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內地正式上映。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這部電影有多火爆,給出一組數字你感受一下:

13個國家的年度票房冠軍;

在中國大陸上映前,全球票房已衝破8億美元;

斬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男主角獎在內的4項大獎;

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影片和影帝2項最具重量級的獎項收入囊中……

說它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搖滾音樂傳記片,不誇張。

電影的主角是上世紀末英倫搖滾的不朽傳奇——皇后樂隊(Queen)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即使你知道他們是何方神聖,也一定聽過皇后樂隊的某首歌或者某一段旋律。

比如那首耳熟能詳的《We Will Rock You》,再比如《We are the champions》

這這支樂隊有多傳奇呢?

他們的歌傳唱度極高,也極具感染力,至今仍霸佔著英國史上專輯銷售排行榜第一的紀錄;他們在全球總共賣出3億張唱片;

他們也是“搖滾史上最偉大現場”的締造者。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嚴格來說,《波西米亞狂想曲》其實不能算是皇后樂隊的傳記片,更多的是在講樂隊主唱弗萊迪·摩克瑞,其他幾個角色都是偏功能性的。

由拉米·馬雷克飾演的弗萊迪·摩克瑞,絕對做到了神還原,完全對得起他的金球獎和奧斯卡雙料影帝榮譽。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馬雷克不只是完成了“從門牙到腋毛”的模仿,還將弗萊迪的焦急、憂鬱的個人精神狀態和情感上的孤寂兼容於一體表現的淋漓盡致。

像很多傳記片和搖滾樂隊的常規操作一樣,影片的故事並沒有太多出人意料的地方。

從樂隊這條線上,講述了弗萊迪如何加入樂隊,成就樂隊,再到他陷入自大和迷茫,與樂隊不合,最終遭遇背叛又重回樂隊。

從個人情感方面,講述了弗萊迪與家人的碰撞與和解,遇到一生摯愛,後又發現自己的性取向問題,經歷放縱與墮落後,被診斷出艾滋病,最終迴歸愛與家庭。

故事上的乏善可陳,直接導致了專業評分和大眾口碑相差很大。

爛番茄新鮮度只有62%,剛剛及格。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MTC評分則更加慘烈,只有49。

媒體給出差評的同時,觀眾卻相當滿意。

超19萬人的IMDB評分,使得本片一舉躋身IMDB top250榜單的第139位。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豆瓣16萬人打出8.7的高分,分別好於95%以上的傳記片和94%以上的音樂片。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讓觀眾叫好的原因,不得不歸功於,故事結尾一比一還原的那場最偉大的“20分鐘演出”。

1985 年 7 月 13 日舉行的大型搖滾樂演唱會“Live Aid”,擁有“史無前例的豪華陣容”:

大衛鮑伊、邁克爾·傑克遜、埃爾頓·約翰、保羅·麥肯特尼、麥當娜、鮑勃·迪倫、U2……

現場共有 9 萬人觀看了演出,向 140 多個國家直播,近 15 億觀眾目睹了這場音樂盛宴。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儘管演出持續長達 16 個小時,但 100 多位搖滾巨星時間分配依然緊張,基本人均只有一到兩首的配額,然而皇后樂隊的表演時間卻足有20分鐘。

這20分鐘也成了皇后樂隊演出生涯的最高光時刻,被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搖滾現場演出之一。

這場演出,被電影事無鉅細地還原了出來。

大到舞臺和道具,小到動作和神態,堪稱一比一複製畫面。

鋼琴上隨意擺放的可樂和啤酒,包裝、位置都絲毫不差。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弗萊迪奔放挑逗的騷氣走位,也被複制粘貼。

當他唱到《冠軍》的高潮段落,鏡頭遠拉到十萬人的合唱現場。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那一刻即使你不認識皇后樂隊,不認識弗萊迪,都會被那壯觀的場面震撼到起一身雞皮。

即使弗萊迪已經去世了二十八年,但當這場演唱會被影片從分子層面復刻之後,每一個人,都會因為他的音樂感染力和舞臺表現力,感受到毛孔和血液隨著音樂共振的終極體驗。

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臨場感。

也正是因為影片對音樂全方位的展現,使得它和普通的大片電影,有很大的不同。

常規的大片電影,最注重的是畫面體驗和視覺衝擊,聲音效果更大程度上是影像藝術的輔助。而在《波西米亞狂想曲》中,雖然弗萊迪的舞臺表演無人能及,但音樂,才是真正的第一主角。

《波西米亞狂想曲》在音效剪輯上創造了一種敘事性,大量的情節被音樂本身連接起來,構成了與樂律匹配的節奏。而這裡面的每一個音樂場景,都堪稱最美妙的電影聲音。

尤其是當你坐在杜比影廳中,你甚至能清晰地辨識到演唱會中其他觀眾的歡呼聲、舞臺上的表演,從你身側的各個不同方位、不同遠近的位置傳來。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那種真實感,就好像你真的身處在1985年的溫布利體育場,感受到了當天現場的激情四射一樣。

哪怕你對音樂再冷淡,對演唱會再無感,也會跟著抖起腿來。

高潮過後,電影戛然而止。

一如弗萊迪的人生:

1987年4月被確診患艾滋病,1991年11月23日向世人公開病情。

隔天離世。

電影中,還原了他告訴隊友病情的一段原話:

“我餘生僅剩的時間

只想用來搞音樂

我沒時間扮演受害者

自己的親身經歷警戒世人

不,我做怎樣的自己由我決定“

《波西米亞狂想曲》不是一部好的傳記片,但卻是一部好的電影。

媒體給差評,觀眾卻相當滿意,16萬人為它打高分

再疲軟的劇情、再多的遺憾,在最後20分鐘的神級發揮面前,似乎都顯得不那麼重要。

那些華麗的樂章中蘊含的生命力量,足夠讓人熱淚盈眶。

弗萊迪高亢嗓音噴薄而出的,是引以為傲最原始最真實的自己。

就像他說的:

“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精彩,只要活得精彩,我不在乎活多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