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山西運城河津大禹廟

黃河 汾河 乾隆 元朝 人說山西好風光 2017-04-01

消失的山西運城河津大禹廟

消失的山西運城河津大禹廟

上圖為新絳人張俊安提供的民國初期拍攝的 《龍門全圖》,對比看來,只得唏噓:山河永寂,物是人非了。

龍門位於河津市城區西北13公里處,相傳龍門為禹所鑿,故稱禹門。又因有"春三月,鯉魚逆水而上,躍入其門化而為龍"的神話傳說而得名。禹門東西兩岸依山。東巖之上,原建有大禹廟。廟建於漢代,元代及明代多次增建,明末被焚。清順治時修鍾、鼓二樓,東西廊廡及禹廟大門。清雍正四年(1276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建樓閣。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修棧道、看河樓。至此禹廟已成為佈局奇特、工藝精巧的建築群。2007年11月中旬,河津市外事旅遊局曾在小樑鄉呂仙廟舉辦了河津歷史文物古蹟拾遺圖片展。在展出的24張圖片中,最具有歷史價值的,當屬新絳人張俊安這張民國初期拍攝的 《龍門全圖》。(據河津在線空間@藍泊:圖片上有張俊安本人站在焦炭上的形象。但是目前河津外事旅遊局所存圖片已經不是原件,而是一位愛好古蹟的先生從一本圖冊中掃描過來的。)

據記載,東禹廟東西南三面各有一座戲臺。南面有一小亭,北有"龍王祠"。從東臺南邊往北,可到禹廟山門,由山門而北,有獻廳五間,廳正北是明德殿,殿內有大禹像。殿的東西廊房內有石刻龍門全圖。此處依山傍水,風景宜人,為歷代遊人必到之處。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被日軍炮火摧毀。

《龍門全圖》這幅圖片反映的就是比較完整的清代禹廟。圖中不僅反映了當時禹廟的全景和 "層樓倚漢""曲棧連雲"等舊時的"龍門八景",還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黃河的水運情況。照片上十幾個人站在如山的焦炭堆上,不遠處還停泊著許多船隻。

據河津市志記載,清光緒二十九年,清澗灣黃河水運碼頭的糧食吞吐量年達500噸以上,煤炭吞吐量每年28400噸。民國十八年(1929年),禹門口黃河水運碼頭輸出各種貨物29種,其中煤炭為41047噸。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前,黃河、汾河檣櫓相接,水運繁盛,禹門口停泊船隻常達四五百隻。這幅《龍門全圖》,全面記載了當時龍門的盛況,不僅比河津市志收藏的龍門圖片要早20多年,而且更完整,更翔實。

相關推薦

推薦中...