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不等於“得到”!3個自學黃金定律,幫你擺脫無效努力

“學到”不等於“得到”!3個自學黃金定律,幫你擺脫無效努力

鏡子物語:“事半功倍”這件事並不難,因為成功皆有定律。

近期,互聯網行業遭遇“寒冬”,大公司紛紛裁員,社會整體就業形勢不樂觀,職場危機感強烈。加上現在知識和技術更新速度極快,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意識到,必須在工作之餘,通過各種學習努力提升自己。

於是,工作之外,大家讀書、報學習班、考證、知識付費,每天上網看新東西,惟恐掉隊被淘汰出局。但有的人通過學習實現了躍升,多數人卻是錢和精力花了不少,依然在原地踏步,收效甚微。那麼,差距究竟在哪裡?

作為一個一直以來的“好學生”,我覺得學習這件事,真的不是比誰更聰明、更刻苦,關鍵就是一個方法的問題。那些很努力卻看不到成效的人,其實就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真正高效的學習有3個“黃金定律”,而現實中很多人都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才陷入了“低效學習”的困局。只要稍加調整,我們在自我精進之路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到”不等於“得到”!3個自學黃金定律,幫你擺脫無效努力

定律一: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是3:7

讀書、聽課,上網看文章,這些都是外界信息輸入大腦的過程。很多人認為,輸入就是學習,只要讀了、看了,聽了,就是學到了。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誤區。即便你一年看100本書,參加30次培訓班,如果不適時輸出所學內容,所有努力終會付出東流,而你的生活也不會有絲毫起色。

所謂輸出,就是對大腦中的信息進行處理,並再次向外界“輸送”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說”“寫”“做”的過程。在課堂上聽課是輸入,課後做習題就是輸出;閱讀是輸入,把讀後的感受寫出來,或對別人講出來,就是輸出。

現實中,我們多數人都是大量輸入,而很少輸出。因為輸入相對輕鬆,輸出卻要費力得多。但專家指出,實現高效學習,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是3:7,即輸出量需為輸入量的2倍多。輸入是墊場,輸出才是是壓軸。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輸出”是一種大腦的“運動”,而通過運動來實現的記憶被稱為“運動性記憶”,其特點是一旦記住就終生難忘。比如你學會了騎自行車,那麼即使5年沒騎,也不會忘記。所以,如果你想取得學習效果,就必須增加輸出,適當減少輸入,將輸入式學習轉化為輸出式學習。

具體做法就是:

1、不停寫寫寫,把自己學到的,感受到的都寫下來;

2、主動“測驗”,用解題、背寫等方式測試自己學習的效果;

3、養成“隨時記錄”習慣,隨身攜帶小本和筆,有任何靈感,要在30秒內記下來;

4、嘗試把你學到的東西講給別人聽;

5、把學到的好方法立刻付諸實踐,哪怕是邁出微不足道的一小步也可以。

“學到”不等於“得到”!3個自學黃金定律,幫你擺脫無效努力

定律二: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黃金比例是2:8

我們要高度重視“輸出”,不代表“輸入”不重要。有效輸入,才能實現高質量輸出。在信息極度氾濫的今天,大量無效輸入,浪費著我們寶貴的時間,牽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甚至會損傷大腦的深度思考能力。我們必須清楚,“知識”不等於“信息”,不要讓自己成為“信息”的奴隸。

具體來說,“信息”具有時效性,時間越長價值越低。而“知識”的價值具有普遍性,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互聯網上的新聞、熱點、獵奇內容,都屬於信息,書本、課堂的內容則多為“知識”。一般而言,“信息”與“知識”的輸入比例為2:8時,效果最佳。而很多人把80%,甚至全部的時間都用來獲取“信息”,這對個人的成長非常不利。

最好、最有效率的輸入方式,是以輸出倒逼輸入。不管看到、學到什麼內容,都要求自己做摘錄,寫幾句評論或感想,給自己下任務:一切輸入都要有輸出。這能夠大大提高輸入的效率和質量,有效加深記憶,顯著加速自我提升。

要做到高效輸入,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輸入時要保持開放、中立心態,消除先入為主的觀念。否則大腦會自動屏蔽掉與已有認識不符的事物,妨礙新知識的學習。

2、不要隨心所欲地蒐集信息,而要根據自己的興趣領域,或工作需要,設定獲取信息的“關鍵詞”。

3、不管聽課或讀書,不必忙於全盤記錄,每次只要能學會三個知識點就可以。因為人的大腦一次只能容納三個知識點,貪多會使學習變得低效。

4、有意識地圍繞某個領域,進行關聯性輸入,比如閱讀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多部作品,或是閱讀一本書後面列出的“參與書目”,這會讓你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擴展你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對你的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學到”不等於“得到”!3個自學黃金定律,幫你擺脫無效努力

定律三:自我成長的“1—3—10”法則

除了弄反輸入輸出、以及“信息”和“知識”的獲取比例,我們另一個常犯的錯誤是:在自我精進的道路上,不瞭解努力與成效之間的關係法則,太急於成功,對可能遇到的困難的挫折預估不足,結果由於壓力過大而中途放棄。

專家指出,努力卻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原本,努力程度與結果之間就不是“正比”關係,而是“指數函數式”關係。就是,前期有很長一段時間,你的努力會毫無起色,但後面其實有一個急速上升的“引爆點”,引爆點之後便會迎來一個顯著的提升。很多人誤以為努力程度與收效成正比 ,在付出大量努力卻看不到結果時會感到不安、焦慮、懷疑,從而降低主動性,以致在到達引爆點之前就放棄了努力。

看到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努力,就像是走在一條漆黑漫長的隧道里。你之所以恐懼,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處在哪裡,還有多遠才能走出去。如果知道這個隧道有1000米,你就肯定不會在900米處折返回去。

科學研究顯示,這個隧道確實是有長度的。一般來說,初學者需要穿越的隧道有“1—3—12”三個節點。堅持1個月、3個月,是兩個難關。一旦堅持3個月後,就是再堅持到12個月也不在話下。而對於抱有更遠大夢想的人而言,這個隧道的節點是1年、3年、10年。

1年掌握基礎,3年學會本事,10年才能成為專家。這就是“1—3—10”法則。短期內就想成為專家,無異於天方夜譚。如果你想在某個專業領域中擁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那就要抱定長期身處隧道的決心。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種“終級學習法”——守、破、離。守,就是在初學時對基本知識的模仿過程;破,就是通過研究其他人或其他流派而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離,就是個體確立自我風格、實現自我突破的過程。“1—3—10”法則的三個階段,正對應著這三個層級。我們要準確評估自己所處的階段,不急不躁,專注當下,一步步提升自己。

“學到”不等於“得到”!3個自學黃金定律,幫你擺脫無效努力

三大黃金定律,要求我們做一個勤奮的人(多輸出)、剋制的人(少看無效信息)、耐心的人(不急於求成),如果你也做反了,就馬上糾正過來吧!


七稜鏡(原創個人微信公眾號),資深媒體人,用碎片時間堅持寫原創的上班族,熱愛深度閱讀,崇尚自我管理的文字控。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領域的有用乾貨文,幫你少走彎路,越變越好,實現人生幸福加速度。

自我管理,是獲得幸福的捷徑,沒有之一。

期待遇見愛生活、愛思考的你。歡迎關注、轉發。

更多幹貨好文,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