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本文選自UCG460

大家好,“遊戲兵工廠”欄目又和大家見面了。相信在看到這期欄目的時候,《皇牌空戰7 未知天際》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了。不過遊戲中各代的戰機依然值得我們聊一聊。這些各具特色的戰機正是AC系列真正的主角。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幾種常見機型的尺寸對比,從左至右依次是:F-16C、F-14A、殲-11BH、F-15E和F-22。

以上幾隻模型是筆者私人收藏的HobbyMaster合金成品,比例均為1/72。對比之下,很明顯可以看出最左側的F-16與其他幾種飛機在體型上的巨大差異;而位於中間的殲-11BH——即國產版蘇-27——看上去則幾乎有兩個F-16那麼大。有趣的是,這幾種大小不一的飛機,其本身或改進型號都登上過AC系列的封面。當然,AC系列中知名的飛機遠不止這幾種,但限於篇幅,無法一一進行介紹,只能挑選出有代表性的機型。那麼,各位且聽我慢慢道來。

噴氣式戰鬥機的分代

在正式介紹之前,我們來稍微看一下噴氣式戰鬥機的分代。關於這個話題,目前世界上並沒有一個權威的劃分方式,更多的還是本著“說出來有面子”的原則為各種戰機劃分不同的世代。這可不是瞎說的,因為美國最初的分代方式是分為四代,而俄國人分成五代;後來美國人覺得總是比俄國人少一代,聽上去彷彿是落伍產品,也不利於在軍火市場上推銷時吹噓一番,所以跟風改成了五代的劃分。簡單地說,一切都是生意。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五代是怎麼劃分的。

從年代上看,最早的噴氣式戰鬥機出現在二戰後期,德國的梅塞施密特 Me262與英國的格羅斯特 “流星”是最早投入實戰的兩種著名的噴氣式戰鬥機。按照目前流行的五代式劃分法,這兩種飛機被歸入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而對於二戰後出現的、以美國的北美 F-86及前蘇聯的米高揚-格列維奇 米格-15為代表的一部分以機炮為武器的噴氣式戰鬥機,自然也被算到第一代中;畢竟,這些飛機與活塞式戰鬥機的區別,僅僅是將動力由活塞引擎換成了噴氣引擎而已。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一代機代表:1為Me262 2為流星 3為F-86 4為米格-15。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支60年代初問世的一系列噴氣式戰鬥機,被劃分為第二代。這部分戰機的代表為美製北美 F-100、蘇制米高揚-格列維奇 米格-21、英制英國電氣 “閃電”和法制達索 幻影Ⅲ。這一時期的噴氣式戰機普遍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飛行高度也更高,並有意識地開始根據用途來設計飛機,在設計中所運用到的空氣動力學技術也更加適合噴氣式飛機的特點。

總的來說,從這一代開始,噴氣式戰鬥機的設計思路逐漸脫離摸索階段,邁上走向成熟的道路;同時,導彈也開始成為戰鬥機的主要武器,不過這時的機載導彈普遍不靠譜,不僅發射時限制多,可靠性和命中率也有問題。此外,由於受冷戰思維的影響,當時有許多飛機的塗裝直接裸露金屬原色,以降低核爆對飛機的影響;而像F-100這種被部署到歐洲的戰機,甚至還要在核戰時執行有去無回的“自殺式”核打擊。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二代機代表:1為F-100,2為米格-21,3為閃電,4為幻影Ⅲ。

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誕生的一系列戰鬥機,在五代式分法中被稱為第三代。這一代飛機相對上一代,開始比較注重機動性和對地攻擊能力,更多新穎的航空技術被應用;航電設備開始出現在戰機上,老舊的機械式儀表開始被逐步取代。這一時期的代表機型為美製麥道 F-4、瑞典的薩博37、法制達索 幻影F1及蘇制米高揚-格列維奇 米格-23。

雖說被單獨分了一代,但實際上,這所謂的“第三代”和“第二代”之間的技術差異並沒有達到可以單獨分開成兩代的地步。F-4最初未安裝機炮、米格-23的後變掠翼需要手動操作,這些情況如今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卻真的被付諸實施,也從一個側面證明,這一代戰鬥機從理念上依舊不夠成熟。因此,在舊式分代法中,第二、三代飛機同被計入第二代。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三代機代表:1為F-4,2為薩博37,3為幻影F1,4為米格-23。

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起,第四代噴氣式戰鬥機開始服役。在總結了前幾代戰鬥機的成功經驗及失敗教訓後,在設計第四代戰鬥機時,人們重新審視了設計思路,使飛機在性能方面較前一代有了極大提升。而得益於計算機科技的發展,第四代戰鬥機的航電設備也更加精密、複雜,同時也增加更多以往戰鬥機上並未出現過的設備,這些設備升級的速度也比以往歷代戰鬥機更快。

由重型戰鬥機與輕/中型戰鬥機相互配合、實現互補的“高低搭配”思路也從這一代戰機開始出現:重型戰鬥機體型大,可以安裝更多的機載設備、掛載更多的武器,同時載油量也更大,航程更遠,十分適合進行制空作戰;但這類戰鬥機通常十分昂貴,因此裝備數量有限。

輕/中型戰鬥機體型小,在電子設備的安裝、載彈量及載油量方面與重型戰鬥機有較大差距,但成本相對低廉,可以大量生產,來彌補重型戰鬥機在數量方面的不足。

可以說,從第四代戰鬥機開始,人們對於戰鬥機應該怎樣設計這一問題,終於找到了解決的正確方向。這一時期的代表機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型號:美製格魯門 F-14、麥道 F-15、通用動力 F-16、麥道 F/A-18,蘇制蘇霍伊 蘇-27、米高揚-格列維奇 米格-29及法制達索 幻影2000。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四代機代表:1為F-14,2為F-15,3為F-16,4為F/A-18。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5為蘇-27,6為米格-29 7為幻影2000。

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葉後,一批更加先進的四代戰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由於東西方冷戰的結束,對於下一代戰鬥機的需求變得不再迫切,人們因此尋求在原有四代機的平臺上進行進一步改進,將一些原本用於下一代戰機上的技術與製造工藝升級現有戰機。

雖說這樣一來,飛機的造價增加了,但比起全面換裝更加昂貴的下一代戰鬥機,還是划算的。這類介於第四代與第五代之間的飛機,被稱為四代半或4.5代。這些飛機的代表機型有美製麥道 F/A-18E/F、通用動力 F-16E/F Block 60,俄製蘇霍伊 蘇-35,國產成飛 殲-10B/C、沈飛 殲-16,歐洲戰鬥機“颱風”、瑞典薩博 JAS-39及法制達索 “陣風”。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四代半代表:1為F/A-18E,2為F-16E Block 60,3為殲-10B,4為殲-16。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5為颱風,6為JAS-39,7為陣風。

第五代戰鬥機與本世紀初開始投入現役,世界上第一種進入現役的第五代戰鬥機即2004年服役的美製洛克希德·馬丁 F-22;而截至現在,全世界現役的五代機也只有三種,除F-22外,其餘兩種是2015年服役的洛克希德·馬丁 F-35和2017年服役的成飛 殲-20。第五代戰機是人類航空工業的最高成果,設計、製造這類戰機需要花費可觀的時間和金錢,戰機的單價也非常昂貴,只有少數國力十分雄厚的大國才有能力研發、量產並裝備這類戰機;其他國家要麼花錢購買大國提供的先進戰機,要麼繼續使用更為陳舊的型號。

隱身技術在第五代戰鬥機身上首次進行了全面應用,目前已服役的、即將服役和正在PPT及紙上的五代機,無一例外,都採用了低可探測性的設計。這使得大部分的五代機方案看起來大同小異,尤其是一些小國的方案,給人感覺就是尺寸縮水版F-22或F-35。但隱身能力僅僅只是標準之一,五代機還應該具有昂貴而複雜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的數據鏈、遍佈機身各處的光電傳感裝置、高度玻璃化的座艙及集成化的飛-火控系統,使飛行員從複雜的飛行控制中解脫出來,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作戰方面。因此,五代機的作戰能力及戰場感知能力是四代機及四代半都無法比擬的。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目前僅有的幾種五代機,1為F-22,2為F-35,3為殲-20,4為蘇-57。

米格-21

看過了噴氣式戰鬥機的分代,接著我們就來認識一下AC系列中的幾種名機,介紹的順序也按照年代來進行排列。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米格-21,確切地說,出現在AC系列中的是米格-21比斯。米格-21是於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問世的第二代戰鬥機,1959年服役,大概是AC系列中最“古老”的戰機了。作為一種強調高速飛行的截擊機,米格-21採用的是三角翼,這種翼型在高速飛行時能有效降低阻力,並且讓飛機保持不錯的可操縱性,然而在低速飛行時的性能則差強人意。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皇牌空戰7》中的米格-21比斯。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芬蘭空軍的米格-21比斯,這個角度看尤其顯得臃腫。

由於米格-21結構簡單、體積小巧,因此利於大批量生產。如果算上我國授權生產的殲-7系列,整個米格-21家族大概總共生產了14000架左右,是有史以來產量最大的戰鬥機型號,除了南極、南美及大洋洲外,其他大陸上都能見到這種飛機的影子。

但這種飛機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體型太小,載油量非常有限,也無法攜帶大量武器;其次,米格-21採用機頭進氣的方式,雖然這種進氣方式最適合超音速飛行,但由於機頭錐尺寸有限,使其註定無法安裝大尺寸、高功率的火控雷達,留給其他電子設備的空間也非常有限,嚴重製約了飛機的作戰能力。

出於這些原因,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於1972年推出了米格-21的最終改型——米格-21比斯,這種飛機增加了機身直徑,擴大了機背油箱的體積,換裝了更大體積的雷達,發動力也換成了推力更大的新型號。雖然飛機的整體數據上去了,但遺憾的是,由於變得更大更重,因此格鬥能力反而不如以前的型號;不過好歹真正用上了正兒八經的火控雷達,能好好打導彈了。

米格-21比斯在AC系列中總共出場7次,並且在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皇牌空戰2》(以下簡稱AC2)就已經登場了,其他幾部登場作品分別是《皇牌空戰4 破碎的天空》(以下簡稱AC4)、《皇牌空戰5 未頌的戰爭》(以下簡稱AC5)、《皇牌空戰ZERO 貝爾肯戰爭》(以下簡稱AC0)、《皇牌空戰 突擊地平線》(以下簡稱ACAH)、《皇牌空戰 無限》(以下簡稱ACI)及系列最新作《皇牌空戰7 未知天際》(以下簡稱AC7)。由於是早已過時的型號,性能和武器方面也乏善可陳,所以這種飛機通常獲得方式十分簡單,價格也很便宜,在AC7中甚至只要完成第四個劇情任務“Rescue”,就能免費獲得飛機加全套特殊兵裝。

F-4

接下來看到的是另一位AC系列的常客——F-4戰鬥機,相信不少老玩家還記得AC4中由主角“Mobius 1”駕駛的F-4從航母上彈射起飛的情景。F-4總共在AC系列中登場12次,首次登場為系列開山之作《皇牌空戰》(以下簡稱AC1),隨後在AC2、AC4、AC5、AC0、《皇牌空戰X 蒼穹詭影》(以下簡稱ACX)、《皇牌空戰6 解放的戰火》(以下簡稱AC6)、《皇牌空戰X2 聯合突襲》(以下簡稱ACX2)、ACAH、《皇牌空戰3D 交叉爆音》(以下簡稱AC3D)、ACI及AC7中出場。

F-4可算是第三代(舊標第二代)戰鬥機的標杆,至今仍在部分國家服役。比如我們的鄰居日本,其空中武裝力量航空自衛隊,就有少量F-4EJ改處於現役。雖然F-4早在1958年便完成了首飛、1962年便進入美國空軍服役,但由於這種飛機在設計時便考慮到要執行多種用途的任務,因此飛機的體型很大,可以裝載精密複雜的電子設備;為了完成不同的作戰任務、掛載大量的武器彈藥,飛機的結構強度很高,使用壽命也相應變得很長。這些特色使得F-4能夠經過改裝新型雷達、武器等之後一直服役到現在。

F-4採用的是下單翼佈局,這是出於增升的考慮。因為F-4最早是為美國海軍研製的艦載機,對於升力的要求很高。飛機在受到升力作用影響時,下表面受力影響更大;而下單翼佈局則正好將機翼與機身下表面連在一起,受力結構的設計就更加簡單,相應的結構重量也能降低。當然,與今天的主流戰機相比,F-4外形上最大的特色,還是尾翼放在尾噴口之後的設計。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這樣的佈局如今只能在一些教練機上見到。

在第二、三代戰鬥機的時代,人們採用的還是靜穩定設計。所謂靜穩定設計,指的是飛機的氣動中心位於重心之後,這樣的話,飛機在飛行時會自然進入穩定狀態,但這類飛機的機動性不佳;而現代戰鬥機普遍採用放寬靜穩定設計,飛機的重心較氣動中心更為靠後,這樣的飛機機動性更好,缺點是穩定性降低,需要隨時對飛機的舵面進行操作。在主動控制系統出現之前,放寬靜穩定幾乎等同於給飛行員造了個會飛的棺材。

F-4就是典型的靜穩定設計,之所以要將垂尾和平尾都放置在噴口之後,就是出於氣動中心後移的考慮。因為F-4的兩臺發動機重量很大,使得飛機的重心相對靠後,因此尾翼需要更加靠後,這樣尾翼在工作時產生的力矩更大,配平效果更好;同時,將平尾位置提高還有利於著艦,因為著艦時迎角很大,高置的平尾不會因此擦碰到飛行甲板。

然而,這樣的設計顯然是有弊端的:首先,醜。從正面看F-4,平直的機翼尖端上反,平尾卻大角度下反,倒是頗具視覺衝擊力,但顯然算不上好看。其次,也是最大的弊端——影響了飛機的大迎角性能。機翼上反和尾翼下反就是為了彌補大迎角性能採取的措施,不過也是治標不治本。更別提高置的尾翼還不利於F-4的滾轉,在越南戰爭中,F-4屢敗於性能不及自己的對手,就是因為滾轉時稍一用力就失控。加上機翼上反部分沒有控制面,只能依賴機翼上一段半截子副翼進行氣動操作,這使得滾轉性能更加雪上加霜。

雖然格鬥能力馬馬虎虎,但F-4的綜合作戰性能在整個第二、三代戰機中可謂名列前茅,因此不僅美國空軍也跟著用起海軍的飛機,當時整個西方陣營的空軍更是被它統治。除了執行空戰任務外,F-4還能執行防空火力壓制任務(即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SEAD,美軍對該任務的稱呼為“Wild Weasel”——“野鼬鼠”),以至於還發展出專門執行這一任務的型號F-4G。

而在AC系列的歷代作品中,F-4的特殊兵裝也是對空對地武器全套都有,這一點與現實十分相符。另外,在AC系列的多部作品中,遊戲一開始就能駕駛F-4,讓玩家用這種“老當益壯”的多用途飛機上手,還是十分合理的。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這架F-4G翼下掛載了四種不同的導彈,從上到下分別是:AGM-88“哈姆”、AGM-65“幼畜”、AGM-78“標準”和AGM-45“百舌鳥”。

F-14

1970年12月21日,專為美國海軍準備的VFX計劃(Naval Fighter Experimental,實驗性海軍戰鬥機)終於迎來了該計劃產品的首次試飛,而這架首飛成功的戰鬥機,便是日後名震全球、粉絲無數的F-14。

F-14在AC系列中也是常客,總共出現在12部系列作品之中,它們分別是:AC1、AC2、AC4、AC5、AC0、ACX、AC6、ACX2、ACAH、AC3D、ACI及AC7。其中,它還成為了AC5的日版及美版封面機。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第四代噴氣式戰鬥機,F-14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不僅是美國第一種雙垂尾戰鬥機,同時也是美國海軍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重型戰鬥機——不僅“重型”,而且非常能“戰鬥”。F-14的主要任務是艦隊防空與截擊,作為一種空戰能力優秀的戰鬥機,它是搶佔制空權的好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F-14上增加了藍盾吊艙,相應的也為其增添了對地打擊的能力。

F-14與其他四代機最大的區別,不用說就是外形了,只有它採用的是可後變掠翼的獨特造型。之所以採用這種翼型,也是出於艦上使用的考慮。艦載機的機翼設計通常要考慮兩個問題,一個是能夠減小飛機的整體輪廓,以便能在甲板上擺放或是在機庫中裝入更多的飛機;另一個則是增升,由於航母的飛行甲板只有區區兩三百米長,因此艦載機的機翼必須能為飛機提供足夠大的升力,才能讓飛機順利完成起飛和著艦。

對於減小飛機輪廓的問題,大部分艦載機都採用摺疊機翼的方式來解決;後一個問題解決方式就多了,有些是改變機翼造型,有些是增大機翼面積,還有些是增加增升翼面。F-14的後變掠翼可以同時兼顧這兩個問題,在艦上擺放時將機翼動作至最大後掠角,整機的輪廓自然而然就減小了;而著艦時則將機翼動作至最小後掠角,升力問題也解決了。除了機翼外,F-14扁平的機身也能產生升力,因此它的低速性能非常優異。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與F/A-18同框的F-14A,兩者減小輪廓方式的差異一目瞭然,背景上還有一架F-14A正在表演突破音障。

有得必有失,後變掠翼雖然好處多多,但其結構複雜,且重量大,導致整機成本增加。尤其是早期的F-14A,在其左右兩側的寬大翼套中還安裝了扇翼,這兩隻扇翼可根據飛機的飛行姿態自動伸縮,使飛機在超音速狀態下具有更為出色的機動性。但這麼一套扇翼,在當時的價格高達150萬美元,而F-14整機價格更是達到了1900萬美元;要知道這還是20世紀70年代報價,拿到現在,算上通脹什麼的,整機單價四五千萬美元還不是隨隨便便。這筆錢就算是當時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也覺得貴了,因此後續的F-14型號紛紛“減配”。好在F-14本身的超音速機動能力已經足夠出色,要不要這扇翼倒也無妨。

F-14於2006年退役,是四代機中最早退役的機型。由於當時美國海軍的戰略中心發生轉變,F-14及其後續型號的性能顯得過剩,加上高昂的單價及維護成本,使美國海軍難以接受,只得做退役處理;而後,為了防止同樣裝備了F-14、但早已由盟友轉變為敵人的伊朗通過各種途徑獲得零件,大部分退役後的F-14還被拆解,除了一些進入博物館展覽外,只有少數得以倖存。說到伊朗的F-14,不能不提一位名叫賈里爾·贊迪的伊朗飛行員,他在兩伊戰爭中駕駛F-14擊落了11架伊拉克空軍的戰機,是史上排名第一的F-14王牌駕駛員。可惜的是,在2001年,已經官至准將的贊迪因交通事故離世,令人頗感遺憾。

F-14作為整個第四代戰機中擁躉最多的飛機,不僅常見於AC系列這樣的空戰遊戲,影視動畫作品中也能見到它的身影。如今的不少F-14鐵粉,當年都是在看過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壯志凌雲》後便開始痴迷於這種優秀的戰機;更別提《超時空要塞》中的羅伊·福克座機垂尾上經典的骷髏塗裝,也是源自於美國海軍VF-84“海盜旗(Jolly Rogers)”中隊的標誌,這支中隊在被裁撤前裝備的正是F-14戰鬥機。

AC5中“Wardog”小隊F-14A的奧西亞防空軍塗裝,同樣源自VF-84中隊的經典塗裝;而之後換裝F-14B的塗裝,則是源自於繼承了“海盜旗”之名的VF-103中隊;作為封面機,這個待遇確實令其他飛機望塵莫及。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F-14攜帶6枚AIM-54“不死鳥”導彈的截擊模式“Chainsaw(鏈鋸)”,這種導彈是AC系列中F-14的必備武器,AC6、ACAH、ACI及AC7中都還原了這種掛載方式。

颱風&陣風

進入了20世紀70年代後,噴氣式戰鬥機的發展仍處於百花齊放的態勢,除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外,歐洲各國也不甘落後,開始研製自己的戰鬥機。儘管第四代戰鬥機高昂的研發費用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能獨立承受,但歐洲的幾個大國——德國、英國和法國都面臨著戰鬥機機隊更新換代的大問題,於是他們一拍即合,開始討論聯合研製歐洲戰鬥機的問題,這就是“歐洲作戰飛機”計劃(European Combat Aircraft,簡稱ECA)的由來。

雖說三個國家坐在一起談合作,但大家也知道,這三國都是歐洲的老牌軍事強國,有兩個還是聯合國五常,自然互相不買賬,都堅持讓ECA計劃採用自己的設計。因此,在1981年,ECA計劃毫無懸念地談崩了。不過英國人認真勁兒上來了誰都攔不住,英國航宇BAE公司覺得怎麼說還是得搞出點名堂來,於是拉上了德國的MBB公司和意大利飛機公司繼續合作,推出了“敏捷作戰飛機”計劃(Agile Combat Aircraft,簡稱ACA),這是一種雙發雙垂尾、採用腹部進氣的戰鬥機。

很快的,ACA的全尺寸模型出現在1982年的範保羅航展和次年的巴黎航展上。由於看到ACA計劃“有搞頭”,因此西班牙也加入進來,加上之前的法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聯合研製戰機的歐洲國家達到了五個。隨後ACA計劃得以繼續推進,並演化為“實驗飛機項目”計劃(Experimental Aircraft Programme,簡稱EAP)。EAP計劃的驗證機於1986年完成了首飛,並參加了當年的範保羅航展。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EAP驗證機,目前該機收藏在位於英國考斯福特的皇家空軍博物館。

另一邊,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法國人開始研製自己的第四代戰鬥機,這個重擔交給了戰鬥機專業戶——達索公司。達索公司成立於二戰後,正值噴氣時代來臨之時,從“暴風”到“神祕”,再到“幻影”,法國的天空中飛翔著各種由達索生產的戰鬥機,尤其是幻影2000,更是成為戰後歐洲商業最成功的戰鬥機。達索公司的創始人馬塞爾·達索一直秉承一個設計原則:只有好看的飛機才能算是好飛機——對於法國這樣的浪漫之國而言,不僅各式時裝箱包化妝品要光鮮靚麗,就連戰鬥機的外形都要求時尚好看。

從80年代初開始,法國人便琢磨著用自己的戰鬥機方案作為歐洲聯合研製戰機計劃的首選方案,然而其他四個參與國都支持EAP方案,於是在1985年,法國徹底退出了聯合研製戰機的行列,並很快地將自己方案的樣機生產出來,這就是著名的“陣風”戰鬥機。

“陣風”戰鬥機的外形確實如同法國產的奢侈品般時髦漂亮,要是舉辦個戰鬥機選美比賽,“陣風”無疑是能鎖定前三的。“陣風”在設計上採用了達索公司對於三角翼及鴨式佈局的設計經驗,並加入了當時最新、最尖端的航空技術,使用線傳操控方式,具備超視距打擊能力;玻璃化座艙中已完全拋棄了傳統的機械式模擬儀表,取而代之的是多個巨大的MFD(Multi-Function Display,即多功能顯示器),成為四代半及第五代戰機“一平下三(即一個平視顯示儀(HUD)和三個位於其下方的MFD)”式座艙儀表盤標配。

除此之外,為了讓飛行員在駕駛時更加舒適,飛機的採用了側杆的設計,油門和駕駛杆分立左右手邊;彈射座椅則向後傾斜50°左右,一方面改善舒適度,另一方面對飛行員抗荷也有幫助——因為臥姿比坐姿更適合抗荷飛行。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陣風”的玻璃化座艙,設計相當激進,即便是現在看來也極富科幻感。

回到EAP那頭,1987年,德、英、意、西四國發布了EFA的正式規格,並於1992年開始生產。1994年3月27日,第一架“歐洲戰鬥機”原型機在德國首飛成功,4年後,這種戰鬥機被正式命名為“颱風”。直到2000年,飛機才終於開始服役,辦事拖拉扯皮,多國合作開發戰機的弊端由此可見。

不過好在“颱風”不僅成功裝備研製國的空軍,外銷的情況也頗為喜人,中東幾個富得流油的石油國都買了,沙特更是在2007年一口氣簽下了72架的大單——要知道,“颱風”當時的單價可是7500萬美元啊。

相比之下,“陣風”的外銷之路就艱難得多,在2016年印度簽下36架訂單之前,“陣風”的推銷工作可謂屢戰屢敗,甚至連法國前總統薩科齊都將推銷“陣風”當做任期內的重要任務來完成,現任總統馬克龍也在展會上坐進“陣風”的座艙,為其宣傳造勢。

同為歐洲國家科技力量的結晶,研發及服役時間也較為接近,就連名字都帶一個“風”字,“颱風”和“陣風”自然經常被拿來相提並論,國內軍事愛好者更是將二者稱為“歐洲雙風”。有趣的是,AC5的法語版和西班牙語版封面分別選用了“陣風”和“颱風”作為主角,製作組也真是會玩。

其實,這“雙風”同樣也是AC系列的老熟人,“颱風”在AC系列出場14次,幾乎是全勤了,它的出場作品分別是:AC1、AC2、《皇牌空戰3 電子空間》(以下簡稱AC3)、AC4、AC5、AC0、ACX、AC6、《皇牌空戰Xi 空中奇襲》(以下簡稱ACXi)、ACX2、ACAH、AC3D、ACI和AC7。“陣風”的出場次數略少一些,為12次,分別出現在:AC1、AC2、AC4、AC5、AC0、ACX、AC6、ACXi、ACX2、ACAH、AC3D、ACI和AC7。

F-22

我們最後要看到的,自然是在AC系列中出場次數同樣非常多的第五代戰鬥機F-22。F-22在系列中出場14次,分別是:AC1、AC2、AC3、AC4、AC5、AC0、ACX、AC6、ACX2、ACXi、ACAH、AC3D、ACI和AC7。除此之外,F-22還曾作為系列中下列作品的封面機出現:AC1、AC4、ACX、ACX2、ACAH、AC3D、ACI和AC7。如果說AC系列中哪種飛機具有主角屬性,那非F-22莫屬了。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雖未點明,但這張AC4壁紙正中央的F-22顯然屬於“Mobius 1”。

與之前幾種飛機不同,F-22在AC1和AC2中出現時,使用的還是驗證機形態YF-22的外形,直到遊戲的3代才變成生產型F-22的外形。

這是因為直到1997年4月9日,F-22的首架EMD(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 and Development,工程與製造開發)樣機——編號91-4001才在瑪麗埃塔市向公眾展出,“猛禽”這個代號也是此時才確定的,而AC2的日版則於一個月前剛剛發售。

YF-22是美國空軍80年代ATF計劃(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先進戰術戰鬥機)競標的獲勝者,ATF計劃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計劃最初是為了空軍研製一種能夠執行空對地任務的飛機,用來全面取代F-4和F-111,空地攻擊能力必須優秀,空戰能力則要求能自保即可。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空軍認識到,對地攻擊強的飛機不能好好完成空戰任務,但反過來卻是個真命題;尤其是在1981年,間諜衛星在前蘇聯羅明斯克試飛中心拍攝到蘇-27與米格-29的原型機,這讓美國人立刻如臨大敵,ATF的對地任務優先度徹底讓位於空戰。1983年,波音、通用動力、格魯門、洛克希德、麥道、諾斯羅普和洛克威爾等幾家公司參與競標,但格魯門和洛克威爾早早出局,剩下的5家公司組成了兩個競標集團,其中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動力達成合作,而諾斯羅普則與麥道組隊,這兩家推出的方案就是著名的YF-22和YF-23。

雖然最後的優勝者是YF-22,但YF-23憑藉其漂亮的外觀還是贏得了不少航空迷的心,加上其大部分測試數據結果確實勝過YF-22,因此我們也能在AC系列中見到YF-23。1991年4月23日,美國空軍部長唐納德·賴斯宣佈YF-22方案獲勝,當年8月簽訂工程發展合同,正式進入EMD階段,隨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據已經披露的資料記載,截至2011年,整個F-22項目的總成本已接近800億美元,正如前面所說,研製第五代重型戰鬥機是燒錢的買賣,國力不雄厚根本玩不起。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YF-22與YF-23比翼齊飛,除了機動性外,YF-23的大部分數據都優於對手,實際上它的機動性也是滿足項目競標要求的。

在AC系列中,F-22往往是最後才能解鎖的機種,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在現實中它是最先進的戰鬥機,遊戲中的性能也數一數二,一上來就能用的話,這遊戲也就沒有挑戰了。不過也有例外,在AC5附帶的街機模式裡,玩家扮演著前作主角“Mobius 1”,直接駕駛F-22登場作戰。

此外,F-22其實也有失寵的時候,在AC0中,相信凡是玩過的朋友在解鎖Falken和Morgan這兩架神機之前,用得更多的肯定是蘇-37:因為在這部作品中,蘇-37在完成第六個任務“Diapason”後便能解鎖,只要之前沒怎麼花錢,在第十個任務“Mayhem”中,玩家們便能用上這一性能僅次於F-22的戰機,一直用到遊戲通關;更重要的是,蘇-37其中一種特殊兵裝是有“小核彈”之稱的燃料空氣炸彈FAEB(Fuel-Air Explosive Bomb),這種大殺器對地面目標的殺傷力極大,而且一炸一大片,是速通的好幫手。有這樣逆天的機型在,其他飛機自然徹底沒了地位,哪怕你是前代封面機也不行。

結束語

到這裡,我們這期特別篇也該跟大家說再見了。正如文章開頭說的那樣,飛機比較特殊,很少能按照之前欄目的傳統方式進行對比,所以,沒法對它們進行更加詳細的介紹;有需要的話,本次提到的飛機我們在日後的欄目裡也可以進行補完。其實不光是空軍,陸軍和海軍的重型武器都是如此,不過請大家放心,在今後的兵工廠欄目中,我們一定會盡可能多的介紹重型武器,畢竟只說槍械也顯得單調不是。

最後,祝各位在AC系列世界“Strangereal”的天空中狩獵愉快,還有,別忘了去AC7的多人模式中一顯身手喲。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更多精彩好文盡在最新的UCG464中。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前往微店購買本書。

遊戲兵工廠 《皇牌空戰》中那些翱翔於天空中的鋼鐵之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