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不朽,搖滾精神不死

《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不朽,搖滾精神不死


今年,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備受矚目,影片以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莫庫裡為主線,講述了這支英國傳奇樂隊從無到有,從無名之輩到成為巨星的過程。

更主要的是對弗雷迪·莫庫裡個人經歷的一次復刻與致敬,展現了弗雷迪創作歌曲的過程、飽受爭議的情感經歷、誤入歧途失去朋友的迷茫以及病痛之後的重新振作。

在進入中國內地公映前,這部電影在全球已經收穫了8.79億美元票房,證明弗雷迪和皇后樂隊的魅力是時間難以磨滅的。

一、皇后樂隊,音樂不朽。

皇后樂隊是1971年成立於倫敦的一支英國搖滾樂隊。在《波西米亞狂想曲》中,大量的皇后樂隊原聲音樂不僅作為背景,也作為一種渲染氛圍、構建情節的重要元素貫穿全片。

《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不朽,搖滾精神不死


從《Killer Queen》到《Bohemian Rhapsody》,從《We Will Rock You》到《We Are The Champions》,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除了能調動觀眾的情緒,也適時地配合了劇情的邏輯與走向,呈現了搖滾樂最為純粹的愉悅和刺激感。

《Doing Alright》對應了弗雷迪作為希思羅搬運工的生存處境,《Keep Yourself Alive》是樂隊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Love of My Life》放置在弗雷迪與瑪麗·奧斯汀感情的轉折點,《Bohemian Rhapsody》中的歌詞“再見各位,我得走了,得離開你們去面對真相”則預示了弗雷迪最終的宿命。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皇后樂隊代表曲,被評論人稱作“搖滾歌劇”,創新融入了歌劇元素。《吉尼斯世界紀錄》記錄該曲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歌曲”,這首曲子也是英國銷量第三高單曲。在倫敦的多米尼奧劇院,《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一書宣佈了“英國熱門單曲”的前十名得主,名列榜首的就是皇后樂隊的這首經典之作《波西米亞狂想曲》,

《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不朽,搖滾精神不死


這首將近6分鐘的單曲包括四個部分,一開始是弗雷迪在鋼琴伴奏下的痛苦傾訴,後來則是他用歌劇詠歎調與背景歌劇合聲的對唱,再來一段狂飆淋漓的重金屬,最後是在鋼琴伴奏下的傾訴。

當時的評論說這首歌曲在悠揚中蘊含無盡傷痛的情緒,充分體現了樂隊唯美精緻的樂風。

從一定程度上說,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皇后樂隊的經典名作,又像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傳奇的一生。


二、弗雷迪,永遠的傳奇。

《紐約時報》曾經評價《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歌詞是“帶有宿命感的”,很多人也因此聯繫到主唱弗雷迪的性向問題、生活問題等等。

儘管在臺上耀眼奪目,弗雷迪在實際生活中則比較靦腆,情感上也十分細膩,他似乎將自己對生死的一部分理解灌注到歌詞中。

就連吉他手布萊恩都曾經認可說,這首歌裡實際上是產生於弗雷迪內心的隱祕情感,將許多的“自我”投入到了歌中。

《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不朽,搖滾精神不死


電影也用溫和的筆觸探究著弗雷迪的內心世界,將他高光背後的孤獨、脆弱、迷茫和掙扎展現在觀眾面前,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搖滾英雄形象。

弗雷迪出生於坦桑尼亞,父母均為印度帕西人,17歲時為了躲避戰亂隨家人移民英國。

弗雷迪是波斯教徒,家教嚴格,而他又生性敏感,造就了這位巨星極為矛盾的個性。

他看起來叛逆,實則對感情很重視,他是當時不被英國主流接納的雙性戀者,我們可以從他的歌裡聽出對自我的對抗和掙扎,他藐視這世界的規則,出言不遜,生活放蕩不羈,卻又對這世界有極度的愛。

他一邊展示著自己的傲慢,“所有人看到臺上的我,都會覺得我是那樣的高傲,通常我就是這樣的。”

另一邊又會向記者吐露心聲,“其實是媒體把我塑造成了一個臺上的食人魔和暴君,僅僅因為我的颱風。我的情緒不太穩定,他們只看了我的一部分,我不是和每個人都講話,所以他們不瞭解真正的我。”

他最後一任愛人吉姆·赫頓如此評價他,臺下很安靜,很矜持,平凡普通,跟街上老百姓沒什麼兩樣。

弗雷迪的同性戀身份以及私生活曾經使其飽受爭議,但沒有人能否認他在搖滾樂歷史上的偉大成就。

《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不朽,搖滾精神不死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弗雷迪在很多的社會角色中他的存在都偏向於邊緣化,過人的天賦又讓他不甘於此,多多少少形成了一些表演型人格,他十分享受舞臺表現,越大的舞臺越能讓他發光發熱。

弗雷迪曾經的經紀人Paul在電視節目上詆譭他的時候說:“在我眼中,他始終是那個恐懼的小男孩。”——一個人有多癲狂,他的內心就有多脆弱

電影展現了弗雷迪的孤獨、痛苦、渴望愛,盛名之下內心的空虛,實在讓人心疼。

吉姆·赫頓曾說那兩句歌詞:“My makeup may be flaking/But my smile still stays on”,就是弗雷迪的真實寫照,“他從不怨天尤人,更不會搖尾乞憐,而是永遠把最好的狀態留給觀眾和身邊的人。

三、搖滾精神不死。

皇后樂隊的精神感染到了身邊一切的人。

弗雷迪桀驁不馴,和父親一直有隔閡,但在聽過他的歌,父親理解了歌詞背後的心情,漸漸地接受了他。

樂隊成員也曾都曾心高氣傲的大動干戈,到最後發現大家都是一家人,要彼此成全,最終和解。

皇后樂隊說,他們是“為那些受排擠處於人生低谷的人”而歌,他們在演唱會上,與觀眾的互動是史無前例的,10幾萬人的體育場,大家一起跺腳、舉手、高歌,當時只有弗雷迪的感染力能夠做到。

電影更是完美復刻了皇后樂隊在1985年“拯救生命”(LIVE AID)大型搖滾樂演唱會的演出盛況,將皇后樂隊的輝煌時刻重現,而人們看到這一幕,依然如同30多年以前一樣,熱淚盈眶。

皇后樂隊精神帶來的魅力驚豔於世,成為音樂史上當之無愧的旗幟標杆。

《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不朽,搖滾精神不死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成功激起了人們對皇后樂隊的情感共鳴,一萬個搖滾迷心中有一萬個搖滾之神,而之所以能在搖滾史上封神,皇后樂隊作品的風格多樣性、敢於突破和嘗試、對生命深沉的體驗與歌頌、對人類永恆主題的詠歎與對束縛的反抗都缺一不可。

而弗雷迪作為一位天才的音樂家和表演者,他把自己全部的激情與才華都傾注在音樂作品裡,釋放在了每一場現場表演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