師跟遼西之外華北地各地都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這也說明了長城從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為軍事防禦而存在的。但畢竟是長途跋涉,山路崎嶇難行,八旗軍的機動性大打折扣,不說別的,光後勤這一塊就難以保障。這就註定了繞行部隊只能是分散的小股力量,可就是這樣的小股力量竟然多次的在華北腹地肆意劫掠能長達半年之久,而明軍卻毫無作為,大明朝的戰鬥力可見羸弱到何種地步,可悲可嘆。

從古到今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必經之路”,只是是否具有可行性罷了。大規模繞行會造成大本營空虛,錦州這邊完全可以直搗黃龍,所以皇太極還得回到關寧錦防線上來,他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他的志向是整個天下。

"

今天寫一點關於遼西走廊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而事實上,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先是東三省全面淪陷,繼而熱河被攻佔,日軍一度推進到長城一線,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華北危機、平津危機”!!!這“滿蒙”首當其衝的就是東北了,所以有必要先看一下東北的地理概況: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整個東三省的地形跟中國西南的四川有點相像,四周由西往東分別被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包圍,西南方向是跟陰山接壤的燕山山脈,東南是渤海灣,中間是肥沃的三江平原,而遼西走廊背山面海像一把鎖子一樣牢牢的把控著東北的南大門,這條走廊跟四川盆地中重慶到宜昌這段很是相像。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如果把中國的版圖看作是一隻雄雞的話,東三省就是它的頭部所在,遼西走廊就是雄雞的“咽喉”,它就像一條扁擔一樣,一頭挑著東北,另一頭連著雄雞的心臟華北,其地理重要性可想而知。跟河西走廊一樣,都是曾經抵禦外族入侵的前沿陣地。以明末抗清為例: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這裡曾經是當年的關寧錦防線,即從山海關到寧遠再到錦州的縱向防禦體系,中間更有多處堡壘相互聯絡中轉,寧遠衛是今葫蘆島下轄興城市。

當關寧錦防線的北端寧錦防線尚未完善之前,遼西走廊上還只是寧遠一座孤城,可就是在這座孤城下,袁崇煥一戰成名,令後金遭遇政權建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創,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史稱寧遠大捷。

太祖努爾哈赤征戰一生,卻在這兒馬失前蹄。經此一戰,鬱忿成疾,不到一年也一命嗚呼了。繼任者皇太極在面對整條關寧錦防線的時候更是望城興嘆、無可奈何!那麼問題來了,難道後金軍就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嗎?當然不是。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這是大明朝後期的整個防禦體系,除了關寧錦防線之外,還有北邊的長城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滿清軍隊要想入關有三個選擇:一:直接進攻寧錦防線,大明朝所有的精銳全都在這兒,連皇太極他爹都無可奈何更別說他了。二:走海路,從天津衛登陸,直接威脅京師,就跟侵華日軍一樣直接在上海登陸,組織一場規模空前的淞滬會戰。滿清很顯然做不到,大明水師可不是浪得虛名,雖然是日落西山,但是瘦死的駱駝畢竟還是駱駝。那麼就只能往西進入大山走長城一線了,就像當年的匈奴、蒙古一樣。

長城防線上靠近京師的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冷口。逢關必守嘛,但是長城綿延數千裡,處處設防卻又處處無防,滿清不止一次的從長城防線深入華北腹地劫掠,每次都是滿載而歸,除京師跟遼西之外華北地各地都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這也說明了長城從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為軍事防禦而存在的。但畢竟是長途跋涉,山路崎嶇難行,八旗軍的機動性大打折扣,不說別的,光後勤這一塊就難以保障。這就註定了繞行部隊只能是分散的小股力量,可就是這樣的小股力量竟然多次的在華北腹地肆意劫掠能長達半年之久,而明軍卻毫無作為,大明朝的戰鬥力可見羸弱到何種地步,可悲可嘆。

從古到今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必經之路”,只是是否具有可行性罷了。大規模繞行會造成大本營空虛,錦州這邊完全可以直搗黃龍,所以皇太極還得回到關寧錦防線上來,他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他的志向是整個天下。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沒有攻不破的堡壘,關寧錦防線有自己的弱點,它不是完整的現代立體梯度防禦體系,整個防線是單點防禦,這對於大規模騎兵而言,並不能完全的起到攔截作用,最致命的是大明軍隊的野戰能力跟八旗鐵騎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這就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可能性。

公元1641年,皇太極相繼攻破錦州外圍各個據點並完成對錦州的包圍,寧遠方向的洪承疇聞訊急救,在松山一帶與八旗主力遭遇,一場圍城打援的大戰就這樣上演了,史稱鬆錦大戰

鬆錦大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洪承疇被俘、大明精銳盡失,寧錦防線土崩瓦解,明朝的最後力量就剩駐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了。不久吳三桂投降、清軍入關,開始了長達268年的統治。

"

今天寫一點關於遼西走廊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而事實上,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先是東三省全面淪陷,繼而熱河被攻佔,日軍一度推進到長城一線,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華北危機、平津危機”!!!這“滿蒙”首當其衝的就是東北了,所以有必要先看一下東北的地理概況: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整個東三省的地形跟中國西南的四川有點相像,四周由西往東分別被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包圍,西南方向是跟陰山接壤的燕山山脈,東南是渤海灣,中間是肥沃的三江平原,而遼西走廊背山面海像一把鎖子一樣牢牢的把控著東北的南大門,這條走廊跟四川盆地中重慶到宜昌這段很是相像。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如果把中國的版圖看作是一隻雄雞的話,東三省就是它的頭部所在,遼西走廊就是雄雞的“咽喉”,它就像一條扁擔一樣,一頭挑著東北,另一頭連著雄雞的心臟華北,其地理重要性可想而知。跟河西走廊一樣,都是曾經抵禦外族入侵的前沿陣地。以明末抗清為例: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這裡曾經是當年的關寧錦防線,即從山海關到寧遠再到錦州的縱向防禦體系,中間更有多處堡壘相互聯絡中轉,寧遠衛是今葫蘆島下轄興城市。

當關寧錦防線的北端寧錦防線尚未完善之前,遼西走廊上還只是寧遠一座孤城,可就是在這座孤城下,袁崇煥一戰成名,令後金遭遇政權建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創,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史稱寧遠大捷。

太祖努爾哈赤征戰一生,卻在這兒馬失前蹄。經此一戰,鬱忿成疾,不到一年也一命嗚呼了。繼任者皇太極在面對整條關寧錦防線的時候更是望城興嘆、無可奈何!那麼問題來了,難道後金軍就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嗎?當然不是。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這是大明朝後期的整個防禦體系,除了關寧錦防線之外,還有北邊的長城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滿清軍隊要想入關有三個選擇:一:直接進攻寧錦防線,大明朝所有的精銳全都在這兒,連皇太極他爹都無可奈何更別說他了。二:走海路,從天津衛登陸,直接威脅京師,就跟侵華日軍一樣直接在上海登陸,組織一場規模空前的淞滬會戰。滿清很顯然做不到,大明水師可不是浪得虛名,雖然是日落西山,但是瘦死的駱駝畢竟還是駱駝。那麼就只能往西進入大山走長城一線了,就像當年的匈奴、蒙古一樣。

長城防線上靠近京師的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冷口。逢關必守嘛,但是長城綿延數千裡,處處設防卻又處處無防,滿清不止一次的從長城防線深入華北腹地劫掠,每次都是滿載而歸,除京師跟遼西之外華北地各地都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這也說明了長城從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為軍事防禦而存在的。但畢竟是長途跋涉,山路崎嶇難行,八旗軍的機動性大打折扣,不說別的,光後勤這一塊就難以保障。這就註定了繞行部隊只能是分散的小股力量,可就是這樣的小股力量竟然多次的在華北腹地肆意劫掠能長達半年之久,而明軍卻毫無作為,大明朝的戰鬥力可見羸弱到何種地步,可悲可嘆。

從古到今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必經之路”,只是是否具有可行性罷了。大規模繞行會造成大本營空虛,錦州這邊完全可以直搗黃龍,所以皇太極還得回到關寧錦防線上來,他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他的志向是整個天下。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沒有攻不破的堡壘,關寧錦防線有自己的弱點,它不是完整的現代立體梯度防禦體系,整個防線是單點防禦,這對於大規模騎兵而言,並不能完全的起到攔截作用,最致命的是大明軍隊的野戰能力跟八旗鐵騎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這就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可能性。

公元1641年,皇太極相繼攻破錦州外圍各個據點並完成對錦州的包圍,寧遠方向的洪承疇聞訊急救,在松山一帶與八旗主力遭遇,一場圍城打援的大戰就這樣上演了,史稱鬆錦大戰

鬆錦大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洪承疇被俘、大明精銳盡失,寧錦防線土崩瓦解,明朝的最後力量就剩駐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了。不久吳三桂投降、清軍入關,開始了長達268年的統治。

比河西走廊更重要的另一條地理大通道:遼西走廊

還記得解放戰爭時期那場塔山阻擊戰嗎,遼瀋戰役打響,錦州首當其衝,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阻止從葫蘆島方向來的國民黨東進兵團,保障我軍主力奪取錦州,截斷東北國軍的退路,關門打狗一戰解決東北問題。

國共三大戰役中,遼瀋戰役遠沒有淮海戰役那麼大的規模,但卻是三大戰役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場,東北問題不解決,東北、華北國民黨軍就會連成一片,後面的事情就不好說了。

咽喉咽喉,如鯁在喉,吐不出來又咽不下去,無論是明清之戰還是侵華戰爭,都差點讓我們亡族滅種。這就是遼西走廊,長期被人忽視的重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